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下室安放一个梦

来源 :莫愁·天下男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rogo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亚运村附近有一个叫“地瓜社区”的地方,曾经环境糟糕到可以用暗无天日、触目惊心来形容。如今让它改头换面的人叫周子书。凭着“地瓜社区”这个项目,他和团队非但没被举报,还被居民夹道欢迎,并且拿下了2016年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
  一条新闻的启发
  周子书头发微卷,戴厚镜片眼镜,有着艺术家的散漫气质。为什么要在地下室造房子?这要归根到十年前,周子书从中央美院毕业,怀着做一个优秀设计师的梦想到了中国美术馆工作。他希望自己能通过这么多年学的设计找到自己的价值,为当代中国艺术做点什么。
  然而,最初看似美好的理想,在他工作的第五年就被打破了。一天,周子书看到一个大妈走进中国美术馆东门,到了厕所就毫无顾忌地洗菜。中国艺术的最高殿堂好像突然间被菜市场的叫卖声淹没了。
  周子书开始对中国的艺术环境、对自己的理想产生了质疑。直到一天下班时,看着夕阳西下,一个老同事推着自行车走出美术馆大门。“我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后的自己。我肯定不能这么过!”就这样,周子书毅然辞去了工作,那一年他33岁。
  古话说“三十而立”,33岁的周子书,迎来的却是人生最迷茫的时期。好在没过多久,一个偶然的机会,周子书有了去英国留学的机会,就自费去了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
  一天,周子书在BBC看到一条新闻,英国在曼彻斯特市地下挖出了一个历史遗迹。这让周子书想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大量工人阶级涌入城市,生活在地下室里。这不正像今天的北京吗?据统计,北京有1.7万套地下室,每一套大概500平方米,大概有近一百万人生活在地下室,他们被叫作“蚁族”。为了进一步调研,周子书回到了北京。
  当时,他的想法是:要不在地下室造个图书馆?这样或许能为居住在地下室的北漂一族提供学习和就业的机会。可他很快发现,望京小区的门口已经出现了一个“朝阳书香”的自助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出现得太及时了,都不用我设计了。”
  周子书并没有就此死心,他想:“既然回来了,那就去真实地体验一下地下室的生活怎么样吧!”转身他就在三环内租了两间不到十平方米的地下室。一走进去,发现走廊上坑坑洼洼,布满水坑,空气中还有挥之不去的潮气和从厕所里传出的味道,墙壁斑驳,电线和绳子无处不在。在这里居住的北漂,无一不是被高昂租金压着,忙碌一天却不得不回到这个永远不想称它为“家”的地方。
  地下室的改造试验
  为了解住在地下室的人真实的内心想法,不善言辞的周子书开始当起了扫地工。
  借着扫地,他和四邻打成一片,大家经常聚在一起喝酒、吃火锅。他一直以为蜗居在地下室里的邻居们想要改造空间,住在舒服的房子里,原来并不是。对于居住的环境,这些邻居的真实想法是:“谁也不愿意一直住在这里,既然都是要搬的,舒不舒适又有什么关系?”
  通过聊天,周子书发现他们想要的有三样东西:稳定的工作来赚钱,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拓展职业的可能性。
  20岁出头的足疗师小赵一直很想当个软件开发员,却被困在足疗师的小圈子里;干过几年锅炉工的小卢为当平面设计师,花九千多元报了PS培训班,花光了积蓄,技术学到了,却苦于没有人介绍工作,只好干回老本行……
  “既然大家都想学东西,要不咱们来个技能交换?”周子书突然蹦出这样一个念头,然后他不知从哪里找来一根晾衣杆,中间挂着几百根彩色晾衣绳,就像是把人和人隔开的那堵无形的墙。
  把另一间房子刷白之后,他在两边墙上手绘了中国地图,那些愿意参与技能交换的人,在一边的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拉起一根晾衣繩固定。在上面贴上一张小纸条:我是某某,我会何种技能,我想学什么……
  就这样,一个个梦想挂上晾衣绳,当数百个技能交换完成后,所有晾衣绳被拉起,同一屋檐下的阻隔消失,原本的“墙”就变成了“屋顶”。就这样,这小小的一间改造房,吸引了很多人慕名前来。
  无论是技能交换,抑或是空间改造,都是手段,而非目的。周子书想要的,或者说都市需要的,是一个可以被复制的、持续发展的有活力的地下社区。但是没钱,没有可供才华施展的空间,如何能撑起这位造梦设计师如此大的野心呢?
