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酒哥不姓酒,而是姓张,真名叫张九满。在他家的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小,也有人称他为满哥。大多数人喊他酒哥,主要是缘于他是我们村里一个小小的熬酒师傅。酒哥长相不咋的,严格地说来,还近乎有点儿丑,但他心地善良,厚道老实,而且身怀一手熬酒的技木,用普通话说,就是他懂得一种酿酒技术,大家都还是很喜欢他,愿意和他打交道。
我家住在八百里洞庭湖滨的平原上,那里的农民,世世代代以种植水稻为生。酒哥是我的一位邻居,从小就利用父辈传授给他的熬酒技术,用稻谷作原料,开始了他熬酒的人生。一个木甑,一座炉灶,一只铅锅,一间厢房,四五口水缸,就成了酒哥进行熬酒营生的小作坊。
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酒哥,年少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父亲一起熬酒,父辈的熬酒技术,他已经融会贯通,彻底掌握,并在以后几十年的熬酒营生中,让家传的熬酒技术得到了创新与发展。
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酒哥不管在什么场合上,他的嘴巴里都离不开他那本“酒经”:酒有什么功效与作用啦,什么样的酒是好酒啦,以及他熬的酒什么样的人物喝过啦等等。
喝过他酒的人都信他的话,晓得他熬的酒好喝,不是在吹牛。
熬酒是一种辛苦的活儿。泡谷、蒸谷、拌药、翻动、测温、发酵,都要专心致志,一点也不能马虎,一刻也不能塌场。在酒哥酿酒的营生中,从没有困过一个落心觉。有的时候,深更半夜还摸起床,跑到厢房里去,測一测摊在地板垫子上拌了酒药子稻谷的温度,是不是正常与适度。
几十年里,酒哥在厢房里酿酒,常常是累得热汗淋漓,只能打着赤膊干活,一条搭在肩上的毛巾,时不时地被他拿下揩汗。天天,月月,年年,他家里都是酒香弥漫,飘溢乡里。
一日,酒哥在木甑上的铅锅里用一根木棍来回地搅水散热,眼睛却望着从木甑下伸出的一节竹筒里流出巴酽而又冒着酒花的酒,自我陶醉,笑得合不拢嘴。
“好酒!”这时,突然听到有人来到他家在夸的他酒,他赶紧抬起头一看,发现原来夸他酒的是村干部带来了买他酒的乡长。
乡长喜欢喝酒哥熬的酒,说他的酒倒在杯子里酒花多,口味香醇,喝下肚以后,既不口干,又不伤头。酒哥见乡长夸他的酒好,拿了酒坛子上面挂着的漏子和酒舀子,给乡长打了满满的一塑料壶子稻谷酒,硬是不收钱,说是送给乡长喝,希望乡长以后在外面多多给他的酒做做宣传。
拿了酒哥送的一塑料壶子酒,乡长一时兴致很好地对酒哥说,决定回去以后第二天要召开一个乡党委会,研究帮助酒哥投资扩大白酒作坊生产规模的事。
忽如一个在沙漠里久行的人,陡然发现了一片绿洲一样,酒哥听了乡长这么一说,顿时喜上眉梢,心里好一阵子高兴哩。
地球围着太阳不停地转,日子一天天过去。乡长说起乡上帮他投资扩大白酒作坊生产规模的事一直没有消息,只有村干部时不时地来到他家,帮乡长打酒送到乡上去。
