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作文命题综述暨2022年命题备考分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tuo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年一度的高考,总能吸引众多人关注的目光。高考中有一道题分值最高,最能吸引人的眼球,这道题毫无疑问便是高考作文。2021年高考共命制了8道作文题,其中全国卷2道,全国新高考卷2道,地方卷4道作文题分别是北京卷(二选一)、天津卷、上海卷、浙江卷。这些作文试题大多是材料作文(全国新高考Ⅱ卷是漫画作文,同样属于材料作文),作文命题注重考查新时代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积极回应了时代重大关切,强调以能力立意,很好地传递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博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一、2021年高考作文命题概览综述
  1.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彰显百年奋斗历程
  2021年高考作文命题关照了我们伟大的时代,较好地体现了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精神。作文题依托高考评价体系,紧紧把握时代主题,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助推高考综合改革平稳实施。
  新时代,新风貌,新变化,新气象;体现新时代,融会新思想,突出新主题,把脉新主流。高考作文命题启示考生深刻领悟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一直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深刻感受中国青年与祖国、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重要意义,意在通过作文题引领考生肩负时代责任,讴歌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人民。命题充分发挥高中语文学科的特点,将立德树人、家国情怀以贴近现实、贴近考生的有效方式,呈现于作文题目之中,营造具体的语言环境,彰显全新的高考育人功能,引导考生传承爱国精神,接续时代奋斗。
  的确,2021年对我国来说注定不是一个平凡的年份:“十四五”开局之年,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九一八”事变9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在中国上海举办,辛亥革命爆发110周年,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很多时候我们要關注新闻背后的故事,从中找寻内在的规律。
  在这不平凡的年份中,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显得尤为重要与特别。2021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注定要载入中华民族发展的史册。党在一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都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自然也为当代青年的成长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精神滋养。高考作文命题紧扣我们伟大的时代,伟大的党,将立德树人这一理念有机融入到高中生语文素养考查中,引导考生感悟我们百年大党所走过的不平凡之路,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续写新的篇章。
  请看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想当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发出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呐喊:“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高考全国甲卷作文命题将青年的成长乃至他们未来的发展置于当代中国特定情境中,将青年的使命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有机结合起来,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与“我们”的密切联系,自觉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进而引发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我们能在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做什么?怎样才能不辱使命,肩负时代重任,续写时代华丽篇章?
  接着看2021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1)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每个人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同一个时代,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
  请以“论生逢其时”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在同一个时代,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北京卷作文命题“论生逢其时”正是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背景,引导考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命运结合在一起,响应时代召唤,肩负时代使命。可以说,该题目有很强的指向性、目的性和时效性。作为高中生,我们应当深入思考,在“生逢其时”的这个伟大的时代,让自己与时代相遇,把自己的一生融化在一件件伟大的事业中。在具体写作中,我们要很好地体现出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不负青春韶华,不负时代重托,迈向新的征程。文章要写出深度与力度,构思精巧,立意深刻,让自己的文章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够证明“我”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的确“生逢其时”,的确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最后看2021年高考天津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说时间是一条单行道,那么纪念日就是道路两侧最醒目的路标,它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时间永不停步,纪念日不会消失。记住它,可以让日历上简单的数字成为岁月厚重的注脚,而它也不断提醒着我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请看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體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命题立足“体育”,强化“体育之效”,响应了党和国家的“五育并举”的育人要求,是对“五育并举”的积极回应。很明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当前教育的非常重要的目标。
  整个作文材料立足“体育之效”,意在提醒人们体育与身体强弱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重在赞扬体育精神,让人们认识到体育对人生的意义,从而关注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积极引导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和锤炼意志。因此我们可以说,引《体育之研究》为作文题,不仅有“体育之效”,更有“社会之效”“明日之效”。
  4.强化思辨思维训练,辩证解读深入思考
  高考作文一直突出考查考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作文命题注重从整体上挖掘材料的含意和考生思维的深度,引领学生辨析核心概念,在比较中加以鉴别论证,强化试题的选拔功能。因此这类作文题,不仅能有效防止套作,而且提高了试题的区分度。