  2014年4月做完这个试验,周子书就带着这个毕业设计作品回英国去了,凭借地下室项目论文,他成为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十年以来第一个拿A的中国学生。没想到,当他时隔半年之后回国,他的设计idea已经在国内朋友圈传开了,接下来的事情就让周子书应接不暇。
  周子书被一波接一波的电话和谈判淹没。公众对于地下室问题的关心,也远远超乎了他的想象。几家大型房企找到他,希望他参与地下室的改造设计。著名连锁店的老板有意向在地下室投资咖啡馆。政府也找上门说,亚运村安苑北里其中的一个500平方米的地下室给他使用。建筑师郭曦、人类学华裔徐乙漾、剑桥经济学硕士李世峰等一批专业人士听说他的项目后,专门回国加入他的团队,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了,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地瓜社区”。
  把“地瓜社区”变成APP
  “地瓜”这个名字,源于十几年前周子书第一次来北京上学,那是很冷的一个冬日,好朋友来火车站接他,见了面什么也没说,先掰开手里的地瓜,递给他一半,就这一半地瓜,让初入陌生城市的周子书内心的迷茫和孤独一下被驱散了。在取名时,他联想到地瓜的分享概念,于是将它作为未来地下室空间的名称。
  怎么把亚运村安苑北里的地下室变成一个有价值的地方?这是属于住户们的空间,那就由他们来绘制蓝图,让邻居们自己来出主意吧。
  2016年夏天,周子书在门口摆上一个活动摊点,让周围的大妈、大叔和孩子们都来这里投票,看他们想把这个地下空间打造成什么模样。“来一个餐厅吧”“我想要个私人电影院”“可以建个老年活动站,再建一间阅读室或者健身房……”大家纷纷拿笔写上未来梦想的空间形式。
  在大家心里,地下室和地上空间最大的不同是通风和照明,周子书依靠特殊设计的通风系统,解决了地下室阴凉潮湿的空气问题。空间色调整体以暖色为主,走进去丝毫不感觉压抑,还有无处不在的温暖灯光。
  整个地下室像一个糖葫芦,中间的廊道串起一个个小空间,每个与廊道对接的是免费的公共区域。这些15平方米~25平方米的小房间,有私人电影院,有健身房,有7-2 BookCave 地下书店,有理发店,有小孩玩的共享玩具屋……肚子饿了还可以到共享客厅吃一顿大厨做的美食。除此之外,还有若干个时租房,社区的居民可以随时租用这些房间,进行技能交换,比如开设各种培训班、举办Party、约见朋友等等。正如周子书说的:“地瓜社区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手机,每一个房间就是一个APP。每个居民既拥有这些APP,又可以利用这些APP创造价值。”
  “地瓜社区”一开张,这里就热闹了。小区里的老年合唱团有了聚会的地方,孩子们有了玩耍和学习的地方,棋友们有了下棋的地方,读书爱好者们有了读书和买书的地方……无论是什么年龄层次、什么职业的人,都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
  这仅仅是现在,未来,当北京1.7万套地下室全部通过互联网连在一起的时候,相同的兴趣爱好的人也将链接在一起,组成有共同归属感、认知感的新型社区。
  回头想想,受到人们青睐的“地瓜社区”,最初只不过是因为一条新闻、一本书而发起的项目。周子书感慨不已,这几年的坚持和努力终究是没有白费,凭着这个项目,他和团队拿到了2016年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腾格里大漠中的“碧玉”  沙湖,湖水如海、柔沙似绸、苇丛若画的它,犹如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美丽富饶的宁夏平原上。它距银川市56公里,总面积80.1平方公里,湖水45平方公里,最深处达9米。  从银川机场乘车行走不到一小时,便来到沙湖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只正在展翅飞翔的巨大沙鸥造型的大门,通体雪白,红红的嘴巴和眼睛十分传神。在离大门不远处,我们沿着盘旋的楼梯,登上了高37米的瞭望塔,从光线不
期刊
