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追怀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chun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乡土与人生的恋歌》表达了诗人对乡土的怀想与眷恋,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对乡土追怀的游子和一颗渴求美善与真情的心。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创新的诗歌排列结构及娴熟的语言技巧,造就了一曲优美动人的“恋歌”。
  关键词:峻冰;《乡土与人生的恋歌》;结构;语言
  
  细读峻冰的诗集《乡土与人生的恋歌》,便仿佛哼着这首“乡土恋歌”,跟随诗人走上一条怀乡之路。这是一个滥情、矫情的年代,环绕在耳边的只有男男女女的情感纠葛、无病呻吟,氤氲着各种暧昧的流行歌曲;这是一个物欲横流、优胜劣汰的时代,此起彼伏的欲望让人变得浮躁,各种沉重的压力抹杀了曾经的浪漫纯真。城市开放了,人心却关闭了。于是那些最简单的美好被遗忘了,曾经的质朴与真诚,甚至自己也被遗忘了。而诗人在为生存奔波忙碌时,在被生活中的烦恼搅乱时,仍不曾忘记用自己的声音向生活质疑,向真情与美善呼唤,于是便有了这本诗集。品之,仿佛已闻到乡间迎面扑来的清新泥土味。这本书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质朴,它宁静、真诚、深邃,透着一股北方人特有的大气。诗人对乡土的怀想,让他的灵魂有了可以栖息的家园。在这里可找回自我,找回本真。从这些诗中,我们看到一个对乡土追怀的游子,读到一颗渴求美善与真情的心。乡土是诗人的根,也是诗人灵感的源泉。因了对故乡的一片深情,故乡的一切在诗人笔下才生动起来。
  在《乡土与人生的恋歌》中,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对诗歌排列结构美感的追求得到充分体现,见出独到的创新。诗人对诗的部分文字进行的有意排列恰到好处地将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形象化。如《走出夏日》中的两节:
  渴望海的蓝
   渴望棕榈树的绿
   渴望悬挂帆上的激情
   渴望裸露身上每一块肌肤
   渴望最初浸入时一刹那的颤抖
   渴望转过头以惬意深情地望你的脸
  
   想那白光不再停留永远消失的清爽
   想光着膀子抡圆酒杯后的快感
   想屋檐上跌落的透明的雨
   想推窗而入轻柔的风
   想月光下的粗犷
   想朗朗的夜
  诗人从“渴望海的蓝”到“渴望转过头以惬意深情地望你的脸”,从“想那白光不再停留永远消失的清爽”到“想朗朗的夜”,其中所蕴含的情绪由平静到浓烈,再由浓烈转为平淡。而诗人别出心裁地将这些文字排列成正三角形与倒三角形两种组合,并十分工整地对应着。这种精妙的排列组合顿时让诗人变化的情绪直观、形象起来,诗歌所表达的意境通过文字的巧妙排列得到了升华。再如《父亲》一诗的第二节:
   小时候
   想一只力量的苍鹰
   从你的双手
  肩膀
   胸膛
   突然飞出
   保护受伤的妻儿不再受伤
  这节诗被排列成类似翅膀的形状,这恰好与幼年时期诗人对被保护在父亲如苍鹰般健硕、强壮的“羽翼”下的渴求相契合,着实生动。
  古往今来,描写乡土情结的诗歌比比皆是,这对诗人的用词艺术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用词过于华丽便会使诗歌显得华而不实,难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而用词过于平淡,又会使读者觉得索然无味,缺乏新意,毕竟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成功的诗歌能够把人、事、物写得生动形象,从而让它们“活”在读者的脑海里。而要让他们活起来,就主要靠动词的运用了。在这本诗集中,诗人展现出他卓越的用词技巧和对文字娴熟的支配能力。诗人对动词精妙的运用不仅加深了诗的意境,为诗文增添了几分灵气,更重要的是读者可以通过这些动词来充分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状态。“咂尽日子的苦涩/归还土地日子的香甜”(《乡民》),一个“咂”字,体现出乡民在改善自己生活时一点一滴的艰辛,也体现了乡民乐观的心态和淳朴的品质;“走出/被传媒过滤的家庭/走出/被水泥围困的城市/我在‘悠然见南山’的诗句里/寻你”(《寻找自由》),“走”“走”“寻”这三个动词的连用就能够充分展现出作者的心理动态和情感趋向,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的渴望和主动追求自由的信念。除此之外,诗人更是匠心独运地将一些抽象的事物与动词连用,这种虚实相济的手法将诗歌的审美意蕴表现得更加丰富。“你褐色的泪紫色的情纷纷坠落/那把远古的圣火/点燃悲壮筑起的渴望”(《惜别》),“情”和“渴望”都是抽象的心理活动,而“坠落”和“点燃”都是实际动作,这样搭配,以虚映实,产生一种独特的表达效果。诗人还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也是一个让诗“活”起来的重要方法。诗人拥有能够感悟生活的敏锐触角,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各种细节。普通又寻常的事物经诗人之笔,便立刻跃然纸上。于是“路灯闭了眼”(《重逢》),“晚风搂夕阳亲吻”(《小村》),“葡萄醉了/脸由青变紫”(《葡萄架下》),“低声下气的土屋死了/诞生昂首挺胸的楼房”(《走在故乡路上》)。