  辩证思维再加上必要的反思,引导新时代的高中生去深入思考,从而引发其多元思考,这是近些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不懈追求。作为高中生,总是要步入社会,总要去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只有我们有解决问题的思维,才能正确看待事物、思考问题,得出正解。这种思辨性的思维,对于考查一个人的认知能力非常重要。毕竟,这些能力在学习乃至今后的工作中至关重要。
  请看2021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其实,多年来上海卷高考作文题对哲理思辨性的题目“情有独钟”。这类思辨性的题目,是对语文核心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直接回应,是判断一个人如何解决复杂问题的较好抓手。可以说,考生思维水平的高低,很容易在一篇文章中比较鉴别出来。
  在写作时,一定要注意“经过时间的沉淀”这一具体要求,如果说脱离了这个要求,就可能出现偏题与跑题的现象。我们应当在“时间的沉淀”和“认识事物的价值”之间展开,在文中旗帜鲜明地来回答:两者间是否有必然的关联?写作时,我们还要弄清楚“认识事物的价值”与“事物的价值”还是有区别的,这两者并不是一回事,重点在我们的“认识”过程。当然,好的作文题总会给考生留有可写的角度,不会太为难考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意味着其他角度也可。
  接着看2021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得与失”,是“起点”,是“终点”,还是“过程”,无形中给考生呈现了多维视角,在多重关系中来确立观点进行思辨分析。立足思辨,促进我们的不断反思,以此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文题没有给事物定性,允许根据“你的体验与思考”来写一篇文章。见仁见智,允许你发表个人见解。当然,这种见解不可偏颇,能站得住脚。在阐述自己选中的观点时,不可平均用力,也不可把话说死。这道题目,力求让每一位考生有话说,但要想说好,体现在格局、视野、情怀与志向,同时也体现于深厚的文学素养和良好的写作功底。
  二、2022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剖析
  1.精准把握时代脉搏,责任担当不辱使命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这是高考全国甲卷喊出的时代强音;“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每个人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同一个时代,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这是高考北京卷发出的时代召唤;“如果说时间是一条单行道,那么纪念日就是道路两侧最醒目的路标,它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时间永不停步,纪念日不会消失”,这是高考天津卷倡导的不能忘了来时的路……
  精准把握时代脉搏,责任担当不辱使命,将时事与个体感受有机融合,彰显宏大时代与贴近考生实际相结合,我们相信这仍将是2022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这样安排,主要是充分发挥高考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引导考生在体会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同时,感受大国风采、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充分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时代的深刻关联,不断增强新时代青年的荣誉感与责任感,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努力奋斗。
  近年来,高考作文不断体现新时代、融会新思想、突出新主题,这不仅是对高考考生知识见识、情感态度、价值贯通的整体考察,更是在全民关注下,讲述奋斗故事、弘扬奋斗精神。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作文题目,更加注重考察青年学生对当下社会和生活的感知能力,表明了青年人不读书不行,读死书不行,不思考不行,不闻家国事不行,没担当没梦想更不行。[3]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切不可“两耳不闻窗外事”,要时刻关注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在这伟大的时代中,不辱使命努力前行。   2.注重研读《课程标准》,强化辩证思维训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到,“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4]在新时代新形势下,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意义重大。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如何,通过考查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能够检测出来的。学生的辩证思维、思辨能力如何,语文学科是通过作文命题、作文表达来检测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2022年高考仍将会注重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考查,会更加注重对考生思维能力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
  对于辩证逻辑来说,不存在永恒的无条件限制的论点,每一个观点都要防止片面化与绝对化。作文命题也将会对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考查进一步强化。考生在写作时,要充分运用逻辑思维,来深入论证自己对某一思辨性命题的独特见解。高考作文命题促进了考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注重对考生价值观的引导,切实履行为国选才的重大使命。[5]
  3.深化基础合理迁移,强化课堂阵地作用
  高考全国甲卷作文材料中有这样的话语: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全国新高考Ⅰ卷中谈到,“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
  纵观这些作文材料,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都讲授过这些内容或者说是相近的内容。其实高考就是如此,来源于课堂,又高于课堂,这也是高考作文命题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的生动体现,是呼应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深化基础性考查的有效体现。这种考法,可以很好地呈现出课堂教学成果,展现教学与应考的衔接,知识与能力的契合。
  是的,适度关联课堂教学内容,意在强化课堂阵地作用。命题的选材从课堂中加以合理地迁移,其目的主要是考查高中生知识积累的广度与如何使用的应变能力。
  4.强化个人生活体验,作文做人有机结合
  高考全国乙卷中有这样的话语,“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全国新高考Ⅱ卷中有这样的话语,“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認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高考上海卷中有这样的话语,“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从这些要求中我们不难看出,很多作文题重在考查考生的个人生活体验。是的,高考作文命题仍然会在2022年重视写作的源头,在实际生活里培养情感,畅谈人生体验。高考作文命题将会更加注重引导高中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让作文伴随着高中生的生活。
  抒发“我”的真实情感,侧重写“我”的所思、所想与所感,这是高考作文命题不变的追求。我们须把现实生活作为写作目的,将自己的思考行于作文,从而达到一吐为快的地步。
  我们应当意识到,有了真情实感,文章才会产生动人心魄的力量,才会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文章不是无情物,要坚决做到说真实话语,叙真人真事,抒真挚情感的写作思路,反对伪情感、瞎做作、装幼稚的不良文风。[6]用心感悟,真情写作;文中真情人见人爱,文中有我天地宽广。作文先要做人,力求达到作文人格与真实人格的完美统一。如果做到这些,那么写文章将不再是难事!
