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博物馆类型多样,归属部门也很多。就拿北京来说吧,现在北京文物局注册的博物馆共有164家,还有很多没有在册的博物馆,如果再加上这部分数字的话,北京博物馆的数量是很庞大的。对于家长们来说,非常有必要将这些资源利用起来,使之成为孩子们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外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平台。
你有这样的认识吗
要真正实现博物馆对孩子教育的功能,大家首先树立起来这样三点认识:
博物馆不是个旅游景点,而是我们终身学习的场所。
记得曾经带过一个班级的孩子和家长参观故宫,在门口,我问一位北京的家长是第几次来故宫。家长告诉我,他是个老北京人,这是他二十多年来第二次进故宫。很多人会觉得故宫是给外地人的,但是有多少人知道,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博物馆呢?哪里还会有那么多好的展览和馆藏呢?树立起来这个认识之后,我们会发现,既然是终身学习的地方,那肯定不是只来一次,既然要来很多次,那每次来看什么?要看的东西是一样的吗?同样一个展览,前后三四次来,怎样为孩子带来不一样的路线和视角呢?所以希望家长首先改变这一点,在旅行的时候,带着孩子将博物馆放在重要的位置,这是我们认识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文明最好的场所。
带孩子参观博物馆的重点是培养习惯和传统。
相信很多爸爸妈妈会将博物馆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会用“知识的殿堂,艺术的海洋”这样的词语去形容它。因此也总会有这样的想法,要带着孩子去博物馆接受知识的熏陶、艺术的洗礼,真的是这样吗?一次我在国家博物馆三层讲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展时,忽然后排一个妈妈把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不断往前推,说赶紧听听,多学点东西,我很清楚地记得这些话。如果我是孩子,我会很抵触的。
我记得还有一次我在小课堂上为孩子们讲解木乃伊的故事,我们大人可能就记得木乃伊是法老和贵族们尸体保存的一种方式。但历史上有很多种对木乃伊不一样的认识,孩子们会有更丰富的答案,孩子们会说:木乃伊可以用来吓唬自己不喜欢的那个数学老师;木乃伊可以把里面掏空了做成柜子、抽屉等等。其实我们在博物馆里是要让孩子们睁开眼睛和打开思路放开去想的,以培养他对博物馆的认知。因此在展厅里和孩子们互动交流时,我很喜欢听到不一样的答案,证明他对此有兴趣并在思考。至于那些历史知识、文化知识,那是要在他们长大之后,让孩子们自己去整理的,或者是在他们意识到这些东西,对博物馆有了感受之后去做的事情。
不是所有孩子都会喜欢博物馆,不要去强求。
孩子们的兴趣很多,有的会对自然感兴趣、有的会对科技感兴趣,有的就喜欢看军事博物馆的坦克和武器,这都是很好的。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可以不喜欢博物馆,不爱博物馆,但我们不能不去博物馆,这是最基本的一个素养。且不说中国古代那么多人曾给我们讲过读史能够明智;也且不说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说的为了今天去了解昨天;做一个普通人,能够去了解我们的过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此要常带孩子去博物馆,培养他对博物馆正确的认识和感受,但不需要强求他一定要将大量的时间都放在博物馆里面。
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博物馆有讲究
建议从艺术类、科技类、自然类的博物馆入手
尽管艺术类、科技类、自然类的博物馆和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有很大的差别,但与博物馆还是有着很多共同的地方,为什么选择这些地方呢?因为这些地方是最容易激发孩子思考和参与互动性的场合。相信很多妈妈都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妈妈状告学校老师教会了她的孩子字母“o”,认为这禁锢了孩子应该有的幻想和思考。如我在世界艺术馆讲解西班牙画家的一个展览时,面对着一颗红色的桃形心脏,大人们会猜想着画家的内心、斗争,但是孩子看到的就是一颗大大的草莓。我曾经问过一个孩子,她就是这样回答我的,我就是想听到孩子这样的答案,不知道家长们是否认同。
选择能让孩子们动起来的博物馆
孩子们的天性是要动起来的。记得给一个年级的孩子讲解故宫后,他们回到学校做的手抄报上面最多的内容是感谢我,能让他们在故宫撒欢的跑。为什么我喜欢给孩子讲解故宫,因为故宫能让孩子们动起来。很多博物馆展厅,因为各方面的要求,让孩子们很舒服、很放松地去感受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对年纪比较小的孩子来说,更是困难的,所以我建议家长们可以选择那些能够让孩子们动起来的博物馆去看,然后再慢慢引导走入展厅,看到博物馆不同的类型。
要在历史类、综合类的博物馆上多花心思
比如说要对展览的主题进行拆分,只是看其中的一个方面,如关于古代中国的展览,其中陈列两千多件文物,三公里的展线,从150万年前到1911年,如何带孩子来看呢?那么其中一天就只看吃的,把所有和饮食有关的带着孩子去看一遍。记得有一次带一个小朋友去看古代中国,只有20分钟了,我就把里面的钱币从头到尾串了一遍。回去之后他画了张画,让我高兴的不是他把那些不同的钱币按照先后顺序都链接起来了,而是他在纸币种类的后面补了一张信用卡,这是我想要的东西。这个对爸爸妈妈们的要求比较高,要对展览进行自己的加工,而不是展览是什么都没有搞明白,就赶紧带孩子进展厅看文物。一定要寻找和孩子们的生活贴近的主题去了解,每一个文物的介绍也是这样的,每一个历史文化知识点也是这样的。一定要让平时历史知识空白的孩子做点点滴滴的积累。
