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宜:一片冰心照玉壶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_you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里11点,并不算宽敞和繁华的德化陶瓷街上,有家店仍灯火通明。这店也并不宽敞,五六个人坐下已觉局促。店面的陈设方式与别家相比,并没有太多的不同,白瓷为主,只是稍留心的人会发现这里的茶器比别家多了许多,对茶器稍有研究的人会更惊讶地发现,这里的白瓷茶器和别家有很大的不同,无论质地还是样式。
  这是陈清宜的“祥窑艺瓷茶馆”。结束了一天的采访后,陈清宣正配合着我们做最后的收尾摄影。我们变换着位置寻找最佳的拍摄角度,陈清宜任由我们“摆布”。虽然已经相处了一整天,可镜头下的他还是有些局促和紧张。话不多,稍害羞,喜欢聆听和思考,这就是陈清宜给我们留下的印象。
  学习,知而后进
  不拘泥于古,善于学习,博众家所长,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陈清宜身上与别人的最大不同。尝试也好,突破也罢,人们不太会去强求一位身处不惑年岁的人去做某些改变。处于这个年龄层的陈清宜,算是敢于尝试和探索的勇士,这和他看起来并不十分强硬的外表,有着很大的反差。
  五年前,他和德化许多白瓷艺术品的从业者一样,用他灵巧的双手塑造出一件件巧夺天工的白瓷艺术品。他的手法很好,每一件作品都颇得市场认可。只是,生性而来的敏感,让他比别人更多了一份细腻的觉察。
  “五年前,遇到了现在用来做茶器的这批瓷土。品质这么高的瓷土,可遇不可求。做工艺品当然很出效果,可工艺品只能是用来欣赏。瓷质好,品相美,又能上手把玩,这样才算没埋没这批瓷土,所以就琢磨着开始做些茶器。刚开始没有经验,只是依葫芦画瓢,照着别人的样子做些简单的器型。”陈清宜说着,拿了一件早期做的茶器给我们看。”这样子一看就是新手。”手上的茶器虽然手法稚嫩了些,可手感莹润,洁白的色泽有着素朴的禅意。
  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陈清宜不仅在德化本地苦练内功,还远赴宜兴学习茶壶制作的各方面知识。 “他这个人爱学,第一次见面他和我聊得都和别人不一样。到现在,他还会经常喜欢和我讨论些茶器制作方面的问题。每年,还是会愿意多出去走走看看。”和陈清宜同年同月出生的泉州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钟发亮讲着他所认识的好学的陈清宜。不能闭门造车的道理,这个铮铮的闽南汉子懂得真切。
  专注,方得始终
  现在,在陈清宜的工作室里,茶器是最主要的品类,各式各样的壶、单杯、成套的茶器应有尽有。素胚勾勒、着色点染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起到粉饰作用,而这一室的雪白,毫无掩饰地阐释着无暇的纯美。我们坐着喝茶,是自然的放空和平宁。
  专注,这是陈清宜给我留下的很深刻的一个印象。很多的时候,他都在认真地听你讲话,偶尔,他会提问,然后又陷入沉默中。最后,他会把他思考总结过的一些看法,详细地和你交流。他也不总是闷着的,也很喜欢把自己设计的不同形制的器具给你上手使用,然后认真地听你的意见和建议。“这里每一件器具我自己都上手用过,发现的不足都会尽力调整和改进。不过茶器是实用器皿,喝茶又是件讲究的事,所以要多听听你们专业人士的意见。”他很谦虚,一直说很惭隗自己做茶器却对茶理解得有限,很希望能做得更好些。
  “我所擅长的是对材质的把握,别人更多的是超过我许多的审美。双方能很好的沟通,一定能做出既美观又实用的白瓷器具的。”专注并非拘泥,陈清宜说正因为自己懂得自己的不足,所以他很愿意和外界进行合作,很乐意和客户讨论定制的白瓷茶器的形制。
  这样质地的瓷土现在3万元一吨都买不到,而且这种没有釉水的瓷质容不得半点瑕疵,成型率极低,而且这样的茶器用纯原矿石研磨烧制而成的,没有任何添加剂,极其环保养生,因烧制的温度达到1360℃,胎骨结实,刚好与紫砂壶相反,它不吸茶味,一把壶适合泡任何茶。每次出窑,他都特别期待,没有比看到烧出的好器皿更欣慰的了。“其实,能达到这种莹润质地的白瓷已经可以叫做‘玉瓷’了,太难得。”陈清宜说。
  后记
  关于陈清宜的那些玉瓷茶器,并不适合用太多华丽的言辞去描述。那一种至简的素美,可以包容一切的气度,让所有言语都显得无力。这样的器具,只在你触摸到的一瞬间,便会将你芳心俘获。这些玉瓷茶器,让我们结识了陈清宜,更让我们窥到了德化白瓷的传奇大美。
其他文献
5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每周质量报告》围绕茶叶质量和安全问题,再度将枪口瞄准茶叶市场,波及多个产茶大省,数家知名茶企“榜上有名”。报道指出,北京市消费者协会从多个大型超市和茶叶零售店里随机购买了59个茶样,委托中国商业联合会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有18个样品在污染物超标、虚标等级、农残过量等质量指标方面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不合格率达30%。  众所周知,质量安全问题
