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飒之为萧飒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a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萧飒的成名是伴随着台湾女性文学崛起而开始的,这一时期是女性话语大放光芒的阶段。然而萧飒的小说却擅以男性第一人称来叙述,为男性“代言”;且在女性私语化的倡导背景下,却倾向于对广阔社会的书写,似乎与倡导的潮流拉开距离。本文意在探讨萧飒区别于其他作家和当时潮流的特点所在,揭示出萧飒之所以为萧飒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萧飒;特点;价值
  作者简介:刘钊君,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5级现当代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02
  上个世纪80年代是台湾女性文学崛起的黄金时期,《联合副刊》、《人间副刊》在解严后首开风气,允许女作家发表文章。萧飒的创作以此为契机,其早期作品“擅长描述大都市里错综复杂的男女关系”[1],继《我儿汉生》之后,有很大的突破,倾向于对社会问题的描写,艺术上也更为成熟。无论从作品的质还是量上来看,萧飒都是一位很优秀的女作家,由于各种原因她在大陆并不为太多人知晓,很长时间里,我们都忽略了这道独特的风景。
  (一)
  和同时期女性作家企图建立女性话语不同,萧飒常以男性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写作,展现了男性眼中的世界。这些作品有《雨夜》、《啊!那永远不平的》、《小叶》、《死了一个国中女生之后》、《盛夏之末》、《酒宴》、《尴尬》、《老师!吃饼》等。在一个大力倡导“女性写作”、“女性话语”的时期,萧飒的这类作品似乎不合主流。然而我认为,这正是萧飒的独特价值之所在。
  自古以来只有男性为女性“代言”,没有女性为男性“代言”的先例,为何?究其原因,谁掌握话语权,谁就有“代言”的资格。古代的闺怨诗是典型的代表,以女性之口吻,将女性的生活状态、心理描摹得细致入微的,往往是男性作家,这类是最常见、最“传统”的“代言体”。萧飒却打破这一“传统”,以男性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述,这是萧飒的“代言”策略,它从根本上颠覆了男性中心的话语权。那么,萧飒是如何为男性“代言”的呢?他们或者追求世俗的成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相互算计、勾心斗角,他们凭着自己的实力,一步一步地向上爬,最终获得金钱和地位(《酒宴》);他们往往有家室,曾经相爱过,终究移情别恋,不忠于婚姻(《明天,又是个星期天》,《盛夏之末》);亦有对女性恶语相向、行为粗暴的男性,甚至出卖色相以骗取钱财者(《小叶》,《爱情的颜色》),在现实的打击下,他们过着非正常人的生活,追求冒险刺激,挥霍又痛苦,有时又转而施加于女性身上;更有异化者,害死国中女生或强暴邻居少女,是品行最恶劣的(《死了一个国中女生之后》,《失节事件》),然而社会批判的矛头却习惯性地对准女性。这是他们的基本面貌,不难看出,大多都是失败者的形象。他们成为导致女性不幸的外在因素,使女性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下更加步履维艰。
  有趣的是,这些形象分明流露出作者对男性的失望,然而作者并未在作品中表现出对他们的憎恨,似乎仍有心为他们开脱。萧飒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去思考其中的原因,其中有不甘心,但更多地是企图寻找解决途径的努力。《死了一个国中女生之后》以“我”作为实习记者的视角来观察,听取不同人对这件事的说法,包括原告与被告的家属及周围人,从而使得事件超越簡单的是与非,评价标准也变得丰富起来(因为即使是犯罪人一方,其奶奶与父亲对被告的看法亦有天壤之别)。然而作者只是将这些不同的观点罗列出来,供读者参考,并不打算得出一个折中的结论。这是萧飒写作的一个基本态度——客观中立,和她对爱情的观点“关于爱情,不予置评”一致,反映在爱情题材的小说中就有了上面所说的有趣现象。作者为这些失败者“代言”,站在他们的角度,探讨感情破裂的原因,比单方面从女性的角度书写要客观公正,也更接近于真实。这是符合作者的写作理想的。因此,尽管其作品多失败男性,但他们亦有自己的隐衷,而作者就将其挖掘出来。传统的“代言体”一方面揭示了男性的主导权和女性话语的“失语”状态,同时说明了男性有意使这一情况发生变化,转而从女性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而在一个女性话语、女权主义满思潮盛行的时期,萧飒的作品则警惕着我们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作者深知,男女两种力量的平衡和对话,缺一不可,否则女性主义、女权话语将无所依托,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
