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土课程资源是重要的校外课程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本文以广西桂林市的中学英语教学为例,侧重分析如何将桂林市的乡土课程资源与中学英语教学内容、形式、活动相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桂林乡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和思维品质,树立起传承与弘扬家乡文化的意识。
关键词:乡土课程资源;中学英语教学;桂林
一、乡土课程资源的概念
乡土课程资源这一概念包含有乡土资源和课程资源两部分,对于乡土资源这一概念,我国学者朱慕菊总结道:“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 [1]而课程资源包括广义的课程资源和狭义的课程资源,前者指的是对于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有利的各种因素,后者指的是对于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起到帮助和推动作用的直接因素。对于乡土课程资源,学者黄浩森为其下的定义是师生和学校所处的一个具体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系列内容,其能够反映当地群众的文化心理并且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2]。结合学者们的论述,笔者定义“乡土课程资源”为某一特定区域长期发展中所积淀下来的自然地理风貌、历史文化古迹、传统民俗风情和语言文化特色等涉及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两大方面的资源。
二、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对英语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品格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国英语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从政策上看,《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3]。其中,文化品格强调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学习与内化、比较与鉴别,让学生在开拓国际视野的同时,也要培养起对于本国文化、家乡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形成正确的文化立场。鉴于桂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与旅游城市,对于其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以及人文元素的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并将其融入到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环节设计中,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加深其对桂林传统文化的了解,还有利于学生文化认同感的增强和其文化品格的提升。
(二)有利于丰富和补充国家统一教材
我国的教育的理念旨在使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多样化。具体来看,当前许多学生所处地域不同、所受文化熏陶不同,持有的文化价值理念也不尽相同,而当前我国采用的统一教材很难满足不同地区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因而需要课程教材需要在统一化的基础上,通过开发、利用和挖掘各地区特有的乡土课程资源,来实现教材的进一步丰富、补充和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不同省市地区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都积累和沉淀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鄉土文化资源,充分地挖掘和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有助于进一步丰富中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内容。
(三)有利于缓解和应对“文化失语症”现象
相信我国不少研究语言教学的学者对于“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它最早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提出,它指的是在中国当代存在着的一种现象:一些当代年轻人虽然英语水平比较高,英语成绩优异,但是在与外国友人沟通交往的过程中,却不能流畅地运用英语来表达和输出与本国文化相关的内容。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这一现象更明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对本国、本土文化的输入和了解过少,相关文化知识的英语词汇积累不足、表达能力有限。因而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在教学环节中融入乡土特色,引入本土文化的词汇和表达,能够丰富学生的本土文化知识积累,有利于提升学生在外语交际中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弘扬中华传统特色文化,在促进本土文化输出的同时,缓解“文化失语症”现象的进一步加深。
三、桂林乡土课程资源简介
桂林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还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桂林山水是中国山水的代表,“游山如读史,看山如观画”。两千多年的历史,使它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桂林拥有极其丰富而多样的乡土课程资源,能够为教师在中中学英语教学中提供宝贵的素材和案例,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文化品格与文化认同感。下面,笔者将从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两大方面简要介绍桂林的乡土课程资源。
(一)自然生态资源
1.独特的地形地貌——喀斯特地貌
桂林地处于南岭山系的西南部,为中山、中低山地形为主。桂林的地貌是以峰林和洼地为主的热带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景观。分布广、厚度大、质地纯的石灰岩是桂林形成喀斯特地貌的物质基础。而丰富的降水和漓江水系的经过和冲刷,雕塑了桂林的奇峰异洞,它们共同塑造了如今壮美秀丽的桂林山水和自然景致。
2.丰富的植物资源——“榕城”
桂林市的植物花卉种类繁多,森林和绿植覆盖面广,高等植物种类高达1000多种,整个桂林市的森林旅游景区大约有50个,因此桂林有着“榕城”的别称。其中,桂花作为桂林市的市花,自古以来深受中外人士的喜爱,以其制作的桂花糕和桂花酒清香淡雅、古朴宜人,同时,桂花也成为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赋诗作画的灵感来源和素材。
3.秀美的自然景观——龙脊梯田
