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来清华一年后,我终于敢说我是实验室的一员了。尽管这一年很辛苦,但我觉得非常幸福。
“大家都在谈论中国。每天的头条新闻里都有关于中国的故事。这个泱泱大国的经济崛起和快速的社会变革受到全世界的瞩目。”欧盟科技人才培训项目首席专家柯莱盟(Clemens Smolders)说。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欧贸易取得了更快的增长,同时也成为全球贸易差额最大的双边贸易关系。“2010年,欧盟与中国的贸易逆差达到了1689亿欧兀,超过了欧盟与其他任何国家的贸易差额。同样让人感到震惊的是中国在科学研发以及创新方面的崛起。”
中国成为欧洲人眼中的科研新大陆
2010年中国的研发经费达到了7062.6亿元,同2009年相比上涨了21.7%。研发经费占各产业的比重达到了73.4%。同时,中国科学论文的数量在全球排名第二,论文引用排在全球第九。
“一直以来,研发被看做是发展科学技术、为产业提供资源的重要手段,对经济增长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们也意识到基础研究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发人才是增强中国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中国的‘十二五’规划对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够实现国家转变这一看法给予肯定。”
促进人才的流动、交流与合作已经被视为成功的关键因素。“玛丽·居里行动计划(Marie Curie Actions)就是欧盟促进人才流动与合作的平台之一,为科研人员在他们职业的各个阶段提供经费,为研究生提供奖学金,以此来鼓励不同国家、不同研究领域之间的跨学科交流。但是该项目并不专门针对中国以及同中国科研机构的合作,因此目前只有两名科研工作者来到中国。”
为改变与超级贸易伙伴并不对等的科研合作现状,欧盟鼓励更多的年轻科研人员来华工作。
据柯莱盟先生介绍,很多欧洲国家的科研人员更喜欢选择申请美国的研究职位,原因是很多人对中国不太了解,对中文、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科研氛围知之甚少。“随着欧盟科技人才培训项目(The EU-Science and Technology Fellowship Programme China)的设立,这个问题将逐渐得到解决。”
该项目的独特之处在于参加者在到达中国后的头6个月进行中文和中国文化的学习。柯莱盟说道:“我们认识到要想让年轻的欧盟研究人员很好地适应中国的科研氛围并能够应付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他们首先必须要扎实地掌握中文。”
欧盟科技人才“东游记”
柯莱盟先生介绍说,欧盟科技人才培训项目于2008年8月立项。该项目旨在使欧盟在中国快速成长的科研环境中成为中国日益重要的科研伙伴。
“学员在最初的6个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进行密集的语言和文化学习,这期间他们也会参加一些介绍中国文化和科研的主题讲座,并访问相关科研机构。之后科研人员们将在中国各地的研究机构进行为期18个月的科研工作。”
据了解,通过该项目的资助,共有58位年轻的欧盟科研人员来中国,而且基本上都是博士和博士后。“因为项目要求申请人在完成他们的硕士论文后至少要有两年的科研经历,这意味着很多参与者刚刚完成或是正在写他们的博士论文。”
“他们来自14个欧盟成员国,其中意大利籍研究人员最多,共16名。另外有10名法国籍和8名德国籍研究人员,还有很多参与者来自欧盟新成员国。”
项目整体目标是推动欧洲研究人员向中国研究发展领域流动,并在欧洲和中国之间搭建起一座便于研究人员双向流动的桥梁。
“首批入选项目的科研人员已在2011年3月结束了为期两年的中国生活,大部分人回到了欧洲,也有的人选择继续留在中国;第二批入选项目的科研人员目前正处于科研期的收尾阶段。”
“人人”社交网络
柯莱盟先生认为,欧盟科技人才项目的契机非常好,“中国正在下大力迅速提高自身研发水平,并通过吸引海外华人学者回国研究来提高科研水平,这样的大背景对欧盟科研人才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而且,当下很多国家都非常希望同中国在研发领域进行合作,比如很多财富500强企业在中国都设有研发机构,在这样的情况下,两年的中国工作经验和中文语言能力都是参加者们非常有价值的收获。最有价值的收获就是能够同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迅速形成社交网络,在拥有跨文化氛围的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工作、同相关领域的顶尖专家一同进行科研、成为国际科研网络中的重要一员等。”
“在来清华一年后,我终于敢说我是实验室的一员了。尽管这一年很辛苦,但我觉得非常幸福。当我的中国同事需要一些不同角度的观点时,他们会来找我,而我也慢慢开始听得懂他们的笑话。”来自西班牙的Sergi Portoles Comeras认为在中国的经历让他受益匪浅。而来自意大利的Antonella则说:“两年的时间实在是太快了,我有点舍不得离开。”
