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已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我们应该采用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及时开展新形势下所面临的网络伦理、法制建设和法制宣传教育问题研究,对青少年进入网络社会进行法律保护和有效地打击网络犯罪,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安全良好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 青少年;网络伦理;网络法制;法制宣传
[中图分类号] C913.5[文献标识码] A
仿佛是在一夜之间,Internet铺天盖地,呼啸而来,网罗一切。这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生活变成了一张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从罗马教皇到山间村夫、从网络老总到识字蒙童突然间都拥有自己的伊妹儿、主页、QQ号、MSN、博客……互联网把人类引领进了E时代。
在互联网上活跃着的公民主要是青少年一代,他们身上带有与生俱来的叛逆精神和自由主义的色彩,在号称“没有边界,没有局限,没有规则”、无法无天的网络世界里,他们的这种色彩就体现得更加明显。网络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焦虑,但是,在这种突如其来的变革来临之际,我们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社会规范。面对青少年在网络上产生的各种道德失范、罪错行为等,我们几乎还没有什么有效的对策;对青少年在网络中的迷失,怅惘,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力是微乎其微的。可以这样说,虚拟世界里,网络伦理还十分苍白,而对青少年的网络法制教育基本上还是一个空白。
一、网络伦理:虚拟世界亟待建立的道德藩篱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学习方式、交流手段和生活习惯等产生了巨大影响,青少年面临着非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渗透和潜在影响的威胁,患“网络心理障碍”和高科技犯罪的危险程度日趋增加。沉溺于网络的青少年极易形成性格扭曲,许多青少年在网络上玩物丧志,难以自拔。青少年的网络心理障碍往往表现为互联网成瘾综合症和网络双重人格。上网时间失控,沉湎于游戏,依赖虚拟生存并忽视现实存在,出现角色混乱和反社会人格等。他们在网络中的表现与其现实中的表现有很大的反差,甚至判若两人。
网络的匿名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点使一些青少年对自己产生新的价值定位,有的人会把匿藏在内心深处,在现实中不敢显露的,如窥探隐私、凶残好斗、喜恶作剧等不良嗜好表露在无人监督的网络里。一些青少年在网络上浏览黄色淫秽网页,并进而做出伤风败俗的事情,甚至产生各种性犯罪行为。还有各种网络游戏,除了使一些学生沉溺其中耽误学业之外,更多的游戏充满反动、色情、暴力、血腥、迷信、恐怖,严重伤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里,也给居心不良的人提供了一块很好的“作案场所”,如网络黑客、网络诱骗、网络犯罪等也随之大量产生。
网络的博大扩展了青少年人际交流范围,但由于网络的超时空性和虚拟性,加之青少年好奇心强和自控能力不强,很容易产生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并进而产生了交往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如网络婚恋问题,这种网络的虚拟婚姻正对家庭模式传统观念造成冲击,它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后果和法律问题,足以引起人们对此的理性思考。时下,网婚很为流行,已有几十万青少年网民参与其中。只要选定一家适合的网站,在其虚拟社区里注册,然后就如同现实中一样生活。种花,养宠物,工作,谈恋爱,结婚都在网络上进行,实在合不来,你还可以离婚,另寻新欢。当然也可以让你实现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的梦。如今,各类所谓的“网络一夜情”、“激情视频”、“网络性爱”,不仅游走于罪与非罪的边缘,而且使青少年放纵性欲、颠覆性道德,使人类社会的性爱伦理面临尴尬。
从网恋到网上同居、网婚再到网络性爱一路行来说明了什么?有人把网婚网恋作为娱乐游戏,作为是爱情的预演和实习,但是结果往往与浪漫的初衷相违。已婚者进行网婚算不算外遇、重婚,已争论得沸沸扬扬。网络性爱者面对道德的呼声置若罔闻,他们的性爱可以在网上恣意横行。其实沉醉于网上情缘,是对现实的逃避,在虚拟的世界里,多的是激情,缺乏的是责任,没有责任的情感是没有归宿的。甚至一些别有用心的不良歹徒通过网婚以求达到骗钱骗色的目的。
