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2009江苏省林业资源二类调查结果以及2012江苏省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的数据显示,江苏省森林营造虽然在数量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苏北地区普遍存在树种组成单一、群落结构简单、龄组结构不合理,单位面积生长量、林地生产力较低等问题。所以本文从树种结构存在的问题、树种结构调整的注意事项、乡土树种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对调整树种结构进行阐述,以有助于改善生态失衡,促进森林良性循环体系的形成。
【关键词】树种结构;生态隐忧;乡土树种;保护利用
为了促进森林资源实现永续利用的良性循环,睢宁县于1976年引进意杨栽植,而后选优推广72杨、69杨等品种,进行大面积营造人工林,林业进入快速发展期,被成为“意杨的第二故乡”,至2009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5%以上①。虽然在林地面积、林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等单纯数量增长等现象方面有所提高,但是确忽视了森林质量的问题,如树种组成单一、群落结构简单、龄组结构不合理,单位面积生长量、林地生产力较低等。简单的森林树种结构虽然在品种购买、树种栽种、抚育管理、综合处理等工作上得到简化,但是从长远角度出发,由于森林生态功能十分脆弱,影响森林可持续发展,减弱了生态功能的发挥。因此,在保证森林速生、丰产、优质的基础上,当前调整树种结构,科学营造混交林以促进多种效益的发挥,稳定生态系统的形成,已是面临在眼前的必要课题和任务。
1.树种结构存在的问题
在我县和苏北地区营造的大面积人工林中,由于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在早起的造林中不注意树种结构的搭配,后期在村庄围村林内大量去除乡土树种,如:柳、榆、槐、楝、椿树等,造成了森林树种结构单一,多为杨树纯林的现象,树种结构搭配不合理的主要表现包括:以单层林为主,复层林较少;以纯林居多、混交林较少;以中幼林居多、成过熟林较少;以低产林居多、优质林较少。以睢宁县为例,2012年,全县森林面积中杨树占比重为97.6%,杨树林木蓄积比重为98.5%,杨树中幼林和近熟林比重为88.7%,林地生产力51.8立方米/公顷,仅为全国平均水平85.9立方米/公顷的60.3%②。由于单一树种对较为恶劣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和抵抗能力较差,所以这些不合理的搭配结构不但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限制了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发挥,最终导致生态失衡。另外,树种结构单一的森林一旦发生病虫害,将不容易控制,具有传播速度快、扩散范围广的特点,自90年代以来,睢宁县先后经历了杨尺蠖、草履蚧、杨舟蛾虫害爆发,近年来由于自山东省美国白蛾危害自北向南的蔓延,使我县的林业病虫防治更加严峻。同时森林防火上,面临压力加大,纯林迅速蔓延,后果较为严重。与之相比,混交林生物多样性则对病虫害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且在森林着火时混交林火势蔓延速度较慢。单一树种还会影响林木形状和材质,从而引发木材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出现矛盾,严重影响森林经济效益。因此,为了合理调控森林资源,应该将森林结构进行调整,从丰富树种、注重林分层次、混交林种植、复合式发展、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森林体系入手,提高林分质量、生态安全,使森林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
2.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调整树种结构
2.1整体规划
由于森林树种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综合性的改造过程,所以要根据当地的森林种植状况、气候条件、土壤性质等进行整体规划,全面布局。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特别是乡土树种培育与栽植应放在首要位置。针对纯林、单一或畸形结构林以及低产林等进行树种调整和改造,进行适当抚育间伐,选择当地乡土速生树种,主要以优质大径材为主,如:泡桐、刺槐、柳树等,同时结合珍贵乡土树种,如:银杏、皂荚等,采取造林、补林、育林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混交林的培养。另外为了保证森林树种的多样化,稳定生态系统,可采用乔灌草结合的营林模式,如:选择杞柳、白蜡、紫穗槐、金针菜等,同时此混交模式有助于地力恢复,提高土壤肥力。另一方面满足森林生物多样性、提高林分质量、完善森林生态景观、充分发挥林地的生产潜力,工业原材料的供给能力,改变纯林造成的弊端、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综合防护效益。为了科学调整树种结构,采取分步、分段实施,重点做好试验基地和示范点的建设,明确人力、物力、资金等规划内容,并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和目标。
2.2建立试点和示范基地
