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各种影像创作者中,高校教师的作品一向有背景浓厚的特点:北京师范大学的张同道,上海同济大学的黎小锋、贾铠,中国美院的苏夏,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的甘小二等都是在学术和影像创作上颇有建树的导演,他们在教学同时,也在创作上不断创新。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向来以新闻传播学作为传统的优势学科,跟该院许多老师们热衷于新闻理论、采写编评业务有所不同,杨击的“文艺腔调”在师生圈中可谓是出了名的。这位本校培养的传播学博士,毕业论文做的是有关英国的大众传播理论,然而也许是13年电视台的工作经历,使他对视觉影像更情有独钟。2011年底,复旦大学的杨击副教授的新片《等待冬天》在新闻学院公映,收到极好的反响,而杨击老师也用作品向自己所挚爱的法国导演让·鲁什的代表作《夏日纪事》(Summer Chronicle)表示深深的敬意。
真实电影之精髓
《夏日纪事》这部拍摄于1960年的法国电影,是杨击的挚爱之一,也不止一次地在课堂上跟学生们讨论过。作为法国“真实电影”代表作,在《夏日纪事》里,导演让·鲁什透过主要线索人物罗丽丹,不断向巴黎街头的路人询问同一个问题:“你幸福吗?”导演不仅在影片中现身,还透过诘问拍摄对象、参与讨论的方式介入到影片之中。影片记录的不是原本状态的现实,而是巴黎街头受到拍摄行为刺激后的现实,并包括了记录过程本身。这种新的真实,是摄像机刺激拍摄者的结果,也是真实电影之精髓。跟采用观察式的直接电影相比,真实电影更加深入地探讨摄像机接近真实的能力;更强调开放的文本,而非封闭的叙述,它与生活现实的关联更加紧密,其解读可以是多角度的,这也是真实电影的魅力所在。
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早在四五年前,杨击就试图拍一部反映当代上海街头的真实电影,与50年前《夏日纪事》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可惜一直未付诸实践。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杨击赴英国伦敦访学一年,回国后,更加坚定了他要做出这样一部电影的决心。2010年10月,他集合了几名复旦大学的学生——刘艺、沈洁和作为摄影师的彭毅骏,包括该院广告系李华强老师在内的多名老师做艺术顾问和技术支持,终于组建团队,带上一台索尼HVR-Z5C摄像机,开始了拍摄之旅。
为了同《夏日纪事》形成互文和对应,杨击将影片取名为“Winter Chronicle”,因为拍摄时间是从2010年10月至2011年1月,也是上海最冷的季节。上海的冬天,潮湿阴冷,寒风瑟瑟,不时夹杂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而这一年的冬天又格外地寒冷,甚至很少见地下了几场雪。就连上海本地人也会不禁抱怨,“这天气实在是讨厌,冬天也没有冬天的样子”。是啊,冬天有何好冀望的呢?谁会等待冬天呢?那么,不如让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去“等待一下冬天”吧,纪录片人就是这样在冬天里特立独行,于是《等待冬天》应运而生。片中也多次出现天气报道和下雪场景,洋溢着冬天的氛围。
采访式的记录
杨击的初衷是向“心中的挚爱”——《夏日纪事》彻头彻底地致敬,只是对于纪录片来说,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钟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其成片的结构和故事,还是跟《夏日纪事》有很大的差别。虽然有违初衷,但与其说是遗憾,不如说是一种庆幸,突破也不失为对大师作品更好的敬礼吧。
刘艺和沈洁,作为影片的线索人物,也就是《夏日纪事》中罗丽丹的角色,在上海的外滩、五角场、恒隆广场、地铁、教会、虹口公园等各类场所穿梭游荡,不断地询问面目各异的路人是否过得开心。这些上海街头随机访问的人们有本地人、游客、外国人、打工者、拍婚纱照的夫妻、小学生、基督徒……这些陌生人对于这种提问及索尼HVR-Z5C的入侵显然感到有些唐突、猝不及防,回答有脱口而出、洋洋洒洒的,有犹豫不决、闪烁其词的,也有流露悲情的,当然也有拒绝回答的。
作为一部采访式的纪录片,每一位被采访者都有不同的状态,而更要在这个过程中控制画面和情绪,外接监视器进行拍摄是难以想象的,好在索尼HVR-Z5C上的液晶监视器精准度非常高,在拍摄时可以做到不用外接监视器。而索尼HVR-Z5C 25P的电影模式与PITCURE PROFILE菜单中的电影曲线以及电影色调的配合使用,使得《等待冬天》的画面颇具电影效果。
