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读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陶冶其情操,可以增长其见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先从提高兴趣入手,可以拉近读物与读者的距离,拓宽延伸阅读内容。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设置一些有益的活动,培养其思维能力等方面去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阅读兴趣,切实将语文阅读教学落到实处。
【中图分类号】G623.2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心智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结合的思维过程。著名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一句话就把读书在人们求知过程中和对人们心灵所起的重要作用形象地揭示出来当前阅读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途径,提高语文素质的基础,受到教育界人士广泛关注,但当前在不少中小学的语文阅读课堂上,这样的现象仍屡见不鲜: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沉默是金,教师在台上提问不断,学生在台下手忙脚乱。从而使语文教学丢弃了最传统、最本质的“读”,失去了语文教学的功能;也使学生厌倦了读书,厌倦了语文。如何使阅读教学走出教育的误区,变“以讲为读”、“以问为读”为“以读为主”,切实地把阅读教学贯彻到语文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语文教学的功能,是当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借用著名教育家,特级教师于漪先生的话即是:“阅读教学任务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读书,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学生在学习读书的过程中,怡情养性,增长见识,理解、体味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魅力。”
别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贯彻落实阅读教学,要指导学生读书,要使学生会读书、善读书、读好书、乐读书,只有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即拉近读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学生之所以对课内读物不感兴趣,一方面在于教材的选文,距离当代学生年代久远,在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差距较大;一方面是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意了“讲”而忽略了“读”,学生刚接触课文就被老师带进了分析;还未读懂课文,头脑中就塞满了一条条的结论;惟独没有自己读作品的切实感受。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抓住教材的现实意义,切入时代的脉搏。所谓的教材即范例,尽管有时教材的选文与当代的中学生在思想上、行为习惯上有很大的不一致,但之所以能将其编入课本,作品本身必具有长久的教育意义和独特的语言韵味,就需要教师挖掘教材的现实意义,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把握住阅读材料与时代的联系,做到“与时俱进。”
如在讲鲁迅的作品《藤野先生》时,可适时容入一些时事:小泉参拜靖国神社遭到日本民众的一致谴责,为什么?日本民众的思想感情和藤野先生的品质有何差异?等等一系列问题的设计,既让学生把握住了文章的主旨,又结合了时代信息,同时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
在阅读课堂上,在深挖教材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同时注意一定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切切实实的去读书,而且要不断的变换形式的去读书。学生自读,教师范读,师生共读,引读,配乐朗读等,切实地把阅读与理解课文内容和领悟表达形式有机结合起来,采用多样的阅读方式,将其有机的安排在初读、细读、精读等各个环节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把语言训练落实到了实处。
其次,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必须善于在原有的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拓宽延伸,为其不断引来“活的水源”。
鉴于当代中学生求知欲望盛,喜欢猎奇、涉新,追求新知识的特点,在教授阅读课时,教师应跳出课本的范围框子,结合教材、选文的特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做必要的拓宽补充,以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情感体验。如诗歌阅读教学,在阅读之前,除了介绍诗歌创作产生的背景外,还应该重点介绍诗人的创作风格,创作主旋律,只有了解了诗人才会理解其作品,从而达到作者与读者感情上的沟通、共鸣。同时,阅读后再做适当的补充以加深理解或比较阅读。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是其创作主题。那么《春望》、《秋风为茅屋所破歌》的主题不言而喻,再欣赏欣赏他的“三吏”、“三别”,如何呢?现代诗人艾青善用象征,他在关于“诗”的创作曾说过:“诗人只能以他的由衷之言去摇撼人们的心,并不是每首诗都在写自己,但是,每首诗都由自己去写——就是通过自己的心去写。”让学生去体会诗人通过自己的“心”写出来的《黎明的通知》的象征内涵,在读读他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噙满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的深沉。”去体会艾青的爱国情怀。学了泰戈尔,那么展示几首冰心的小诗体,比较阅读二者的异同。
这样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得益彰,课外是课内的延伸,课内又带动促进了课外。
第三,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注意在阅读过程中容入学生的情感,“以情促读”。