为了避免森林树种结构的盲目调整,应增加常见绿化树种和乡村树种的种植,对混交模式进行试点研究。自2008年以来,睢宁县对新农村示范点、居民集中区等地的村庄绿化,明确要求乡土树种比例不低于35%,乡土树种不少于3个。每年每个乡镇不少于2个新农村绿化点建设,按照年度,分步推进实施,对于旧村改造,选择去除杨树低产林、小老树等,栽植乡土树种如:刺槐、苦楝、椿树、泡桐等配以一定比例的经济或树种如:核桃、柿树、石榴等。同时根据立地条件和当前纯林的弊端,规划试点范围,设定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实验,营造小面积纯林,培养块状混交林。近年来,对于古黄河、徐沙河等重点流域性河道实施绿色长廊景观工程,其乡土树种比例设计不低于30%,如:乌桕、苦楝、杞柳、紫穗槐等。对实验成功的地区,以点带面进行推广,由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对推广范围进行指导,统一安排苗木调配,统一抚育管理,因地制宜,推行阔叶林、常绿与落叶相搭配的树种组合,调整树种结构、改变生态失衡,促进长效森林系统的形成。
3.乡土树种保护与利用
乡土树种因天然的、长时间生长在某一地区,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地理条件,经过多年的自身演化,形成了较强的生命力。这些树种不但具有良好的适生能力和较强的繁衍能力,而且还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可降低森林树种的维护成本。因此,在调整森林树种结构的同时,要营造以优良乡土树种为主的混交林,不仅可以保护和利用乡土树种,而且还丰富了森林资源,便于采种育苗的工作,对现有的乡土树种古树名木登记造册,挂牌保护,如60年以上的银杏、柿树、国槐等,对现存株数稀少红叶树加强保护的同时,由林科所、直属林场等单位进行实验繁育,推广栽植。对于城镇绿化、行道树种和休闲广场建设中,由园林、规划部门大力提倡乡土树种的栽植,此举不但提高了树木成活率,因乡土树种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可以增强地区形象、彰显地方特色,形成主要的旅游风格和绿色景观。同时可以抑制由于单一树种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减少了养护成本,提高了生态平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乡土树种利用和保护过程中,对于繁育和栽植乡土树种的企业或育苗专业合作社,根据绿色江苏有关文件精神,地方还可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加强乡土树种的应用和优势宣传,扶持当地林木经济结构链条式发展,加强技术指导和规划设计。
总之,森林树种结构的调整与改善不仅要注意树种搭配的层次和组合、栽种质量和培养技术,还要从生态环境、自然风光、资源规划、森林质量、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出发,关注乡土树种的保护与利用。 [科]
【参考文献】
[1]李洪伟,姜涛,刘宏文.浅析加速树种结构调整极力营造混交林[J].农民致富之友,2012,(15).
[2]陈巧芬.浅谈南方乡土树种的推广方案[J].科技资讯,2012,(25).
[3]赵国亮.浅谈乡土树种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山西林业科技,2010,(2).
【关键词】树种结构;生态隐忧;乡土树种;保护利用
为了促进森林资源实现永续利用的良性循环,睢宁县于1976年引进意杨栽植,而后选优推广72杨、69杨等品种,进行大面积营造人工林,林业进入快速发展期,被成为“意杨的第二故乡”,至2009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5%以上①。虽然在林地面积、林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等单纯数量增长等现象方面有所提高,但是确忽视了森林质量的问题,如树种组成单一、群落结构简单、龄组结构不合理,单位面积生长量、林地生产力较低等。简单的森林树种结构虽然在品种购买、树种栽种、抚育管理、综合处理等工作上得到简化,但是从长远角度出发,由于森林生态功能十分脆弱,影响森林可持续发展,减弱了生态功能的发挥。因此,在保证森林速生、丰产、优质的基础上,当前调整树种结构,科学营造混交林以促进多种效益的发挥,稳定生态系统的形成,已是面临在眼前的必要课题和任务。
1.树种结构存在的问题
在我县和苏北地区营造的大面积人工林中,由于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在早起的造林中不注意树种结构的搭配,后期在村庄围村林内大量去除乡土树种,如:柳、榆、槐、楝、椿树等,造成了森林树种结构单一,多为杨树纯林的现象,树种结构搭配不合理的主要表现包括:以单层林为主,复层林较少;以纯林居多、混交林较少;以中幼林居多、成过熟林较少;以低产林居多、优质林较少。以睢宁县为例,2012年,全县森林面积中杨树占比重为97.6%,杨树林木蓄积比重为98.5%,杨树中幼林和近熟林比重为88.7%,林地生产力51.8立方米/公顷,仅为全国平均水平85.9立方米/公顷的60.3%②。由于单一树种对较为恶劣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和抵抗能力较差,所以这些不合理的搭配结构不但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限制了森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发挥,最终导致生态失衡。另外,树种结构单一的森林一旦发生病虫害,将不容易控制,具有传播速度快、扩散范围广的特点,自90年代以来,睢宁县先后经历了杨尺蠖、草履蚧、杨舟蛾虫害爆发,近年来由于自山东省美国白蛾危害自北向南的蔓延,使我县的林业病虫防治更加严峻。同时森林防火上,面临压力加大,纯林迅速蔓延,后果较为严重。与之相比,混交林生物多样性则对病虫害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且在森林着火时混交林火势蔓延速度较慢。单一树种还会影响林木形状和材质,从而引发木材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出现矛盾,严重影响森林经济效益。因此,为了合理调控森林资源,应该将森林结构进行调整,从丰富树种、注重林分层次、混交林种植、复合式发展、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森林体系入手,提高林分质量、生态安全,使森林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