“你快乐吗?”刘艺和沈洁躲在摄像机后面,用这个孩子般的提问直接而尖利地抛向我们生活和生命中最易忽略却最为核心的分子。索尼HVR-Z5C记录下林林总总的回答,无非在轻描淡写之间勾勒出上海街头的芸芸众生相。
生活仍然在继续
本来杨击设想按照《夏日纪事》的结构做几段深度采访,了解几个家庭和他们的社会生活,结果没想到,这段期间学院里出了一件大事。刘艺所在话剧社的同学、新闻学院2010级刚入学不到四个月的新生、也是差一点选择杨击作研究生导师的学生王耀辉,在一场话剧演出之后坠楼。这件事情轰动了全校,也震动着他身边最亲近的师生们,包括刘艺和杨击老师在内。谁也不愿相信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极具表演天赋、一天前还在话剧舞台上大放光彩的人就这样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已经成为所有人不能理解和承受的——这是为什么?杨击暂停了外出拍摄,转而将摄像机对准了自己,刘艺和学生们去探究王耀辉的离去给身边所有人留下的对生命的疑惑和思考——我是谁?我过得快乐吗?生活是为了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怎样面对身边人的离去?……王耀辉事件成了影片开始所设定的“你开心吗?”这一叙事母题的具体指向。生与死,存在与意义,这些看似形而上的哲学命题一下子涌现在众人面前,成为刘艺他们、也是影片必须直面的无法回避的问题,多少人可曾思索这些其实是每个人都须面临的终极话题,这是《等待冬天》让作为观众的我们所反思的……
影片最后,摄制组南行广州,虽然南国也是冬天,但毕竟温暖宜人了许多。摄制组走出了痛苦的思索,继而在广州的街头探寻摄影机接近真实的可能性,告诉我们:无论如何,生活还是得继续。
结束语
同经典影片《夏日纪事》的拍摄手法类似,《等待冬天》不但没有回避导演对影片内容的介入,而且故意“暴露”整个记录过程;不仅在形式上将摄影变成了一次影像实验,并且在内容上探讨和反思着生命和意义的重要主题;它不断地用镜头刺激拍摄对象和事件进程,也掉转头来将摄像机对准并审视自己。
从创作理念上看,《等待冬天》不再是一部普通的真实电影,而具有自我反射式纪录片的特征。在当前表达日趋个人化的社会语境下,纪录片导演不仅参与到影像呈现的现实生活中,也会向观众呈现导演用影像表达现实世界的过程,并谈及导演自身在拍摄的过程中的自觉和反省。在一个强调个人影像表达的时代,这是顺理成章的,也开辟出新的富有活力的创作空间。
[责任编辑:石文燕]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向来以新闻传播学作为传统的优势学科,跟该院许多老师们热衷于新闻理论、采写编评业务有所不同,杨击的“文艺腔调”在师生圈中可谓是出了名的。这位本校培养的传播学博士,毕业论文做的是有关英国的大众传播理论,然而也许是13年电视台的工作经历,使他对视觉影像更情有独钟。2011年底,复旦大学的杨击副教授的新片《等待冬天》在新闻学院公映,收到极好的反响,而杨击老师也用作品向自己所挚爱的法国导演让·鲁什的代表作《夏日纪事》(Summer Chronicle)表示深深的敬意。
真实电影之精髓
《夏日纪事》这部拍摄于1960年的法国电影,是杨击的挚爱之一,也不止一次地在课堂上跟学生们讨论过。作为法国“真实电影”代表作,在《夏日纪事》里,导演让·鲁什透过主要线索人物罗丽丹,不断向巴黎街头的路人询问同一个问题:“你幸福吗?”导演不仅在影片中现身,还透过诘问拍摄对象、参与讨论的方式介入到影片之中。影片记录的不是原本状态的现实,而是巴黎街头受到拍摄行为刺激后的现实,并包括了记录过程本身。这种新的真实,是摄像机刺激拍摄者的结果,也是真实电影之精髓。跟采用观察式的直接电影相比,真实电影更加深入地探讨摄像机接近真实的能力;更强调开放的文本,而非封闭的叙述,它与生活现实的关联更加紧密,其解读可以是多角度的,这也是真实电影的魅力所在。
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早在四五年前,杨击就试图拍一部反映当代上海街头的真实电影,与50年前《夏日纪事》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可惜一直未付诸实践。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杨击赴英国伦敦访学一年,回国后,更加坚定了他要做出这样一部电影的决心。2010年10月,他集合了几名复旦大学的学生——刘艺、沈洁和作为摄影师的彭毅骏,包括该院广告系李华强老师在内的多名老师做艺术顾问和技术支持,终于组建团队,带上一台索尼HVR-Z5C摄像机,开始了拍摄之旅。