乡长表的态,还算不算数?这件事在酒哥的心里纠结了一年有余,但又不便询问过来帮乡长买酒的村干部。一天,老婆提醒他说,可能乡长事情多和工作忙,把这事给忘了,要他再带一壶子白酒上去送给乡长,顺便问问乡上帮他投资扩大白酒作坊的事。在老婆的激励下,酒哥终于鼓起勇气,穿上一套像模像样的衣服,提着一塑料壸子酒,来到了乡政府。可一打听,让酒哥出乎意料,那位曾经给他表态的乡长,前不久因干部交流岗位,已经调走了,顶替那位乡长位子的是酒哥不认识的一位新来的乡长。
酒哥只得毫无结果、无功而返地打道回了府。
表态的乡长调走了,熬酒的作坊没有得到扩建,但酒还得熬下去。村里村外的乡亲们少不了酒哥酿制的打谷酒!酒哥也照样用他的打谷酒供应和方便着周围的乡亲们。
春天里,村里哪户人家捉了几条鱼,做一个火锅,炖汤喝,家里的大人就会对孩子一呶嘴:“去酒哥家打点酒来,放进火锅里去鱼腥!”实际上,大人是想喝酒哥的酒了,借着去鱼腥的由头,叫孩子去酒哥家里打一斤或半斤回来。
夏天里,村里哪户人家杀了一狗,炖了一大锅,大人也会派遣家里孩子去酒哥家打一小壶酒回来,既去狗肉的膻味,又能做狗肉的下菜酒。
秋天里,天气干燥,地上的潮湿重,是风湿骨病多发的季节。村里的哪户人家买回来了风湿药要用酒泡着口服,就会捎个信,叫酒哥家送几斤酒过去。
冬天里,天寒地冻,村子里哪户人家有人要下塘捕鱼,就会喊酒哥送一小壶子过去,炒一碟花生米下酒驱寒添暖。
去年晚秋的一天深夜,我年过九旬的母亲突然离世,在县城打拼的我,带着家人连夜赶到了乡下。我开着汽车刚进村口,发现一个骑摩托车的人,停下来靠在路边给我的车让路。我借着车灯一看,让路的人原来是酒哥。
我问他这么晚了骑摩托出去干什么?酒哥说,他刚刚接到了邻村一个留守老人的电话,说孙子发高烧,不便送医院,喊他送酒过去给孙子退烧。
我年少在农村生活的时候,就知道酒哥有一套用白酒退烧的办法,那就是将白酒烧热后,拿白纸放在酒里浸湿,取出贴在发烧人的肚脐上,纸片贴干后再浸湿再贴,一连几次,这一招准灵,发烧的人随后就会大汗直冒,高烧很快就会退下来。
几十年来,在我的印象中,记不清酒哥用自己熬出来的白酒,方便过多少人,也帮过多少人的忙!
村子里有人说,酒哥是酒的化身。这话不无道理。
我家住在八百里洞庭湖滨的平原上,那里的农民,世世代代以种植水稻为生。酒哥是我的一位邻居,从小就利用父辈传授给他的熬酒技术,用稻谷作原料,开始了他熬酒的人生。一个木甑,一座炉灶,一只铅锅,一间厢房,四五口水缸,就成了酒哥进行熬酒营生的小作坊。
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酒哥,年少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父亲一起熬酒,父辈的熬酒技术,他已经融会贯通,彻底掌握,并在以后几十年的熬酒营生中,让家传的熬酒技术得到了创新与发展。
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酒哥不管在什么场合上,他的嘴巴里都离不开他那本“酒经”:酒有什么功效与作用啦,什么样的酒是好酒啦,以及他熬的酒什么样的人物喝过啦等等。
喝过他酒的人都信他的话,晓得他熬的酒好喝,不是在吹牛。
熬酒是一种辛苦的活儿。泡谷、蒸谷、拌药、翻动、测温、发酵,都要专心致志,一点也不能马虎,一刻也不能塌场。在酒哥酿酒的营生中,从没有困过一个落心觉。有的时候,深更半夜还摸起床,跑到厢房里去,測一测摊在地板垫子上拌了酒药子稻谷的温度,是不是正常与适度。
几十年里,酒哥在厢房里酿酒,常常是累得热汗淋漓,只能打着赤膊干活,一条搭在肩上的毛巾,时不时地被他拿下揩汗。天天,月月,年年,他家里都是酒香弥漫,飘溢乡里。
