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象的消失》是一篇奇妙的寓言式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动物园里一头年老大象离奇消失的故事,并对消失后的各种现象进行了描述,使人有无尽的猜想。实际上大象也好,饲养员也好,都是村上春树虚拟出来的,实际上并不真的存在。整篇《大象的消失》,完全是村上在脑袋里空想出来的,所以,不能从物理逻辑方面来思考大象和饲养员的失踪。村上春树对“高度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有着敏锐洞察力和批判态度,他讨厌“高度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喜欢“大象和饲养员”。而对于一个负责人的作家来说,讨厌的东西,和喜欢的东西,是不可以并存的。
关键词:消失;逃脱;虚拟;社会性压迫力
任何人一生当中都在寻找一个宝贵的东西,但能够找到的人并不多。即使幸运地找到了,实际上找到的东西在很多时候也已受到致命的损毁。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继续寻找不止。因为若不这样做,生之意义本身便不复存在。
上述文字是从村上春树《大象的消失》里摘抄的文字,我认为这是村上春树文章里为数不多的可以直接拿来作为全文主题的语句。《大象的消失》是一篇奇妙的寓言式短篇小说,如果没有上面的这段文字,这篇文章要演说的思想则变得更加难以琢磨。这个故事描写了小镇上一头老象与饲养员的离奇消失:一头大象从象栏里失踪了,而且是一头老年大象,“老态龙钟,初次目睹之人往往感到不安,真怕它马上瘫倒在地上断气”而且这还不算,大象的一条后腿还套着铁环,铁环连着铁链,“铁环和铁链一看就知道牢不可破,大象纵然花一百年时间使出浑身解数也全然奈何不得”。然而就是这样一头大象突然失踪了。当局动用了警察、消防队和自卫队外加好几架直升飞机折腾到傍晚也没找到,象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失踪了。象在现存动物中大约是仅次于鲸鱼的庞然大物,当然鲸是不能圈养的,也就是说它是最不容易也最不应该失踪的动物,然而它失踪了,消失了,干干净净,利利索索。文中在描写媒体对于此事的报道时有如下的文字:
“例如,报道上的措词是“大象逃脱”。可是通观全篇报道,显而易见大象并非什么逃脱,而明明是“失踪”。记者将这种自我矛盾表述为“细节上仍有若干不明确之处”。我则无论如何不认为事情是可以用什么“细节”什么“不明确”这类老生常谈的字眼敷衍得了的。
首先,问题出在象脚上套的铁环。铁环依然上着锁剩在那里。最稳妥的推论是:饲养员用钥匙打开铁环从象脚摘下,然后又将其锁好,同象一起逃跑(当然报纸也认识到了这种可能性)。问题是饲养员手中没有钥匙,钥匙仅有两把。一把为确保安全藏于警察署的保险柜,另一把收在消防署的保险柜之中。饲养员(或其它什么人)不大可能从中偷出钥匙。纵使万一偷出,也大可不必把用过的钥匙特意送回保险柜——翌日早打开一看,两把钥匙全都好好躺在警察署和消防署的保险柜里。既然这样,那么就是说大象势必在不使用钥匙的情况下将脚从坚不可摧的铁环中拨出,而这除非用锯将象腿锯断,否则绝无可能。
第二个问题是出逃的途径。象舍与“象广场”围了3米多高的坚固栅栏。由于象的安全管理在镇议会上争论得沸沸扬扬,镇政府采取了对一头老象未免小题大做的警备措施。栅栏是用混凝土和粗铁棍做成的(费用当然由房地产商出),门口只有一个,且内侧上锁。象不可能跨过如此要塞般的栅栏跑到外面。
第三个问题是象的足迹。象舍后面是陡峭的山坡,象无法攀登。因此象假如真的用某种手段飞越栅栏,它也只能经前面的道路逃走。然而松软的沙土路面上没有留下任何类似象脚印的痕迹。”
从村上的这段描写来看,他根本就是在写一个非正常的失踪事件,他已经把所有的现实线索堵死,而这件事并非以现实的逻辑就能解释。不会到最后有人像柯南一样说:我已经看穿了整个事件的真相。
这篇文章让我联想到了藤子不二雄的名作《机器猫》里面《大象和叔叔》的故事后,倒是可以给这件事找到其它解释。
