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学生双休日作业十分繁重,通过反复调查和研究,发现可能与下面的因素有关:现行教育评估制度、老师作业布置、父母的监督。而要想改变现状,须从孩子的接受能力、老师的务实、家长的改变、评估制度的方式入手。成才道路要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这样,孩子们才能更好地成长。
关键词:双休日;作业;人才
周一的早晨,总会有这样的场面:
画面一:一大早,班主任提前10分钟进校,悄悄埋伏在外面,从教室的窗口向里扫视。不一会,两三个学生抄作业被现场逮个正着,紧张懊悔地跟班主任进了办公室。
画面二:一个数学老师批改家庭作业时,突然发现一张“不可思议”的试卷,便在课余时间找该生一问,谁知问出了“惊天大案”:原来这份作业出自于另外一个班级的学生的作业。
而交上来作业,不是字迹不够工整,就是正确率明显不如平时在校做的。而上课效率也不高,有的孩子精神不振,有的还打瞌睡。一问,昨晚睡晚了,要补作业。周末作业有多少?每门功课加起来,至少不少于3个小时。相信每个学校都存在这个现象,特别是农村初中。
我常常想:是谁偷走孩子周末的快乐?又有谁来拯救孩子的双休日作业?
疑惑一:与现行教育评估制度无关?
现行教育评估制度,有时还是缺乏对学生和教师心理的关注的。教育竞争的关键点还是分数,为了分数,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还是围绕分数展开。虽然表面上取消对学生分数的排名,但在整体上还是用分数来决定。学校之间怎么决定好坏优劣?靠什么?分数说了算!老师的考核标准,什么说了算?当然还是分数!所以为了分数,双休日的作业主要围绕知识点的巩固布置,那么势必会常常出现耗时多、乏味无趣、内容多形式少的作业,导致学生的厌学。这是老师的无奈之举,也是孩子的无奈!
面对难以应付的双休日作业,做还是不做?孩子说了不算。我们的教育,孩子是缺少发言权的。
疑惑二:与老师作业布置无关?
反正是周末,现在的孩子不做作业,还干什么?看电视,玩游戏!家务活基本都是家长包办了。再说,我们的学生如果不这样做,别的老师、学校也会这样做。要不然,我们岂不是输在半路上?
为了孩子的未来,老师常常对孩子说:“你现在不努力,将来就会找不到好工作!”“就你们现在这个样子,将来是不会有大出息的!”多么“实在”的教育!这个社会的一些现象,也让涉世渐深的老师产生了很“实在”的教育。而功利性过强的教育,往往会和家长产生共鸣。
所以,老师在家长面前是具有权威性的。有多少家长会因为自己对作业的看法而去和老师沟通?他们最主要的职责是配合,老师仅需其配合就够了。多布置少布置,不会有人计较。
疑惑三:与父母的监督无关?
农村孩子的父母文化大多在高中以下。他们为了生计而奔波,工作时间长或者没规律,在教育和管理孩子方面,不是缺乏监督,就是不知如何监督管理。
面对周末的作业,一部分有时间的家长是按老师布置的去管理,一部分是交给社会上的补习班,还有一部分是加大力度,又给孩子买些辅导资料做。对于学校下发的作业纸,要求家长先检查后签名。凡双休日作业有问题的学生,家长绝对是没有检查就签字,或者作业纸就是孩子自己签字。他们往往只问一句:“作业做好了没有?”至于逐项检查,他们常常这样说:“我又不懂,不会教他!”“我也说他,他就是不听!”
一些不合理的做法,让老师也很无奈。交给补习班的孩子,他们的理科作业基本是补习班的老师讲出来的,这让在校老师很不好掌握学生的实际作业情况;给孩子买辅导资料的,孩子大多是满腹怨气,还不得不从;而不管孩子作业的,在他们的意识中,孩子的学习是学校管的,自己主要管孩子的吃喝穿,希望孩子身体健康就行。
“片面发展的人,不可能成为真正幸福的人。”这是卡尔·威特的教育思想。一个孩子,平时学习任务繁重,周末缺乏很好地放松,他一定不是一个很幸福的孩子。面对目前大力减负,全面发展的教改势头,我想:孩子的双休日作业也是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仔细想来,如果真要改变这些,是否可以试试这样做?
一、可以布置作业,但问问孩子是否能承受
如果不精心挑选作业,不分层布置作业,周末的作业肯定会大打折扣。孩子在周末的状态,相对来说是自由松懈的。紧张的一周过去了,还不好好放松放松?所以,量多,难度大的作业,往往就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那么,至少从作业的批改和与学生的交流中,就很容易了解到这一点。自觉调整作业的难度和数量,是完全可以的。家长也不能随心所欲,想快速出成绩就硬逼孩子多做辅导资料。至少在购买之前,和老师交流交流孩子的情况,看看购买的资料合适与否。
二、可以减少作业,老师须从桎梏中抬头
正确认识教育竞争的目的,把握好教育的根本,每一个老师都要理性。不可否认,我们的教育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从课堂还是成绩,都用一套严格的考核方案,但老师必须从桎梏中抬头。至少,无论怎么变化竞争机制,一条不变:对于老师的职业道德的期望不变!而无论老师的压力多大,基本上每个老师的职业道德也是不变的!教学都能踏实钻研,布置好双休日作业,绝非难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外作业应当是知识的发展与深化,是学习能力的改善,是掌握课堂知识的准备。所以,少点,精点,有些趣味的,实践性强的双休日作业,根据学科要求,在布置之前多准备一下,肯定能做到!
