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农村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的现状;从家庭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漠视、社会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关注不够等二个方面分析了造成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原因;提出了家庭教育应转变观念、爱心对话,学校应加强教育、言行结合,国家和社会应高度重视、净化环境等措施来加强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
关键词:农村 德育 小学生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而加强农村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更是迫在眉睫。我国人口70%来自农村,他们无论在物质或精神文明上相比较于城市都相对落后一些,所以加强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更是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难。
一、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当今,全球政治、经济的一体化推进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也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地球开始越变越小,面对农村小学生的不再是单一、传统、封闭的空间,而是开放的、多元化的社会,在这社会转型时期给农村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从德育涉及的几个层面来看,目前农村小学生德育工作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智轻德的不良家庭教育现象普遍
在农村,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相当数量的家长存在“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其他的都无所谓”错误思想;因此他们平时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忽视对子女的思想教育,对待孩子要么“过分溺爱”、要么以打骂代替了对子女的批评教育。特别是那些“后进生”,父母更是采取了“漠视”。此外,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令人堪忧,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名珠的儿童集中起来都变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二)学校德育形式主义令人担忧
素质教育实施的今天对于农村大部分小学来说仍然是一副空壳,为了片面追求教学成绩学校几乎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向了智育,成绩好的学生“一俊遮百丑”,“一好”代“三好”。所以对于学校“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任务的形式主义的状况普遍存在。
(三)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严重脱节未成一体
由于农村学校、家庭、社会对于德育教育各持一套:学校教一套,家长讲一套,在社会上看到的是又一套,教育口径互不吻合,甚至相互矛盾,三者未成一体,让未成年人无所适从;教育责任不清,工作机制不完善,价值导向扭曲,教育效果不好。
二、解决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之对策
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农村少年也不例外,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如何正视困难,解决问题,促进农村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针对上述原因,我们必须认清当前农村小学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适应他们的成长特点和规律,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小学生德育教育网络,优化其成长环境,为促进现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二个方面入手来解决现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
(一)从家庭入手:转变观念、爱心对话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的作用。孩子的父母、监护人,共同生活的长辈等都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孩子多与周围的孩子沟通,让其快乐地生活在现实当中。首先,要求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表率。要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其次,改善家庭环境,改进与孩子的关系,减少夫妻间的摩擦、邻里纠纷等,建立和睦、健康的家庭关系,让孩子在亲情的呵护下成长。
(二)从学校入手:加强教育、言行结合
1、转变德育观念,健全德育措施
学校是未成年人学习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时间更长且更加规范,学校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环节,广大学校、教师应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及时转变观念,加强管理,健全德育教育的措施。学校德育教学还要把创新意识融于其中。在教育思想上体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教育要求上既有科学性,又有可操作性;在教育内容上从小到大,由此及彼,相互渗透;在教育方式上抓住主渠道,凸现主环节。才能使学生学做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学做一个爱自己、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的有爱心之人。
2、强化德育队伍,创造实践环境
提高德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思想业务素质好,事业心责任心强,相对稳定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因此,農村学校的德育管理必须得开放思想,紧跟时代,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自觉性。学校德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经济和社会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新情况。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参与者,要求班主任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
3、发扬优良传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积蓄下来许多优良的传统,作为民族下一代接班人,必须要批判的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一是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引导广大小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沉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操和优良的思想品质。二是加强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致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在广大小学生当中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培养和教育他们懂得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规范和养成良好的文明生活习惯,形成积极向上、文明礼貌、团结友爱、克已奉公、助人为乐的品德。三是进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参考文献:
1.《 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2月26日。
2. 李伯黍等《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关键词:农村 德育 小学生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而加强农村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更是迫在眉睫。我国人口70%来自农村,他们无论在物质或精神文明上相比较于城市都相对落后一些,所以加强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更是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难。
一、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当今,全球政治、经济的一体化推进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也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地球开始越变越小,面对农村小学生的不再是单一、传统、封闭的空间,而是开放的、多元化的社会,在这社会转型时期给农村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从德育涉及的几个层面来看,目前农村小学生德育工作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智轻德的不良家庭教育现象普遍
在农村,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相当数量的家长存在“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其他的都无所谓”错误思想;因此他们平时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忽视对子女的思想教育,对待孩子要么“过分溺爱”、要么以打骂代替了对子女的批评教育。特别是那些“后进生”,父母更是采取了“漠视”。此外,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令人堪忧,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名珠的儿童集中起来都变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二)学校德育形式主义令人担忧
素质教育实施的今天对于农村大部分小学来说仍然是一副空壳,为了片面追求教学成绩学校几乎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向了智育,成绩好的学生“一俊遮百丑”,“一好”代“三好”。所以对于学校“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任务的形式主义的状况普遍存在。
(三)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严重脱节未成一体
由于农村学校、家庭、社会对于德育教育各持一套:学校教一套,家长讲一套,在社会上看到的是又一套,教育口径互不吻合,甚至相互矛盾,三者未成一体,让未成年人无所适从;教育责任不清,工作机制不完善,价值导向扭曲,教育效果不好。
二、解决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之对策
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农村少年也不例外,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如何正视困难,解决问题,促进农村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针对上述原因,我们必须认清当前农村小学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适应他们的成长特点和规律,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小学生德育教育网络,优化其成长环境,为促进现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二个方面入手来解决现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
(一)从家庭入手:转变观念、爱心对话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的作用。孩子的父母、监护人,共同生活的长辈等都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孩子多与周围的孩子沟通,让其快乐地生活在现实当中。首先,要求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表率。要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其次,改善家庭环境,改进与孩子的关系,减少夫妻间的摩擦、邻里纠纷等,建立和睦、健康的家庭关系,让孩子在亲情的呵护下成长。
(二)从学校入手:加强教育、言行结合
1、转变德育观念,健全德育措施
学校是未成年人学习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时间更长且更加规范,学校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环节,广大学校、教师应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及时转变观念,加强管理,健全德育教育的措施。学校德育教学还要把创新意识融于其中。在教育思想上体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教育要求上既有科学性,又有可操作性;在教育内容上从小到大,由此及彼,相互渗透;在教育方式上抓住主渠道,凸现主环节。才能使学生学做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学做一个爱自己、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的有爱心之人。
2、强化德育队伍,创造实践环境
提高德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思想业务素质好,事业心责任心强,相对稳定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因此,農村学校的德育管理必须得开放思想,紧跟时代,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自觉性。学校德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经济和社会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新情况。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参与者,要求班主任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
3、发扬优良传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积蓄下来许多优良的传统,作为民族下一代接班人,必须要批判的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一是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引导广大小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沉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操和优良的思想品质。二是加强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致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在广大小学生当中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培养和教育他们懂得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规范和养成良好的文明生活习惯,形成积极向上、文明礼貌、团结友爱、克已奉公、助人为乐的品德。三是进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参考文献:
1.《 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2月26日。
2. 李伯黍等《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