为了同《夏日纪事》形成互文和对应,杨击将影片取名为“Winter Chronicle”,因为拍摄时间是从2010年10月至2011年1月,也是上海最冷的季节。上海的冬天,潮湿阴冷,寒风瑟瑟,不时夹杂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而这一年的冬天又格外地寒冷,甚至很少见地下了几场雪。就连上海本地人也会不禁抱怨,“这天气实在是讨厌,冬天也没有冬天的样子”。是啊,冬天有何好冀望的呢?谁会等待冬天呢?那么,不如让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去“等待一下冬天”吧,纪录片人就是这样在冬天里特立独行,于是《等待冬天》应运而生。片中也多次出现天气报道和下雪场景,洋溢着冬天的氛围。
采访式的记录
杨击的初衷是向“心中的挚爱”——《夏日纪事》彻头彻底地致敬,只是对于纪录片来说,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钟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其成片的结构和故事,还是跟《夏日纪事》有很大的差别。虽然有违初衷,但与其说是遗憾,不如说是一种庆幸,突破也不失为对大师作品更好的敬礼吧。
刘艺和沈洁,作为影片的线索人物,也就是《夏日纪事》中罗丽丹的角色,在上海的外滩、五角场、恒隆广场、地铁、教会、虹口公园等各类场所穿梭游荡,不断地询问面目各异的路人是否过得开心。这些上海街头随机访问的人们有本地人、游客、外国人、打工者、拍婚纱照的夫妻、小学生、基督徒……这些陌生人对于这种提问及索尼HVR-Z5C的入侵显然感到有些唐突、猝不及防,回答有脱口而出、洋洋洒洒的,有犹豫不决、闪烁其词的,也有流露悲情的,当然也有拒绝回答的。
作为一部采访式的纪录片,每一位被采访者都有不同的状态,而更要在这个过程中控制画面和情绪,外接监视器进行拍摄是难以想象的,好在索尼HVR-Z5C上的液晶监视器精准度非常高,在拍摄时可以做到不用外接监视器。而索尼HVR-Z5C 25P的电影模式与PITCURE PROFILE菜单中的电影曲线以及电影色调的配合使用,使得《等待冬天》的画面颇具电影效果。
“你快乐吗?”刘艺和沈洁躲在摄像机后面,用这个孩子般的提问直接而尖利地抛向我们生活和生命中最易忽略却最为核心的分子。索尼HVR-Z5C记录下林林总总的回答,无非在轻描淡写之间勾勒出上海街头的芸芸众生相。
生活仍然在继续
本来杨击设想按照《夏日纪事》的结构做几段深度采访,了解几个家庭和他们的社会生活,结果没想到,这段期间学院里出了一件大事。刘艺所在话剧社的同学、新闻学院2010级刚入学不到四个月的新生、也是差一点选择杨击作研究生导师的学生王耀辉,在一场话剧演出之后坠楼。这件事情轰动了全校,也震动着他身边最亲近的师生们,包括刘艺和杨击老师在内。谁也不愿相信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极具表演天赋、一天前还在话剧舞台上大放光彩的人就这样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已经成为所有人不能理解和承受的——这是为什么?杨击暂停了外出拍摄,转而将摄像机对准了自己,刘艺和学生们去探究王耀辉的离去给身边所有人留下的对生命的疑惑和思考——我是谁?我过得快乐吗?生活是为了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怎样面对身边人的离去?……王耀辉事件成了影片开始所设定的“你开心吗?”这一叙事母题的具体指向。生与死,存在与意义,这些看似形而上的哲学命题一下子涌现在众人面前,成为刘艺他们、也是影片必须直面的无法回避的问题,多少人可曾思索这些其实是每个人都须面临的终极话题,这是《等待冬天》让作为观众的我们所反思的……
影片最后,摄制组南行广州,虽然南国也是冬天,但毕竟温暖宜人了许多。摄制组走出了痛苦的思索,继而在广州的街头探寻摄影机接近真实的可能性,告诉我们:无论如何,生活还是得继续。
结束语
同经典影片《夏日纪事》的拍摄手法类似,《等待冬天》不但没有回避导演对影片内容的介入,而且故意“暴露”整个记录过程;不仅在形式上将摄影变成了一次影像实验,并且在内容上探讨和反思着生命和意义的重要主题;它不断地用镜头刺激拍摄对象和事件进程,也掉转头来将摄像机对准并审视自己。
从创作理念上看,《等待冬天》不再是一部普通的真实电影,而具有自我反射式纪录片的特征。在当前表达日趋个人化的社会语境下,纪录片导演不仅参与到影像呈现的现实生活中,也会向观众呈现导演用影像表达现实世界的过程,并谈及导演自身在拍摄的过程中的自觉和反省。在一个强调个人影像表达的时代,这是顺理成章的,也开辟出新的富有活力的创作空间。
[责任编辑: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