三、可以改变爱的方式,家长务必从盲点中觉醒
如果仅按文化程度来考核家长的素质的话,农村中学有的家长是不合格的。可以说,他们是粗人——农村初中很多家长文化低,说话直,见识短,孩子到了学校,基本上就全交给了学校,绝大多数只在家长会上和老师见上一面。平时老师打电话、发短信或者亲自找上门,家长才可能与老师近距离地交流情况。但是,他们身上有一样不变——爱孩子的天性是不变的。只要老师要求,即使很不愿,很不习惯,他们也会试着去做。所以,不能普遍改变这些家长的教育观念的前提下,发短信、打电话,或利用家长会,也可以慢慢改变一些家长的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家长也是愿意接受的。当然,单靠家校联系是不能改变一切的,家长必须在孩子的成长路上主动学习教育方法,改变自己,才能更好地管好自己的孩子。现在,农村的有些家长,太需要学习新的教育方式方法了。
四、可以考核,评估应当向软暴力摆手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这是教改后出现的最早一句让老师很有压力的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后来很让老师自惭的一句话。“教不好就到二线岗位上去!”这是后来没明说出来的话。没说这些话不是很有道理,它们的提出,一定很有前提性。但当教师常常这样被警告,这样被提升境界,这是不是也值得思考?
如果老师的幸福是被一只强硬的手拽着前行,这种幸福感是没质量的。如果能让老师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下好好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而不是为了太多的压力——所谓分数,所谓质量,我想:也许至少双休日作业会得到很大改观,孩子双休日快乐的系数肯定会提高。
教育过程中的许多片段是让人担忧的。当我们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旗帜把重负加在孩子身上的时候,我们还以为我们做了最正确的事。直到一些孩子不堪重负做了错误的选择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的失误!多给孩子们更多双休日应有的快乐吧,我相信,孩子在属于他们的年龄,应该有他们自己双休日合理支配的时间。这样的教育,一定是充满人性的教育。成才道路要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这样,孩子们才能更好地成长。
关键词:双休日;作业;人才
周一的早晨,总会有这样的场面:
画面一:一大早,班主任提前10分钟进校,悄悄埋伏在外面,从教室的窗口向里扫视。不一会,两三个学生抄作业被现场逮个正着,紧张懊悔地跟班主任进了办公室。
画面二:一个数学老师批改家庭作业时,突然发现一张“不可思议”的试卷,便在课余时间找该生一问,谁知问出了“惊天大案”:原来这份作业出自于另外一个班级的学生的作业。
而交上来作业,不是字迹不够工整,就是正确率明显不如平时在校做的。而上课效率也不高,有的孩子精神不振,有的还打瞌睡。一问,昨晚睡晚了,要补作业。周末作业有多少?每门功课加起来,至少不少于3个小时。相信每个学校都存在这个现象,特别是农村初中。
我常常想:是谁偷走孩子周末的快乐?又有谁来拯救孩子的双休日作业?
疑惑一:与现行教育评估制度无关?
现行教育评估制度,有时还是缺乏对学生和教师心理的关注的。教育竞争的关键点还是分数,为了分数,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还是围绕分数展开。虽然表面上取消对学生分数的排名,但在整体上还是用分数来决定。学校之间怎么决定好坏优劣?靠什么?分数说了算!老师的考核标准,什么说了算?当然还是分数!所以为了分数,双休日的作业主要围绕知识点的巩固布置,那么势必会常常出现耗时多、乏味无趣、内容多形式少的作业,导致学生的厌学。这是老师的无奈之举,也是孩子的无奈!
面对难以应付的双休日作业,做还是不做?孩子说了不算。我们的教育,孩子是缺少发言权的。
疑惑二:与老师作业布置无关?
反正是周末,现在的孩子不做作业,还干什么?看电视,玩游戏!家务活基本都是家长包办了。再说,我们的学生如果不这样做,别的老师、学校也会这样做。要不然,我们岂不是输在半路上?
为了孩子的未来,老师常常对孩子说:“你现在不努力,将来就会找不到好工作!”“就你们现在这个样子,将来是不会有大出息的!”多么“实在”的教育!这个社会的一些现象,也让涉世渐深的老师产生了很“实在”的教育。而功利性过强的教育,往往会和家长产生共鸣。
所以,老师在家长面前是具有权威性的。有多少家长会因为自己对作业的看法而去和老师沟通?他们最主要的职责是配合,老师仅需其配合就够了。多布置少布置,不会有人计较。
疑惑三:与父母的监督无关?