期刊
根据调查显示:当今我国大学生的行为表现,有不少不文明的地方,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部分学生的精神空虚,品位低劣,热衷追求虚荣浮华的生活,对传统文化漠然,因此,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
期刊
残破的茶器愈来愈多,我却不舍丢弃。因为我们每个人终要历经生老病死,惟有心念能够散发不朽的光辉。  故而,我和茶客不小心打破的那些茶器,都用来莳养花草,重新在茶席上凝聚大家的目光。这样的茶席点缀,更易触动人们对日常器物的珍视。  我用过很多残器栽花种草。那个细长的闻香杯在旅途磕破后,就成为了茶席中的花器。有时为了挡住杯沿的缺口,不得不违背插花的规律,让花枝贴住杯沿遮住缺口。一枝海棠,几株油菜花,甚至
期刊
在一家茶店,遇到位茶友,他指着店里的一饼普洱说,像这样年份的茶至少几万。且不论此话真假,但却使在座各位唏嘘哗然,原先平和的气氛因为这样古董级珍品一下子热烈起来。我知道那些痴迷普洱茶的人,一定会将之奉若瑰宝,大谈特谈其中文化。似乎,这个圈子里的文化是与价格有关的。可我有些不适应,因为我很纳闷,花几万元钱去喝一片茶的意义在哪里。显然,这些东西不是茶,不是用来喝的。  对价格的追求,我想不外乎是两种情况
期刊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是蔡襄的得意门生。有一次,苏轼欲返乡省亲,蔡襄委托他代汲中峡之水泡茶。不料苏轼返回时望见神女峰诗兴大发,沉湎在壮丽风光之中,船至下峡才想起汲水之事,因无法逆流而上,只好在汲下峡之水交给蔡襄。蔡襄将水煮沸,轻品一口,笑着对苏轼说:你取的这是下峡水,不是中峡水。苏轼大惊,问何以知之。蔡襄解释:上峡水面开阔,水流急促,激浊扬清,卷起江内杂质,水韵偏硬;下峡水流趋缓,同时汇集了其
期刊
近年来,随着老枞水仙的日益火热,究竟如何定义“枞味”一直困扰着广大荼友的心。在质量专业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高级评茶师陈郁榕看来,真正的枞味应该是木质香。为了让我们感受这种香气,她特意找来了两款特点明显的老枞水仙让我们品饮,其中一款老枞醇厚且独特的韵味,贯穿始终的腐叶气息仿佛引领饮者进入深山老林。大家纷纷对这款老枞的生长环境做出各种猜测,于是陈老师决定,带我们前往武夷山实地考察。  暮春时节,三个月
期刊
5月15日,第八届东莞国际茶业博览会于东莞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本次展会首设福鼎白茶区,由福鼎市茶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组团参展,特装面积近一千平方米,成为此次展会的独特亮点,包括品品香、天湖、广福、誉达、天丰源、瑞达、鼎白、莲峰、郑源、孔家等在内的福鼎白茶10大品牌企业首次相约东莞,大有与普洱争雄之势。虽然主办方没有公布参展商具体的销售额,但记者走访现场却明显感受到,白茶区的展位的人气明显较高,“黑
期刊
5月8日下午,由宁波茶文化促进会,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越窑青瓷与玉成窑研讨会,在宁波茶文化博物院、玉成窑紫砂文化研究所举办。  各地专家、学者相聚一堂,分别就“两窑”珍品收藏、鉴赏、传承、创新等方面作了研讨。研讨会期间,与会代表还参观了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和玉成窑紫砂文化研究所展出的部分珍品,令大家大开眼界。  玉成窑紫砂器的文化密码  玉成窑始创于清同治年间,据考证原为奉化石林窑。晚清杰出
期刊
2015中国(杭州)国际名茶博览会第七届全民饮茶日暨首届中国茶服展于4月17~20日在杭州隆重举办。  茶悠亘古而不休,服寄千载清韵扬。本次茶服展,泊园茶人服以清爽淡雅的色调风格,印象自然的贴身感受为主导,携诸多2015春夏新款与诸位朋友见面。共品一杯茶,以衣会友。  首日的茶服公众展出,在茶悠然的熏陶下,更加的气悠格雅,来自世界各国的茶服爱好者,热爱东方文明,推崇东方新时代的文化音符 茶服。泊园
期刊
晨起或夜半,窗明几净的厅堂或庭院,一人静坐,两人对饮或三五友聚,只要有茶在,便是悦心怡情的一期茶会。  就着这一盏清茗,读一卷书的诗词文雅,观一炉熏香的烟云袅袅,一只鸟雀的安静栖息。待到茶无味,香燃尽,也将那些牵念的人和事妥善安置,心绪归于安然。  我自问不是个爱做梦的人,却总是臆想着自己与茶的种种。只身从北方来到南方,习茶数年,且矢志余生不更。也总是想着自己茶馆的模样。在某个临水的地方,有那么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