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通过对大一新生适应性问题的产生进行分析,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新的奋斗目标,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学生提高能力,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生;奋斗目标;提高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8-0202-01
大学新生刚进入大学,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加上对专业的不了解和对未来目标的盲目,会表现出学习懒散,空虚无聊,心理迷茫,严重的甚至走向自我毁灭。因此,要根据新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做好其引导工作,并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帮助其尽快适应新的高校环境,树立自己的新目标,缩短其大学适应期,使学生能够在大学校园学有所成。
1 大一新生的主要思想矛盾的表现
1.1 优越感与失落感的矛盾
大学生是高考中的幸运儿,考取大学的荣耀,使其有一种时代骄子的优越感。然而,进入大学后,大家都是竞争的佼佼者,强手如林,一种失落感随之而来。此外,新生往往对大学抱有一定的幻想,但身临其境后,却发现现实与理想相差太远;另外大多数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老师和父母的建议、社会上的热门专业来确定学校、专业,进入大学后发现所选学校和专业不合自己的期望时,就易消极埋怨;再者,新生基本上没什么社会经验、阅历,他们看待事物,往往容易主观片面,随之而来的是种种困惑。
1.2 目標远大与失去目标的矛盾
中学时代,读书的目标就是上大学。进入大学后,面对学校宽松的教学管理环境和初入大学的喜悦,紧张心情自然会有所放松,继而感到空虚和无所适从。还有一些学生认为进了大学就实现了人生目标,就不必为将来的工作发愁了,因此失去了进取心,更无意树立远大的目标。不少学生沉湎于看小说、玩游戏、谈恋爱等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之中虚度光阴。
1.3 孤独感与渴望交往的矛盾
很多学生在上大学后要远离父母,独自在陌生的环境中生活,所有事情都要自己安排,不少新生容易产生封闭心理,遇到困难不愿意与新结识的同学交流。此外在中学里,许多人都是老师同学注目的焦点,到了大学,大家一样都曾经拥有辉煌,难免存在一定得心理落差。在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双重作用下,他们渴望与别人交往但又不知道如何交往,只好把自己封闭起来[1]。
1.4 学习要求与学习困难的矛盾
大学的教学内容和中学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的培养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要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因此大学里课程数量增加,难度加深;另一方面大学和中学的授课方式也截然不同,老师是上课来下课走,授课也只是指导性的或讲解一些方法思路;再者,在大学里学习多为自修与自学,大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自由支配。这些改变使部分学生感到很不适应,若掌握不好学习方法,时间一长就会造成学习困难,继而产生厌学的情绪。
2 大一新生产生思想矛盾的原因分析
2.1 对角色转换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在大学期间,每一个人都要经历思想、学习、生活和价值目标的转变,学生通过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处事方式上与高中相比都要有一个质的飞跃。这些转变是人生道路上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的同学较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面对新的困难胸有成竹,不畏艰险;有的却长期找不准定位,处于“迷茫彷徨”状态。
2.2 没有尽快确立新的学习生活目标
同样是高考进来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同一个专业学习,同样的老师教,有些学生就非常优秀,而有些学生则不能按期毕业。造成同学之间这种不同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志向有所不同,奋斗目标不同,追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念不同,有的学生没有及时树立新的目标,因而学习、生活的热情和动力也不同。
2.3 高中生与大学生的心理链接出现问题
在高中阶段,老师、家长和学生往往只注重个人学习成绩,生活氛围也是以学习为主,缺乏环境的多样性,造成学生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斗比较差,进入大学之后,能力的欠缺使他们的生活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危机,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波动[2]。在进入大学以后,有的学生在理想和现实的困惑中不能自拔,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老师,或得不到像以前的关注,因而产生无助感和无力感。而此时他们身边又缺乏中学老师那种细致的教育和牵引,使他们变得易激动,爱冲动。
3 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对策
3.1 培养新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正确认识、评价自我,给自己重新进行角色定位[BT)]
一个充满自信心的学生敢于探索,勇于进取,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有效地进行学习和生活.自信心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它形成之后又并非一成不变。因此,必须不断地对学生的自信心进行培养和强化。
3.2加强理想与信念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立新的学习目标
良好的学习动机能使学生积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自觉排除内外干扰,勤奋学习,从而产生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通过邀请专家、校友、优秀学生等定期举办有关理想和价值观的座谈会,引导学生树立起清晰的人生目标。同时还要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使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实质性,明白主攻方向,有选择地、有目标地进行学习[3]。
3.3 对学生进行生活目标的教育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让学生学会健康的、文明的生活,帮助大学生树立做人做事的正确态度,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此外还让他们明白社会竞争的激烈,要时刻有一种危机感,这种危机感能激发我们的精神力量,开发自身各方面的潜能,使之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3.4 加强宣传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
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知识宣传,普及心理卫生常识,通过给学生开办各种讲座,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已的心理,学会各种生活技巧,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各种心理求助的方法。同时学校有意识地开展学生心理问题研究,并进行及时的归纳整理,采取积极、主动的办法和措施预防可能出现的情况。
总之,我们应尽可能地了解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帮助他们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积极调整心态,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树立正确的大学教育理念和人生理念,提高实践能力。为其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和为今后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邓芙蓉. 把握新生特点做好引导工作[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4(9)
