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了在环境监测系统中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几点优势,分析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环境监测系统的体系结构,给出了三个典型应用领域中该系统的创新性构建方案,并对该类系统中的几种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最后对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 ZigBee IEEE 802.15.4 能源管理 数据融合
近年来,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环境监督提出的更高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都致力于在环境监测系统中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研究。通过在监测区域内布署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经由无线通信方式形成一个多跳的网络系统,从而实现网络覆盖区域内感知对象的信息的采集量化、处理融合和传输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是应用性非常强的技术,它在当前我国环境监测系统中的应用潜力是巨大的。
一、无线传感器网络和ZigBee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结点通过无线通信技术自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人们可以通过传感器网络直接感知客观世界,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实现远程检测、控制,从而极大地扩展现有网络的功能。传感器网络、塑料电子学和仿生人体器官又被称为全球未来的三大高科技产业。ZigBee是一种新兴的短距离、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低复杂度的无线网络技术。
二、IEEE 802.15.4/ZigBee协议
1、IEEE 802.15.4标准
IEEE标准化协会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需要低功耗短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为低速无线个人区域网络(LR—WPAN)制定了IEEE 802.15.4标准。该标准把低能量消耗、低速率传输、低成本作为重点目标,旨在为个人或者家庭范围内不同设备之间低速互连提供统一标准。同时ZigBee联盟也开始推出与之相配套的网络层及应用层的协议,目的是为了给传感器网络和控制系统推出一个标准的解决方案。该标准一出现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便有上百家集成电路、运营商等宣布支持IEEE 802.15.4/ZigBee,并且很快在全球自发成立了若干联盟。IEEE 802.15.4/ZigBee协议栈结构如图1所示。协议栈中物理层与MAC层由IEEE定义,网络层与应用程序框架由ZigBee联盟定义,上层应用程序由用户自行定义。
2、ZigBee标准
ZigBee这个字源自于蜜蜂群藉由跳ZigZag形状的舞蹈,来通知其他蜜蜂有关花粉位置等资讯,以达到彼此沟通讯息之目的,故以此作为新一代无线通讯技术之电磁干扰。因此,经过人们长期努力,zigbee协议在2003年中通过后,于2004正式问世了。
ZigBee网络是自组织的,并能实现自我功能恢复,动态路由,自动组网,直序扩频的方式故非常具有吸引力。节点搜索其它节点,并利用软件“选中”某个节点后进行自动链接。它指定地址,提供路由表以识别已经证实的通信伙伴。
三、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特点
无线传感器网络由大量低功耗、低速率、低成本、高密度的微型节点组成,节点通过自我组织、自我愈合的方式组成网络。区域中分散的无线传感器节点通过自组织方式形成传感器网络。节点负责采集周围的相关信息,并采用多跳方式将这些信息通过Internet或其他网络传递到远端的监控设备。
四、系统概述
环境监测应用中无线传感器网络属于层次型的异构网络结构,最底层为部署在实际监测环境中的传感器节点。向上层依次为传输网络,基站,最终连接到Internet。传感器节点由传感器模块、处理器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和能量供应模块组成,传感器节点的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为获得准确的数据,传感器节点的部署密度往往很大,并且可能部署在若干个不相邻的监控区域内,从而形成多个传感器网络。传感器节点将感应到的数据传送到一个網关节点,网关节点负责将传感器节点传来的数据经由一个传输网络发送到基站上。传输网络是负责协同各个传感器网络网关节点、综合网关节点信息的局部网络。基站是能够和Internet
相连的一台计算机(或卫星通信站),它将传感数据通过Internet发送到数据处理中心,同时它还具有一个本地数据库副本以缓存最新的传感数据。监护人员(或用户)可以通过任意一台连入Internet的终端访问数据中心,或者向基站发出命令。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环境监测系统适合于在煤矿、油田安全监测,温室环境监测、环保部门的大气监测、突发性环境事故的预测及分析、特殊污染企业的监测,生物群种的生态环境监测以及家庭、办公室及商场空气质量监测等领域应用。
五、系统应用特点及架构
1、系统特点