规模宏大、景色壮美的龙脊梯田景区距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它是壮、瑶民族智慧的象征。它是一个以稻田农耕文化为主体,及自然景观与少数民族人文景观相结合的风景区。龙脊梯田主要分为两个,大寨金坑梯田与平安梯田。金秋时节的龙脊梯田尽染金黄,稻谷飘香,近处的梯田与远处的村寨吊脚楼相映成趣,美不胜收。从山上往下眺望,龙脊梯田仿佛金色的稻龙在山坡中蜿蜒。而从山下往上仰视,稻田就像点缀在群山中的层层金色海浪。
(二)历史人文资源
1.多彩的民族节日——三月三 桂林有很多传统节庆,其中最出名壮族传统歌节——三月三。2014年“壮族三月三”申遗成功,将广西壮族及中国多民族文化提升了国际舞台。三月三又称“歌圩节”,原意指为到户外、田间去唱歌游玩,因此也称为。在这一天,当地民众会在歌圩场上举行对歌、赏歌、赛歌、抛绣球等民族传统活动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2.独特的传统戏曲——桂剧
桂剧是桂林地方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桂剧的表演注重于做工,常常通过生动而富有生活气息的手法来展现人物和情景,自古以来深受八桂人民的喜爱。质朴简约、灵秀生动的桂剧融合了桂林特有的人文特定和民俗风情,具有很高的文化欣赏和传承价值。
3.古朴的历史古迹——靖江王府
靖江王府位于桂林独秀峰下,它是一组规模宏大、辉煌壮观的建筑群,也是我国目前为数不多的集风景名胜区、古历史建筑、大学院校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王府内的独秀峰高峻陡峭,有如帝王之尊,被世人称作“南天一柱”。独秀峰的峰顶是俯瞰整个桂林市全貌的最佳观景区,而千古流传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真迹就刻于此。
四、桂林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建议
(一)融入乡土元素,提升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它不仅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与动力,还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心理支撑[4]。《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强调了对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其指出在英语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和渗透文化的元素,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树立正确的文化立场,同时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挖掘教材文本相关的可延伸的乡土元素,在合适环节融入相应乡土元素,让教学活动和环节更贴近学生生活,同时也加深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进而提升文化自信。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2 Travelling Around(《周游世界》)为例,教师在讲授本节课前,可以在导入环节向同学展示一组桂林山水和历史古迹的图片,让同学们分组来猜每张图片的景点名称,猜对后教师会对景点进行简单的介绍。接着教师邀请不同地区的同学分享和介绍自己家乡的独特风景,提高同学课堂参与度。通过展示和简单介绍贴近同学生活的桂林秀美景区的图片,不仅能够从视觉上调动同学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同时会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桂林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了解,潜移默化中提升对于桂林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我国文化自信。
(二)结合趣味游戏,感受乡土特色
英语课堂活动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培养学习能力、提升文化品质的重要途径。而中学英语课堂中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语言的学习不能仅依靠教材的口头讲解,还需要结合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和游戏,让学生在互动中运用语言来表达意义,以此培养与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5]为此,教师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乡土课程资源,通过将乡土元素与趣味的游戏结合,让同学们在积极参与游戏比赛的过程中,展现本地乡土风情,感受其他地区的乡土特色,树立乡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意识。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5 Languages Around the World(《世界上的语言》)为例,教师在讲解完课文内容之后,可以开展一个对比各地方言的游戏环节,教师提前准备好几句桂林方言,让同学们分组比赛,猜测各是什么意思,体验桂林话的特色与魅力。之后再邀请几名学生说说自己本地的方言,让同学们更深入地感受我国方言的差异性与多样性,进而对于本节课的主题有更深入的认识。通过延伸对比我国不同地区的方言,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语言地区差异性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增加英语课堂的趣味性,进而培养学生继承与发扬方言文化的意识。
(三)巧用讨论对比,培养批判思维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思维品质的定义是“一个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有策略地训练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与归纳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批判与创新思维。[6]因此,对于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教师可以巧妙提出有关乡土元素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倡导学生进行文化感悟,对比分析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从而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外研社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4 Healthy Food(《健康的食物》)为例,教师在讲授完本节课的单词之后,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结合实际生活,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桂林当地的特色美食,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接着教师展示一组桂林美食图片,再让学生讨论对比中西方的食物的特点与区别,分析思考哪些是有利于健康的食物,最终师生互动一起归纳出中西饮食反映出的文化差异。通过让学生自主探讨、分析的活动形式,不仅可以将桂林饮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让学生对本地的风味美食有更深入的了解,还能够锻炼提升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