文以载道,文能传情,同样以情悟文不失为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好方法。因此在重视学生阅读,思考的同时,要强调学生情感的参与,要引导学生投入感情的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从而把语言训练,思维训练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1) 要注意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既备文,又要备情,还要备读法,读法指导,这样才能使文章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丰满丰盈,有血有肉。
(2)在阅读课堂上,教师要进入课文意境,把自己的体验传递给学生,传染给学生,从而带动学生用情感,用思想去跟作者交流。如教师在课堂上阅读时,要注意声音、语调、表情、手势、姿势的配合,创设一种氛围,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
(3) 读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设置情景,如分角色朗读,课本剧演示,录音,录象,多媒体展示,力求形成“以形美感目,以音美感耳”,实现“以意美感心”的教学目的,剧本《泰坦尼克号》的阅读就可采用多媒体放映形式,结合沉船的画面,让学生去品位对话及杰克和露西的动人故事。
第四,在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可设计一些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如利用作品的悬念,留白艺术,布置学生一些为其续写结尾的写作练习,(《孔已己》、《我的叔叔于勒》、《陌上桑》等都可续写)以写带读,以读促写。还可举办名著赛读,成语接龙,广告语设计,读书笔记展览,课本剧改编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发现自身差距,从而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最后,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必须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语文阅读过程中,教师切忌搞一言堂或一刀切,用自己的思维去束缚包办学生的思维。还以《藤野先生》一文为例,若老师设计问题:请用概括出作者对清朝留学生的印象。学生若回答“不满”“厌恶”,老师偏以憎恶而强加之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束缚学生的想象思维。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具有一定思维力度和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树立起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为主的观念,千万不能缺乏学生意识或越俎代庖.
诚然,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乐于读,善于读,除了上述要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外,还要注意一定的阅读方法,只有将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才会受益无穷.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读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陶冶其情操,可以增长其见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先从提高兴趣入手,可以拉近读物与读者的距离,拓宽延伸阅读内容。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设置一些有益的活动,培养其思维能力等方面去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阅读兴趣,切实将语文阅读教学落到实处。
【中图分类号】G623.2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心智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结合的思维过程。著名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一句话就把读书在人们求知过程中和对人们心灵所起的重要作用形象地揭示出来当前阅读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语感的关键途径,提高语文素质的基础,受到教育界人士广泛关注,但当前在不少中小学的语文阅读课堂上,这样的现象仍屡见不鲜: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沉默是金,教师在台上提问不断,学生在台下手忙脚乱。从而使语文教学丢弃了最传统、最本质的“读”,失去了语文教学的功能;也使学生厌倦了读书,厌倦了语文。如何使阅读教学走出教育的误区,变“以讲为读”、“以问为读”为“以读为主”,切实地把阅读教学贯彻到语文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语文教学的功能,是当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借用著名教育家,特级教师于漪先生的话即是:“阅读教学任务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读书,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学生在学习读书的过程中,怡情养性,增长见识,理解、体味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魅力。”
别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贯彻落实阅读教学,要指导学生读书,要使学生会读书、善读书、读好书、乐读书,只有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即拉近读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学生之所以对课内读物不感兴趣,一方面在于教材的选文,距离当代学生年代久远,在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差距较大;一方面是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意了“讲”而忽略了“读”,学生刚接触课文就被老师带进了分析;还未读懂课文,头脑中就塞满了一条条的结论;惟独没有自己读作品的切实感受。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抓住教材的现实意义,切入时代的脉搏。所谓的教材即范例,尽管有时教材的选文与当代的中学生在思想上、行为习惯上有很大的不一致,但之所以能将其编入课本,作品本身必具有长久的教育意义和独特的语言韵味,就需要教师挖掘教材的现实意义,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把握住阅读材料与时代的联系,做到“与时俱进。”