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环境监测的应用领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无人环境、环境恶劣或超远距离情况下信息的采集和传送,保证系统工业级品质安全可靠。(2)生物群种对于外来因素非常敏感,人类直接进行的生态环境监控可能反而会破坏环境的完整性,包括影响生态环境中种群的习性和分布等。(3)需要较大范围的通信覆盖,网络中的设备相对比较多,但仅仅用于监测或控制。(4)系统实施、运行费用要低,无需铺设大量电缆,支持临时性安装,系统易于扩展和更新。(5)具有数据存储和归档能力,能够使大量的传感数据存储到后台或远程数据库,并能够进行离线的数据挖掘,数据分析也是系统实现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2、系统架构
(1)矿井安全监控
矿井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井下安全监控的系统结构框图如图3所示。传感器节点负责井下多点数据采集,主要包括CO、CO2、O2、瓦斯、风速和气压等参数,通过井场监控终端(基站)和地面基站传送给后台监控中心。后台监护人员通过该监测系统可及时、有效、全面的掌握矿井情况,有利于矿井实施指挥调度、安全监测,从而可以有效的防止矿井事故的发生。 (2)生态环境监测
传感器网络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非常典型。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系3Intel实验室和大西洋学院(The College of the Atlantic,COA)联合开展了一个名为“in—situ”的利用传感器网络监控海岛生态环境的项目。该研究组在大鸭岛(Great Ducklsland)上部署了由43个传感器节点组成的传感器网络,节点上安装有多种传感器以监测海岛上不同类型的数据。如使用光敏传感器、数字温湿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监测海燕地下巢穴的微观环境;使用低能耗的被动红外传感器监测巢穴的使用情况,系统的结构框图如图4所不。
(3)智能家居
无线传感器网络还可以应用于家居中,其家用远程环境监控系统的结构框图如图5所示。通过在家电和家具中嵌入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网络与Internet连接在一起,用户可以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完成对家电的远程遥控,例如用户可以在回家之前半小时打开空调,这样回家的时候就可以直接享受适合的室温,从而给用户提供更加舒适、方便和更具人性化的智能家居环境。
六、关键技术研究
1、数据融合技术
环境监测应用的最终目标是对监测环境的数据采样和数据收集。采样频率和精度由具体应用确定,并由控制中心向传感器网络发出指令。对于传感器节点来说,需要考虑采样数据量和能量消耗之间的折中。处于监控区域边缘的节点由于只需要将收集的数据发送给基站,能量消耗相对较少,而靠近基站的节点由于同时还需要为边缘节点路由数据,消耗的能量要多2个数量级左右。因此,边缘节点必须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一定的压缩和融合处理后再发送给基站。Intel实验室的实验中使用了标准的Huffman算法和Lempel—Ziv算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压缩,使得数据通信量减少了2~4个数量级。如果使用类似于GSM语音压缩机制的有损算法进一步处理,还可以获得更好的压缩效果。表1表明了几种经典压缩算法的压缩效果。
2、安全管理
传统网络中的许多安全策略和机制不再适合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无线传感器网络缺乏基础设施支持,没有中心授權和认证机构,节点的计算能力很低,这些都使得传统的加密和认证机制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难以实现,并且节点之间难以建立起信任关系;(2)有限的计算和能源资源往往需要系统对各种技术综合考虑,以减少系统代码的数量,如安全路由技术等;(3)无线传感器网络任务的协作特性和路由的局部特性使节点之间存在安全耦合,单个节点的安全泄露必然威胁网络的安全,所以在考虑安全算法的时候要尽量减小这种耦合性;(4)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由于节点的移动性和无线信道的时变特性,使得网络拓扑结构、网络成员及其各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SPINS安全框架在机密性、点到点的消息认证、完整性鉴别、新鲜性、认证广播方面已经定义了完整有效的机制和算法,安全管理方面目前以密钥预分布模型作为安全初始化和维护的主要机制,其中随机密钥对模型、基于多项式的密钥对模型等是目前最有代表性的算法。
七、展望
环境监测是一类典型的传感器网络应用,在实际的应用中还有很多关键技术,包括节点部署、远程控制、数据采样和通信机制等。由于传感器网络具有很强的应用相关性,在环境监测应用中的关键技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研究。并且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完善,我们还可以在各个方面开展许多新的应用,比如军用传感网络可以监测战场的态势;交通传感网络可以配置在交通要道用于监测交通的流量,包括车辆的数量、种类、速度和方向等相关参数;监视传感网络可以用于商场、银行等场合来提高安全性。可以预见,随着无线传感设备性价比的提高以及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传感网络应用的不断普及,无线传感器网络将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
参考文献
[1]马祖长,孙怡宁,梅涛,无线传感器网络综述.通信学报
[2]丰原.无线传感器网络
[3]郦亮.802.15.4标准及其应用.电子设计应用
