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公路高边坡施工技术及变形破坏种类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on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公路等级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公路行车安全及畅通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公路高边坡的设计、施工及失稳防治更应不断完善,不留隐患,使公路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公路高边坡;施工技术;破坏种类
  一、高边坡工程的设计原则
  高边坡工程的设计原则有:
  1.高边坡工程的设计要有详细的地质资料,要有预测性、动态性,对施工程序和方法要提出严格要求;
  2.路堑高边坡设计要遵循极限状态设计原则、荷载效应原则和综合治理原则;
  3.要对高边坡变形破坏作准确分类,如由山体变形、坡体变形、边坡变形、坡面变形等而最终引起坍塌、崩塌、滑坡、倾倒、错落等后果;
  4.高边坡变形破坏主要防治方法的采用应合理、经济、安全。
  二、高边坡的变形破坏种类
  首先要分析开挖体处的山体是否存在老病体,开挖是否会造成老病体复活。路基通过老病体的不同部位,病体变形的特点和性质也不同。无论开挖边坡高度多大,边坡的变形破坏都是必然的。斜坡有发生变形的地形和地质条件,其在自然状态下处于稳定的极限平衡状态,高边坡开挖后发生变形,有的是在施工期间发生,有的则是在开挖后一两年发生,主要变形类型有坍塌、崩塌、滑坡、错落、倾倒等。
  (一)坍塌
  坍塌是出现最多的变形类型。当设计的坡形和坡率超过了岩石体所能保持的稳定角,在自然风蚀、干湿循环和强降雨的作用下将发生边坡坍塌;或因开挖后地下水渗透条件改变,坡脚或渗水处岩土被软化,强度降低而引起上部边坡失稳。
  (二)崩塌
  风化破碎的高陡边坡,由于一组或多组结构面组合,将岩体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块体,变形结构面陡于边坡率,常在结构面与边坡面结合部首先产生破坏;后部岩体在自重作用下,脱离母岩,由于失去支撑而发生崩落、倒塌、翻滚和剪切下错等变形破坏。
  (三)滑坡
  边坡中存在倾向临空的缓倾、软弱带,开挖路堑使斜坡下部失去支撑,在重力作用下,当该软弱带的剪应力大于其抗剪强度时,上覆岩土体整体沿软弱带下滑或软弱带带整体下滑。在高边坡变形中,岩土体软弱面发生滑动的滑坡体数量多,规模大,危害严重,治理费用高。
  (四)倾倒
  陡倾的薄层状岩层,在开挖或沟谷下切卸荷过程中,边坡内应力场发生变化,导致坡体松弛,坡体沿结构面产生剪切位移,向临空面缓慢变形,在高边坡开挖时,由于快速卸荷和失去倾向支撑,岩层向临空面发生倾倒而破坏。
  (五)错落
  陡倾斜坡地段,坡体中发育一组陡倾的结构面,以下卧一层一定厚度的软弱破碎带,形成基层式坡体结构,该软弱破碎带缓倾,倾角一般大于20°,顺倾斜角度更小。软弱带在地下水浸润作用下,抗压强度降低;或当坡体前缘遭受人工开挖,河流淘蚀,致使软弱带面积减小,而上覆岩体重量又不变时,软弱带发生压缩变形。
  三、高边坡路段的施工方法
  高边坡的加固措施和工程类型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取决于对地质条件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高边坡可能的变形性质、类型和规模认知的正确性;第二,要充分掌握各种工程措施的适用条件;第三,高边坡病害的治理一般采用综合治理的措施,要充分考虑多种工程措施的有机结合和合理配置;第四,要充分考虑施工水平、施工工序和施工周期,选择最佳的工程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高边坡大变形的产生。高边坡加固工程主要有以下几种型式。
  (一)挡土墙
  挡土墙是岩土工程中广泛采用的主要加固支挡工程结构。根据库仑土压力理论,当墙体向外变形,墙面土体达到主动土压力状态时,主动土压滑动面为平面,按滑动土楔的极限平衡条件可求解主动土的压力。挡土墙分为重力式和衡重式两种。重力式挡土墙适用于一般地区、浸水地区、地震地区的边坡支挡,地基承载力较复杂时应适当控制墙高;衡重式挡土墙主要用作地面横坡较陡的路肩墙、路堤墙,也可用作拦挡落石的路堑墙。
  (二)抗滑桩
  抗滑桩是一种抗滑加固工程结构,常与钢筋混凝土挡板、桩间挡墙、土钉墙等结合,形成复合结构,大量应用在路堑边坡的坡脚预加固工程中。抗滑桩包括普通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板式抗滑桩、横梁抗滑桩等。
  (三)锚杆挂网喷锚
  为了保证多级开挖后边坡的稳定性,可根据岩石的风化程度及节理发育情况,依靠锚杆、钢筋网和喷射砼,共同负荷来稳定边坡,从而保证岩体的结构强度,抵抗变形,故采用锚杆挂网喷锚来保护边坡。
  (四)预应力锚索
  预应力锚索具有施工机动灵活、消耗材料少、施工进度快、造價低等特点,常应用于整治滑坡、加固顺层边坡和加固危岩,它可与抗滑桩相结合组成锚索桩。
  四、高边坡路堑大开挖施工控制技术
  山区高等级公路要完全避开不良地质地段是不现实的,完全采用高桥、长隧来避免高边坡也是不合理的。通过近年来的工程实践可知,高边坡的设计及施工必须遵守“分层开挖、分层稳定、坡脚预加固”的原则,以保证高边坡坡脚稳定。