  5.切实强化阅读能力,以文化人文化传承
  读是写的基础,读可以促写,读写关系密不可分。可以说,多阅读、多积累的确是一条通向高质量文章的成功之路。当然,多阅读含金量高的名著尤为重要。基于这样的规律,2022年高考作文命题将会更加注重发挥高考作文对阅读的导向作用,更加注重引导高中生关注经典,关注祖国灿烂的文化。
  高考作文命题赋予经典阅读以时代意义,从而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个性特点。应当说,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的重要保证。
  在阅读中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在新时期散发出的独特魅力。激励中国人民克服艰难,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的传统文化,必须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2022年高考作文备考策略探寻
  1.多多阅读时评文章,热点新闻心有思考
  国之英者,时之楷模。“八一勋章”激荡强军征程,“改革先锋奖章”砥砺改革传奇,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追求。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艘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越是在这样的时候,就越是呼唤群英荟萃,更加需要激荡雄风浩气。
  我们应当要求高中生,适度关注当下社会正在发生的热点事件,尤其是媒体评论,比如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光明日报》《新京报》《半月谈》《三联生活周刊》等主流媒体撰写的评论员文章。评论是对新闻的一种态度,讲究独立思考。高中生多关注,有利于提升他们的思维深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从时事评论的文章中汲取营养,真正地学会思考,储备思辨的技能,内化思辨的能力,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凸显良好的思维品质,展现思想的深度与广度,这才是真正的高分作文的源泉。我们可以关注新闻事件下的跟帖评论,但更要有自己的独到分析,这样也才符合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要求。
  2.加大名著阅读力度,感受经典感悟文化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有些高中生毕业了,也没能培养起自己的阅读兴趣与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要让高中生多阅读含金量高的名著,少喝一些所谓的“鸡汤”;不管是哪个方面的“鸡汤”,本质上还是“汤”。阅读的过程同样也是思考的过程,我们应提醒高中生善于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作为高中生,应当多阅读厚重的名著,在感悟经典的过程中增长自己的见识,以此去充分感受经典文化带来的无穷魅力。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名著,更加充分地把握文化的精髓。
  近年来,有着近600年历史的故宫不断从沉睡的“老古董”中挖掘出文化创意,推出了爆款文创产品,受到年轻消费者追捧,这是创新文化传播思路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国家宝藏》节目邀请人气明星担任“国宝守护人”,呈现国宝的前世今生,解读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让“国宝活起来”。[7]这些好的做法,都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3.围绕中心强化主旨,反复扣题不得偏题
  对于一篇高考考场作文来说,它需要我们在规定的时间内(一般不超过1个小时)完成。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考作文阅卷,不同于一般的竞赛作文。阅卷老师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快速找到文章的主旨,他们没有时间细细品味,慢慢琢磨。
  这就需要我们在作文行文过程中,紧扣写作关键词,选择一定的角度,反复扣题,你要清楚明白地告诉阅卷老师——“我的作文没有偏题”。考生可以在行文中多用一些议论、抒情等带有观点倾向性的句子来扣题,其实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反复提醒阅卷老师这一特定的读者——“我的作文确实没有离题,而且中心、主旨非常突出”。
  4.强化审题立意意识,正中靶心精准施策
  在高考作文中,审题、立意是衡量一篇作文是否成功的两个硬性指标。只有这两个方面做好了,方能正中靶心精准施策。
  关于审题方面,我们要特别注意两点。一要细读材料。全面把握材料的核心信息及重点,因此我们在读材料时不应匆匆“扫描”,而应在心中默读清楚,抓住材料的中心意思,尤其要抓住关键词句。二要借助“提示语”。作文中的背景材料或提示语,不仅是对作文题目做解释说明,更是引导学生扩展思维、深入思考的“楔子”,因此,考生一定要阅读出题者所精心设计的提示语。哪一项审读漏了,理解错了,都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在具体写作中,立意方面我们应把握以下四点。一是要有正确的方向。立意要与国家社会倡导的公德相一致,要与当前的时代精神相一致。二是要有鲜明的情感。文章中的情感指向要明确,不能出现那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情感。三是要有深刻的思想。写作时,需要我们细致深入的思考,找到内在联系,分析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总结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四是要有创新的思维。要克服思维定势,打破常规,寻求我们独特的见解。
  5.写作之前文体不限,写作之时文体必定
  文体不限,其实是你在写作之前不限定某一种文体。但是当你在写作时选定了某一种文体之时,你必须按照这种文体的特点来写作。
  文体是构思的基本依托,离开了具体文体,其他方面都无从谈起。有的同学观察能力强,叙述功底也强,可以写成记叙文;有的同学逻辑思维能力强,擅长推理,可以写成议论文;有的同学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可以写成散文。关键是要发挥出自己的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文体。要教育我们的学生,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增强“文体意识”,熟悉“文体规则”,积累“文体范本”,写出具有超强“文体感”的文章来。[8]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J].求是,2019(12):17.