其实,我们面临的网络道德和伦理困惑,并不限于网络情缘一端。沉溺网络游戏而导致的青少年“网瘾”问题也在困扰着我们的社会。网络游戏就像一个造梦机器,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难以实现的都能争取在虚拟空间里得到满足。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热衷于网络游戏。据统计,中国网络游戏玩家现有2633万人,其中24岁以下的有1520万。网络游戏有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吸引着成千上万青少年参与其中,已形成对主流文化的冲击;二是相当一部分网络游戏带有暴力内容,往往鼠标一点,一个“生命”就灰飞烟灭,这种虚拟世界中的“杀人夺命如草芥”可能会造成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进而导致在现实生活中性格扭曲,甚至暴力犯罪;三是部分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受挫,却在网络游戏中获得成就感,因此迷恋在虚拟世界中难以自拔。
2005年11月22日,我国首个有关青少年网瘾问题的调查报告《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5)》调查显示:全国青少年网瘾比例13.2%,其中云南网瘾严重程度最高,比例高达27.9%,北京排名第二为23.5%,上海最低仅为8%。这说明网瘾比例与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青少年网瘾引发的悲剧实在演绎得太多,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方面的伦理规范还没来得及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网络犯罪:互联网时代的梦魇
绚丽多姿的网络世界,在给人类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在改变人类生存的状态,冲击人类传统的观念和伦理,其阴暗丑恶的一面,几乎成了犯罪之徒的渊薮。网络犯罪正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令人头痛的问题,它很有可能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梦魇。而网络法制建设和宣传教育的滞后,使青少年网络法制观念相当淡薄,在上海部分中学的调查显示,四成多学生崇拜黑客,三成学生有当黑客的念头。有时黑客竟然成了网络英雄的同义词。
例如,来自台湾的CIH电脑病毒发作后,导致全球6000万台电脑瘫痪,造成了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而始作俑者竟是一名平时表现良好、文质彬彬的台湾大学生——网络上大名鼎鼎、被称为“天才”“鬼才”的陈盈豪,但深受病毒所害的网友们则更认为陈盈豪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疯子,是地地道道的犯罪行为。
电脑黑客通常个性非常偏激,他们不善于人际交往,往往对社会现状不满。但一旦进入电脑世界,他们就反应敏捷,表现出超人一等的天分。陈盈豪就是这种电脑人,俗称“电脑自闭症”。这种人如果不能善加引导,而被不法组织利用的话,那么对社会将会造成巨大的危害。
网络犯罪直接危害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正常秩序,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和破坏作用。根据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调查,《财富》杂志五百大企业的网站绝大多数曾遭非法侵入。当前,网络犯罪案件正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增长,其中很多是来自青少年的黑客攻击案件。在我国,侵入攻击政府、机关、企业网站的黑客犯罪事件,近年来可谓层出不穷,犯罪主体往往都是一些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切的关注。谈到非法入侵,令人感叹是:自“古”黑客出少年。这些黑客们年龄之小令人难以置信,往往都是些天才少年、在校学生。
当今的网络犯罪行为已是层出不穷,花样百出,防不胜防。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及各种网上论坛可以轻易地发布虚假消息,互联网已成为各种犯罪活动的温床,如洗黑钱、网络诈骗、电子间谍、网上卖淫、贩黄等,已日趋严重。特别是网络空间中出现的“红灯区”引起了公众的密切关注,近年来出现的大量所谓“裸聊”,尤其使青少年的家长感到忧虑和不安。近年来出现的所谓“快闪暴走”,通过网络和短信平台,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聚集起大量的人群。虽然其初衷只是娱乐或追求新奇刺激,但它同时也具有巨大的社会动员的能量。上海在这方面已有深刻的教训,2005年上海出现的大规模的涉日游行,某种程度上正符合了“快闪”的特征,同时凸显了我们预防机制的某种缺失。“快闪”行动属于公众集会,根据我国法律,举行集会须经公安机关许可,并按照许可的方式、口号、起止时间和地点路线进行,否则将受处罚。显然,这样的“快闪”不管它的出发点和初衷如何,可是这种行为与法律的冲突是显而易见的。