智力中等,性情温和,知书达理,实干敬业。  ——复旦大学教授严峰认为,这样的人是中国目前最需要的人  不管你曾經被伤害得有多深,总会有一个人的出现,让你原谅之前生活对你所有的刁难。  ——宫崎骏  我们做不了伟大的事情,但是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小事情。  ——特蕾莎修女  傲慢本身便是隐身于虚荣的羞耻。  ——三岛由纪夫  艺术作品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巴尔扎克  当你选定一
期刊
惠子是日本一家手机公司的职员。她平时喜欢调制各种香味的香水,然后把它们收集在小盒子里,乐此不疲。  初秋的一天,她加班到很晚才回家。此时的她有些饥肠辘辘,可家里一点食品都没有了,想去附近的小超市去买,可是这个时候超市已经关门了,于是她订了一份快餐。快餐店的服务员承诺快餐将在半个小时后到达,请她耐心等待。可是半个小时过去了,她訂的快餐还是没有来。惠子开始焦急地盯着手机屏幕上的时间,自言自语道:“怎么
期刊
十多年前,在广东一家国营企业任餐饮业务总经理的陈汉宗辞职下海,在深圳开了一家汕尾家乡菜馆。有一天,一个拍美食的朋友找到陈汉宗,请他帮忙找点汕尾蚝。原来,汕尾蚝以个大肥美、肉脆味甜著称,这个朋友希望陈汉宗研发一些菜式让他拍一拍。陈汉宗爽快地答应了。没想到,这次找蚝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陈汉宗回到汕尾才发现,那里撬好的蚝肉平均一个才卖一两元钱。蚝民辛辛苦苦撬蚝,却挣不到大钱,陈汉宗替他们感到可惜
期刊
作为社会学家,郑也夫被比作社会学圈的王朔,狂妄、好斗、执拗、大开大合、有精神洁癖。他不申报任何研究课题,不拿一分钱的研究经费,不参加任何学术评奖;他关注各种社会热点,敢自揭学术“家丑”,敢质疑行业腐败,敢叫板教育业不公……永远在骂人,始终在战斗。于是,他被爱、被恨、被怕、被厌。但他很满意自己“边缘人”的身份,甚至给自己画像:“懒散,不整衣冠,精神上却颇有洁癖,以争辩为快事,只伺候自己的兴趣,畅快,
期刊
2017年2月,一组特别的漫画在官方微博、微信等十二个平台爆红,吸引了无数吃貨的关注,上线一个月,人气就达到70万以上。它就是被称为“吃货的天堂,美食的圣殿”的“扑吃食堂”,创始人是朱敬轩和漫画家李晟。  2016年1月的一天,朱敬轩看新闻时,一个美食节目忽然进入眼帘。那是“MagicTV”美食短片系列“深夜放毒”。想起10岁那年,在家看Discovery频道美食节目时,觉得罗勒叶青酱的色泽和质感
期刊
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但“病人”身份始终为人所忌讳。可王伟星不仅是“病人”,而且是“职业病人”,他的工作就是扮成病人,按照医院的剧本与医学院学生搭戏,练习问诊、体检。他被称为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简称SP),他的心里始终住着一个影帝。  为了内心那份感激  一切都源于十六年前那段温暖的记忆。  王伟星的本职工作是老板,从事服装进出口生意。但他入行当标准化病人
期刊
一天,几个朋友小聚。朋友突然问:“哎,你们看她写的词了吗?写我家海棠花的。”众人还没来得及回答,他又说,“我真是佩服她啊,化用了张爱玲的人生三恨,之前我都没听说过,她讲解了我才知道是鲥鱼多刺,海棠无香,还有一个是……对,红楼未完。”  他说的她,是他的妻子,他们是俗世里最寻常的一对夫妻,三十年的婚姻一路走来,日子已经是平淡无奇波澜不惊。  平时不善言辞的他,这时候,满是对妻子发自内心的赞叹。她很不
期刊
彩霞为买婚房,昧着良心挣钱  林乔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河北廊坊,应聘成为某商贸公司的一名销售业务员。2012年春天,经人介绍,林乔恋爱了。为了能和心爱的女孩早日成家,林乔每天早出晚归,推销日用百货,非常辛苦,可月收入只有两三千元。三年下来,手里没攒下多少钱,看着房价越来越高,林乔非常苦恼。  一天,林乔下班后看到表哥叶浩微信朋友圈的一条信息:“今年终于实现在天津买房的梦想,明年继续努力!”林乔羡慕
期刊
他手握冰冷且沉重的笔,揭露一起又一起隐藏在黑暗中的毒泷恶雾,帮助一个又一个受到欺压或是不公的群体。他叫王克勤,一个捍卫人道的记者。  颠沛流离的真相挖掘者  王克勤出生在甘肃永登。6岁那年,他跟随父亲乘火车去兰州换粮食,因为无钱购买车票,列车员就用脏话骂他,还勒令他打扫车厢作为惩罚。这一刻骨铭心的经历,让王克勤对中国农民的命运特别关注。从兰州大学毕业后,王克勤进入了兰州市委宣传部,从事宣传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