  当然,语言只是工具和符号,思想才是诗歌力量的源泉。在对人与物描述之时,诗人还将一些深邃的思想渗入其内,为诗文增添几分哲理。“你用宽容的默视/接纳外婆和山民不经意的一瞥”,“有新生的婴儿/便有背你的外婆和外婆背上的你/有新出的山货/便有背你的山民和山民背上的你”(《背篓》),历经沧桑的背篓蕴涵一种品质——本分地生活,默默地奉献。诗人明写背篓,实是向坚韧、朴实的乡民表达自己的敬意。背篓是乡民品质的象征。
  诗人对故乡的一花一木都充满了感情,在诗人眼中,故乡的人平凡而伟大,值得为之歌吟。在描写乡民的诗歌中,让笔者感触最深的是《父亲》。父爱无声,它不及母爱那般柔软温暖,也不像爱情那样细腻缠绵。但如山的父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它伟岸如青山,宽广如江海,充满了丰富的内涵。在《父亲》这首诗里,诗人用朴实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父亲复杂的感情:有依赖,有感激,有理解,也有对父亲艰辛历程的体谅。
  诗歌第一节,“一棵看破红尘的老松/习惯用沉默和俯视/忍受雨水汗水和血水/顺满脸的沟壑四季奔流”。一开始,诗人并没有“重”抒情,只是把父亲比做一棵老松,因为他傲骨、坚贞,是一个真正的强者。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正是这至情至真的描述,引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
  接下来,诗人运用“苍鹰”“劲风”“鹌鹑”三种意象,并自然地将其同“小时候”“长大了”“而今”(诗人人生的三个阶段)的父亲形象联系起来。这正是诗人情感的注入。意象的恰当运用使父亲的形象更加生动具体,而以“小时候”“长大了”“而今”作为时间线索,体现了诗人基于时光流逝的情感积淀。每种意象的出现也正是诗人感情的一次升华。
  诗歌第五节,“父亲/我想听你自己讲抗战打游击的旧事……我想听你自己讲荷担闯南北的经历”。此时的诗人已经长大,儿时对父亲依赖的感情逐渐发生变化。诗人用精练的语言表现出自己对父亲经历的求知。然而,“我等了三十年/你没说”。所以诗人“我还是自己去寻找/从你最初动身之地/循你用脚盖在大地上的印章/直到你刚放下的担子/刚坐过的木凳”。这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诗的前部分主要讲述父亲对儿子的呵护和关爱,而后面也有儿子对父亲艰辛历程的体谅和理解,这种对父子双向的感情描写为诗歌建立起一种交互式的情感结构空间,更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父亲》一诗用词比较质朴,整首诗的基调比较平稳,说明诗人的写作心境是很纯净的。诗人没有刻意营造气氛或烘托感情,这种表达方式隐藏着一种强烈的内在力量,使读者从内心深处衍生出一种浓浓的感情。
  诗人早年离乡,来到城市闯荡。但始终抹不去的,是诗作中不经意地流露出的那灵魂深处的一种质朴与淡泊的情怀。这是诗人笔下的那片乡土赠予她的儿女最宝贵的礼物。言至于此,忽然萌生一个想法,想写下一些句子,为这首追怀乡土的“恋歌”:
  曾经的悠悠岁月在笔下静静流淌慢慢汇成一条记忆的长河
  这里属于宁静可以滤掉浮躁喧嚣
  这条幽清的河流能够洗净一身尘土
  记忆中的乡土是生命最初的地方是漂泊的游子灵魂的归宿 烦恼时诉与桥那头的母亲
  迷惘时乡音给你指引
  孤独时别怕你还有那座老屋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民坚守于此久违的质朴与本真存放于此
  有她在迷途的羔羊就总能找到回家的路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继《红颜》《苹果》之后,导演李玉带来了新的作品《观音山》,影片在关注女性命运归宿的基础上,还探讨了信仰、生死的真谛。生活是多元的,有爱有无奈,有心结,也有释怀,有死亡也有感动。在情感的海洋里,青春的流浪亦在两代人的磨合中成熟起来。  关键词:人文关怀;青春;女性    电影世界的艺术魅力,根本就在于对人的丰富情感的表现。“探析情感世界的秘密,是艺术永不衰竭的源泉。”[1]近年来,中国电影对于
期刊
摘要: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在剧情改编的角度上对原著没有很大的创新和突破,但在人性刻画的层面却实现了一定意义上的成功。总的来说,其仍是一部带有传统中国古装片风格的影片。  关键词:《赵氏孤儿》;剧情;人性;影调    2010年12月4日公映的电影《赵氏孤儿》改编自中国古典戏剧《赵氏孤儿》,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氏因奸臣陷害而惨遭灭门后,大夫程婴抚养赵氏孤儿长大并报仇雪恨的故事。  影片故事情