农村孩子的父母文化大多在高中以下。他们为了生计而奔波,工作时间长或者没规律,在教育和管理孩子方面,不是缺乏监督,就是不知如何监督管理。
面对周末的作业,一部分有时间的家长是按老师布置的去管理,一部分是交给社会上的补习班,还有一部分是加大力度,又给孩子买些辅导资料做。对于学校下发的作业纸,要求家长先检查后签名。凡双休日作业有问题的学生,家长绝对是没有检查就签字,或者作业纸就是孩子自己签字。他们往往只问一句:“作业做好了没有?”至于逐项检查,他们常常这样说:“我又不懂,不会教他!”“我也说他,他就是不听!”
一些不合理的做法,让老师也很无奈。交给补习班的孩子,他们的理科作业基本是补习班的老师讲出来的,这让在校老师很不好掌握学生的实际作业情况;给孩子买辅导资料的,孩子大多是满腹怨气,还不得不从;而不管孩子作业的,在他们的意识中,孩子的学习是学校管的,自己主要管孩子的吃喝穿,希望孩子身体健康就行。
“片面发展的人,不可能成为真正幸福的人。”这是卡尔·威特的教育思想。一个孩子,平时学习任务繁重,周末缺乏很好地放松,他一定不是一个很幸福的孩子。面对目前大力减负,全面发展的教改势头,我想:孩子的双休日作业也是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仔细想来,如果真要改变这些,是否可以试试这样做?
一、可以布置作业,但问问孩子是否能承受
如果不精心挑选作业,不分层布置作业,周末的作业肯定会大打折扣。孩子在周末的状态,相对来说是自由松懈的。紧张的一周过去了,还不好好放松放松?所以,量多,难度大的作业,往往就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那么,至少从作业的批改和与学生的交流中,就很容易了解到这一点。自觉调整作业的难度和数量,是完全可以的。家长也不能随心所欲,想快速出成绩就硬逼孩子多做辅导资料。至少在购买之前,和老师交流交流孩子的情况,看看购买的资料合适与否。
二、可以减少作业,老师须从桎梏中抬头
正确认识教育竞争的目的,把握好教育的根本,每一个老师都要理性。不可否认,我们的教育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从课堂还是成绩,都用一套严格的考核方案,但老师必须从桎梏中抬头。至少,无论怎么变化竞争机制,一条不变:对于老师的职业道德的期望不变!而无论老师的压力多大,基本上每个老师的职业道德也是不变的!教学都能踏实钻研,布置好双休日作业,绝非难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外作业应当是知识的发展与深化,是学习能力的改善,是掌握课堂知识的准备。所以,少点,精点,有些趣味的,实践性强的双休日作业,根据学科要求,在布置之前多准备一下,肯定能做到!
三、可以改变爱的方式,家长务必从盲点中觉醒
如果仅按文化程度来考核家长的素质的话,农村中学有的家长是不合格的。可以说,他们是粗人——农村初中很多家长文化低,说话直,见识短,孩子到了学校,基本上就全交给了学校,绝大多数只在家长会上和老师见上一面。平时老师打电话、发短信或者亲自找上门,家长才可能与老师近距离地交流情况。但是,他们身上有一样不变——爱孩子的天性是不变的。只要老师要求,即使很不愿,很不习惯,他们也会试着去做。所以,不能普遍改变这些家长的教育观念的前提下,发短信、打电话,或利用家长会,也可以慢慢改变一些家长的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家长也是愿意接受的。当然,单靠家校联系是不能改变一切的,家长必须在孩子的成长路上主动学习教育方法,改变自己,才能更好地管好自己的孩子。现在,农村的有些家长,太需要学习新的教育方式方法了。
四、可以考核,评估应当向软暴力摆手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这是教改后出现的最早一句让老师很有压力的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后来很让老师自惭的一句话。“教不好就到二线岗位上去!”这是后来没明说出来的话。没说这些话不是很有道理,它们的提出,一定很有前提性。但当教师常常这样被警告,这样被提升境界,这是不是也值得思考?
如果老师的幸福是被一只强硬的手拽着前行,这种幸福感是没质量的。如果能让老师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下好好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而不是为了太多的压力——所谓分数,所谓质量,我想:也许至少双休日作业会得到很大改观,孩子双休日快乐的系数肯定会提高。
教育过程中的许多片段是让人担忧的。当我们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旗帜把重负加在孩子身上的时候,我们还以为我们做了最正确的事。直到一些孩子不堪重负做了错误的选择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的失误!多给孩子们更多双休日应有的快乐吧,我相信,孩子在属于他们的年龄,应该有他们自己双休日合理支配的时间。这样的教育,一定是充满人性的教育。成才道路要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这样,孩子们才能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