  英国著名意识流作家沃尔夫提出“双性同体”的思想,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由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2],她认为,这种双性和谐合作是文学创作实现的重要保证,换言之,她否定了性别二元对立的结构,同传统男性中心的唯一标准相对抗。如果我们把萧飒的创作看作一个整体,就会发现,叙述视角主要有三类:女性的“我”,男性的“我”,第三人称的上帝视角,三者交汇成和谐的交响乐曲。萧飒的创作本身及其作品,都很好地实践了“双性同体”的理论,“男性的力量”和“女性的力量”相互融合,互为补充,构成了萧飒整个的创作世界。在《死了一个国中女生之后》小说集里,显示出作者明显的女性意识。无论是《啊!那永远不平的》被丈夫抛弃的小女人,《小叶》中的小叶,《小骆先生的一天》里天天吵著要搬出夫家的雅芝,《死了一个国中女生之后》里情窦初开的蓝惠如,《迷爱》中的同性恋者谭莹……她们虽遭遇各异,但都反映出社会转型期中的女性问题,显示了作者对都市弱势地位女性的关怀。这些作品与前面的男性第一人称作品互相呼应,互为补充。
  萧飒娴熟自如地运用男性第一人称写作,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同时期女性话语的回应与反思,一方面她为男性“代言”,消解了两性二元对立的状态,站在男性的立场去思考;另一方面,她客观上实践了“双性同体”的思想,但并未把女性话语作为唯一的标准,而是较为客观中立的。正如沃尔夫所言,“最正常,最适意的境况就是在这两个力量一起和谐地生活、精诚合作的时候”[3],萧飒的创作便是这样一种理想型实践。
  (二)   陈芳明在《台湾新文学史》中说道:“(萧飒)可能是朋辈中以笔干涉现实最多的女性作家。”[4]。解嚴后的最初十年,台湾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正经历重大变革,同时也产生了不少问题。萧飒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正是基于这一背景。这些作品所涉及的社会问题有:对大都市弱小女性的同情、青春期孩子教育、社会阶层分化、同性恋、婚姻问题等等。在这些作品中,一以贯之的是作者客观、理智的立场。
  在叙述者的选择上,萧飒独具匠心。《我儿汉生》如果不通过母亲的观点,便达不到反讽的效果;《小叶》如果从小叶本人,或莉莉、汤尼的视角,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刘智原的夸张语言掩饰不住他对小叶的怜爱,但由于他无法明白小叶的真正感觉,读者对小叶的同情反而更加深刻。旁观者的视角在萧飒那里,用得尤为自然熟练。在《死了一个国中女生之后》这篇小说中,“我”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实习记者,发现在事件背后有着更为深刻的原因,每一位当事人的亲属,都有不同的说法。少年犯的奶奶不相信孩子犯了罪,说孩子平时听话孝顺,而他的父亲却说他从小不学好,偷东西打架,品行低劣。被害的女孩父母的说法和老师的说法也不同。俨然成为多声部的大合唱,类似于电影《罗生门》里面的情节。尽管说法各异,但作者并不采取介入的方式,指正每一个人的漏洞。而是用一种半透明的方式,通过少年犯话中的细节去摸清事实真相,不予置评,让读者去评判。
  在其写同性恋的作品《迷爱》中,“我”同样是这场悲剧的旁观者,也是谭莹和林芝明爱情的见证者。然而“我”却是理智客观的,“我”分析了两种爱情,一种是谭莹式的“回肠荡气,生死相许”的同性爱,一种是“快乐,有秩序”的平凡人的现实异性爱,“我”是遵循后者的。两种爱情的结局,一个是自杀的悲劇,另一个虽没有轰轰烈烈的浪漫爱情,但也算得上踏实幸福的生活。叙述者“我”在其中的立场,虽然朝向主流的一方,不认同谭莹式的爱情,但仍给予足够的同情,也给予读者思考和选择的自由。需要注意的是,同性恋题材在当时还是少见的,作家有意突破这一禁区,显示出革新的勇气,也为后面作家书写这一题材提供了借鉴。
  因此,尽管萧飒小说对社会现实的干预较多,但其立场是客观中立的,而不是有意地介入。且在言说方式上采用半透明叙述,给读者留下思考和选择的自由,叙述从容委婉,风格清丽脱俗,透着女性作家特有的敏感细腻。
  萧飒是台湾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以客观中立的姿态区别于其他女作家。她擅用男性第一人称,为男性“代言”,且在小说中以客观中立的立场干预社会现实,这些都体现出非女性话语的特质。然而,越是超性别的,才越能凸显其真正的文学价值。这正是萧飒作品的意义所在。
  注释:
  [1]张系国,《死了一个国中女生之后》(萧飒著)“序言”,台北洪范书店,1986年.
