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关将至,随着铁路部门提前60天售票的消息传出,春运也在蓄势待发着。对于每个人来说,每一年的成长和收获可能不尽相同,但每一年年关的关键词却大抵一致:抢票、放假、春运、回家、年夜饭、访亲探友。但这也只是专属于中国36亿人次的外出务工人员的过年节奏。然而,对于独居家中空巢老人群体,他们的节奏,却是像过山车一般。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政策的影响和跨地域社会流动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负着家人的期望,怀揣着自身的理想奔赴异地打拼奋斗。这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家中长辈留守空房的现象,他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空巢老人”。中国从1999年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到目前这几年,我国的“空巢老人”呈现数量多,年轻化,期限长的特点。“空巢老人”问题已经为成当今社会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
父母盼儿女
—— 一年就盼这一回
住在广东惠州的王大爷退休五年,好不容易适应了退休后的生活,去年老伴又因为糖尿病走了。回忆起去年的春节,王大爷坐在太阳底下,脸上却看不到一丝阳光。“去年过年老伴还在,我们一起操办了年货,联系了在北京工作的儿子和在江西工作的女儿两家,都说买到票了能回来。”年三十那天,儿女们都陆续到家,一起张罗年夜饭,虽然家务一下子多了起来,但家里人气也上来了,心里也开心。大年初一,访亲探友,儿女们开始会见家乡各种朋友,应酬各种饭局,王大爷和老伴又回到老俩口解决剩饭剩菜的日子。就这样,从初一到初四,终于慢慢闲落下来,女儿提议去影楼拍全家福,一家人又热热闹闹地出门。王大爷还记得当时镜头前全家人紧挨在一起,好久没有过这样的场景。后来老伴看着全家福,嘴里还不停地念叨,你们两个怎么到现在还不成家,照来照去就这几个人……大年初五,儿子说怕初六初七赶上春运高峰太难走,早早就买了票回北京了,而初六女儿也踏上返程。大年初七,王大爷和老伴看着张灯结彩的家,年货堆了一屋,喜庆的灯笼还高高挂着,空气中却弥漫着一股冷清的孤独。
回家陪父母
——多听听老人“唠叨”
王大爷过年所经历的这些,在现代中国社会的很多典型的空巢家庭曾经或正在经历着。对于这群独居老人来说,一年到头终于盼来儿女的归巢,却不料春节长假中自己的心情竟像坐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从一开始的殷切期盼,到被留守家中,从阖家团圆,到焦虑儿女婚事,从归巢欣喜,到假末散席。
除了春节之外,还有大大小小的节假日,很多“空巢”家庭在假期都会迎来难得的热闹,正因为太难得,父母对于假期的期待远远高于子女,一开始就张罗着收拾着屋子等着身处天南地北的儿女们赶回家与父母团聚。由于太久没有见到儿女,老人心理都会处于亢奋状态,生物钟也容易被打乱。一年到头,有太多的叮嘱还没有机会可以细细道来,孩子们却已经出门会友去了,心中不免有几分失落和愁帐。有些儿女以父母之名的“回家”也像是小学生完成家庭作业一般,只图了一个形式,没有实质的关爱内涵。最后假期一晃而过,从热闹到冷清,再度陷入“空巢”的老人更容易感觉到孤独,一时之间难以调整心态。假期过后,热闹的氛围陡然消失,老人容易感到孤独、空虚和失落,严重的还会出现失眠、抑郁等。
对于这种情况,孤独、失落感从心理层面的意义虽然只是一种不良情绪,但却对于老人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空巢老人”需要的不是子女的匆匆一聚,而是能够有一段安静的、专属于家人的时光,去倾听彼此,哪怕只是共话家常。
别让老人寒心
—— 过年常回家看看
对于空巢人群,特别是对于空巢老人来讲,子女的支持应该排在第一位,即便身处异地,子女也应通过打电话等方式多和父母交流沟通、加强精神关爱,并创造条件多回家看看。老人需要被爱、被关注,以此来完成老年人自我整合的心理发展任务。
如果平时的沟通足够多,才能让父母不至于将一年来对子女们的思念和期盼,日常心中的倾诉欲被长期压抑后,化作为对春节假期子女回家的高期待,最后因为现象与自己的期望相差太大而失落,甚至出现像坐过山车一般的情绪波动体验。
有些老年人喜欢用写自传的方式来完整和意义化自己的人生,有些老年人喜欢用讲述的方式向他人倾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并以此在心理层面上来完整自己。因此,子女应耐心倾听他们的唠叨,甚至是有意制造一些追忆往事的话题,与父母去共同补白他们的人生。除此之外,子女的生活也是父母所关注关心的,有事要多与父母商量,切不可自认为他们年迈不懂社会变化而忽略他们的意见和感受。