  (一)通过高边坡开挖控制可加强预加固效果
  正确使用预加固技术的前提是,首先要开挖影响区和松动区小的部位。对于高陡边坡,为了减小开挖影响区,尽可能不扰动岩体,多采用预加固技术,即从上到下分层挖,边开挖,边加固,每层开挖后设支挡防护结构,再开挖下层。
  (二)高边坡加固工程结构的加强方式
  1.桩-锚组合
  一般上部采用预应力锚索,下部采用抗滑桩,当施工到最后一段边坡时,先施工抗滑桩,再开挖桩前路槽,可预防大变形的产生。
  2.桩-桩组合
  当边坡不高、滑体较重、滑坡推力较大时,滑坡有可能从边坡的“中腰”剪土,一般采用桩-桩组合作为加固工程结构的组合方式。即由上而下,在滑坡体上布置两排抗滑桩,上排桩抵挡后级滑坡推力,下排桩稳定前级滑坡。
  (三)高边坡设计施工理念
  高边坡治理应遵循“固脚强腰”的理念。所谓“固脚”,就是在高边坡治理中对高边坡的坡脚进行加固处理。首先,坡脚是边坡的应力集中区,由于边坡开挖、坡率变化等原因,坡脚产生应力区,开挖后地下水向坡脚集中排泄,软化了坡脚岩土体。其次,对于软硬岩层地段,特别是顺层地段,当岩层出现上硬下软时,由于软硬岩在强度、应力、应变、抗风化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往往坡脚处易出现由于压力与剪切集中导致的破坏,从而危及整个坡体的稳定。再次,对顺层地段,应控制边坡变形失稳的软弱面,由于风化或构造等原因,岩体常出现多层现象,边坡开挖使得坡体内的隐裂面进一步扩张,结构面有随时间逐渐向深部发展的趋势。因此高边坡病害治理要考虑中部加强,对坡体应力进行调整。
  五、高边坡加固工程实例
  近几年来,随着公路建设的大发展,高等级公路建设不断加快,公路边坡失稳现象较多,下面对近期施工的边坡防治工程实例作了介绍。
  (一)加大边坡坡率
  在省道增加挡土墙以稳定滑坡体,原设计石质边坡坡率为10.3,在施工过程中,因地质条件复杂,对边坡坡率进行了多次加大,从1∶0.3增大到1∶0.5后又增大到1∶0.75,但最终仍不能保证边坡的稳定,于2007年8月中旬发生大面积滑坡,造成省道K62+200~K62+350段断交半个月,在社会上造成很大影响,后通过增加防治措施,在坡脚设挡土墙,并将边坡坡率增大到1∶1,坡体才达到目前的稳定状态。
  (二)增加抗滑桩
  某高速公路K68+400~K68+500段,由于山体坡脚路基开挖造成破坏,经过边坡上多次卸载仍不能保证边坡稳定。故采用双排布设抗滑桩的办法,桩长为4~6m,桩距为1.5m,行距为3m,交错布设。通过采用抗滑桩,保证了路基的稳定,并抑制了对路基的横向推移,使路面行车顺畅。
  (三)设框架式预应力锚索
  该高速公路K33+440~K33+580段,全长140m,上边坡高30~50m,由于山体节理较发育,自然滑动角较大,上边坡不稳定,经研究,设计使用框架锚索对山体进行锚固,锚点间距为3~5m,梅花型布设,锚索长30~40m。经过处治,整个山体达到稳定,保证了行车安全。
  六、结语
  高边坡在山区高等级公路施工中较为常见。只有通过科学设计,并根据高边坡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才能避免因高边坡不稳定给工程带来的各种危害。根据以上经验和原则,应从设计、施工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详细掌握地质条件,完善设计,合理施工,达到使高边坡稳定的目的。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速公路路基施工的质量要求,阐述了具体的路基施工质量控制措施,指出了路基施工中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及处理方法。  关键词:高速公路;路基施工;质量控制  近年来,我国交通现代化建设速度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然,随之发生的一些工程质量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因路基施工的质量问题而导致路面早期出现龟裂、沉陷、翻浆等病害,影响车辆的正常行驶,增大
期刊
摘要:文章从加强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施工前准备、加强施工技术及进行路面检测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供大家借鉴参考。  关键词: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抗滑性  沥青混凝土路面具有坚实、耐久、平整、良好的抗滑性,防渗、耐疲劳的性能和抗高温开裂的温度稳定性,对汽车噪音减少效果比较理想等特性,在我国市政道路建设中使用广泛。但是由于施工过程中技术和质量控制等问题,往往造成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在很短的时
期刊
摘要:随着科技的飞快发展,钻孔灌注桩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公路桥梁工程的建设之中,施工方面的控制措施也得到了相关部门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文章介绍了施工准备阶段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施工方案的编制和审核、施工机具的检查、工程材料的校验、施工放样的控制、准备场地等方面。并对施工过程的控制措施环节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公路桥梁;钻孔灌注桩;机具检查;材料校验  本文详细的介绍了施工准备阶段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