  [2][3]沃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三联书店,1989年.
  [4]陈芳明,《台湾新文学史》,联经出版社,2011年.
  参考文献:
  [1]萧飒,《爱情的颜色》,<台>圆神出版社,1989年.
其他文献
远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远程教育学的关系型范畴,也是核心范畴,是学科范畴群的中心概念或基本属性,能够统帅范畴群,并注入新的内容,做到纲举目张。关系型范畴是范畴史的最高级形态。唯有辩证关系的机制,才能解释社会学习化的基本原理:即在对象中返回到自身,也就是社会把学习的进程作为自身发展的机制,反之亦然。关系范畴能够解释、预测重大发展,解释终身学习、继续教育如何使人的“继续社会化”与社会的学习化统一起来,等
摘 要:唐朝经济的发达和文化的开放,促成了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的转变,士人转而以狭斜标榜自我的才调风流。在文学领域,突出表现为唐传奇才子佳人叙事模式的形成,而薄情郎形象又成为婚恋题材中重要脸谱之一。  关键词:唐传奇;薄情郎;人物形象;《霍小玉传》  作者简介:金秋(1992-),女,汉族,河南省信阳市人,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  [中图分类号]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的文化学派提出了翻译理论研究的“文化转向”。本文试图通过运用操纵与改写理论对《牛虻》的两个译本进行分析,探讨文化环境对翻译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文化转向;勒菲维尔;操纵与改写理论;牛虻  作者简介:王伟浩,男,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
摘 要:鲁迅是一面鲜明的爱国与战斗的旗帜,他的爱国主义思想贯穿着他全部的作品,贯穿着他的全部生命,这是战士鲁迅一生事业中非常杰出和始终一致的特征。他的科学救国思想,他对于国民性的深刻剖析以及他对于进化论与超人哲学的独到理解,都渗透着他强烈的忧患意识;主张不仅要建设物质文明,尤其要建设精神文明;不仅要发展科学,尤其要提倡新文艺。鲁迅文艺理论的思想启蒙价值是巨大的,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
【摘 要】 自适应学习是教育人工智能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致力于通过对学生教育数据的挖掘以促进个性化学习。运用共词分析法,对从2008年至2018年国外自适应学习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将近10年来国外自适应技术的研究主题划分为四类:智能学习环境创设研究、自适应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研究、教师适应性学习研究、基于自适应学习技术的理科教学实践创新研究。国外自适应学习技术的研究趋势主要体现在三
1  馒头店的老板陈亮坐在院子里静静地抽着烟,就在5分钟前,他接到了一位许久没联络的老朋友王老六的电话,王老六,县农业局副局长,年轻时同陈亮一起参军入伍,算得上一起扛过枪的老朋友。  而这次找到陈亮,也把从操旧业的机会带到了陈亮面前。要问现在这个馒头店老板陈亮过去是干什么的,对普通人来说还真挺神秘。淘金。  淘金在这儿可不是形容词,而是实实在在的寻矿脉,挖金矿。当这个曾经令陈亮魂牵梦绕的两个字,再
项目基金:2015年连云港师专校级课题“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西游记》海外传播;2015年连云港市哲学社科课题“《西游记》在‘一带一路’国家的传播方法探究”(编号:16LKT65);2016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项目“西游记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传播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  摘要:文学与影视的联姻自媒介产生之后便从未停止,而反对之声也一直不绝于耳。《大话西游》是对传统《西游记》的解构,这种解构包
他以磨刀为生  终于有一天  磨不动了  挖了个坑,把磨刀石埋了  他说  真没有想到  磨刀磨了一輩子
摘 要:《白妮》有着令人惊奇的情节设计和原汁原味的冀中地方语言特色。小说人物颇具传奇的命运遭际与中国农村近百年的厚重历史混杂在一起,既展现了一个传奇女性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依靠个人奋斗走向成功的“经典案例”,更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背景下乡土世界逐渐走向式微的时代变革图景。  关键词:新乡土世界;白妮;挽歌;传奇  作者简介:宋锦文(1994.12-),男,汉族,江苏苏州人,海南师范大学本
日前,《高等教育内情》刊登了美国盖洛普咨询公司(Gallup)最新发布的“大学教师对待技术的态度调查”。MOOC热潮或许降温,但关于在线课程的高等教育角色仍存争议。甚至,随着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在线教育,他们继续担心高纪录的学生参与量会给学生带来质量低于课堂面授的学习经历。  2014年的8月和9月,盖洛普调查了2,799名大学教师和288名专业技术管理者。研究结果显示:① 事实上,所有的大学教师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