  [2]徐广友.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N].学习时报,2019,4(17):4.
  [3]何桂平.摸准高考作文脉搏,提升作文语言激情——由高考作文命题看作文备考[J].试题与研究,2019(15):3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9.
  [5]张志先.基于“三维一体”的中学“爱心作文”实践研究[J].中学语文,2021(2):60.
  [6]张志先.高考作文:说真话、写真意、抒真情[J].语文月刊,2021(5):51.
  [7]李少波.让传统文化成为年轻人的“潮玩法”[N].中国青年报,2019,11(18):5.
  [8]張志先.2020年高考作文备考八项攻略[J].高中生学习,2020(Z1):43.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立足三重观照阅读法探究文本(语言涵泳、思维提升与文化傳承)。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提高分析同类语言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及运用。   【课前准备】教师发放学案,学生阅读课文,完成学案。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有这样一位学者,他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
期刊
辞海中对插图的定义是:“插附在书刊中的图画。有的印在正文中间,有的用插页方式,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作用。”[1]插图作为语文教材的第二语言,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插图的作用如同鸡肋。许多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都是直接略过插图,仿佛置若无物,学生也是将插图作为随手涂鸦,二次创作的对象,没有充分认识到插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所承担的角色与作用,这无疑是对语文教材插图资源的极
期刊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源头。《诗经》又叫《诗》或《诗三百》《三百篇》,相传孔子做了增删与修改,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的历史内容,一共有311篇,因此习惯上也叫《诗三百》。《诗经》所写内容极为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对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话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一度成为一线老师关注的热点。但在“对话”引入阅读教学中,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影响阅读教学效果的问题。部分教师对“对话”认识不清,将课堂上的问答定义为对话,出现了“满堂问”“满堂答”“无效提问”等现象。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对当前高中阅读教学中“对话”应用现状进行分析,目的是想提出切合实际的有效性对话教学策略。   一、对话理论在高中语
“歌队”这一戏剧母体源起于古希腊戏剧。在古希腊戏剧中,歌队的身份一般是无名的致辞者、讽喻性人物、神仙或剧作家自己的化身。该角色处于戏剧系统之外,对戏剧情境进行介绍、阐释、评论而不介入其中,相当于叙事文本中的权威叙事者。[1]歌队通常是一致行动,以群体单位念唱台词,自序幕进场,直到剧终才退去。[2]当歌队面向观众展开叙述和引导时,舞台与观众之间的“第四堵墙”被打破,暂时消除了幻觉和共鸣,将保持距离、
《文心雕龙·情采》:“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神理二字最初用来形容诗文精妙而自然。到了唐宋时,从周敦颐《爱莲说》开始,古人写文喜欢借物言志、借物抒情,并发展成有名的“神理”说。简而言之,神理就是通过对外在事物的描写抒发内在的情感和思想。清朝乾隆时的桐城派将“神理”说发展为“神气”说,其实就是在神理说的基础上加入韵味,形成“神”“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走到今年已经有44个年头,作为高考必考科目的语文,一直为人民大众所持续关注。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完善,高考语文试题的结构已经定型,其中古代诗词阅读题一直是考生的失分项,让语文教育工作者和广大考生头疼。2021年高考语文古代诗词阅读试题,以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考查目的,在试题内容上考查学生文言字词、中华古代文化以及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评价标准方面更是具备综合性创新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