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白妮》有着令人惊奇的情节设计和原汁原味的冀中地方语言特色。小说人物颇具传奇的命运遭际与中国农村近百年的厚重历史混杂在一起,既展现了一个传奇女性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依靠个人奋斗走向成功的“经典案例”,更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背景下乡土世界逐渐走向式微的时代变革图景。
关键词:新乡土世界;白妮;挽歌;传奇
作者简介:宋锦文(1994.12-),男,汉族,江苏苏州人,海南师范大学本科学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01
《白妮》是一部非常好看、耐看的小说。一段莫名其妙的“洋血”传奇,带给了三代人不同的命运和追求。百年间风云变幻,更为这段故事涂抹了一层浓厚的传奇色彩。可以说,《白妮》讲的既是一段个人成长史,一曲女性的励志赞歌,同时也是一部清晰、深刻地展现新乡土世界巨大变化的杰出作品。
一、传奇故事与时代背景的双线结构
小媳妇宁氏带着两岁大的金发碧眼小男孩落户到了堤外村老矢家,从这里开始,这个古老的乡村家族便开始了近百年的冲刷血统的宏伟计划。然而,当这一持续了近五十年的宏愿终将实现的时候,长着蓝眼睛、黄头发的矢秀白出生了,她高高的鼻子、雪白的皮肤,就像一面悬挂于杆头的刺眼白旗一样,宣告着这个家族所有努力的最终失败。就这样,一个期待以“精血冲刷”血脉耻辱的乡村家族,一个一出生就打破三代人所有梦想的“洋血”异类,在对立冲突中构成了故事的前世今生。小说的主人公矢秀白争强好胜、果敢坚毅,在改革春风尚未撼及堤外村顽固根基的时候,她就敢于第一个冲出农村,带着姐姐到长旺市场上去贩卖腈纶毛衣;第一个在农村开设现代化纺织工厂;甚至还第一个把古老村民从传统乡村中领了出来,将他们带进了现代化工厂里,就此徐徐拉开了堤外村由传统乡村向现代化社会转变的大幕。
《白妮》固然是以矢秀白的成长、成功历程为主线的,整部小说故事性很强、颇具传奇色彩,极其引人入胜,但这绝不能代表这部书的全部,《白妮》中另外非常值得人注意的一点还在于,当人一气读完整部作品的时候,人物的活动背景——一个清晰又朦胧的乡村世界就会不自觉地整体浮现出来。我们看到,《白妮》里的乡村世界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既是封闭的,也是开放的;是静止的,也是动态的,一场巨大的现代化变革已不可阻挡之势席卷了整个堤外村,并在这片华北平原大地上迅猛生发开来,它一方面正如一次猛烈的爆裂,撕扯着传统乡村的固有秩序和格局;另一方面又如一股汹涌暗流,平静中不断探寻着传统乡村的全新走向。
二、“新乡土世界”的宣告式微之作
《白妮》是一部书写乡村世界的文学作品,更确切地应该说是一部关于“新乡土世界”的作品。“新乡土文学”的概念自06年被提出之后,以对当代乡村世界的真实展现和对乡村价值的不断探寻而得以迅猛生长,这其中既包涵有作家对过去乡村田园牧歌式生活的留恋和向往,也有对中国乡村上千年积重难返的指责与反思,当然,也或者有对农村新现象、新生活的热烈赞颂……总之,作家对当下乡村现状的态度是非常复杂的,但他们却又都无一例外地指向了一点,就是作家们都希望当下现实生活中“苟延残喘”的乡村还能在文学世界里生存下去。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似乎就能更好地理解关于《白妮》“纪念正在我们手中巨变的家乡、方言、观念和情怀……”的论述了。
小说的叙事由清末民初开始,横跨百年,但作者真正开始着墨却要从矢秀白的出生算起,一直到她最后“认祖归宗”的五十年岁月里冀中平原的乡村里发生的各种变化。原来的堤外村僵化、顽固,个人权威坚不可破,而当岁月流逝,商品经济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整个中国大地的时候,原来沉重、僵化的平原山村也在无形中被彻底瓦解了。矢秀白成了名噪一时的乡镇企业家,玉仙跑到工厂里做了企业工人,孟正律走上了一条求学致仕的艰难道路,而流氓气质十足的王小池就连耍无赖也要跑到城里去……总之,我们看到的是农村人想尽一切办法在向”城里人“的身份上靠拢,他们的这种追求是自觉而又不自觉的,但不管自愿与否,他们都在用实际行动动摇着传统乡村的固有秩序和古老传统。这种动摇的力量是巨大的,结果更加触目惊心。尽管它冲垮了旧有、恶劣的乡村秩序和乡村文化,为传统乡村送去了较高的生活质量、新的生活方式和全新的乡村面貌,但同时也预示了传统乡村文明的日渐式微,以致小说最后留给我们的是老太太张秋花独自守候着祖祖辈辈生活的农村家园,是村支书怀子喟然感叹“说话不顶事”了的无奈……青壮年都到城里去了,原本封闭、浑圆的乡村世界也就从此彻底失去了往昔的活力和生命力。
三、结语
探其原因,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城市文明残忍又正义地瓦解乡村文明的全过程,但这种瓦解广泛却不深刻,迅猛而不彻底,然而,恰恰是这种不深刻、不彻底才真实体现了当下乡村世界的完整风貌。这也是《白妮》让我们感到欣喜的地方,作者在文中为我们展现的这个清晰而朦胧的“新乡土世界”,正说明作者对这种不深刻、不彻底的乡村式疼痛是有深刻反思的,甚至可以说,在《白妮》这部作品中,作者正是以寂寞和怀念为号角,奏响了一曲悲凉的“新乡土世界”的“挽歌”。