2.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调整树种结构
2.1整体规划
由于森林树种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综合性的改造过程,所以要根据当地的森林种植状况、气候条件、土壤性质等进行整体规划,全面布局。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特别是乡土树种培育与栽植应放在首要位置。针对纯林、单一或畸形结构林以及低产林等进行树种调整和改造,进行适当抚育间伐,选择当地乡土速生树种,主要以优质大径材为主,如:泡桐、刺槐、柳树等,同时结合珍贵乡土树种,如:银杏、皂荚等,采取造林、补林、育林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混交林的培养。另外为了保证森林树种的多样化,稳定生态系统,可采用乔灌草结合的营林模式,如:选择杞柳、白蜡、紫穗槐、金针菜等,同时此混交模式有助于地力恢复,提高土壤肥力。另一方面满足森林生物多样性、提高林分质量、完善森林生态景观、充分发挥林地的生产潜力,工业原材料的供给能力,改变纯林造成的弊端、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综合防护效益。为了科学调整树种结构,采取分步、分段实施,重点做好试验基地和示范点的建设,明确人力、物力、资金等规划内容,并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和目标。
2.2建立试点和示范基地
为了避免森林树种结构的盲目调整,应增加常见绿化树种和乡村树种的种植,对混交模式进行试点研究。自2008年以来,睢宁县对新农村示范点、居民集中区等地的村庄绿化,明确要求乡土树种比例不低于35%,乡土树种不少于3个。每年每个乡镇不少于2个新农村绿化点建设,按照年度,分步推进实施,对于旧村改造,选择去除杨树低产林、小老树等,栽植乡土树种如:刺槐、苦楝、椿树、泡桐等配以一定比例的经济或树种如:核桃、柿树、石榴等。同时根据立地条件和当前纯林的弊端,规划试点范围,设定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实验,营造小面积纯林,培养块状混交林。近年来,对于古黄河、徐沙河等重点流域性河道实施绿色长廊景观工程,其乡土树种比例设计不低于30%,如:乌桕、苦楝、杞柳、紫穗槐等。对实验成功的地区,以点带面进行推广,由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对推广范围进行指导,统一安排苗木调配,统一抚育管理,因地制宜,推行阔叶林、常绿与落叶相搭配的树种组合,调整树种结构、改变生态失衡,促进长效森林系统的形成。
3.乡土树种保护与利用
乡土树种因天然的、长时间生长在某一地区,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地理条件,经过多年的自身演化,形成了较强的生命力。这些树种不但具有良好的适生能力和较强的繁衍能力,而且还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可降低森林树种的维护成本。因此,在调整森林树种结构的同时,要营造以优良乡土树种为主的混交林,不仅可以保护和利用乡土树种,而且还丰富了森林资源,便于采种育苗的工作,对现有的乡土树种古树名木登记造册,挂牌保护,如60年以上的银杏、柿树、国槐等,对现存株数稀少红叶树加强保护的同时,由林科所、直属林场等单位进行实验繁育,推广栽植。对于城镇绿化、行道树种和休闲广场建设中,由园林、规划部门大力提倡乡土树种的栽植,此举不但提高了树木成活率,因乡土树种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可以增强地区形象、彰显地方特色,形成主要的旅游风格和绿色景观。同时可以抑制由于单一树种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减少了养护成本,提高了生态平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乡土树种利用和保护过程中,对于繁育和栽植乡土树种的企业或育苗专业合作社,根据绿色江苏有关文件精神,地方还可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加强乡土树种的应用和优势宣传,扶持当地林木经济结构链条式发展,加强技术指导和规划设计。
总之,森林树种结构的调整与改善不仅要注意树种搭配的层次和组合、栽种质量和培养技术,还要从生态环境、自然风光、资源规划、森林质量、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出发,关注乡土树种的保护与利用。 [科]
【参考文献】
[1]李洪伟,姜涛,刘宏文.浅析加速树种结构调整极力营造混交林[J].农民致富之友,2012,(15).
[2]陈巧芬.浅谈南方乡土树种的推广方案[J].科技资讯,2012,(25).
[3]赵国亮.浅谈乡土树种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山西林业科技,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