其他的网络犯罪还包括了网上诈骗,网上传销等经济犯罪行为,以及知识侵权、侵犯隐私、网上造谣和诽谤等。目前对网络犯罪的立法工作还远远跟不上网络及其技术发展的速度,特别是一些法律规定对这类罪犯的处罚很轻,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网络犯罪者的气焰。
三、网络法制教育:呼唤着我们的应对策略
面对网络时代出现的问题,我们不能因此而张皇失措,我们应该采用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及时开展新形势下面临的网络伦理和法制建设问题研究,并且把理论探讨的成果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去,只有这样才可能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安全良好的网络环境。
互联网的健康发展一方面要靠加强管理,另一方面要提高青少年网民的自律精神。
(一)加强网络伦理规范的建设
网络伦理应纳入人类道德规范的大范畴里。青少年是网络时代的主力军,是未来网络文明的缔造者,更是人类未来的主宰者,而处理好网络伦理问题是利用网络时代造福于人类的关键,因此关注青少年网络伦理问题,就是关注全人类的未来。
要加强网络建设,办好主流网站,占领网上思想的教育阵地,在网络上发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我们要适应网络时代青少年社会化的特点,转变传统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现代教学模式要和网络接轨,通过网络学校,网络课堂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来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尤其是要在全社会开展“网德”教育,建立网络诚信体系,引导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以及规范的网络伦理,倡导青少年绿色上网。
(二)切实加强网络管理
目前国内外社会已开始关注网络的规范化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法国政府出台“校园网络规范”,规定学生如果以电子邮件散布诽谤、猥亵、骚扰、病毒等讯息,将会被取消使用帐号及校规处分,甚至可能要被告上法庭。我国出台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促使青少年与家长建立协议,其中包括每天上网时间,不浏览不良信息,不随意约会网友,不沉溺虚拟时空等,家长主动为青少年安装防火墙软件让年轻一代健康上网。
从当前网络与青少年的关系来看重点在于加强网吧和网络游戏的管理。我国政府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是我国互联网管理领域的一项重要法规,条例规定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得进入网吧,并限制网吧的营业时间。由于网吧出现过一些严重案件,导致了全国性的网吧整顿。,
整治网吧是把未成年人彻底的关在了网吧外面,但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是要为未成年人建设绿色网吧,就是由政府和社会出面设立公益性的、非盈利性的网吧和上网场所。规避网络传播的负面效应,正面引导青少年。
青少年特别愿意进入网吧或者喜欢上网,在很大程度上是喜欢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应当享有利用网络进行娱乐的权利,家长和社会应当尊重他们的权利,并保证他们健康地享受这样的权利,这就涉及到网络游戏的内容问题。国家对网络游戏的内容,有明确的规定,就是《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十条禁止性的内容。但是实际上现在网上的游戏内容没有很好地得到净化,目前在网络上运行的一些游戏依然充满了暴力色彩。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对网络游戏的内容进行严格审查。社会要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政府依法对网吧和网络游戏进行管理的同时,行业协会要进行自律。要充分运用社会监督机制和技术手段来加强和完善对网络的监管。
(三)严厉打击网络犯罪
如何打击网络犯罪,已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严峻课题,由于网络犯罪比传统犯罪的形式更隐蔽、手段更高明,因此它比普通的犯罪更加难以掌握证据,执法和监管部门只有紧跟社会发展潮流,及时掌握最先进的数字化信息技术和手段,并正确审时度势以便科学地修补法律上的缺陷,才能让网络犯罪者无空子可钻,真正做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网络是高科技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应该用来为人类的健康发展服务。网络是现代生活中的一把双刃剑,人类必须好好地利用它,用法律手段和道德规范去约束和维护它。只有这样,网络才有可能发挥其最大功利,造福于全人类,从而推动人类文明健康有序的向前发展。时代呼唤先进文化,社会发展需要精神动力,互联网应当成为人类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双 塘]