如在讲鲁迅的作品《藤野先生》时,可适时容入一些时事:小泉参拜靖国神社遭到日本民众的一致谴责,为什么?日本民众的思想感情和藤野先生的品质有何差异?等等一系列问题的设计,既让学生把握住了文章的主旨,又结合了时代信息,同时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
在阅读课堂上,在深挖教材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同时注意一定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切切实实的去读书,而且要不断的变换形式的去读书。学生自读,教师范读,师生共读,引读,配乐朗读等,切实地把阅读与理解课文内容和领悟表达形式有机结合起来,采用多样的阅读方式,将其有机的安排在初读、细读、精读等各个环节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把语言训练落实到了实处。
其次,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必须善于在原有的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拓宽延伸,为其不断引来“活的水源”。
鉴于当代中学生求知欲望盛,喜欢猎奇、涉新,追求新知识的特点,在教授阅读课时,教师应跳出课本的范围框子,结合教材、选文的特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做必要的拓宽补充,以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情感体验。如诗歌阅读教学,在阅读之前,除了介绍诗歌创作产生的背景外,还应该重点介绍诗人的创作风格,创作主旋律,只有了解了诗人才会理解其作品,从而达到作者与读者感情上的沟通、共鸣。同时,阅读后再做适当的补充以加深理解或比较阅读。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是其创作主题。那么《春望》、《秋风为茅屋所破歌》的主题不言而喻,再欣赏欣赏他的“三吏”、“三别”,如何呢?现代诗人艾青善用象征,他在关于“诗”的创作曾说过:“诗人只能以他的由衷之言去摇撼人们的心,并不是每首诗都在写自己,但是,每首诗都由自己去写——就是通过自己的心去写。”让学生去体会诗人通过自己的“心”写出来的《黎明的通知》的象征内涵,在读读他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噙满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的深沉。”去体会艾青的爱国情怀。学了泰戈尔,那么展示几首冰心的小诗体,比较阅读二者的异同。
这样使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得益彰,课外是课内的延伸,课内又带动促进了课外。
第三,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注意在阅读过程中容入学生的情感,“以情促读”。
文以载道,文能传情,同样以情悟文不失为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好方法。因此在重视学生阅读,思考的同时,要强调学生情感的参与,要引导学生投入感情的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从而把语言训练,思维训练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1) 要注意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既备文,又要备情,还要备读法,读法指导,这样才能使文章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丰满丰盈,有血有肉。
(2)在阅读课堂上,教师要进入课文意境,把自己的体验传递给学生,传染给学生,从而带动学生用情感,用思想去跟作者交流。如教师在课堂上阅读时,要注意声音、语调、表情、手势、姿势的配合,创设一种氛围,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
(3) 读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设置情景,如分角色朗读,课本剧演示,录音,录象,多媒体展示,力求形成“以形美感目,以音美感耳”,实现“以意美感心”的教学目的,剧本《泰坦尼克号》的阅读就可采用多媒体放映形式,结合沉船的画面,让学生去品位对话及杰克和露西的动人故事。
第四,在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可设计一些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如利用作品的悬念,留白艺术,布置学生一些为其续写结尾的写作练习,(《孔已己》、《我的叔叔于勒》、《陌上桑》等都可续写)以写带读,以读促写。还可举办名著赛读,成语接龙,广告语设计,读书笔记展览,课本剧改编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发现自身差距,从而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最后,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必须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语文阅读过程中,教师切忌搞一言堂或一刀切,用自己的思维去束缚包办学生的思维。还以《藤野先生》一文为例,若老师设计问题:请用概括出作者对清朝留学生的印象。学生若回答“不满”“厌恶”,老师偏以憎恶而强加之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束缚学生的想象思维。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具有一定思维力度和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树立起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为主的观念,千万不能缺乏学生意识或越俎代庖.
诚然,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乐于读,善于读,除了上述要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外,还要注意一定的阅读方法,只有将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才会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