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语文试卷中的作文历经数变: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到今天的新材料作文。从对考生要求的角度来讲,高考作文逐步放宽限制,目的是让每个考生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写作才能,体现高考的公平性。但伴随而来的“四不像”文章也随之出现,并且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越来越突出,因此,强化考生的文体意识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考作文 强化文体 规范文体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应通过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大都采用了“文体不限”的写作要求,目的是给考生营造一种宽松的写作环境,拓宽考生的写作思路,使考生有较大的写作空间和写作自由,从而能够在考场中充分展示自已的写作才华。但“文体不限”是不是意味着没有任何限制,可以随心所欲的写呢?非也。许多考生没有文体意识,结果是写出的文章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有的老师称这样的文章叫“四不像”。针对这种写作误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以下本人就这一问题略谈一二。
一、考场上要快速确定一种合适的文体
文体不限,并不等于不要文体。我们清楚地知道,命题人既然提出“文体不限”的要求,那么命题所给出的话题作文,一定能用各种文体来写,并且用任何一种文体来写都能写出优秀的作文。所以,面对考场的作文话题,每个考生都可以扬长避短,发挥自已的特长,快速选择一种自已平时最擅长的文体。比如有的考生形象思维发达,视野开阔,联想丰富,长于记叙、描写、编故事,就可以选择记叙文、散文、小小说、童话、寓言等文学体裁;有的考生理性思维缜密,平时好发表议论,并且判断准确,说理雄辩,就可以写一篇议论文、杂感等。总之,面对一个话题,要快速确定适合自已写作的一种文体。
二、写作过程中要凸现文体特征
这里所说的文体特征,主要是就语言的表达方式而言,判断一篇作文的文体,主要是看哪种表达方式占主要地位。因此,要想在写作中体现所选文体的特征,就必须先明确各种文体的写作规范。
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来看,很多考生在写作中最常用的有三种文体:记叙文、议论文和散文。
对于记叙文,要从以下几点来突出文体特征:第一,要立足一个人、一件事,写出矛盾,写出波澜,使文章情节生动,跌宕起伏,悬念迭出。第二,学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记叙文以记叙、描写表达方式为主,记叙和描写一定要紧密结合,综合运用。
对于议论文,要明确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论点要简洁明了,鲜明正确;论据要典型精炼,引用事实做论据时,一定要对事实做适当的分析,使论点与材料能融为一体;要恰当地运用论征方法;语言要缜密而有逻辑性。
对于散文,要紧扣“形散而神聚”这一特点。不管取材有多广泛,表达方式如何多变,但主题一定要明确集中,线索要清晰,要充分利用题记、段首语、结尾随时突出主题。
三、写文章要有创新意识,讲究推陈出新,避免“从众”文体
有些话题作文,虽然要求上是“文体不限”,但它隐藏着一定的倾向性,考生看后,马上会侧重于写某一种文体,这样,往往会使多数考生都写成了同一类文体,这就是一种思维定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尽可能回避,因为,同一种文体写的太多了,其中又没有超人之处,就会显的太大众化,往往得不到较高的分数。相反,有些考生则能推陈出新,有所创新。写一些如申请书、诊断书、电子邮件之类的应用文体,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这就应了那句老话“物以稀为贵”。
四、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进一步明确话题范围
一般来说,考场作文的“话题”都很宽泛,写作空间非常大,有时甚至比较抽象,會让考生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这就需要考生巧妙的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进一步明确话题的范围。让大而空的话题变得小而具体,让写作角度变小,可操作性强。一般情况下,可在话题的中心词前面或后面添加上一定的限制成分,如话题“幸福”,可以通过添加限制词变成“体验幸福”“感受幸福”“幸福时刻”等题目,这样通过话题的缩小,考生写作的题材就明确了。
当然,要想在考场上有出色的发挥,避免由“文体不限”而导致的“四不像”作文,关键还在于平时扎实的写作训练。只有在训练中重视文体,规范文体,才能在考试中发挥出最高水平,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关键词】高考作文 强化文体 规范文体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应通过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大都采用了“文体不限”的写作要求,目的是给考生营造一种宽松的写作环境,拓宽考生的写作思路,使考生有较大的写作空间和写作自由,从而能够在考场中充分展示自已的写作才华。但“文体不限”是不是意味着没有任何限制,可以随心所欲的写呢?非也。许多考生没有文体意识,结果是写出的文章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有的老师称这样的文章叫“四不像”。针对这种写作误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以下本人就这一问题略谈一二。
一、考场上要快速确定一种合适的文体
文体不限,并不等于不要文体。我们清楚地知道,命题人既然提出“文体不限”的要求,那么命题所给出的话题作文,一定能用各种文体来写,并且用任何一种文体来写都能写出优秀的作文。所以,面对考场的作文话题,每个考生都可以扬长避短,发挥自已的特长,快速选择一种自已平时最擅长的文体。比如有的考生形象思维发达,视野开阔,联想丰富,长于记叙、描写、编故事,就可以选择记叙文、散文、小小说、童话、寓言等文学体裁;有的考生理性思维缜密,平时好发表议论,并且判断准确,说理雄辩,就可以写一篇议论文、杂感等。总之,面对一个话题,要快速确定适合自已写作的一种文体。
二、写作过程中要凸现文体特征
这里所说的文体特征,主要是就语言的表达方式而言,判断一篇作文的文体,主要是看哪种表达方式占主要地位。因此,要想在写作中体现所选文体的特征,就必须先明确各种文体的写作规范。
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来看,很多考生在写作中最常用的有三种文体:记叙文、议论文和散文。
对于记叙文,要从以下几点来突出文体特征:第一,要立足一个人、一件事,写出矛盾,写出波澜,使文章情节生动,跌宕起伏,悬念迭出。第二,学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记叙文以记叙、描写表达方式为主,记叙和描写一定要紧密结合,综合运用。
对于议论文,要明确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论点要简洁明了,鲜明正确;论据要典型精炼,引用事实做论据时,一定要对事实做适当的分析,使论点与材料能融为一体;要恰当地运用论征方法;语言要缜密而有逻辑性。
对于散文,要紧扣“形散而神聚”这一特点。不管取材有多广泛,表达方式如何多变,但主题一定要明确集中,线索要清晰,要充分利用题记、段首语、结尾随时突出主题。
三、写文章要有创新意识,讲究推陈出新,避免“从众”文体
有些话题作文,虽然要求上是“文体不限”,但它隐藏着一定的倾向性,考生看后,马上会侧重于写某一种文体,这样,往往会使多数考生都写成了同一类文体,这就是一种思维定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尽可能回避,因为,同一种文体写的太多了,其中又没有超人之处,就会显的太大众化,往往得不到较高的分数。相反,有些考生则能推陈出新,有所创新。写一些如申请书、诊断书、电子邮件之类的应用文体,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这就应了那句老话“物以稀为贵”。
四、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进一步明确话题范围
一般来说,考场作文的“话题”都很宽泛,写作空间非常大,有时甚至比较抽象,會让考生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这就需要考生巧妙的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进一步明确话题的范围。让大而空的话题变得小而具体,让写作角度变小,可操作性强。一般情况下,可在话题的中心词前面或后面添加上一定的限制成分,如话题“幸福”,可以通过添加限制词变成“体验幸福”“感受幸福”“幸福时刻”等题目,这样通过话题的缩小,考生写作的题材就明确了。
当然,要想在考场上有出色的发挥,避免由“文体不限”而导致的“四不像”作文,关键还在于平时扎实的写作训练。只有在训练中重视文体,规范文体,才能在考试中发挥出最高水平,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