[关键词] 青少年;网络伦理;网络法制;法制宣传
[中图分类号] C913.5[文献标识码] A
仿佛是在一夜之间,Internet铺天盖地,呼啸而来,网罗一切。这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生活变成了一张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从罗马教皇到山间村夫、从网络老总到识字蒙童突然间都拥有自己的伊妹儿、主页、QQ号、MSN、博客……互联网把人类引领进了E时代。
在互联网上活跃着的公民主要是青少年一代,他们身上带有与生俱来的叛逆精神和自由主义的色彩,在号称“没有边界,没有局限,没有规则”、无法无天的网络世界里,他们的这种色彩就体现得更加明显。网络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焦虑,但是,在这种突如其来的变革来临之际,我们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社会规范。面对青少年在网络上产生的各种道德失范、罪错行为等,我们几乎还没有什么有效的对策;对青少年在网络中的迷失,怅惘,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力是微乎其微的。可以这样说,虚拟世界里,网络伦理还十分苍白,而对青少年的网络法制教育基本上还是一个空白。
一、网络伦理:虚拟世界亟待建立的道德藩篱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学习方式、交流手段和生活习惯等产生了巨大影响,青少年面临着非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渗透和潜在影响的威胁,患“网络心理障碍”和高科技犯罪的危险程度日趋增加。沉溺于网络的青少年极易形成性格扭曲,许多青少年在网络上玩物丧志,难以自拔。青少年的网络心理障碍往往表现为互联网成瘾综合症和网络双重人格。上网时间失控,沉湎于游戏,依赖虚拟生存并忽视现实存在,出现角色混乱和反社会人格等。他们在网络中的表现与其现实中的表现有很大的反差,甚至判若两人。
网络的匿名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点使一些青少年对自己产生新的价值定位,有的人会把匿藏在内心深处,在现实中不敢显露的,如窥探隐私、凶残好斗、喜恶作剧等不良嗜好表露在无人监督的网络里。一些青少年在网络上浏览黄色淫秽网页,并进而做出伤风败俗的事情,甚至产生各种性犯罪行为。还有各种网络游戏,除了使一些学生沉溺其中耽误学业之外,更多的游戏充满反动、色情、暴力、血腥、迷信、恐怖,严重伤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里,也给居心不良的人提供了一块很好的“作案场所”,如网络黑客、网络诱骗、网络犯罪等也随之大量产生。
网络的博大扩展了青少年人际交流范围,但由于网络的超时空性和虚拟性,加之青少年好奇心强和自控能力不强,很容易产生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并进而产生了交往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如网络婚恋问题,这种网络的虚拟婚姻正对家庭模式传统观念造成冲击,它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后果和法律问题,足以引起人们对此的理性思考。时下,网婚很为流行,已有几十万青少年网民参与其中。只要选定一家适合的网站,在其虚拟社区里注册,然后就如同现实中一样生活。种花,养宠物,工作,谈恋爱,结婚都在网络上进行,实在合不来,你还可以离婚,另寻新欢。当然也可以让你实现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的梦。如今,各类所谓的“网络一夜情”、“激情视频”、“网络性爱”,不仅游走于罪与非罪的边缘,而且使青少年放纵性欲、颠覆性道德,使人类社会的性爱伦理面临尴尬。
从网恋到网上同居、网婚再到网络性爱一路行来说明了什么?有人把网婚网恋作为娱乐游戏,作为是爱情的预演和实习,但是结果往往与浪漫的初衷相违。已婚者进行网婚算不算外遇、重婚,已争论得沸沸扬扬。网络性爱者面对道德的呼声置若罔闻,他们的性爱可以在网上恣意横行。其实沉醉于网上情缘,是对现实的逃避,在虚拟的世界里,多的是激情,缺乏的是责任,没有责任的情感是没有归宿的。甚至一些别有用心的不良歹徒通过网婚以求达到骗钱骗色的目的。
