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学文言词“之乎者也”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99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先,文言实词的教学。为了扫除阅读时的障碍,应给学生讲解清楚古今字(即我们讲的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通假字不认得,就会读错音,解错义;繁体字不认识,就无法进行阅读。记得上课时提问一学生朗读《论语》六则里的第一则,该生念道:“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shuō)乎?”我请他翻译,他解释道:“学习按一定时间复习,这种方法应该说出来,让每个人都来议论。”这就是不识通假字所闹出的笑话。古汉语里有很多连用的单音节词,不要把这些连用的单音节词误认为双音节词。
  学好文言文实词还要弄清古今词义的异同。古今词义的异同有三种情况:A、古今意义基本相同;B、古今意义完全不同;C、古今意义有同有异。对于这三种情况,辨析时应求同存异。古今词义变化具体表现为词义增减和词义的改变两方面。词义增减如: “坟”在古代有“水边的高地、土堆”的意义,又有“典籍、坟墓”,现代汉语中只保持“坟墓”这一词义。词义的改变有以下四种情况:1、词义扩大,词义由个别变为一般,局部变成整体,具体变为抽象,扩大了应用范围。如“狂”本义“指狗发疯”,扩大为“人疯癫”再扩大到“其他一切事物失去常态”,应用范围扩大了。2、词义缩小,由一般到个别,泛指到特指。如“朕”先秦时是普通的第一人称代词和“我”“吾”一样,秦始皇后转为皇帝自称,缩小了应用范围。3、词义转移,《诗经·小雅》中:“念彼共人,涕零如雨”中“涕”由原先“眼泪”义转移为“鼻涕”,再如“乐府”由原先“采集诗文的官署”,转移为“一种诗体”。4、词义引申,由本义引发出其他意义。如“兵”本义是器械,如“短兵相接”引申为持械之人,即士兵、军队,如“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再引申为军事,战争,如“纸上谈兵”。不论是连用单音词的教学,偏义复词的教学还是词义的扩大、缩小、引申,它们都有较大的趣味性。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文言实词教学上应把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作为突破口,调动学生学习文言的积极性。
  其次,文言虚词的教学。文言虚词的教学,重在积累。常见的文言虚词有:
  1、代词:(1)人称代词,例如,第一人称,“吾、我、予、朕”;第二人称,“汝、尔、若、而、乃”;第三人称,“其、之”。(2)指示代词:近指代词,“是、此、斯、兹”;远指代词,“彼、夫”表示“那、那个、哪里”;无定代词,“或,莫”表示“肯定或否定无定代词”。(3)疑问代词:指人物,“谁、熟”;指物,“何、胡、奚”;处所,“安、恶、焉”;指原因,“胡、奚、何”。
  2、副词,应弄清常见副词“少,稍、颇、但、特、固、盖、相、见”的用法。
  3、介词,“以、于、为”用的频率高,应归纳应用。
  4、 连词,“而、以、则、虽、然”等用法。
  以上文言虚词的用法应给予归类分析并指导学生自读文言文,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变“之乎者也”为“自学则会”,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文言句式的教学。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的组合方式就成为闻言方式,常见的文言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判断句。常见格式是①……者,……也,②……,……也,③……者也在谓语前加“非”就变成了否定判断句。
  2、被动句。常见格式是①“为”+动词,②“见”+动词,③“见”+动词+于+行为的主动者。
  3、宾语前置。常见格式“惟(唯)……是(之)……”句式。
  4、常见的固定结构或惯用句式。格式为①“奈何”“如何”“若何”(“奈……何”“如……何”“若……何”)②“无亦……乎” ③“何……之有”④“无乃……乎”⑤“得无……乎”⑥孰与(孰若……)
  教学上,老师如果急切地想把上述所讲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塞给学生,那可能会造成教师在讲台上“唾沫横飞”,学生在下面“垂涎三尺”的可怕局面,整个课堂就会像一潭死水,泛不起半点涟漪,因此,怎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是一门艺术而不单单是技术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每篇文学作品都是“情动而辞发”“为情而造文”,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力求挖掘每篇古文的动情之处,充分发挥和利用情感因素,带领学生“披文入情,披文入理”。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有滋有味地学”(叶圣陶语)。
  综上所述,要改变文言文教学那种枯燥乏味地沉闷局面,就要把教和学联系起来,教是为了更好地学,教师为了达到以后不教,“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因此,变“之乎者也”为“自学则会”是当前我们中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力求做好。
其他文献
一、发生在身边最真实的故事  “学生真难教,孩子真难养”当今老师和父母叹息道。下面是几个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故事。  1、披着一头乱糟糟的发,被睫毛膏弄花脸的女孩子手握电话气势汹汹的吼着,如旋风一般差点把正进入校门的我撞倒。看那样子真像从鸡窝里惊飞出来的赖抱老母,“咯、咯”叫得震天响,两支手臂犹如旋风中的树枝急速地转动着。第二天市纪委、教育局的同志到学校调查教师殴打学生事件,原来昨天从我身边风驰电掣
期刊
