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版框架视野下的中美关系报道

来源 :记者观察·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an258268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一直是国际关注的热点与焦点,媒体对中美关系的报道也形成了一定的范式和视角。本文以框架理论为支撑,将70年来中美关系划分为不同阶段,并对各阶段内《人民日报》中美关系的报道深入分析,梳理其中的共性与差异,以全面探讨报道模式与路径,更好地构建国家形象与国际关系,增进传播权和话语力。
  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中美关系无疑是全球最受瞩目的双边关系。如何运用合理的新闻框架报道中美关系,既能代表国家利益,又能促进两国关系发展,同时保证受众的認知度,是我国媒体需要不断研究思索的问题。本文基于框架理论,对《人民日报》有关中美关系的报道进行研究梳理,以期为日后我国媒体报道提供些许思路。
  理论背景与研究问题
  理论背景——框架理论
  “框架”的概念并非原生于新闻传播领域,1972年,心理学和人类学家贝特森提出“框架是有意义的行为”,被认为是与新闻传播有关的最早的框架研究。受贝特森影响,社会学家戈夫曼第一次将框架的概念应用于传播学领域,指出框架是个人组织事件的心理原则和主观过程,为后续框架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学者加姆森从“界限”和“框架”两个层次定义了新闻框架,他将框架比作摄像机镜头,被镜头捕捉到的事物都会成为认知的一部分,由此来建构意义,并了解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传播学者吉特林认为媒介框架是筛选、强调和输出新闻报道的过程,同时也是事件操纵者组织言论的过程。小詹姆斯·坦卡德则提出了“框架是新闻的中心思想”的观点。国内研究框架理论的学者主要以黄旦、臧国仁、潘忠党为代表。
  研究问题——中美关系发展历程
  关于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不同学者根据不同历史背景和国家战略有着不同的划分。本文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与新中国发展历程,将中美关系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敌对阶段(1949—1970年),合作抗苏阶段(1971年—1991年),摩擦上升阶段(1992年—2000年),走出冷战低谷加强合作阶段(2001年—2016年),新时期阶段(2017年—2019年),并围绕不同阶段《人民日报》对中美关系的报道进行研究。
  研究问题
  本文以新闻框架理论为支撑,围绕新中国成立至2019年《人民日报》对中美关系的报道进行划时代分析,并试图解决以下几个研究问题:1.不同时期《人民日报》关于中美关系的报道框架;2这些报道框架是如何建构的;3.不同时期报道框架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以及背后的成因等,从而为我国主流媒体日后报道中美关系提供思路与建议。
  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通过量与质的分析,从而得出传播内容的语言特性、对某些问题的倾向立场,以及在某一时期的变化规律等。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民日报》关于中美关系的报道进行研究,并结合相关的数据分析,得出相应结果。
  样本的选取
  一方面,《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也是世界十大报纸之一,在海内外均有重大影响力,其对中美关系的报道,可以说是对两国关系发展历程的见证。另一方面,《人民日报》作为我国的主流媒体,也是人民群众了解党和政府政策、观察中国和世界的重要窗口,其报道的规范性和代表性,具有很高的理论研究价值。
  样本的抽取
  抽样的过程包括初步抽样和二次抽样两个阶段。笔者以“中美关系”为关键词,通过人民数据(即《人民日报》数据库),检索了自1949年10月1日至2019年10月1日期间《人民日报》发布的所有文章,共获得与“中美关系”有关的报道5812篇。
  考虑到样本量较大,作者对检索到的文章进行二次抽样。首先按照之前划分的中美关系发展阶段,对每个阶段内的文章数量进行统计,得到敌对阶段(1949年—1970年)97篇,合作抗苏阶段(1971年—1991年)1001篇,摩擦上升阶段(1992年—2000年)1609篇,走出冷战低谷加强合作阶段(2001年—2016年)2448篇,新时期阶段(2017年—2019年)657篇。为保证各阶段抽样的均衡性,笔者对5812篇报道按比例进行分层、系统抽样,敌对阶段(1949年—1970年)抽取4篇,合作抗苏阶段(1971年—1991年)抽取37篇,摩擦上升阶段(1992年—2000年)抽取60篇,走出冷战低谷加强合作阶段(2001年—2016年)抽取90篇,新时期阶段(2017年—2019年)抽取13篇,最终得到204个样本,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研究发现
  报道强度
  报道强度指某一媒体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事件的报道频次。按照本文对中美关系阶段的划分,笔者对各阶段内《人民日报》发布的所有报道数量做出统计,分别是:阶段一378335篇、阶段二522799篇、阶段三386576篇、阶段四587557篇、阶段五94508篇。将每个阶段《人民日报》关于中美关系的报道与之进行频率对比发现,报道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即中美关系的报道强度在不断提高(见图1)。这一方面与《人民日报》自身发展有关,随着经济社会进步,媒体的报道手段与覆盖能力不断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我国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国家影响力持续攀升,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的联系也逐步增多,两国关系的发展在报道数量上必然也会有所体现。
  词频分析