其实,我们面临的网络道德和伦理困惑,并不限于网络情缘一端。沉溺网络游戏而导致的青少年“网瘾”问题也在困扰着我们的社会。网络游戏就像一个造梦机器,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难以实现的都能争取在虚拟空间里得到满足。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热衷于网络游戏。据统计,中国网络游戏玩家现有2633万人,其中24岁以下的有1520万。网络游戏有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吸引着成千上万青少年参与其中,已形成对主流文化的冲击;二是相当一部分网络游戏带有暴力内容,往往鼠标一点,一个“生命”就灰飞烟灭,这种虚拟世界中的“杀人夺命如草芥”可能会造成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进而导致在现实生活中性格扭曲,甚至暴力犯罪;三是部分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受挫,却在网络游戏中获得成就感,因此迷恋在虚拟世界中难以自拔。
2005年11月22日,我国首个有关青少年网瘾问题的调查报告《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5)》调查显示:全国青少年网瘾比例13.2%,其中云南网瘾严重程度最高,比例高达27.9%,北京排名第二为23.5%,上海最低仅为8%。这说明网瘾比例与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青少年网瘾引发的悲剧实在演绎得太多,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方面的伦理规范还没来得及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网络犯罪:互联网时代的梦魇
绚丽多姿的网络世界,在给人类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在改变人类生存的状态,冲击人类传统的观念和伦理,其阴暗丑恶的一面,几乎成了犯罪之徒的渊薮。网络犯罪正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令人头痛的问题,它很有可能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梦魇。而网络法制建设和宣传教育的滞后,使青少年网络法制观念相当淡薄,在上海部分中学的调查显示,四成多学生崇拜黑客,三成学生有当黑客的念头。有时黑客竟然成了网络英雄的同义词。
例如,来自台湾的CIH电脑病毒发作后,导致全球6000万台电脑瘫痪,造成了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而始作俑者竟是一名平时表现良好、文质彬彬的台湾大学生——网络上大名鼎鼎、被称为“天才”“鬼才”的陈盈豪,但深受病毒所害的网友们则更认为陈盈豪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疯子,是地地道道的犯罪行为。
电脑黑客通常个性非常偏激,他们不善于人际交往,往往对社会现状不满。但一旦进入电脑世界,他们就反应敏捷,表现出超人一等的天分。陈盈豪就是这种电脑人,俗称“电脑自闭症”。这种人如果不能善加引导,而被不法组织利用的话,那么对社会将会造成巨大的危害。
网络犯罪直接危害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正常秩序,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和破坏作用。根据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调查,《财富》杂志五百大企业的网站绝大多数曾遭非法侵入。当前,网络犯罪案件正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增长,其中很多是来自青少年的黑客攻击案件。在我国,侵入攻击政府、机关、企业网站的黑客犯罪事件,近年来可谓层出不穷,犯罪主体往往都是一些涉世未深的青少年,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切的关注。谈到非法入侵,令人感叹是:自“古”黑客出少年。这些黑客们年龄之小令人难以置信,往往都是些天才少年、在校学生。
当今的网络犯罪行为已是层出不穷,花样百出,防不胜防。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及各种网上论坛可以轻易地发布虚假消息,互联网已成为各种犯罪活动的温床,如洗黑钱、网络诈骗、电子间谍、网上卖淫、贩黄等,已日趋严重。特别是网络空间中出现的“红灯区”引起了公众的密切关注,近年来出现的大量所谓“裸聊”,尤其使青少年的家长感到忧虑和不安。近年来出现的所谓“快闪暴走”,通过网络和短信平台,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聚集起大量的人群。虽然其初衷只是娱乐或追求新奇刺激,但它同时也具有巨大的社会动员的能量。上海在这方面已有深刻的教训,2005年上海出现的大规模的涉日游行,某种程度上正符合了“快闪”的特征,同时凸显了我们预防机制的某种缺失。“快闪”行动属于公众集会,根据我国法律,举行集会须经公安机关许可,并按照许可的方式、口号、起止时间和地点路线进行,否则将受处罚。显然,这样的“快闪”不管它的出发点和初衷如何,可是这种行为与法律的冲突是显而易见的。
其他的网络犯罪还包括了网上诈骗,网上传销等经济犯罪行为,以及知识侵权、侵犯隐私、网上造谣和诽谤等。目前对网络犯罪的立法工作还远远跟不上网络及其技术发展的速度,特别是一些法律规定对这类罪犯的处罚很轻,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网络犯罪者的气焰。
三、网络法制教育:呼唤着我们的应对策略
