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有效促进城乡学校均衡发展的研究

来源 :中学理科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dede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将信息技术与教研片区教学的整合,构建创新型的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探索、去认知、去接受知识;让教师由授业者转变为解惑者,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不断开发、充实资源库资料,利用信息平台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通过对永春县城乡教育现状及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途径的研究,从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不断缩小城乡的差距,实现永春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 信息技术;资源共享;城乡学校;均衡发展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教育资源要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教师配置要更加合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1 现状及意义
  永春县现有31所中学,其中完中校8所;侨中教研片区拥有12所中学,完中5所。其中归属于城区学校的有4所,归属于农村学校的有8所。因此,城乡学校在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生源等资源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如何缩小这些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均衡的发展,对整个片区乃至整个县的教育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当今,是一个以计算机为主要手段来获取知识的时代。计算机的普及应用,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各校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发并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共同探讨、设计教学过程,研究探索教与学的创新模式,构建教育信息化的共享教学模式,教学相长,促进教研片区教师的共同成长。
  信息技术与教研片区教学的整合可以为我们的教研片区教学构建新的平台。通过计算机的超文本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实现课堂的高效能管理,信息技术教育与教研片区的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与教研片区教学的整合,是提高侨中教研片区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整合”的过程中,要从思想认识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理念,对课堂进行动态管理,对学生学生进行个体引导 [1 ]。
  2 主要内容
  2.1 开发校本资源,完善资源库建设
  2.1.1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研究。首先提高全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水平,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二是让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能够系统地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业务水平,造就一支科研型的师资队伍;三是在以创新教育为目标下去探寻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最优教学设计。将优秀视频、优秀课例和优秀的教学设计上传各校的校园网、资源库,通过网络平台供教师共享。
  2.1.2 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研究。学科课程资源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通过对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式、教学策略等进行归纳总结,挖掘出其精华,开发出校内课程资源;同时,对乡土、社区、家庭等校外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出适合本区域的课程资源。通过以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为基础,强化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提高整合能力,达到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目的。本课题重点在地理学科中开展研究,研究对象为本片区内各学校的七年级至九所级部分任课教师及学生。
  2.1.3 教师的研修与培训。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研修与培训,积极参与教研片区的教学专题研讨活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反思、研讨的自觉性,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将优秀案例上传到资源库供教师交流,最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1.4 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及其独特的个性,达到人人成才。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研究,尝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进行教学,给学生创设最有利的信息环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1.5 校园文化资源。从校园的硬件建设入手,开发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师生活动文化,力求实现优势互补之目的。
  2.2 探索城乡学校互动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实地参观学习,教师互动交流,利用QQ群、校园网、城域网等网络平台,采取网上互动教研、网络互动研讨等形式,实现城乡教师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城乡学校互动交流、协作双赢的目的。
  3 主要策略
  3.1 广泛调研,根据教师需求完善资源库
  首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教学资源,根据教师的需求和本区域的具体现状,建设动态化的共享式资源库,让城乡学校的教师都可以从中汲取自己所需的养分,提高教学效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从本片区实际出发,根据教师的客观需求充实资源库,让教师们逐步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网络化办公和教学。
  再次,挖掘校本资源,让教师们在互动交流中提高自身素质。坚持校本教研,通过观看优质课的光盘,组织参与片区优质课、示范课的开设、观摩等形式,让专题研究这优质教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得以灵活运用,并不断探索、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3.2 健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3.2.1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课堂教学已经普遍应用信息技术,但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分散在教师手中,没有达到共享的目的。教研片区专门成立领导小组,采用评选、录用的机制,定期检查督促,搜集整理教师手中的零散资源,由中心校牵头,统一管理,保证学校信息资源库在校园网内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共享的形式有:教学研讨、经验论文交流、参观互访、网络技术培训。
  3.2.2 建立示范学科。建立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堂,推出一些具有创新的典型课与示范研究课,通过示范课堂科目带动其他课堂,推动整个片区的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   3.2.3 不断研发教育资源,充实资源库。首先加强学校校本资源库的建设。其次将本地优质资源数字化,运用计算机网络,向周边片区学校辐射,推动兄弟学校的教育迈上新的台阶。第三、精心制作、整理、修改研究中所涉及的教育信息资源,使之源源不断地充实到教育信息中心的资源库中。
  4 取得的成效
  通过搭建校园网平台,认真开展校本培训,对不同学校老师在探究性主题活动中的对比研究,通过QQ 群、教育博客、案例分析、校际教研等形式,开发出了一批优秀课例、教学设计、课件等优质资源;通过《永春地理教研》、《永春华侨中学网站》、《永春县地理教研博客》、《永春六中地理教研》,教师们共享了优秀视频、经验论文、教学反思等优质资源;通过城乡校际互动、片区校际联合教研等形式,有效提高了教师素质,初步实现了资源共享、合作双赢、共同提高的目标。
  4.1 优秀课例更新了农村教师的教学观念
  我们筛选的优秀课例,有的来自网络,有的来自现实,优秀课例中的主讲教师都是市(县)级优质课评比中的获奖者,每一节课都融合了众多专家和名师的集体智慧。教师们通过观摩,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通过创新使用,优质资源很好的引领了片区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升明显,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4.2 优质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提高了农村教师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能力
  开发优秀课件,撰写教育搏客,离不开电脑、多媒体、网络,这都迫使教师努力学习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他们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目前,片区教师都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4.3 平衡了城乡教育的差距,让学生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成长
  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整合了城乡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优质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教师们不出校门就能得到名师的引领,农村的学生在自己的教室里就能聆听到名师的点拨,城乡教育的差距就在这种引领与点拨中缩小,这让农村学生能与城市学生站在同一条在起跑线上成长 [2 ]。片区结合优质资源的使用,通过师生互动,有力的推进了素质教育,学生综合能力明显提升。
  4.4 优质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提高了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片区各学校始终将优质资源作为教师集体备课的研究题材,引导教师借鉴优质资源,将自己的教学设计、课例和名师的对比找差距,很好的提升了教师专业水平,让农村教师接近名师,走向名师,从根本上提高了农村中学的教学质量。
  近几年,在优质生源不断流失的情况下,利用信息技术对优质资源的开发使用和共享,缩小了城乡的差距,弥补了城乡学校在硬件和软件建设中的不平衡,片区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共同提高,逐步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萍萍,嵇兰兰.以信息技术促进城乡学校协同发展的优势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1).
