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11日上午,我突然接到研究生时的同窗、多年的同事与好友葛维钧的电话,说季羡林先生刚刚仙逝。我悲痛之余,往事云涌。
认识先生,是在1964年。先生是北大东语系主任,我是一名新生。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这年中秋节是阳历9月29日,还有两天就是国庆节了,班主任张德福老师对我们外地来的同学说:“你们这是第一次离开家,在外面过中秋节,怕你们想家,我带大家去季先生家看电视。”于是,傍晚的时候,一些同学就和张老师一起,来到朗润园季先生家。去先生家之前,我曾有些疑虑:电影里看到的教授和教授夫人都很清高排场,我们一群学生去他家,打扰先生,这合适吗?可是,季先生的家并不排场豪华,先生和老伴也都很平易近人,和大家聊起了家长里短,我的拘束感一下子就消除了。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先生,也是我平生第一次看上电视。
“文革”开始了,两派纷争。先生挺身而出,站起来表态,参加了反对聂元梓的井冈山派。先生这样的亮相反而激怒了掌权的新北大公社派,先生很快就被抄了家,受尽折磨和屈辱,1968年5月又被关人“牛棚”。1968年8月工军宣队进校,然而,到1969年春天,先生才从“牛棚”里出来。此后,先生基本上都在我们班参加学习讨论,共同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然而,当时先生仍没有“解放”,远远没有学生们自由。工军宣队布置给我们学生的任务是监督他的思想改造,让我们把他当成“活靶子”,来“控诉刘少奇教育路线的毒害”,以“提高路线觉悟”。这一阶段,先生不时地被叫走,被批判,被拉去做苦力,或收拾楼道和打扫厕所等。这一年春天很冷。当时学校各个食堂都储存了许多大白菜,为了减少腐烂,需要人定期倒腾,叫做“倒白菜”。季先生就经常和学生一起“倒白菜”。后来,他在班里回忆说:“参加点体力劳动有好处。再说,这个白菜需要倒,不倒它就烂,没办法。”话语中带着苦涩的幽默。
1969年,季先生还是经常被叫走,被批判。这一年国庆节后,学校突然要把大家都拉到农村去,说是要到阶级斗争和生产实践的第一线去锻炼和改造。东语系大部分老师都去了江西鲤鱼洲农场。少数老师和全体学生作为一个连,被拉到延庆永宁公社新华营大队劳动。由于季先生年纪较大,已经58岁了,工军宣队没有让季先生到江西鲤鱼洲去,而是让他跟我们一起到了新华营。先生虽然算是我们班的一员,但劳动和住宿不和我们在一起。我们过的是半军事化生活,连长、指导员等领导都由工军宣队的人担任。我们有时还要黎明前打背包紧急集合,去山里跑一圈后再回来吃早饭。季先生就不用参加这种活动了,算是连里对他的一点照顾。当时学生们干的是重活,如挖菜窖、挖防空洞等,季先生则被安排到场院去和妇女、老农们一起剥玉米粒。我们每周有半天时间学习讨论,主要是谈接受再教育的体会,季先生就参加我们班的学习讨论。这段时间,没有谁再批判先生了,也许是因为批判他的风头已过,也许是因为学生们和先生已经平等了,大家都在接受再教育,不用再和他划清界线了。
在一次学习会上,季先生谈自己的收获体会时说,他剥玉米粒,冒着寒风坐在场院,心里不免也有“活思想”,觉得这活很辛苦,想起两句著名的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现在,他对这两句诗有切身体会了。和他在一起干活的还有两位58岁的老农。他说:“和他们比,我也58岁。他们一辈子风里来雨里去,种地打粮,供城里人吃饭,我们得珍惜粮食。”
季先生当时有哮喘病,大约是一种过敏性疾病,每年到立秋后就犯,冬季里往往加重。当时我们都知道,也时常劝他注意休息,但他还是坚持出勤,每天准时(往往是提前15分钟)出现在场院,冒着寒风坐在那里剥玉米粒。他说,“人家年岁跟我一样大,也有哮喘病,都能坚持,我怎么就那么娇贵?”