面对网络时代出现的问题,我们不能因此而张皇失措,我们应该采用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及时开展新形势下面临的网络伦理和法制建设问题研究,并且把理论探讨的成果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去,只有这样才可能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安全良好的网络环境。
互联网的健康发展一方面要靠加强管理,另一方面要提高青少年网民的自律精神。
(一)加强网络伦理规范的建设
网络伦理应纳入人类道德规范的大范畴里。青少年是网络时代的主力军,是未来网络文明的缔造者,更是人类未来的主宰者,而处理好网络伦理问题是利用网络时代造福于人类的关键,因此关注青少年网络伦理问题,就是关注全人类的未来。
要加强网络建设,办好主流网站,占领网上思想的教育阵地,在网络上发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我们要适应网络时代青少年社会化的特点,转变传统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现代教学模式要和网络接轨,通过网络学校,网络课堂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来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尤其是要在全社会开展“网德”教育,建立网络诚信体系,引导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以及规范的网络伦理,倡导青少年绿色上网。
(二)切实加强网络管理
目前国内外社会已开始关注网络的规范化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法国政府出台“校园网络规范”,规定学生如果以电子邮件散布诽谤、猥亵、骚扰、病毒等讯息,将会被取消使用帐号及校规处分,甚至可能要被告上法庭。我国出台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促使青少年与家长建立协议,其中包括每天上网时间,不浏览不良信息,不随意约会网友,不沉溺虚拟时空等,家长主动为青少年安装防火墙软件让年轻一代健康上网。
从当前网络与青少年的关系来看重点在于加强网吧和网络游戏的管理。我国政府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是我国互联网管理领域的一项重要法规,条例规定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得进入网吧,并限制网吧的营业时间。由于网吧出现过一些严重案件,导致了全国性的网吧整顿。,
整治网吧是把未成年人彻底的关在了网吧外面,但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是要为未成年人建设绿色网吧,就是由政府和社会出面设立公益性的、非盈利性的网吧和上网场所。规避网络传播的负面效应,正面引导青少年。
青少年特别愿意进入网吧或者喜欢上网,在很大程度上是喜欢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应当享有利用网络进行娱乐的权利,家长和社会应当尊重他们的权利,并保证他们健康地享受这样的权利,这就涉及到网络游戏的内容问题。国家对网络游戏的内容,有明确的规定,就是《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十条禁止性的内容。但是实际上现在网上的游戏内容没有很好地得到净化,目前在网络上运行的一些游戏依然充满了暴力色彩。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对网络游戏的内容进行严格审查。社会要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政府依法对网吧和网络游戏进行管理的同时,行业协会要进行自律。要充分运用社会监督机制和技术手段来加强和完善对网络的监管。
(三)严厉打击网络犯罪
如何打击网络犯罪,已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严峻课题,由于网络犯罪比传统犯罪的形式更隐蔽、手段更高明,因此它比普通的犯罪更加难以掌握证据,执法和监管部门只有紧跟社会发展潮流,及时掌握最先进的数字化信息技术和手段,并正确审时度势以便科学地修补法律上的缺陷,才能让网络犯罪者无空子可钻,真正做到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网络是高科技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应该用来为人类的健康发展服务。网络是现代生活中的一把双刃剑,人类必须好好地利用它,用法律手段和道德规范去约束和维护它。只有这样,网络才有可能发挥其最大功利,造福于全人类,从而推动人类文明健康有序的向前发展。时代呼唤先进文化,社会发展需要精神动力,互联网应当成为人类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
[责任编辑:双 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