一日,酒哥在木甑上的铅锅里用一根木棍来回地搅水散热,眼睛却望着从木甑下伸出的一节竹筒里流出巴酽而又冒着酒花的酒,自我陶醉,笑得合不拢嘴。
“好酒!”这时,突然听到有人来到他家在夸的他酒,他赶紧抬起头一看,发现原来夸他酒的是村干部带来了买他酒的乡长。
乡长喜欢喝酒哥熬的酒,说他的酒倒在杯子里酒花多,口味香醇,喝下肚以后,既不口干,又不伤头。酒哥见乡长夸他的酒好,拿了酒坛子上面挂着的漏子和酒舀子,给乡长打了满满的一塑料壶子稻谷酒,硬是不收钱,说是送给乡长喝,希望乡长以后在外面多多给他的酒做做宣传。
拿了酒哥送的一塑料壶子酒,乡长一时兴致很好地对酒哥说,决定回去以后第二天要召开一个乡党委会,研究帮助酒哥投资扩大白酒作坊生产规模的事。
忽如一个在沙漠里久行的人,陡然发现了一片绿洲一样,酒哥听了乡长这么一说,顿时喜上眉梢,心里好一阵子高兴哩。
地球围着太阳不停地转,日子一天天过去。乡长说起乡上帮他投资扩大白酒作坊生产规模的事一直没有消息,只有村干部时不时地来到他家,帮乡长打酒送到乡上去。
乡长表的态,还算不算数?这件事在酒哥的心里纠结了一年有余,但又不便询问过来帮乡长买酒的村干部。一天,老婆提醒他说,可能乡长事情多和工作忙,把这事给忘了,要他再带一壶子白酒上去送给乡长,顺便问问乡上帮他投资扩大白酒作坊的事。在老婆的激励下,酒哥终于鼓起勇气,穿上一套像模像样的衣服,提着一塑料壸子酒,来到了乡政府。可一打听,让酒哥出乎意料,那位曾经给他表态的乡长,前不久因干部交流岗位,已经调走了,顶替那位乡长位子的是酒哥不认识的一位新来的乡长。
酒哥只得毫无结果、无功而返地打道回了府。
表态的乡长调走了,熬酒的作坊没有得到扩建,但酒还得熬下去。村里村外的乡亲们少不了酒哥酿制的打谷酒!酒哥也照样用他的打谷酒供应和方便着周围的乡亲们。
春天里,村里哪户人家捉了几条鱼,做一个火锅,炖汤喝,家里的大人就会对孩子一呶嘴:“去酒哥家打点酒来,放进火锅里去鱼腥!”实际上,大人是想喝酒哥的酒了,借着去鱼腥的由头,叫孩子去酒哥家里打一斤或半斤回来。
夏天里,村里哪户人家杀了一狗,炖了一大锅,大人也会派遣家里孩子去酒哥家打一小壶酒回来,既去狗肉的膻味,又能做狗肉的下菜酒。
秋天里,天气干燥,地上的潮湿重,是风湿骨病多发的季节。村里的哪户人家买回来了风湿药要用酒泡着口服,就会捎个信,叫酒哥家送几斤酒过去。
冬天里,天寒地冻,村子里哪户人家有人要下塘捕鱼,就会喊酒哥送一小壶子过去,炒一碟花生米下酒驱寒添暖。
去年晚秋的一天深夜,我年过九旬的母亲突然离世,在县城打拼的我,带着家人连夜赶到了乡下。我开着汽车刚进村口,发现一个骑摩托车的人,停下来靠在路边给我的车让路。我借着车灯一看,让路的人原来是酒哥。
我问他这么晚了骑摩托出去干什么?酒哥说,他刚刚接到了邻村一个留守老人的电话,说孙子发高烧,不便送医院,喊他送酒过去给孙子退烧。
我年少在农村生活的时候,就知道酒哥有一套用白酒退烧的办法,那就是将白酒烧热后,拿白纸放在酒里浸湿,取出贴在发烧人的肚脐上,纸片贴干后再浸湿再贴,一连几次,这一招准灵,发烧的人随后就会大汗直冒,高烧很快就会退下来。
几十年来,在我的印象中,记不清酒哥用自己熬出来的白酒,方便过多少人,也帮过多少人的忙!
村子里有人说,酒哥是酒的化身。这话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