有一天,连里突然召集我们班开会,说出了一件大事,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堂生动的“阶级教育课”。原来,头天夜里,我们所在的生产队场院上丢失了一些玉米粒(延庆话叫“棒子豆”),估计能有两麻袋。领导说,这一定是阶级敌人干的,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一定要把阶级敌人揪出来。于是,生产队的社员和学生们一起召开攻心宣传,宣讲政策,希望偷“棒子豆”的人主动出来承认,不然让警察抓去可就晚了。大家敲山震虎、声嘶力竭地宣讲了两天,也没有人出来自首。相反,却闹得大家人人自危。由于季先生每天就在场院剥玉米粒,所以也被连领导特地叫了去,问他平时注意到什么线索没有,说有线索一定要提供出来,要大胆揭发。季先生说,他没有发现什么线索,不能没有根据而冤枉好人,所以无从揭发。连里领导对他的话好像不大满意,反复叮嘱他要好好想一想,再去场院劳动时,要多注意观察,有情况立即汇报。后来,季先生和我们说,他做不了这种侦查工作,可能是他的“阶级觉悟”不高,看那些和他一起劳动的妇女和老人,谁都不像是偷棒子豆的。
那时候,大家都以劳动为主,一起学习的时候,经常是读一段报纸之后就聊大天,东拉西扯,有点放肆。我当时是班长,同学们给我起了个外号,叫“维持会长”,意思是学习的时候不认真把握讨论方向,汇报的时候应付连里领导。季先生知道自己还没有“解放”,所以比较谨慎,坐在一边听得多,说得少。对于我的这个外号,先生也记得很清楚。1978年,我回北大编词典,见到先生时提起了新华营的事情,他还说我当过维持会长。1979年,我在南亚所读研究生,常到季先生家去,他也曾提到过我当过维持会长的事,以至于后来李玉洁老师也经常说我是维持会长。
总之,在那个艰苦的岁月,季先生作为我们班的一员,对大家都比较熟悉和了解了。一直到多年之后,我们班的同学,不论在北京的还是从外地临时来京的,都经常去看望先生。每当这时,他都能一一说出我们班每个人的名字,说出每个人的特点,并做出客观评价。
先生说过的好多话,至今在耳,终生在心。先生给予我的,归根结底是两条,一是做人,二是做学问。先生西去,学生将秉承遗训,努力不怠。
先生走得从容。多年来,先生已参透生灭玄机,晚年更能平常面对。98岁高龄,真正的古稀,难以企及;业绩辉煌,虽人百其身,犹不可及。
先生也走得仓促。若非“书画门”事件伤害莫大,必能安度百年。到如今,尘埃难以落定,迷雾再无廓清,而先生清白,岂容玷辱!
(责任编辑 刘建)
认识先生,是在1964年。先生是北大东语系主任,我是一名新生。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这年中秋节是阳历9月29日,还有两天就是国庆节了,班主任张德福老师对我们外地来的同学说:“你们这是第一次离开家,在外面过中秋节,怕你们想家,我带大家去季先生家看电视。”于是,傍晚的时候,一些同学就和张老师一起,来到朗润园季先生家。去先生家之前,我曾有些疑虑:电影里看到的教授和教授夫人都很清高排场,我们一群学生去他家,打扰先生,这合适吗?可是,季先生的家并不排场豪华,先生和老伴也都很平易近人,和大家聊起了家长里短,我的拘束感一下子就消除了。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先生,也是我平生第一次看上电视。
“文革”开始了,两派纷争。先生挺身而出,站起来表态,参加了反对聂元梓的井冈山派。先生这样的亮相反而激怒了掌权的新北大公社派,先生很快就被抄了家,受尽折磨和屈辱,1968年5月又被关人“牛棚”。1968年8月工军宣队进校,然而,到1969年春天,先生才从“牛棚”里出来。此后,先生基本上都在我们班参加学习讨论,共同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然而,当时先生仍没有“解放”,远远没有学生们自由。工军宣队布置给我们学生的任务是监督他的思想改造,让我们把他当成“活靶子”,来“控诉刘少奇教育路线的毒害”,以“提高路线觉悟”。这一阶段,先生不时地被叫走,被批判,被拉去做苦力,或收拾楼道和打扫厕所等。这一年春天很冷。当时学校各个食堂都储存了许多大白菜,为了减少腐烂,需要人定期倒腾,叫做“倒白菜”。季先生就经常和学生一起“倒白菜”。后来,他在班里回忆说:“参加点体力劳动有好处。再说,这个白菜需要倒,不倒它就烂,没办法。”话语中带着苦涩的幽默。