自《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实施和原教育部长周济提出“生命不保,何谈教育”之后,全国上下掀起了安全否定一切的教学热潮。这使得安全措施趋于完善,安全意识得到广泛提高,而素质教育却开始淡化。除了“减负”在一定地区和范围内还存在生存的土壤,其余的都因人人自保,人人自危而淡漠意识,经过调查,不乏这些形式:   一、过分强调安全让学生脱离生活,脱离自然,脱离人本位   自《未成年人保护法》颁布实施以来,学生的
期刊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着重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   一、引导阅读,激发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多阅读课文和课外读物。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从中获得多方面的知识。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的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
期刊
适应能力是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与周围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以一定的行动积极地反作用于周围环境而获得平衡的能力。良好的适应能力是健康的个体的基本能力之一。从我们平时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来看,对初中新生适应能力的重视及培养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一、现象   (一)入学初的不适应   这种现象常见于刚入学的新生及每学期的开学初。据统计,有的班约有50%左右的学生反映出他们对学校的作息制度、集
期刊
当今社会,电视、电脑、网络充斥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中学生们误解通过这些获取知识就足够了,这种误导使得学生们情绪浮躁,无法静下心来好好地阅读,语言反映思维,轻视阅读,长此以往,中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将必定退化,这将是多么可怕的事。如何培养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1.通过情境的创设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学生将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入到文章的阅读中,启发学生想象,从而产生
期刊
学生作文的语言表达,历来是作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创新作文亦然,愚以为:作文要创新,语言当先行。创新作文的语言应是:   一、富有情感的语言   丰富的情感让读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好的文章声情并茂,读后让人润切肺腑,回味无穷。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衣衫褴褛、双目失明的老人默默地站着,身边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一行字:“我什么也看不见”。木牌下放着一个盘子。显然,这是一个乞丐。街上行人很多
期刊
目前,教育领域的不公平现象日益突现,形势日趋恶化,主要表现在教育价值有所失衡,教育行为有所失范,教育人文质量有所下降,教育公共投资不足,我国占有教育资源严重不平等。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已成为普遍性问题,实在令人担忧。   当前我国教育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基础教育的不平等、农村农民的教育经费重压、农村配置的不平等和农村教育的相对贫困、农村教育的绝对贫困、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机会的城乡差距、高等教育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已如春风化雨般渗入当今的语文课堂。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提高自己素质水平,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喜欢语文,爱学语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关注学生
期刊
语文练习课上,教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猪八戒知道大家都说自己很丑,就想找块镜子照一照,看看自己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于是,他找来一块大镜子,探头一瞧,一个长长的嘴巴、大大的耳朵的丑陋面孔出现在镜子里。他吓了一跳,心想:“这难道是我?不对,我堂堂天蓬元帅,何等威武和潇洒,怎么会是这个样子?一定是镜子在捉弄我。”他愤怒极了,对着镜子怒斥道:“你好大胆!竟敢把我照成这个样子,这还了得!我重新照
期刊
作文批改历来是令语文老师头疼的一件事,面对几十篇,甚至上百篇作文,全批全改,任务繁重,时间紧,尤如泰山压顶,很多时候也只能是匆匆忙忙下个批语,如“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具体”等等应付了事;即使很认真修改,作文发到学生手中,也很少有学生对老师下的批语认真思考,更别说找老师探讨。因而教师批语完全成了形式,既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又起不到指导学生如何修改作文的效果。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