故事是这样的:长年在印度的野比叔叔回到日本,在叙旧时讲到在二战结束前的东京,军队杀掉了动物园中名为大夫的大象,以确保社会治安。他当时是个小孩子,听后非常的伤心,但是却在印度的一次遇险中被大夫所救。这其实是大雄和机器猫在暗中帮忙,他们乘时间机回到大象被杀的那天晚上,用缩小灯把大象变小,并用邮寄火箭把大夫寄到了印度。在《大象的消失》这篇文章中,后面的叙述是这样的:
“就是大小平衡,象和饲养员身体大小的比例。我觉得这种比例较之平时多少有所不同,两者之差似乎比平时缩小一些。”
“也许眼睛有错觉。当时我好几次闭目摇头,但无论怎么看象的体积都与平时不同,的确有些缩小。以至一开始我还以为镇上搞来一头小象呢。可是又没听说过(我绝不会放过有关象的新闻)。既然如此,那么只能认为是原来的老象由于某种原因而骤然萎缩。”
藤子不二雄和村上春树其实讲了同一个故事,只不过时代背景有所不同,但都是关于大象消失的事件。村上并没有给出最后的答案,但已经有所提示,那就是象的缩小。藤子老师很明白的指出,是机器猫的缩小灯起了最关键的作用,那头象才在重重包围中逃出生天。
当然作为一篇小说,而不是儿童漫画,大象的消失不是一个吸引小朋友眼球的噱头,肯定这里面是有一个主题的。这里就涉及到了隐藏着的大象的象征意义!《大象的消失》这一个短篇小说,是非常晦涩和飘忽的,理解起来难度是很大的,这主要就是因为,作为小说题眼的“大象”的虚拟性。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白小说中“大象”的寓意之所在,也就是说,村上春树为这只虚拟的“大象”赋予了什么样的含义? 常识告诉我们,大象是草食动物,极少主动加害于人或其他动物,它性情温和,神态安祥,安分守己而又富于协同行动的团队精神。可以说是平和、宽容、隐忍甚至是圣洁的象征。村上在《大象的消失》中通过主人公之口明确说道: “大象这种动物身上有一种拨动我心弦的东西,很早以前就有这个感觉。”早在1979年处女作《且听风吟》中,村上便把象同“解脱了的自己”联系在一起,“到那时,大象将会重返平原,而我将用更美妙的语言描述这个世界。”可见,大象在村上的心目中,代表着一个美妙、温馨、地老天荒的世界,是人类精神家园的象征。而“大象的消失”,则自然意味一个美妙世界的消失,意味精神家园的失落。
而6年后在这篇《大象的消失》里,村上则断定“大象和饲养员彻底失踪,再不可能返回这里”。
村上缘何下了这样的判断呢?原因可能就在于现代社会追求“简洁性”、“功能性”以及"谐调性",而对于背离这三要素的人和物,存在这一种强大的压迫力(一种压制扰乱简洁性、功能性以及协调性的“无用之物”的力)。显然大象就是这种压迫力的象征物!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具有一种“迫使象消失的力”,既然大象背离了“简洁性”、“功能性”以及“谐调性”,被社会力所消灭就是必然的。这是大象消失的原因!
同样,这种“急功近利”的社会性压迫力,也会施加在“大象饲养员”的身上。因为从开始到最后,大象和饲养员一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开,是人类精神家园的照料者、守护者的象征。追求“简洁性”、“功能性”以及“谐调性”的“急功近利”的社会性压迫力,同时施加在大象和饲养员的身上,他们一起消失就是必然的了。
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大象也好,饲养员也好,都是村上春树虚拟出来的,实际上并不真的存在。整篇《大象的消失》,完全是村上在脑袋里空想出来的,所以,千万不要从物理逻辑方面来思考大象和饲养员的失踪。
村上春树对“高度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有着敏锐洞察力和批判态度,他讨厌“高度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喜欢“大象和饲养员”。而对于一个负责人的作家来说,讨厌的东西,和喜欢的东西,是不可以并存的。所以,他大笔一挥,写上这几个字:“大象和饲养员彻底失踪,再不可能返回这里。”大象所象征的温馨平和的精神家园已经永远消失。作为《大象的消失》中的主体叙述者的“我”也很快被社会所同化,变得“急功近利”,变得世俗,把“有用”和“无用”进行非常明确的划分。对于有用之物,继续进行“简洁化”、“功能化”以及“谐调化”。对于无用之物(比如大象和饲养员),则彻底遗忘和抛弃。而不光是“我”,生活在大象所在镇的所有人都将其遗忘和抛弃了。