(四)创设真实情境,培养乡土热爱
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和能力水平,设定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进行训练。情景教学法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英语学科的工具性要求学生获得必要的语言知识、掌握丰富的语言技能、形成一定的英语交流能力等。英语学科的人文性要求学生通过语言学习,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国际视野、提升家国情怀[7]。因此,英语知识的传授不能仅仅依靠枯燥的理论讲解来完成,还应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情景联系起来。教师可以根据地方文化特色,巧妙利用乡土资源,联系现实生活实际,使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培养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
以《外研社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6 At One with Nature(《与自然融为一体》)为例,教师可以运用角色扮演的活动形式,通过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充当一名当地的导游,为一名外国友人介绍桂林当地的风景。教师给出四组桂林不同自然风光的图片,同学们自主选择一幅图,运用所学句型和词组进行介绍。贴近生活的语境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和真实性,也激发了学生对于本地人文历史和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结束语:
在当今信息化飞速发展、文化渗透现象日益突出的时代,英语学科的教学不仅要关注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升文化自信,培养起浓厚的家国情怀。桂林作为国内外著名的历史文化与旅游名城,其拥有丰富而多样的乡土课程资源,能够为英语学科的教学提供宝贵的素材和案例,提升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因此,英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背后的乡土课程资源,巧妙结合我国文化内涵,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情感体验,结合英语学习的各种策略来提升学生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參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堂——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1 1 -21 3.
[2]黄浩森.乡土课程资源的界定及其开发原则[J].中国教育学刊,2009(01):81-84.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7.
[4]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04):21-24.
[5]安富海.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11):57-62.
[6]刘道义.谈英语学科素养—思维品质[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8):80-85.
[7]梅德明,王蔷.改什么?如何教?怎样考?高中英语新课标解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35.
作者简介:
陈雪萍(1997-),女,在读硕士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541006,学科教学(英语)。
关键词:乡土课程资源;中学英语教学;桂林
一、乡土课程资源的概念
乡土课程资源这一概念包含有乡土资源和课程资源两部分,对于乡土资源这一概念,我国学者朱慕菊总结道:“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 [1]而课程资源包括广义的课程资源和狭义的课程资源,前者指的是对于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有利的各种因素,后者指的是对于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起到帮助和推动作用的直接因素。对于乡土课程资源,学者黄浩森为其下的定义是师生和学校所处的一个具体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系列内容,其能够反映当地群众的文化心理并且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2]。结合学者们的论述,笔者定义“乡土课程资源”为某一特定区域长期发展中所积淀下来的自然地理风貌、历史文化古迹、传统民俗风情和语言文化特色等涉及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两大方面的资源。
二、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对英语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品格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国英语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从政策上看,《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3]。其中,文化品格强调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学习与内化、比较与鉴别,让学生在开拓国际视野的同时,也要培养起对于本国文化、家乡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形成正确的文化立场。鉴于桂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与旅游城市,对于其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以及人文元素的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并将其融入到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环节设计中,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加深其对桂林传统文化的了解,还有利于学生文化认同感的增强和其文化品格的提升。
(二)有利于丰富和补充国家统一教材
我国的教育的理念旨在使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多样化。具体来看,当前许多学生所处地域不同、所受文化熏陶不同,持有的文化价值理念也不尽相同,而当前我国采用的统一教材很难满足不同地区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因而需要课程教材需要在统一化的基础上,通过开发、利用和挖掘各地区特有的乡土课程资源,来实现教材的进一步丰富、补充和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不同省市地区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都积累和沉淀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鄉土文化资源,充分地挖掘和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有助于进一步丰富中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内容。