[4]Jack W.Embedded Internet technology in processcontrol devices.IEEE Internet Computing
[5]孙利民,李建中,陈渝,朱红松.无线传感器网络[M]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 ZigBee IEEE 802.15.4 能源管理 数据融合
近年来,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环境监督提出的更高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都致力于在环境监测系统中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研究。通过在监测区域内布署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经由无线通信方式形成一个多跳的网络系统,从而实现网络覆盖区域内感知对象的信息的采集量化、处理融合和传输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是应用性非常强的技术,它在当前我国环境监测系统中的应用潜力是巨大的。
一、无线传感器网络和ZigBee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结点通过无线通信技术自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人们可以通过传感器网络直接感知客观世界,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实现远程检测、控制,从而极大地扩展现有网络的功能。传感器网络、塑料电子学和仿生人体器官又被称为全球未来的三大高科技产业。ZigBee是一种新兴的短距离、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低复杂度的无线网络技术。
二、IEEE 802.15.4/ZigBee协议
1、IEEE 802.15.4标准
IEEE标准化协会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需要低功耗短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为低速无线个人区域网络(LR—WPAN)制定了IEEE 802.15.4标准。该标准把低能量消耗、低速率传输、低成本作为重点目标,旨在为个人或者家庭范围内不同设备之间低速互连提供统一标准。同时ZigBee联盟也开始推出与之相配套的网络层及应用层的协议,目的是为了给传感器网络和控制系统推出一个标准的解决方案。该标准一出现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便有上百家集成电路、运营商等宣布支持IEEE 802.15.4/ZigBee,并且很快在全球自发成立了若干联盟。IEEE 802.15.4/ZigBee协议栈结构如图1所示。协议栈中物理层与MAC层由IEEE定义,网络层与应用程序框架由ZigBee联盟定义,上层应用程序由用户自行定义。
2、ZigBee标准
ZigBee这个字源自于蜜蜂群藉由跳ZigZag形状的舞蹈,来通知其他蜜蜂有关花粉位置等资讯,以达到彼此沟通讯息之目的,故以此作为新一代无线通讯技术之电磁干扰。因此,经过人们长期努力,zigbee协议在2003年中通过后,于2004正式问世了。
ZigBee网络是自组织的,并能实现自我功能恢复,动态路由,自动组网,直序扩频的方式故非常具有吸引力。节点搜索其它节点,并利用软件“选中”某个节点后进行自动链接。它指定地址,提供路由表以识别已经证实的通信伙伴。
三、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特点
无线传感器网络由大量低功耗、低速率、低成本、高密度的微型节点组成,节点通过自我组织、自我愈合的方式组成网络。区域中分散的无线传感器节点通过自组织方式形成传感器网络。节点负责采集周围的相关信息,并采用多跳方式将这些信息通过Internet或其他网络传递到远端的监控设备。
四、系统概述
环境监测应用中无线传感器网络属于层次型的异构网络结构,最底层为部署在实际监测环境中的传感器节点。向上层依次为传输网络,基站,最终连接到Internet。传感器节点由传感器模块、处理器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和能量供应模块组成,传感器节点的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为获得准确的数据,传感器节点的部署密度往往很大,并且可能部署在若干个不相邻的监控区域内,从而形成多个传感器网络。传感器节点将感应到的数据传送到一个網关节点,网关节点负责将传感器节点传来的数据经由一个传输网络发送到基站上。传输网络是负责协同各个传感器网络网关节点、综合网关节点信息的局部网络。基站是能够和Internet
相连的一台计算机(或卫星通信站),它将传感数据通过Internet发送到数据处理中心,同时它还具有一个本地数据库副本以缓存最新的传感数据。监护人员(或用户)可以通过任意一台连入Internet的终端访问数据中心,或者向基站发出命令。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环境监测系统适合于在煤矿、油田安全监测,温室环境监测、环保部门的大气监测、突发性环境事故的预测及分析、特殊污染企业的监测,生物群种的生态环境监测以及家庭、办公室及商场空气质量监测等领域应用。
五、系统应用特点及架构
1、系统特点
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环境监测的应用领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无人环境、环境恶劣或超远距离情况下信息的采集和传送,保证系统工业级品质安全可靠。(2)生物群种对于外来因素非常敏感,人类直接进行的生态环境监控可能反而会破坏环境的完整性,包括影响生态环境中种群的习性和分布等。(3)需要较大范围的通信覆盖,网络中的设备相对比较多,但仅仅用于监测或控制。(4)系统实施、运行费用要低,无需铺设大量电缆,支持临时性安装,系统易于扩展和更新。(5)具有数据存储和归档能力,能够使大量的传感数据存储到后台或远程数据库,并能够进行离线的数据挖掘,数据分析也是系统实现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2、系统架构