[2] 张林仙. 大一新生心理适应性问题及其对策浅析[J] 黄石教育学院学报 2006(12)
[3] 刘春玉,王科峰.大一新生角色转换与目标定位探析[J] 中国成人教育 2007(5)
【关键词】新生;奋斗目标;提高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8-0202-01
大学新生刚进入大学,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加上对专业的不了解和对未来目标的盲目,会表现出学习懒散,空虚无聊,心理迷茫,严重的甚至走向自我毁灭。因此,要根据新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做好其引导工作,并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帮助其尽快适应新的高校环境,树立自己的新目标,缩短其大学适应期,使学生能够在大学校园学有所成。
1 大一新生的主要思想矛盾的表现
1.1 优越感与失落感的矛盾
大学生是高考中的幸运儿,考取大学的荣耀,使其有一种时代骄子的优越感。然而,进入大学后,大家都是竞争的佼佼者,强手如林,一种失落感随之而来。此外,新生往往对大学抱有一定的幻想,但身临其境后,却发现现实与理想相差太远;另外大多数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老师和父母的建议、社会上的热门专业来确定学校、专业,进入大学后发现所选学校和专业不合自己的期望时,就易消极埋怨;再者,新生基本上没什么社会经验、阅历,他们看待事物,往往容易主观片面,随之而来的是种种困惑。
1.2 目標远大与失去目标的矛盾
中学时代,读书的目标就是上大学。进入大学后,面对学校宽松的教学管理环境和初入大学的喜悦,紧张心情自然会有所放松,继而感到空虚和无所适从。还有一些学生认为进了大学就实现了人生目标,就不必为将来的工作发愁了,因此失去了进取心,更无意树立远大的目标。不少学生沉湎于看小说、玩游戏、谈恋爱等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之中虚度光阴。
1.3 孤独感与渴望交往的矛盾
很多学生在上大学后要远离父母,独自在陌生的环境中生活,所有事情都要自己安排,不少新生容易产生封闭心理,遇到困难不愿意与新结识的同学交流。此外在中学里,许多人都是老师同学注目的焦点,到了大学,大家一样都曾经拥有辉煌,难免存在一定得心理落差。在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双重作用下,他们渴望与别人交往但又不知道如何交往,只好把自己封闭起来[1]。
1.4 学习要求与学习困难的矛盾
大学的教学内容和中学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的培养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要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因此大学里课程数量增加,难度加深;另一方面大学和中学的授课方式也截然不同,老师是上课来下课走,授课也只是指导性的或讲解一些方法思路;再者,在大学里学习多为自修与自学,大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自由支配。这些改变使部分学生感到很不适应,若掌握不好学习方法,时间一长就会造成学习困难,继而产生厌学的情绪。
2 大一新生产生思想矛盾的原因分析
2.1 对角色转换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在大学期间,每一个人都要经历思想、学习、生活和价值目标的转变,学生通过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处事方式上与高中相比都要有一个质的飞跃。这些转变是人生道路上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的同学较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面对新的困难胸有成竹,不畏艰险;有的却长期找不准定位,处于“迷茫彷徨”状态。
2.2 没有尽快确立新的学习生活目标
同样是高考进来的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同一个专业学习,同样的老师教,有些学生就非常优秀,而有些学生则不能按期毕业。造成同学之间这种不同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志向有所不同,奋斗目标不同,追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念不同,有的学生没有及时树立新的目标,因而学习、生活的热情和动力也不同。
2.3 高中生与大学生的心理链接出现问题
在高中阶段,老师、家长和学生往往只注重个人学习成绩,生活氛围也是以学习为主,缺乏环境的多样性,造成学生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斗比较差,进入大学之后,能力的欠缺使他们的生活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危机,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波动[2]。在进入大学以后,有的学生在理想和现实的困惑中不能自拔,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老师,或得不到像以前的关注,因而产生无助感和无力感。而此时他们身边又缺乏中学老师那种细致的教育和牵引,使他们变得易激动,爱冲动。
3 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对策
3.1 培养新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正确认识、评价自我,给自己重新进行角色定位[BT)]
一个充满自信心的学生敢于探索,勇于进取,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有效地进行学习和生活.自信心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它形成之后又并非一成不变。因此,必须不断地对学生的自信心进行培养和强化。
3.2加强理想与信念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立新的学习目标
良好的学习动机能使学生积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自觉排除内外干扰,勤奋学习,从而产生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通过邀请专家、校友、优秀学生等定期举办有关理想和价值观的座谈会,引导学生树立起清晰的人生目标。同时还要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使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实质性,明白主攻方向,有选择地、有目标地进行学习[3]。
3.3 对学生进行生活目标的教育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让学生学会健康的、文明的生活,帮助大学生树立做人做事的正确态度,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此外还让他们明白社会竞争的激烈,要时刻有一种危机感,这种危机感能激发我们的精神力量,开发自身各方面的潜能,使之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3.4 加强宣传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
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知识宣传,普及心理卫生常识,通过给学生开办各种讲座,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已的心理,学会各种生活技巧,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各种心理求助的方法。同时学校有意识地开展学生心理问题研究,并进行及时的归纳整理,采取积极、主动的办法和措施预防可能出现的情况。
总之,我们应尽可能地了解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帮助他们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积极调整心态,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树立正确的大学教育理念和人生理念,提高实践能力。为其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和为今后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邓芙蓉. 把握新生特点做好引导工作[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4(9)
[2] 张林仙. 大一新生心理适应性问题及其对策浅析[J] 黄石教育学院学报 2006(12)
[3] 刘春玉,王科峰.大一新生角色转换与目标定位探析[J] 中国成人教育 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