(三)有利于缓解和应对“文化失语症”现象
相信我国不少研究语言教学的学者对于“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它最早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提出,它指的是在中国当代存在着的一种现象:一些当代年轻人虽然英语水平比较高,英语成绩优异,但是在与外国友人沟通交往的过程中,却不能流畅地运用英语来表达和输出与本国文化相关的内容。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这一现象更明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对本国、本土文化的输入和了解过少,相关文化知识的英语词汇积累不足、表达能力有限。因而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在教学环节中融入乡土特色,引入本土文化的词汇和表达,能够丰富学生的本土文化知识积累,有利于提升学生在外语交际中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弘扬中华传统特色文化,在促进本土文化输出的同时,缓解“文化失语症”现象的进一步加深。
三、桂林乡土课程资源简介
桂林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还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桂林山水是中国山水的代表,“游山如读史,看山如观画”。两千多年的历史,使它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桂林拥有极其丰富而多样的乡土课程资源,能够为教师在中中学英语教学中提供宝贵的素材和案例,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文化品格与文化认同感。下面,笔者将从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两大方面简要介绍桂林的乡土课程资源。
(一)自然生态资源
1.独特的地形地貌——喀斯特地貌
桂林地处于南岭山系的西南部,为中山、中低山地形为主。桂林的地貌是以峰林和洼地为主的热带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景观。分布广、厚度大、质地纯的石灰岩是桂林形成喀斯特地貌的物质基础。而丰富的降水和漓江水系的经过和冲刷,雕塑了桂林的奇峰异洞,它们共同塑造了如今壮美秀丽的桂林山水和自然景致。
2.丰富的植物资源——“榕城”
桂林市的植物花卉种类繁多,森林和绿植覆盖面广,高等植物种类高达1000多种,整个桂林市的森林旅游景区大约有50个,因此桂林有着“榕城”的别称。其中,桂花作为桂林市的市花,自古以来深受中外人士的喜爱,以其制作的桂花糕和桂花酒清香淡雅、古朴宜人,同时,桂花也成为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赋诗作画的灵感来源和素材。
3.秀美的自然景观——龙脊梯田
规模宏大、景色壮美的龙脊梯田景区距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它是壮、瑶民族智慧的象征。它是一个以稻田农耕文化为主体,及自然景观与少数民族人文景观相结合的风景区。龙脊梯田主要分为两个,大寨金坑梯田与平安梯田。金秋时节的龙脊梯田尽染金黄,稻谷飘香,近处的梯田与远处的村寨吊脚楼相映成趣,美不胜收。从山上往下眺望,龙脊梯田仿佛金色的稻龙在山坡中蜿蜒。而从山下往上仰视,稻田就像点缀在群山中的层层金色海浪。
(二)历史人文资源
1.多彩的民族节日——三月三 桂林有很多传统节庆,其中最出名壮族传统歌节——三月三。2014年“壮族三月三”申遗成功,将广西壮族及中国多民族文化提升了国际舞台。三月三又称“歌圩节”,原意指为到户外、田间去唱歌游玩,因此也称为。在这一天,当地民众会在歌圩场上举行对歌、赏歌、赛歌、抛绣球等民族传统活动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2.独特的传统戏曲——桂剧
桂剧是桂林地方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桂剧的表演注重于做工,常常通过生动而富有生活气息的手法来展现人物和情景,自古以来深受八桂人民的喜爱。质朴简约、灵秀生动的桂剧融合了桂林特有的人文特定和民俗风情,具有很高的文化欣赏和传承价值。
3.古朴的历史古迹——靖江王府
靖江王府位于桂林独秀峰下,它是一组规模宏大、辉煌壮观的建筑群,也是我国目前为数不多的集风景名胜区、古历史建筑、大学院校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王府内的独秀峰高峻陡峭,有如帝王之尊,被世人称作“南天一柱”。独秀峰的峰顶是俯瞰整个桂林市全貌的最佳观景区,而千古流传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真迹就刻于此。
四、桂林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建议
(一)融入乡土元素,提升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它不仅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与动力,还是应对世界异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心理支撑[4]。《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强调了对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其指出在英语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和渗透文化的元素,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树立正确的文化立场,同时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挖掘教材文本相关的可延伸的乡土元素,在合适环节融入相应乡土元素,让教学活动和环节更贴近学生生活,同时也加深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进而提升文化自信。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2 Travelling Around(《周游世界》)为例,教师在讲授本节课前,可以在导入环节向同学展示一组桂林山水和历史古迹的图片,让同学们分组来猜每张图片的景点名称,猜对后教师会对景点进行简单的介绍。接着教师邀请不同地区的同学分享和介绍自己家乡的独特风景,提高同学课堂参与度。通过展示和简单介绍贴近同学生活的桂林秀美景区的图片,不仅能够从视觉上调动同学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同时会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桂林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了解,潜移默化中提升对于桂林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我国文化自信。
(二)结合趣味游戏,感受乡土特色