“大家都在谈论中国。每天的头条新闻里都有关于中国的故事。这个泱泱大国的经济崛起和快速的社会变革受到全世界的瞩目。”欧盟科技人才培训项目首席专家柯莱盟(Clemens Smolders)说。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欧贸易取得了更快的增长,同时也成为全球贸易差额最大的双边贸易关系。“2010年,欧盟与中国的贸易逆差达到了1689亿欧兀,超过了欧盟与其他任何国家的贸易差额。同样让人感到震惊的是中国在科学研发以及创新方面的崛起。”
中国成为欧洲人眼中的科研新大陆
2010年中国的研发经费达到了7062.6亿元,同2009年相比上涨了21.7%。研发经费占各产业的比重达到了73.4%。同时,中国科学论文的数量在全球排名第二,论文引用排在全球第九。
“一直以来,研发被看做是发展科学技术、为产业提供资源的重要手段,对经济增长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们也意识到基础研究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发人才是增强中国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中国的‘十二五’规划对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够实现国家转变这一看法给予肯定。”
促进人才的流动、交流与合作已经被视为成功的关键因素。“玛丽·居里行动计划(Marie Curie Actions)就是欧盟促进人才流动与合作的平台之一,为科研人员在他们职业的各个阶段提供经费,为研究生提供奖学金,以此来鼓励不同国家、不同研究领域之间的跨学科交流。但是该项目并不专门针对中国以及同中国科研机构的合作,因此目前只有两名科研工作者来到中国。”
为改变与超级贸易伙伴并不对等的科研合作现状,欧盟鼓励更多的年轻科研人员来华工作。
据柯莱盟先生介绍,很多欧洲国家的科研人员更喜欢选择申请美国的研究职位,原因是很多人对中国不太了解,对中文、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科研氛围知之甚少。“随着欧盟科技人才培训项目(The EU-Science and Technology Fellowship Programme China)的设立,这个问题将逐渐得到解决。”
该项目的独特之处在于参加者在到达中国后的头6个月进行中文和中国文化的学习。柯莱盟说道:“我们认识到要想让年轻的欧盟研究人员很好地适应中国的科研氛围并能够应付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他们首先必须要扎实地掌握中文。”
欧盟科技人才“东游记”
柯莱盟先生介绍说,欧盟科技人才培训项目于2008年8月立项。该项目旨在使欧盟在中国快速成长的科研环境中成为中国日益重要的科研伙伴。
“学员在最初的6个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进行密集的语言和文化学习,这期间他们也会参加一些介绍中国文化和科研的主题讲座,并访问相关科研机构。之后科研人员们将在中国各地的研究机构进行为期18个月的科研工作。”
据了解,通过该项目的资助,共有58位年轻的欧盟科研人员来中国,而且基本上都是博士和博士后。“因为项目要求申请人在完成他们的硕士论文后至少要有两年的科研经历,这意味着很多参与者刚刚完成或是正在写他们的博士论文。”
“他们来自14个欧盟成员国,其中意大利籍研究人员最多,共16名。另外有10名法国籍和8名德国籍研究人员,还有很多参与者来自欧盟新成员国。”
项目整体目标是推动欧洲研究人员向中国研究发展领域流动,并在欧洲和中国之间搭建起一座便于研究人员双向流动的桥梁。
“首批入选项目的科研人员已在2011年3月结束了为期两年的中国生活,大部分人回到了欧洲,也有的人选择继续留在中国;第二批入选项目的科研人员目前正处于科研期的收尾阶段。”
“人人”社交网络
柯莱盟先生认为,欧盟科技人才项目的契机非常好,“中国正在下大力迅速提高自身研发水平,并通过吸引海外华人学者回国研究来提高科研水平,这样的大背景对欧盟科研人才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而且,当下很多国家都非常希望同中国在研发领域进行合作,比如很多财富500强企业在中国都设有研发机构,在这样的情况下,两年的中国工作经验和中文语言能力都是参加者们非常有价值的收获。最有价值的收获就是能够同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迅速形成社交网络,在拥有跨文化氛围的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工作、同相关领域的顶尖专家一同进行科研、成为国际科研网络中的重要一员等。”
“在来清华一年后,我终于敢说我是实验室的一员了。尽管这一年很辛苦,但我觉得非常幸福。当我的中国同事需要一些不同角度的观点时,他们会来找我,而我也慢慢开始听得懂他们的笑话。”来自西班牙的Sergi Portoles Comeras认为在中国的经历让他受益匪浅。而来自意大利的Antonella则说:“两年的时间实在是太快了,我有点舍不得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