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意义,恐怕就在于我们可以在繁星满天的夜晚,在朝阳初上的早晨,洗去我们身心方面的“急功近利”,寻觅消失已久的精神家园。相信在那个地方,可以看到“大象和饲养员”在悠然自得地玩耍。
关键词:消失;逃脱;虚拟;社会性压迫力
任何人一生当中都在寻找一个宝贵的东西,但能够找到的人并不多。即使幸运地找到了,实际上找到的东西在很多时候也已受到致命的损毁。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继续寻找不止。因为若不这样做,生之意义本身便不复存在。
上述文字是从村上春树《大象的消失》里摘抄的文字,我认为这是村上春树文章里为数不多的可以直接拿来作为全文主题的语句。《大象的消失》是一篇奇妙的寓言式短篇小说,如果没有上面的这段文字,这篇文章要演说的思想则变得更加难以琢磨。这个故事描写了小镇上一头老象与饲养员的离奇消失:一头大象从象栏里失踪了,而且是一头老年大象,“老态龙钟,初次目睹之人往往感到不安,真怕它马上瘫倒在地上断气”而且这还不算,大象的一条后腿还套着铁环,铁环连着铁链,“铁环和铁链一看就知道牢不可破,大象纵然花一百年时间使出浑身解数也全然奈何不得”。然而就是这样一头大象突然失踪了。当局动用了警察、消防队和自卫队外加好几架直升飞机折腾到傍晚也没找到,象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失踪了。象在现存动物中大约是仅次于鲸鱼的庞然大物,当然鲸是不能圈养的,也就是说它是最不容易也最不应该失踪的动物,然而它失踪了,消失了,干干净净,利利索索。文中在描写媒体对于此事的报道时有如下的文字:
“例如,报道上的措词是“大象逃脱”。可是通观全篇报道,显而易见大象并非什么逃脱,而明明是“失踪”。记者将这种自我矛盾表述为“细节上仍有若干不明确之处”。我则无论如何不认为事情是可以用什么“细节”什么“不明确”这类老生常谈的字眼敷衍得了的。
首先,问题出在象脚上套的铁环。铁环依然上着锁剩在那里。最稳妥的推论是:饲养员用钥匙打开铁环从象脚摘下,然后又将其锁好,同象一起逃跑(当然报纸也认识到了这种可能性)。问题是饲养员手中没有钥匙,钥匙仅有两把。一把为确保安全藏于警察署的保险柜,另一把收在消防署的保险柜之中。饲养员(或其它什么人)不大可能从中偷出钥匙。纵使万一偷出,也大可不必把用过的钥匙特意送回保险柜——翌日早打开一看,两把钥匙全都好好躺在警察署和消防署的保险柜里。既然这样,那么就是说大象势必在不使用钥匙的情况下将脚从坚不可摧的铁环中拨出,而这除非用锯将象腿锯断,否则绝无可能。
第二个问题是出逃的途径。象舍与“象广场”围了3米多高的坚固栅栏。由于象的安全管理在镇议会上争论得沸沸扬扬,镇政府采取了对一头老象未免小题大做的警备措施。栅栏是用混凝土和粗铁棍做成的(费用当然由房地产商出),门口只有一个,且内侧上锁。象不可能跨过如此要塞般的栅栏跑到外面。
第三个问题是象的足迹。象舍后面是陡峭的山坡,象无法攀登。因此象假如真的用某种手段飞越栅栏,它也只能经前面的道路逃走。然而松软的沙土路面上没有留下任何类似象脚印的痕迹。”
从村上的这段描写来看,他根本就是在写一个非正常的失踪事件,他已经把所有的现实线索堵死,而这件事并非以现实的逻辑就能解释。不会到最后有人像柯南一样说:我已经看穿了整个事件的真相。
这篇文章让我联想到了藤子不二雄的名作《机器猫》里面《大象和叔叔》的故事后,倒是可以给这件事找到其它解释。
故事是这样的:长年在印度的野比叔叔回到日本,在叙旧时讲到在二战结束前的东京,军队杀掉了动物园中名为大夫的大象,以确保社会治安。他当时是个小孩子,听后非常的伤心,但是却在印度的一次遇险中被大夫所救。这其实是大雄和机器猫在暗中帮忙,他们乘时间机回到大象被杀的那天晚上,用缩小灯把大象变小,并用邮寄火箭把大夫寄到了印度。在《大象的消失》这篇文章中,后面的叙述是这样的:
“就是大小平衡,象和饲养员身体大小的比例。我觉得这种比例较之平时多少有所不同,两者之差似乎比平时缩小一些。”
“也许眼睛有错觉。当时我好几次闭目摇头,但无论怎么看象的体积都与平时不同,的确有些缩小。以至一开始我还以为镇上搞来一头小象呢。可是又没听说过(我绝不会放过有关象的新闻)。既然如此,那么只能认为是原来的老象由于某种原因而骤然萎缩。”