  词频分析法是指通过统计文献中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分析其权重,进而反映文献的研究重点。笔者通过梳理中美关系各阶段抽取的样本,发现在5个阶段内出现了许多高频关键词,除了通用的“中国”“美国”“中美关系”“国际”外,还出现了“台湾”“和平”“利益”“共同”4个关键词。其中,“台湾”与“和平”在备阶段内均占有很高的比重,这说明在中美关系演进中,台湾及和平发展问题一直是关注的重点。
  笔者将备阶段内的关键词进行对比发现,“合作”“经济”“贸易”“双边”“大国”“稳定”等关键词在第一阶段并未出现;“战略”“领域”“共识”“伙伴关系”等关键词从第三阶段才开始出现;而第五阶段又出现了“一带一路”“多边”“特色”“经贸合作”“新时代”等新的关键词。这不难看出,《人民日报》对中美关系的报道与国际形势、国家政策及外交动向有着紧密的联系。   新闻主题
  对报道主题的选择,是媒体建构新闻框架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人民日报》中美关系报道的主题进行分类统计(见表1),结果显示在第一阶段内,《人民日报》仅刊载过有关“官方公开发表的言论”和“对美国行为的谴责”两个主题的相关报道,与这一时期两国处于敌对状态有着很大关系。从第二阶段开始,两国关系有所缓和,联系日渐增多,逐步走向合作竞争的道路,《人民日报》也增加了“两国领导人互访”“专家学者对中美关系的评论”“两国人物专访”等主题。此外,有关“台湾问题”的报道一直也是中美关系报道中最重要的话题。
  新闻来源
  新闻来源的选择无疑会影响新闻框架的构成。笔者根据统计发现,《人民日报》对中美关系的报道随着各阶段性的深入,转载比例逐渐降低,自采写和自制稿件逐渐增多(见图2)。早期阶段,中美关系在我国属于较为特殊的话题,《人民日报》多采用新华社的稿件以保持规范性和统一性,而伴随着中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人民日报》对报道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相应的报道框架也不断完善。
  结论与思考
  《人民日报》作为我国主流媒体,在党和国家对外宣传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对外传播的重要阵地,其对中美关系的新闻报道也勾勒出两国关系的发展变迁。本文以1949年至2019年《人民日报》关于中美关系的报道为研究样本,通过内容分析法、文献研究法进行分析,结合框架理论从新闻主题、新闻来源等多个层面进行梳理,从中不难看出中美关系的时代特征深刻影响着主流媒体的报道方式与内容。
  伴随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在全球的地位不断提高,媒体传播权和话语力的探索也愈加迫切。目前,《人民日报》在中美关系报道上仍然面临与各类国外媒体的多重竞争,在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下,如何更有力地传播中国声音,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导权、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第一,《人民日报》作为国家主流核心媒体,要保证信息的严谨性、对象的多元性。在向国际社会传递声音的过程中,须始终坚定立场,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维护与塑造国家形象。与此同时,在报道过程中,也要注重对象的广泛性与多元化,从民众到专家,从国内到海外,将媒介的触角延伸得更广更远,使报道的覆盖面日益广泛。
  第二,加强各国主流媒体之间的交流。当前世界正处于多元合作的时代,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国家如此,媒体更应如此。一方面,通过与不同国家的主流媒体充分合作交流,能更好地了解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将世界的声音带回中国,并将中国的声音传递给世界。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不同国家华文媒体的力量,通过与华文媒体互动合作,将中国的文化传递给世界,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以建立更加全面、丰富、立体的国际形象。
  第三,保持不竭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创新是主流媒体拥有强大宣传力、传播力的保障,也是呈现国家形象的重要基础。当前正处于媒介融合的活跃期,直面全媒体时代的挑战,抓住全媒体变革机遇,需要主流媒体不断推陈出新。《人民日报》作为我国国家媒体矩阵的先头兵,应不断拓宽互联网技术为媒介发展提供的可能性,引领媒体行业创新改革,让国家对外传播拥有更加强大的利器。
  综上所述,转述动词的可选性决定了报道者可以通过选择有利于表达他们立场的词汇,将个体主观性以悄无声息的方式融入看似客观的新闻报道之中。不同类别转述动词的恰当使用有助于中国新闻媒体在对外宣传和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尤其要提升心理转述动词的使用意识,转述具有一定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信息,或呈现不同态度或观点之间的不一致性。同时,心理转述动词的不确定性表达可以实现报道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使得新闻报道更具說服力,有助于争取国际社会主流舆论的支持,展示中国面向世界的团结合作精神。
其他文献
摘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面对新的传播环境、新的舆论环境、新的技术环境,传统媒体如何与新兴媒体从相加迈向相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如何有效整合,放大一体效能,发出好声音,成为摆在媒体人面前的一道新课题。作为一家地市级都市类传统媒体,《许昌晨报》在媒介融合发展环境下,不断努力探索,在各类媒体的喧哗声中,坚持发出“好声音”
期刊
摘要:媒体融合发展是传媒领域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城市党报在媒体改革转型发展中如何强化主导地位、扩大主流影响力、发挥舆论引导作用,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本文以成都市委机关报《成都日报》新媒体锦观新闻为例,研究党报新媒体在媒体融合改革过程中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党报;新媒体;媒体融合  一、突出活力与合力,找准改革转型发力点  (一)全面动员,激发活力  “如何在万马奔腾中一马当先?”《成都日