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应做好老年人群的健康教育、社区心理健康指导,搭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群提供活动场地,让老人在子女不在身边之际,可以相互倾听,支持与帮助。同时,让更多心理工作者、社工定期探访“空巢老人”,帮助老年人疏解不良情绪,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做到“空巢不空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政策的影响和跨地域社会流动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负着家人的期望,怀揣着自身的理想奔赴异地打拼奋斗。这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家中长辈留守空房的现象,他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空巢老人”。中国从1999年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到目前这几年,我国的“空巢老人”呈现数量多,年轻化,期限长的特点。“空巢老人”问题已经为成当今社会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
父母盼儿女
—— 一年就盼这一回
住在广东惠州的王大爷退休五年,好不容易适应了退休后的生活,去年老伴又因为糖尿病走了。回忆起去年的春节,王大爷坐在太阳底下,脸上却看不到一丝阳光。“去年过年老伴还在,我们一起操办了年货,联系了在北京工作的儿子和在江西工作的女儿两家,都说买到票了能回来。”年三十那天,儿女们都陆续到家,一起张罗年夜饭,虽然家务一下子多了起来,但家里人气也上来了,心里也开心。大年初一,访亲探友,儿女们开始会见家乡各种朋友,应酬各种饭局,王大爷和老伴又回到老俩口解决剩饭剩菜的日子。就这样,从初一到初四,终于慢慢闲落下来,女儿提议去影楼拍全家福,一家人又热热闹闹地出门。王大爷还记得当时镜头前全家人紧挨在一起,好久没有过这样的场景。后来老伴看着全家福,嘴里还不停地念叨,你们两个怎么到现在还不成家,照来照去就这几个人……大年初五,儿子说怕初六初七赶上春运高峰太难走,早早就买了票回北京了,而初六女儿也踏上返程。大年初七,王大爷和老伴看着张灯结彩的家,年货堆了一屋,喜庆的灯笼还高高挂着,空气中却弥漫着一股冷清的孤独。
回家陪父母
——多听听老人“唠叨”
王大爷过年所经历的这些,在现代中国社会的很多典型的空巢家庭曾经或正在经历着。对于这群独居老人来说,一年到头终于盼来儿女的归巢,却不料春节长假中自己的心情竟像坐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从一开始的殷切期盼,到被留守家中,从阖家团圆,到焦虑儿女婚事,从归巢欣喜,到假末散席。
除了春节之外,还有大大小小的节假日,很多“空巢”家庭在假期都会迎来难得的热闹,正因为太难得,父母对于假期的期待远远高于子女,一开始就张罗着收拾着屋子等着身处天南地北的儿女们赶回家与父母团聚。由于太久没有见到儿女,老人心理都会处于亢奋状态,生物钟也容易被打乱。一年到头,有太多的叮嘱还没有机会可以细细道来,孩子们却已经出门会友去了,心中不免有几分失落和愁帐。有些儿女以父母之名的“回家”也像是小学生完成家庭作业一般,只图了一个形式,没有实质的关爱内涵。最后假期一晃而过,从热闹到冷清,再度陷入“空巢”的老人更容易感觉到孤独,一时之间难以调整心态。假期过后,热闹的氛围陡然消失,老人容易感到孤独、空虚和失落,严重的还会出现失眠、抑郁等。
对于这种情况,孤独、失落感从心理层面的意义虽然只是一种不良情绪,但却对于老人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空巢老人”需要的不是子女的匆匆一聚,而是能够有一段安静的、专属于家人的时光,去倾听彼此,哪怕只是共话家常。
别让老人寒心
—— 过年常回家看看
对于空巢人群,特别是对于空巢老人来讲,子女的支持应该排在第一位,即便身处异地,子女也应通过打电话等方式多和父母交流沟通、加强精神关爱,并创造条件多回家看看。老人需要被爱、被关注,以此来完成老年人自我整合的心理发展任务。
如果平时的沟通足够多,才能让父母不至于将一年来对子女们的思念和期盼,日常心中的倾诉欲被长期压抑后,化作为对春节假期子女回家的高期待,最后因为现象与自己的期望相差太大而失落,甚至出现像坐过山车一般的情绪波动体验。
有些老年人喜欢用写自传的方式来完整和意义化自己的人生,有些老年人喜欢用讲述的方式向他人倾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并以此在心理层面上来完整自己。因此,子女应耐心倾听他们的唠叨,甚至是有意制造一些追忆往事的话题,与父母去共同补白他们的人生。除此之外,子女的生活也是父母所关注关心的,有事要多与父母商量,切不可自认为他们年迈不懂社会变化而忽略他们的意见和感受。
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应做好老年人群的健康教育、社区心理健康指导,搭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群提供活动场地,让老人在子女不在身边之际,可以相互倾听,支持与帮助。同时,让更多心理工作者、社工定期探访“空巢老人”,帮助老年人疏解不良情绪,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做到“空巢不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