期刊
摘要:《金山》通过对几代海外劳工生活秘史和悲苦命运的描写,刻画了中国普通民众在全球化进程中艰难前行的身影。张翎并未停留在宏大叙事的表层,而是摈弃某些熟悉的概念和口号,进入一种客观平实的人生书写。一群“金山客”和他们的女人的故事让小说生动而复杂,其中交织着无法言说的婆媳关系,还充盈着默默守候的朋友之义。  关键词:张翎;《金山》;人性;小说    2010年,在南昌举行的首届小说节上,笔者有幸见到了
期刊
摘要:在人们的期待之中,《赵氏孤儿》与我们见面的,与《黄土地》饱含的浓烈的启蒙意识、《霸王别姬》带来的沉重的历史感有所不同,《赵氏孤儿》更确切地说是导演陈凯歌对历史与忠义的后现代解构。这鲜明地体现在影片中的人物呈现出的浓烈的救赎与自我救赎感。  关键词:《赵氏孤儿》;救赎;程婴    在中国,“赵氏孤儿”的故事大家可谓耳熟能详。史书记载晋灵公武将屠岸贾因与赵盾不和,嫉妒赵盾之子赵朔身为驸马,设计杀
期刊
摘要:时代的发展,造就了不同的人物。普通的小人物是怎么一步步发展成为社会精英的呢?在我看来,他们追求梦想,坚持不懈并为之奋斗的精神是成功的关键。而影片《阿甘正传》和《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主人公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的精神就是最好的验证。  关键词:《阿甘正传》;《当幸福来敲门》;自由;梦想;奋斗    时代的发展,造就了不同的人物。普通的小人物是怎么一步步发展成为社会精英的呢?在我看来,他们追求梦想,坚
期刊
摘要:本文根据实践经验,从明确定位、围绕家庭、增强互动和加强合作等四个方面,探索市级城市周报如何办出特色,如何走上品牌发展之路。  关键词:城市周报;特色;对策    目前的市级城市周报脱胎于原先的城市广播电视报,大多走过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单纯预告广播电视节目的历史,走上了综合型娱乐生活报的道路。在此过程中,尽管办报思路在不断调整,版面内容和形式在不断更新,但在省级都市报和市级日报、晚报的挤压下,
期刊
摘要:本文从朱时茂执导的电影处女作《戒烟不戒酒》入手,阐述影片对于制造笑点和现实问题的独特解读,彰显出导演对于低成本电影中,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如何双赢这一主题。  关键词:价值;创意;现实    《戒烟不戒酒》(2011)是朱时茂执导的电影处女作。主要讲述了酒鬼严保久(朱时茂饰)以及他的女儿严蒙蒙(刘欣饰)两代人在时代变迁和年龄增长的过程中发生的种种改变。  这部联合了乔任梁、刘欣、陈佩斯、邬君梅
期刊
摘要:对底层人物所受苦难的反复书写,直面下层百姓的痛苦,表现他们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及由其产生的绝望式反抗,是鬼子文学创作的一种意境追求。鬼子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积累,使他能够立足于民间,并直面人生的惨淡,由此形成他独具特色的苦难美学思想和小说创作模式。本文以鬼子小说的苦难与暴力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鬼子小说的创作模式和美学价值,这对当代文学创作,其影响价值不容低估。  关键词:苦难;暴力;创作模式;美
期刊
摘要: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以松子这个鲜活的人物角色塑造为基础,刻画了其悲剧的一生,命运的悲剧并非偶然,童年时代父爱的缺失、男权至上的传统观念、加之自身的性格,促成了其悲惨的一生。但她以宽容、忍耐、博大和爱拯救了一个又一个灵魂,映射出人性的光辉。而歌剧的运用和黑色幽默的沉重基调又使得松子的悲剧形象表现出一种冰冷残酷的美。  关键词:《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松子;悲剧;价值观;精神创伤    影
期刊
周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党委书记兼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艺术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影视、戏剧、广播委员会主任,国家电影审查委员,教育部评估专家,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电影召集人,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高校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教美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主任,著有《从文学之隅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