你有这样的认识吗
要真正实现博物馆对孩子教育的功能,大家首先树立起来这样三点认识:
博物馆不是个旅游景点,而是我们终身学习的场所。
记得曾经带过一个班级的孩子和家长参观故宫,在门口,我问一位北京的家长是第几次来故宫。家长告诉我,他是个老北京人,这是他二十多年来第二次进故宫。很多人会觉得故宫是给外地人的,但是有多少人知道,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博物馆呢?哪里还会有那么多好的展览和馆藏呢?树立起来这个认识之后,我们会发现,既然是终身学习的地方,那肯定不是只来一次,既然要来很多次,那每次来看什么?要看的东西是一样的吗?同样一个展览,前后三四次来,怎样为孩子带来不一样的路线和视角呢?所以希望家长首先改变这一点,在旅行的时候,带着孩子将博物馆放在重要的位置,这是我们认识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文明最好的场所。
带孩子参观博物馆的重点是培养习惯和传统。
相信很多爸爸妈妈会将博物馆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会用“知识的殿堂,艺术的海洋”这样的词语去形容它。因此也总会有这样的想法,要带着孩子去博物馆接受知识的熏陶、艺术的洗礼,真的是这样吗?一次我在国家博物馆三层讲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展时,忽然后排一个妈妈把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不断往前推,说赶紧听听,多学点东西,我很清楚地记得这些话。如果我是孩子,我会很抵触的。
我记得还有一次我在小课堂上为孩子们讲解木乃伊的故事,我们大人可能就记得木乃伊是法老和贵族们尸体保存的一种方式。但历史上有很多种对木乃伊不一样的认识,孩子们会有更丰富的答案,孩子们会说:木乃伊可以用来吓唬自己不喜欢的那个数学老师;木乃伊可以把里面掏空了做成柜子、抽屉等等。其实我们在博物馆里是要让孩子们睁开眼睛和打开思路放开去想的,以培养他对博物馆的认知。因此在展厅里和孩子们互动交流时,我很喜欢听到不一样的答案,证明他对此有兴趣并在思考。至于那些历史知识、文化知识,那是要在他们长大之后,让孩子们自己去整理的,或者是在他们意识到这些东西,对博物馆有了感受之后去做的事情。
不是所有孩子都会喜欢博物馆,不要去强求。
孩子们的兴趣很多,有的会对自然感兴趣、有的会对科技感兴趣,有的就喜欢看军事博物馆的坦克和武器,这都是很好的。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可以不喜欢博物馆,不爱博物馆,但我们不能不去博物馆,这是最基本的一个素养。且不说中国古代那么多人曾给我们讲过读史能够明智;也且不说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说的为了今天去了解昨天;做一个普通人,能够去了解我们的过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此要常带孩子去博物馆,培养他对博物馆正确的认识和感受,但不需要强求他一定要将大量的时间都放在博物馆里面。
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博物馆有讲究
建议从艺术类、科技类、自然类的博物馆入手
尽管艺术类、科技类、自然类的博物馆和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有很大的差别,但与博物馆还是有着很多共同的地方,为什么选择这些地方呢?因为这些地方是最容易激发孩子思考和参与互动性的场合。相信很多妈妈都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妈妈状告学校老师教会了她的孩子字母“o”,认为这禁锢了孩子应该有的幻想和思考。如我在世界艺术馆讲解西班牙画家的一个展览时,面对着一颗红色的桃形心脏,大人们会猜想着画家的内心、斗争,但是孩子看到的就是一颗大大的草莓。我曾经问过一个孩子,她就是这样回答我的,我就是想听到孩子这样的答案,不知道家长们是否认同。
选择能让孩子们动起来的博物馆
孩子们的天性是要动起来的。记得给一个年级的孩子讲解故宫后,他们回到学校做的手抄报上面最多的内容是感谢我,能让他们在故宫撒欢的跑。为什么我喜欢给孩子讲解故宫,因为故宫能让孩子们动起来。很多博物馆展厅,因为各方面的要求,让孩子们很舒服、很放松地去感受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对年纪比较小的孩子来说,更是困难的,所以我建议家长们可以选择那些能够让孩子们动起来的博物馆去看,然后再慢慢引导走入展厅,看到博物馆不同的类型。
要在历史类、综合类的博物馆上多花心思
比如说要对展览的主题进行拆分,只是看其中的一个方面,如关于古代中国的展览,其中陈列两千多件文物,三公里的展线,从150万年前到1911年,如何带孩子来看呢?那么其中一天就只看吃的,把所有和饮食有关的带着孩子去看一遍。记得有一次带一个小朋友去看古代中国,只有20分钟了,我就把里面的钱币从头到尾串了一遍。回去之后他画了张画,让我高兴的不是他把那些不同的钱币按照先后顺序都链接起来了,而是他在纸币种类的后面补了一张信用卡,这是我想要的东西。这个对爸爸妈妈们的要求比较高,要对展览进行自己的加工,而不是展览是什么都没有搞明白,就赶紧带孩子进展厅看文物。一定要寻找和孩子们的生活贴近的主题去了解,每一个文物的介绍也是这样的,每一个历史文化知识点也是这样的。一定要让平时历史知识空白的孩子做点点滴滴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