(1)矿井安全监控
矿井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井下安全监控的系统结构框图如图3所示。传感器节点负责井下多点数据采集,主要包括CO、CO2、O2、瓦斯、风速和气压等参数,通过井场监控终端(基站)和地面基站传送给后台监控中心。后台监护人员通过该监测系统可及时、有效、全面的掌握矿井情况,有利于矿井实施指挥调度、安全监测,从而可以有效的防止矿井事故的发生。 (2)生态环境监测
传感器网络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非常典型。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系3Intel实验室和大西洋学院(The College of the Atlantic,COA)联合开展了一个名为“in—situ”的利用传感器网络监控海岛生态环境的项目。该研究组在大鸭岛(Great Ducklsland)上部署了由43个传感器节点组成的传感器网络,节点上安装有多种传感器以监测海岛上不同类型的数据。如使用光敏传感器、数字温湿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监测海燕地下巢穴的微观环境;使用低能耗的被动红外传感器监测巢穴的使用情况,系统的结构框图如图4所不。
(3)智能家居
无线传感器网络还可以应用于家居中,其家用远程环境监控系统的结构框图如图5所示。通过在家电和家具中嵌入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网络与Internet连接在一起,用户可以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完成对家电的远程遥控,例如用户可以在回家之前半小时打开空调,这样回家的时候就可以直接享受适合的室温,从而给用户提供更加舒适、方便和更具人性化的智能家居环境。
六、关键技术研究
1、数据融合技术
环境监测应用的最终目标是对监测环境的数据采样和数据收集。采样频率和精度由具体应用确定,并由控制中心向传感器网络发出指令。对于传感器节点来说,需要考虑采样数据量和能量消耗之间的折中。处于监控区域边缘的节点由于只需要将收集的数据发送给基站,能量消耗相对较少,而靠近基站的节点由于同时还需要为边缘节点路由数据,消耗的能量要多2个数量级左右。因此,边缘节点必须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一定的压缩和融合处理后再发送给基站。Intel实验室的实验中使用了标准的Huffman算法和Lempel—Ziv算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压缩,使得数据通信量减少了2~4个数量级。如果使用类似于GSM语音压缩机制的有损算法进一步处理,还可以获得更好的压缩效果。表1表明了几种经典压缩算法的压缩效果。
2、安全管理
传统网络中的许多安全策略和机制不再适合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无线传感器网络缺乏基础设施支持,没有中心授權和认证机构,节点的计算能力很低,这些都使得传统的加密和认证机制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难以实现,并且节点之间难以建立起信任关系;(2)有限的计算和能源资源往往需要系统对各种技术综合考虑,以减少系统代码的数量,如安全路由技术等;(3)无线传感器网络任务的协作特性和路由的局部特性使节点之间存在安全耦合,单个节点的安全泄露必然威胁网络的安全,所以在考虑安全算法的时候要尽量减小这种耦合性;(4)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由于节点的移动性和无线信道的时变特性,使得网络拓扑结构、网络成员及其各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SPINS安全框架在机密性、点到点的消息认证、完整性鉴别、新鲜性、认证广播方面已经定义了完整有效的机制和算法,安全管理方面目前以密钥预分布模型作为安全初始化和维护的主要机制,其中随机密钥对模型、基于多项式的密钥对模型等是目前最有代表性的算法。
七、展望
环境监测是一类典型的传感器网络应用,在实际的应用中还有很多关键技术,包括节点部署、远程控制、数据采样和通信机制等。由于传感器网络具有很强的应用相关性,在环境监测应用中的关键技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研究。并且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完善,我们还可以在各个方面开展许多新的应用,比如军用传感网络可以监测战场的态势;交通传感网络可以配置在交通要道用于监测交通的流量,包括车辆的数量、种类、速度和方向等相关参数;监视传感网络可以用于商场、银行等场合来提高安全性。可以预见,随着无线传感设备性价比的提高以及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传感网络应用的不断普及,无线传感器网络将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
参考文献
[1]马祖长,孙怡宁,梅涛,无线传感器网络综述.通信学报
[2]丰原.无线传感器网络
[3]郦亮.802.15.4标准及其应用.电子设计应用
[4]Jack W.Embedded Internet technology in processcontrol devices.IEEE Internet Computing
[5]孙利民,李建中,陈渝,朱红松.无线传感器网络[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