藤子不二雄和村上春树其实讲了同一个故事,只不过时代背景有所不同,但都是关于大象消失的事件。村上并没有给出最后的答案,但已经有所提示,那就是象的缩小。藤子老师很明白的指出,是机器猫的缩小灯起了最关键的作用,那头象才在重重包围中逃出生天。
当然作为一篇小说,而不是儿童漫画,大象的消失不是一个吸引小朋友眼球的噱头,肯定这里面是有一个主题的。这里就涉及到了隐藏着的大象的象征意义!《大象的消失》这一个短篇小说,是非常晦涩和飘忽的,理解起来难度是很大的,这主要就是因为,作为小说题眼的“大象”的虚拟性。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白小说中“大象”的寓意之所在,也就是说,村上春树为这只虚拟的“大象”赋予了什么样的含义? 常识告诉我们,大象是草食动物,极少主动加害于人或其他动物,它性情温和,神态安祥,安分守己而又富于协同行动的团队精神。可以说是平和、宽容、隐忍甚至是圣洁的象征。村上在《大象的消失》中通过主人公之口明确说道: “大象这种动物身上有一种拨动我心弦的东西,很早以前就有这个感觉。”早在1979年处女作《且听风吟》中,村上便把象同“解脱了的自己”联系在一起,“到那时,大象将会重返平原,而我将用更美妙的语言描述这个世界。”可见,大象在村上的心目中,代表着一个美妙、温馨、地老天荒的世界,是人类精神家园的象征。而“大象的消失”,则自然意味一个美妙世界的消失,意味精神家园的失落。
而6年后在这篇《大象的消失》里,村上则断定“大象和饲养员彻底失踪,再不可能返回这里”。
村上缘何下了这样的判断呢?原因可能就在于现代社会追求“简洁性”、“功能性”以及"谐调性",而对于背离这三要素的人和物,存在这一种强大的压迫力(一种压制扰乱简洁性、功能性以及协调性的“无用之物”的力)。显然大象就是这种压迫力的象征物!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具有一种“迫使象消失的力”,既然大象背离了“简洁性”、“功能性”以及“谐调性”,被社会力所消灭就是必然的。这是大象消失的原因!
同样,这种“急功近利”的社会性压迫力,也会施加在“大象饲养员”的身上。因为从开始到最后,大象和饲养员一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开,是人类精神家园的照料者、守护者的象征。追求“简洁性”、“功能性”以及“谐调性”的“急功近利”的社会性压迫力,同时施加在大象和饲养员的身上,他们一起消失就是必然的了。
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大象也好,饲养员也好,都是村上春树虚拟出来的,实际上并不真的存在。整篇《大象的消失》,完全是村上在脑袋里空想出来的,所以,千万不要从物理逻辑方面来思考大象和饲养员的失踪。
村上春树对“高度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有着敏锐洞察力和批判态度,他讨厌“高度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喜欢“大象和饲养员”。而对于一个负责人的作家来说,讨厌的东西,和喜欢的东西,是不可以并存的。所以,他大笔一挥,写上这几个字:“大象和饲养员彻底失踪,再不可能返回这里。”大象所象征的温馨平和的精神家园已经永远消失。作为《大象的消失》中的主体叙述者的“我”也很快被社会所同化,变得“急功近利”,变得世俗,把“有用”和“无用”进行非常明确的划分。对于有用之物,继续进行“简洁化”、“功能化”以及“谐调化”。对于无用之物(比如大象和饲养员),则彻底遗忘和抛弃。而不光是“我”,生活在大象所在镇的所有人都将其遗忘和抛弃了。
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意义,恐怕就在于我们可以在繁星满天的夜晚,在朝阳初上的早晨,洗去我们身心方面的“急功近利”,寻觅消失已久的精神家园。相信在那个地方,可以看到“大象和饲养员”在悠然自得地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