期刊
摘要:工程进度控制是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重点控制的内容之一,是保证工程项目按期完成、合理安排资源供应、节约工程成本的重要措施。文章介绍了通过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实施、检查、调整等一系列措施,来实现工程施工进度的控制。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过程;进度控制     工程施工进度控制是指在既定工期内,编制出最优施工进度计划。在执行计划的施工中,经常检查施工实际进度情况,并与计划进度相比较,若出现偏差,
期刊
摘要:公路通车运营后,路面不同程度出现纵向裂缝这一常见病害,既影响行车舒适性和路面美观,严重时甚至危及行车安全,又容易使水渗入路面甚至到达基层顶面,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会产生冲刷作用和唧泥、唧浆现象使路面结构承载力下降,加速路面整体破坏,严重影响路面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文章分析了由路基缺陷使路面产生纵向裂缝的几种原因及预防措施。  关键词:路基缺陷;路面纵向裂缝;压实不均匀  公路通车运营后,
期刊
摘要:公路工程施工是一项重要的活动,涉及到众多的社会主体和多变的自然因素。公路工程施工会受到物质、技术条件的制约。针对施工单位在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一阐述。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管理;设计质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公路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正日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公路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的技术、经济活动,具有流动性强、协作性高、周期长、受外界干扰及自然因
期刊
摘要:文章以保定市旧城区道路改造为例,从路线选择、横断面布置、路面结构及交通设施设置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旧路改造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路线;横断面;路面结构;交通设施  近年来,随着“城市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的推进,各地掀起了城市道路建设的高潮。旧城区中的原有道路,由于修建的较早,当时对今后的城市发展估计不足,确定的道路红线普遍较窄,断面形式多为一块板,加之管理手段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水泥砼路面出现早期裂缝的原因,提出了预防、控制和减少裂缝出现及其处理的方法。  关键词:水泥混凝土路面;早期裂缝;早期养护     水泥混凝土路面具有强度高、稳定性好、耐久性强、使用寿命长、抗滑性能好、有利于夜间行车等优点,是高等级道路常用的路面结构,但路面一旦损坏,修补工作量大,且影响交通。裂缝是水泥混凝土路面早期出现的病害之一,发展下去还容易产生唧泥、错台、拱起等路面损坏现象
期刊
摘要:文章在分析混凝土在桥梁施工中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改善铁路混凝土桥梁耐久性的建议,对于今后混凝土桥梁施工具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混凝土桥梁;桥梁施工;耐久性  一般而言,影响混凝土桥梁结构耐久性的首要因素是混凝土的性能。要确保混凝土桥梁结构的耐久性必须首先要确保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本文在分析混凝土在桥梁施工中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改善铁路混凝土桥梁耐久性的建议,对于今后混凝土桥梁施工具
期刊
摘要:文章对公路隧道过煤层的施工要点及瓦斯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在煤层瓦斯段施工作业中,只要把握好煤层瓦斯段的减压和通风措施,密切监视瓦斯浓度,就能保障施工的安全。文章总结了过煤层瓦斯段的施工工艺,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公路隧道施工;煤层瓦斯段;瓦斯防治  一、当前隧道施工方法  施工方法的选择应以地质条件为主要依据,结合工期、建筑物长度、断面尺寸、结构类型及施工技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