期刊
摘要:伴随着二十一世纪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政府信息传播模式迎来了一场深刻而全面的变革,政务微信以其传播方式所具有的多元性、互动性、及时性、广泛性成为政务传播创新的主力军和传统传播方式的重要补充形式。本文以禅城发布为例,探讨了非常时期区县级新媒体时政宣传的几点特点。  关键词:非常时期;区县级新媒体;时政宣传  地方政务微信发展初期,存在功能定位不明晰、发展参差不齐的问题。2018年底,随着国务
期刊
摘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新时代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战略工程,对深化县级媒体改革,整合县级媒体资源,巩固壮大县级主流思想舆论具有重要意义。从机构、内容、渠道、平台、人员、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促进基层宣传工作更好服务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更好服务群众生产生活,提高县级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从而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成为新时代县级新型主流媒体。如何把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成为县级新型主流媒体,
期刊
摘要:从我国的传媒发展史与体制来看,传统媒体发展以及走向成熟化,且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呼和浩特晚报》采编实务为例,分享《呼和浩特晚报》的采编经验以及当下《呼和浩特晚报》采编工作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呼和浩特晚报》;采编实务;新闻价值  《呼和浩特晚报》是内蒙古自治区最早创办的一张综合类晚报,由呼和浩特日报社在1982年创办,《呼和浩特晚报》秉持“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录音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CD、电视声、广播声等都是经过艺术处理,才会有高质量的声音艺术盛宴,让人们听到丰富多彩的声音。本文就录音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录制艺术;现实生活;应用  一、录音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联  (一)录音艺术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录音艺术记录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几乎所有的声音都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各种声
期刊
摘要:当下,媒介对乡村振兴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媒介宣传使得乡村经济发展、生态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在乡村振兴中,各种政策、规划的宣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信息传播是使得政策落实和带动乡村发展。在乡村振兴中,大众传播媒体应该扮演宣传政策、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引进科学技术、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监测环境以及搭建电商平台等角色,为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
期刊
摘要:思政教育是新时期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点,这对于学生的思想素质发展可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互联网+”时代,需要以红色文化为依托,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本文就“互联网+”视阈下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思想素质的重要阵地。红色文化本身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经受了时间的
期刊
摘要: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追求的不断提高,影视剧产业也在不断蓬勃壮大。截至2015年,中国电视剧的制作量、播出量和收视人数已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庞大的生产体量,但国内消耗量却有限。出口成为一个主流方向。而影视剧的出口不仅是一种跨地域的传播,更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影视剧输出情况如何,本文展开探讨。  关键词:影视剧;跨文化传播;传播可能性  影视剧作为中国媒体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产物,
期刊
摘要: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做好经济报道,稳定市场预期,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经济稳健运行的氛围尤为重要。本文以广东广播电视台的实践为例,以一组系列报道为切入点,分析小结梳理当前主流媒体经济报道的探索尝试,为完善经济报道内容,创新报道方式方法寻找积累经验。  关键词:媒体;经济;融媒体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确定GDP增长的量化指标,但是我们确定了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