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評論的重點不是尋求理由,而是謀取不同的感覺和方式:另一種情境。」
——Gilles Deleuze
從「Folding in Architecture」到「Architecture After Geometry」這一系列的建築理論都是來自一群前衛的建築學專家,他們引領著歐美建築學術界的潮流。而這股潮流的起點來自一名世界評論家 Jeff Kipnis。Jeff 1996年在俄亥俄州OSU Knowlton School建築系建立了the Herbert Baumer講座,開始了一系列讓學生與大師們近距離學習的交流活動。這項傳統在OSU建築系延續到今天。活動提供了兩個目的,讓快畢業的學生與國際級大師無死角學習。與此同時大師們也可以尋求未來的設計苗子。
1 9 9 6年,我幸運地成為H e r b e r t Baumer講座的第一批學生。那一年講座請了三位建築界頂尖的設計師跟我們交流並提供實習機會—Thom Mayne, Zaha Hadid和Bernard Tschumi。除去睡覺,我們用一周的時間24小時和大師們在一起生活,過程中無所不談,無所不問,文本和設計創意所有都是開放式學習。隨後我也在 Thom Mayne 和Zaha Hadid的專案上有過短暫的實習經驗。那時我並不覺得這些大師有多系統化,多會管理,甚至有馬虎粗糙的感覺,唯一讓我記憶猶新的是他們對設計初衷的執著和堅守。
Zaha Hadid,談談1996年的她,「老巫婆」是當時學生們給她的外號,煙不離手,每天攝入大量咖啡因,穿三宅一生定制的巫婆黑皺褶風衣,定制的透明精緻的Zippo打火機,手上獨一無二的戒指像極了她設計草圖中飛舞無序的流線。身邊跟著的年輕德國助手Patrik Schumacher(今天紮哈事務所的領軍人物),靦腆細緻非常怕紮哈。巫婆的曲線剛剛誕生,from object to field,流動的生成地皮,有方向的建築磁場,所謂俄國構成主義的「勢」movement,她時不時的提到她依賴構圖設計,因為她在實體模型製作上有自己的短板。紮哈的思維非常跳躍,常常跑題一會提到學習成長,一會說到她母親,一會隨筆畫畫草圖。神經質裏透出她的強勢和專橫,時不時又非常和緩喜怒無常。
「我一直相信好的建築應當是具有流動性的,如果我們能夠很好地做到這一點,對我來說,這就是我的舞蹈時刻。我只遵循我自己的規則。」
——Zaha Hadid
紮哈在線條的世界裡穿梭,在常人看不見體驗不到的視角里,她對建築設計有著獨特的見解。她的設計重點絕對不是功能和實用性,造價不過是數字,紮哈尋求某種空間和緯度的成就感。她的transformation diagram記錄了她的設計思維,建築只是結果,過程存有更多的紮哈特色:從最初迷戀的抽象世界走向現象與具象的演化,由毫無直角的解構風到曲線與網線的糾纏風。流動感是至今未變的主題,某種磁場性的平面構圖。擁有數碼和參數的輔助到底是不是進步?或許迷失在那虛擬的空間,又或許還在研發嘗試中。
成名後的紮哈擁有無數的粉絲和效仿者。回想紮哈那時的講座和現在的設計變化,我懷念那還未真正意義成名的老巫婆紮哈,不受現實影響,強而有力的專橫獨斷,動不動就提世界不是只有一個角度,為什麼我們非得選擇直角。不對稱,沒材料概念,缺乏功能性的認識,流動序列的構圖,充滿著各種可能性。不斷的尋求某種單一又整體的空間和造型,真實的言語,不屑一句假話,不屑一切的評判和指責,an architect works as she wishes !
——Gilles Deleuze
從「Folding in Architecture」到「Architecture After Geometry」這一系列的建築理論都是來自一群前衛的建築學專家,他們引領著歐美建築學術界的潮流。而這股潮流的起點來自一名世界評論家 Jeff Kipnis。Jeff 1996年在俄亥俄州OSU Knowlton School建築系建立了the Herbert Baumer講座,開始了一系列讓學生與大師們近距離學習的交流活動。這項傳統在OSU建築系延續到今天。活動提供了兩個目的,讓快畢業的學生與國際級大師無死角學習。與此同時大師們也可以尋求未來的設計苗子。
1 9 9 6年,我幸運地成為H e r b e r t Baumer講座的第一批學生。那一年講座請了三位建築界頂尖的設計師跟我們交流並提供實習機會—Thom Mayne, Zaha Hadid和Bernard Tschumi。除去睡覺,我們用一周的時間24小時和大師們在一起生活,過程中無所不談,無所不問,文本和設計創意所有都是開放式學習。隨後我也在 Thom Mayne 和Zaha Hadid的專案上有過短暫的實習經驗。那時我並不覺得這些大師有多系統化,多會管理,甚至有馬虎粗糙的感覺,唯一讓我記憶猶新的是他們對設計初衷的執著和堅守。
Zaha Hadid,談談1996年的她,「老巫婆」是當時學生們給她的外號,煙不離手,每天攝入大量咖啡因,穿三宅一生定制的巫婆黑皺褶風衣,定制的透明精緻的Zippo打火機,手上獨一無二的戒指像極了她設計草圖中飛舞無序的流線。身邊跟著的年輕德國助手Patrik Schumacher(今天紮哈事務所的領軍人物),靦腆細緻非常怕紮哈。巫婆的曲線剛剛誕生,from object to field,流動的生成地皮,有方向的建築磁場,所謂俄國構成主義的「勢」movement,她時不時的提到她依賴構圖設計,因為她在實體模型製作上有自己的短板。紮哈的思維非常跳躍,常常跑題一會提到學習成長,一會說到她母親,一會隨筆畫畫草圖。神經質裏透出她的強勢和專橫,時不時又非常和緩喜怒無常。
「我一直相信好的建築應當是具有流動性的,如果我們能夠很好地做到這一點,對我來說,這就是我的舞蹈時刻。我只遵循我自己的規則。」
——Zaha Hadid
紮哈在線條的世界裡穿梭,在常人看不見體驗不到的視角里,她對建築設計有著獨特的見解。她的設計重點絕對不是功能和實用性,造價不過是數字,紮哈尋求某種空間和緯度的成就感。她的transformation diagram記錄了她的設計思維,建築只是結果,過程存有更多的紮哈特色:從最初迷戀的抽象世界走向現象與具象的演化,由毫無直角的解構風到曲線與網線的糾纏風。流動感是至今未變的主題,某種磁場性的平面構圖。擁有數碼和參數的輔助到底是不是進步?或許迷失在那虛擬的空間,又或許還在研發嘗試中。
成名後的紮哈擁有無數的粉絲和效仿者。回想紮哈那時的講座和現在的設計變化,我懷念那還未真正意義成名的老巫婆紮哈,不受現實影響,強而有力的專橫獨斷,動不動就提世界不是只有一個角度,為什麼我們非得選擇直角。不對稱,沒材料概念,缺乏功能性的認識,流動序列的構圖,充滿著各種可能性。不斷的尋求某種單一又整體的空間和造型,真實的言語,不屑一句假話,不屑一切的評判和指責,an architect works as she wish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