  [2]刘文菁.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青岛市:中国海洋大学,2009(11).
其他文献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建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学习物理的过程,其实是在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的教学是首要的任务,是进一步进行物理规律、物理理论教学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建立起一系列清晰。准确的物理概念,不能理解特定的词所代表的物理概念的含义,就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可见,建立起科
摘 要:植酸酶不仅能释放植酸中的磷,还可以提高与植酸结合的蛋白质的消化率,从而减少饲料中蛋白质的添加量。本文提出了植酸酶的蛋白质基础值与磷基础值有关,具有相近的磷基础值的植酸酶应具有非常相近的蛋白质基础值。  关键词:植酸酶;蛋白质基础值;磷基础值  中图分类号:S816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20)02-0058-03  在饲料中添加外源性植酸酶的主要目的是释放原料中
摘 要:人工照明的一个特性是磁镇流器荧光灯源存在固有闪烁,这可能会影响其在动物上使用的适宜性,因此人类可以看到的闪烁光源不能应用于猪舍。所有的动物、植物、真菌和细菌都有一个大约以24 h为周期的昼夜节律,这种节律能够帮助生物体调整它们的新陈代谢和行为,以适应昼夜循环。猪的昼夜节律可以通过体温、活性和某些激素(例如皮质醇)水平的变化来观察。  关键词:光照强度;色觉;闪烁;昼夜节律;褪黑激素  中图
作业是教师了解和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最常用的一种手段。学生的各种各样学习任务的落实,学习效果的检查、知识的反馈,都是通过作业来体现。如何评价作业呢?传统的作业批改中,教师往往关注的是每一道题 “对”与“不对”。这种批改方式追求的是作业终结性的实效,而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习惯、能力、品质等各方面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呢?笔者认为将“评语”引人生物作业的批改中,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
摘 要:为了解广州从化良口镇5个猪场蚊媒介种类的构成、密度分布等情况,为对生猪传染病的监测和有效防控蚊虫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笔者采用紫外灯诱法、网捕法等方法分别捕获275只蚊虫。通过分类鉴定,它们隶属2亚科4属15种,分别为致倦库蚊(占19.6%)、二带喙库蚊(占14.39%)、三带喙库蚊(占5.04%)、薛氏库蚊(占5.40%)、褐尾库蚊(占13.31%)、小拟态库蚊(占0.72%)、拟态库蚊(占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这是课改与新课程对课堂的呼唤。新的物理课程理念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更。  多年来,我县一直致力于课堂教改实践,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确立了以“五学”为课堂教学模式。“五学” 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为
新课程的教学观认为,我们要改革传统教育的“三中心”观念,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接受式学习转化为发现形式学习,将接受知识学习的同化转变为发现知识的顺应。这样就要求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就必须着眼于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求教师
摘 要:作为中学生物教师,该如何在中学生物课堂上进行有效提问呢?本文就课堂提问的作用、运用多种形式的提问、善于设计问题情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提问作用;灵活运用;善于设计  《生物课程标准》认为,生物科学的目的是“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亚里士多德曾经说:“思
摘 要:从数字化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必要性、优越性及可操作性等三个方面提出中学化学课程教学的一些改革建议,为教师更好地将数字化实验系统运用于化学教学,并为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高考解题水平提供帮助。  关键词: 数字化实验;化学实验探究;传感器;中学化学教学  数字化实验系统(DIS)是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配套软件组成,能与计算机连接并进行定量采集和处理数据的实验技术系统 [1 ]。中学化学教
摘 要:本文系统地剖析共轭效应对物质的物理或化学性质的影响,包括导电性、稳定性、颜色、酸碱性、极性、化学反应性能及中间体的稳定性等,并深入物质的微观结构,解释共轭效应的本质因素。  关鍵词:共轭效应;离域Π键;影响;物质性质  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场效应统称电子效应。在化学反应中,由于取代基倾向于给或吸电子,分子某些部分的电子密度下降或上升,使反应的分子在某个阶段带有正或负电荷(或部分正或负电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