参考文献:
[1]张同俭. 一个“假洋鬼子”的命运沉浮——刘素娥长篇小说《白妮》解读[J]. 当代人,2013,03。
关键词:新乡土世界;白妮;挽歌;传奇
作者简介:宋锦文(1994.12-),男,汉族,江苏苏州人,海南师范大学本科学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01
《白妮》是一部非常好看、耐看的小说。一段莫名其妙的“洋血”传奇,带给了三代人不同的命运和追求。百年间风云变幻,更为这段故事涂抹了一层浓厚的传奇色彩。可以说,《白妮》讲的既是一段个人成长史,一曲女性的励志赞歌,同时也是一部清晰、深刻地展现新乡土世界巨大变化的杰出作品。
一、传奇故事与时代背景的双线结构
小媳妇宁氏带着两岁大的金发碧眼小男孩落户到了堤外村老矢家,从这里开始,这个古老的乡村家族便开始了近百年的冲刷血统的宏伟计划。然而,当这一持续了近五十年的宏愿终将实现的时候,长着蓝眼睛、黄头发的矢秀白出生了,她高高的鼻子、雪白的皮肤,就像一面悬挂于杆头的刺眼白旗一样,宣告着这个家族所有努力的最终失败。就这样,一个期待以“精血冲刷”血脉耻辱的乡村家族,一个一出生就打破三代人所有梦想的“洋血”异类,在对立冲突中构成了故事的前世今生。小说的主人公矢秀白争强好胜、果敢坚毅,在改革春风尚未撼及堤外村顽固根基的时候,她就敢于第一个冲出农村,带着姐姐到长旺市场上去贩卖腈纶毛衣;第一个在农村开设现代化纺织工厂;甚至还第一个把古老村民从传统乡村中领了出来,将他们带进了现代化工厂里,就此徐徐拉开了堤外村由传统乡村向现代化社会转变的大幕。
《白妮》固然是以矢秀白的成长、成功历程为主线的,整部小说故事性很强、颇具传奇色彩,极其引人入胜,但这绝不能代表这部书的全部,《白妮》中另外非常值得人注意的一点还在于,当人一气读完整部作品的时候,人物的活动背景——一个清晰又朦胧的乡村世界就会不自觉地整体浮现出来。我们看到,《白妮》里的乡村世界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既是封闭的,也是开放的;是静止的,也是动态的,一场巨大的现代化变革已不可阻挡之势席卷了整个堤外村,并在这片华北平原大地上迅猛生发开来,它一方面正如一次猛烈的爆裂,撕扯着传统乡村的固有秩序和格局;另一方面又如一股汹涌暗流,平静中不断探寻着传统乡村的全新走向。
二、“新乡土世界”的宣告式微之作
《白妮》是一部书写乡村世界的文学作品,更确切地应该说是一部关于“新乡土世界”的作品。“新乡土文学”的概念自06年被提出之后,以对当代乡村世界的真实展现和对乡村价值的不断探寻而得以迅猛生长,这其中既包涵有作家对过去乡村田园牧歌式生活的留恋和向往,也有对中国乡村上千年积重难返的指责与反思,当然,也或者有对农村新现象、新生活的热烈赞颂……总之,作家对当下乡村现状的态度是非常复杂的,但他们却又都无一例外地指向了一点,就是作家们都希望当下现实生活中“苟延残喘”的乡村还能在文学世界里生存下去。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似乎就能更好地理解关于《白妮》“纪念正在我们手中巨变的家乡、方言、观念和情怀……”的论述了。
小说的叙事由清末民初开始,横跨百年,但作者真正开始着墨却要从矢秀白的出生算起,一直到她最后“认祖归宗”的五十年岁月里冀中平原的乡村里发生的各种变化。原来的堤外村僵化、顽固,个人权威坚不可破,而当岁月流逝,商品经济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整个中国大地的时候,原来沉重、僵化的平原山村也在无形中被彻底瓦解了。矢秀白成了名噪一时的乡镇企业家,玉仙跑到工厂里做了企业工人,孟正律走上了一条求学致仕的艰难道路,而流氓气质十足的王小池就连耍无赖也要跑到城里去……总之,我们看到的是农村人想尽一切办法在向”城里人“的身份上靠拢,他们的这种追求是自觉而又不自觉的,但不管自愿与否,他们都在用实际行动动摇着传统乡村的固有秩序和古老传统。这种动摇的力量是巨大的,结果更加触目惊心。尽管它冲垮了旧有、恶劣的乡村秩序和乡村文化,为传统乡村送去了较高的生活质量、新的生活方式和全新的乡村面貌,但同时也预示了传统乡村文明的日渐式微,以致小说最后留给我们的是老太太张秋花独自守候着祖祖辈辈生活的农村家园,是村支书怀子喟然感叹“说话不顶事”了的无奈……青壮年都到城里去了,原本封闭、浑圆的乡村世界也就从此彻底失去了往昔的活力和生命力。
三、结语
探其原因,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城市文明残忍又正义地瓦解乡村文明的全过程,但这种瓦解广泛却不深刻,迅猛而不彻底,然而,恰恰是这种不深刻、不彻底才真实体现了当下乡村世界的完整风貌。这也是《白妮》让我们感到欣喜的地方,作者在文中为我们展现的这个清晰而朦胧的“新乡土世界”,正说明作者对这种不深刻、不彻底的乡村式疼痛是有深刻反思的,甚至可以说,在《白妮》这部作品中,作者正是以寂寞和怀念为号角,奏响了一曲悲凉的“新乡土世界”的“挽歌”。
参考文献:
[1]张同俭. 一个“假洋鬼子”的命运沉浮——刘素娥长篇小说《白妮》解读[J]. 当代人,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