1969年,季先生还是经常被叫走,被批判。这一年国庆节后,学校突然要把大家都拉到农村去,说是要到阶级斗争和生产实践的第一线去锻炼和改造。东语系大部分老师都去了江西鲤鱼洲农场。少数老师和全体学生作为一个连,被拉到延庆永宁公社新华营大队劳动。由于季先生年纪较大,已经58岁了,工军宣队没有让季先生到江西鲤鱼洲去,而是让他跟我们一起到了新华营。先生虽然算是我们班的一员,但劳动和住宿不和我们在一起。我们过的是半军事化生活,连长、指导员等领导都由工军宣队的人担任。我们有时还要黎明前打背包紧急集合,去山里跑一圈后再回来吃早饭。季先生就不用参加这种活动了,算是连里对他的一点照顾。当时学生们干的是重活,如挖菜窖、挖防空洞等,季先生则被安排到场院去和妇女、老农们一起剥玉米粒。我们每周有半天时间学习讨论,主要是谈接受再教育的体会,季先生就参加我们班的学习讨论。这段时间,没有谁再批判先生了,也许是因为批判他的风头已过,也许是因为学生们和先生已经平等了,大家都在接受再教育,不用再和他划清界线了。
在一次学习会上,季先生谈自己的收获体会时说,他剥玉米粒,冒着寒风坐在场院,心里不免也有“活思想”,觉得这活很辛苦,想起两句著名的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现在,他对这两句诗有切身体会了。和他在一起干活的还有两位58岁的老农。他说:“和他们比,我也58岁。他们一辈子风里来雨里去,种地打粮,供城里人吃饭,我们得珍惜粮食。”
季先生当时有哮喘病,大约是一种过敏性疾病,每年到立秋后就犯,冬季里往往加重。当时我们都知道,也时常劝他注意休息,但他还是坚持出勤,每天准时(往往是提前15分钟)出现在场院,冒着寒风坐在那里剥玉米粒。他说,“人家年岁跟我一样大,也有哮喘病,都能坚持,我怎么就那么娇贵?”
有一天,连里突然召集我们班开会,说出了一件大事,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堂生动的“阶级教育课”。原来,头天夜里,我们所在的生产队场院上丢失了一些玉米粒(延庆话叫“棒子豆”),估计能有两麻袋。领导说,这一定是阶级敌人干的,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一定要把阶级敌人揪出来。于是,生产队的社员和学生们一起召开攻心宣传,宣讲政策,希望偷“棒子豆”的人主动出来承认,不然让警察抓去可就晚了。大家敲山震虎、声嘶力竭地宣讲了两天,也没有人出来自首。相反,却闹得大家人人自危。由于季先生每天就在场院剥玉米粒,所以也被连领导特地叫了去,问他平时注意到什么线索没有,说有线索一定要提供出来,要大胆揭发。季先生说,他没有发现什么线索,不能没有根据而冤枉好人,所以无从揭发。连里领导对他的话好像不大满意,反复叮嘱他要好好想一想,再去场院劳动时,要多注意观察,有情况立即汇报。后来,季先生和我们说,他做不了这种侦查工作,可能是他的“阶级觉悟”不高,看那些和他一起劳动的妇女和老人,谁都不像是偷棒子豆的。
那时候,大家都以劳动为主,一起学习的时候,经常是读一段报纸之后就聊大天,东拉西扯,有点放肆。我当时是班长,同学们给我起了个外号,叫“维持会长”,意思是学习的时候不认真把握讨论方向,汇报的时候应付连里领导。季先生知道自己还没有“解放”,所以比较谨慎,坐在一边听得多,说得少。对于我的这个外号,先生也记得很清楚。1978年,我回北大编词典,见到先生时提起了新华营的事情,他还说我当过维持会长。1979年,我在南亚所读研究生,常到季先生家去,他也曾提到过我当过维持会长的事,以至于后来李玉洁老师也经常说我是维持会长。
总之,在那个艰苦的岁月,季先生作为我们班的一员,对大家都比较熟悉和了解了。一直到多年之后,我们班的同学,不论在北京的还是从外地临时来京的,都经常去看望先生。每当这时,他都能一一说出我们班每个人的名字,说出每个人的特点,并做出客观评价。
先生说过的好多话,至今在耳,终生在心。先生给予我的,归根结底是两条,一是做人,二是做学问。先生西去,学生将秉承遗训,努力不怠。
先生走得从容。多年来,先生已参透生灭玄机,晚年更能平常面对。98岁高龄,真正的古稀,难以企及;业绩辉煌,虽人百其身,犹不可及。
先生也走得仓促。若非“书画门”事件伤害莫大,必能安度百年。到如今,尘埃难以落定,迷雾再无廓清,而先生清白,岂容玷辱!
(责任编辑 刘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