英语课堂活动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培养学习能力、提升文化品质的重要途径。而中学英语课堂中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语言的学习不能仅依靠教材的口头讲解,还需要结合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和游戏,让学生在互动中运用语言来表达意义,以此培养与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5]为此,教师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乡土课程资源,通过将乡土元素与趣味的游戏结合,让同学们在积极参与游戏比赛的过程中,展现本地乡土风情,感受其他地区的乡土特色,树立乡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意识。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5 Languages Around the World(《世界上的语言》)为例,教师在讲解完课文内容之后,可以开展一个对比各地方言的游戏环节,教师提前准备好几句桂林方言,让同学们分组比赛,猜测各是什么意思,体验桂林话的特色与魅力。之后再邀请几名学生说说自己本地的方言,让同学们更深入地感受我国方言的差异性与多样性,进而对于本节课的主题有更深入的认识。通过延伸对比我国不同地区的方言,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语言地区差异性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增加英语课堂的趣味性,进而培养学生继承与发扬方言文化的意识。
(三)巧用讨论对比,培养批判思维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思维品质的定义是“一个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有策略地训练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与归纳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批判与创新思维。[6]因此,对于乡土课程资源的利用,教师可以巧妙提出有关乡土元素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倡导学生进行文化感悟,对比分析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从而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外研社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4 Healthy Food(《健康的食物》)为例,教师在讲授完本节课的单词之后,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结合实际生活,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桂林当地的特色美食,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接着教师展示一组桂林美食图片,再让学生讨论对比中西方的食物的特点与区别,分析思考哪些是有利于健康的食物,最终师生互动一起归纳出中西饮食反映出的文化差异。通过让学生自主探讨、分析的活动形式,不仅可以将桂林饮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让学生对本地的风味美食有更深入的了解,还能够锻炼提升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
(四)创设真实情境,培养乡土热爱
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和能力水平,设定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进行训练。情景教学法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英语学科的工具性要求学生获得必要的语言知识、掌握丰富的语言技能、形成一定的英语交流能力等。英语学科的人文性要求学生通过语言学习,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国际视野、提升家国情怀[7]。因此,英语知识的传授不能仅仅依靠枯燥的理论讲解来完成,还应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情景联系起来。教师可以根据地方文化特色,巧妙利用乡土资源,联系现实生活实际,使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培养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
以《外研社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6 At One with Nature(《与自然融为一体》)为例,教师可以运用角色扮演的活动形式,通过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充当一名当地的导游,为一名外国友人介绍桂林当地的风景。教师给出四组桂林不同自然风光的图片,同学们自主选择一幅图,运用所学句型和词组进行介绍。贴近生活的语境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和真实性,也激发了学生对于本地人文历史和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结束语:
在当今信息化飞速发展、文化渗透现象日益突出的时代,英语学科的教学不仅要关注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升文化自信,培养起浓厚的家国情怀。桂林作为国内外著名的历史文化与旅游名城,其拥有丰富而多样的乡土课程资源,能够为英语学科的教学提供宝贵的素材和案例,提升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因此,英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背后的乡土课程资源,巧妙结合我国文化内涵,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情感体验,结合英语学习的各种策略来提升学生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參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堂——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1 1 -21 3.
[2]黄浩森.乡土课程资源的界定及其开发原则[J].中国教育学刊,2009(01):81-84.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7.
[4]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04):21-24.
[5]安富海.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11):57-62.
[6]刘道义.谈英语学科素养—思维品质[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8):80-85.
[7]梅德明,王蔷.改什么?如何教?怎样考?高中英语新课标解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35.
作者简介:
陈雪萍(1997-),女,在读硕士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541006,学科教学(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