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全国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由《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主办,拟定于2009年8月8-10日在北京举办,学习期满授予学员.国家级Ⅰ类继续教育学分6分[项目编号:2009-03-03-085(国)]。主要内容涉及: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缺血性肠病、炎症性肠病、胃食管反流病、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慢性胰腺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经鼻胃镜的临床应用、食管源性胸痛及胃食管反流病与内脏高敏感、肝脏疾病的肠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消化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由《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主办,拟定于2009年8月8-10日在北京举办,学习期满授予学员.国家级Ⅰ类继续教育学分6分[项目编号:2009-03-03-085(国)]。主要内容涉及: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缺血性肠病、炎症性肠病、胃食管反流病、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慢性胰腺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经鼻胃镜的临床应用、食管源性胸痛及胃食管反流病与内脏高敏感、肝脏疾病的肠屏障功能改变。授课教授:林三仁、刘新光、柯美云、钱家鸣、张澍田、周丽雅、杨云生、谢鹏雁、刘玉兰、丁士刚、
其他文献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的患者,仍有50%~70%因体内残留白血病病灶引起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复发。我们利用细胞因子体外诱导脐血单个核细胞(MNC)产生树突状细胞(DC),提取白血病细胞RNA作为抗原冲击DC,诱导产生抗AML特异性免疫作用,为AML免疫治疗提供丰富的DC来源。
患者女,19岁。2008年10月因“间断上腹胀痛2年,加重伴呕吐3个月”入住本院消化内科。患者入院前2年间断出现进食后上腹部持续性胀痛,无反酸、嗳气及恶心、呕吐,控制饮食可缓解。
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显示了抗血小板治疗对血栓栓塞性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益处,目前小剂量阿司匹林(75~325mg)广泛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和外周动脉疾病的治疗,尤其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的患者更加强调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重要性。但抗血小板药物是一柄“双刃剑”,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一方面能抑制血小板活化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AITD)患者体内常见的甲状腺自身抗体。我们进行了一项5年的流行病学随访研究,探讨了普通人群中TPOAb和TgAb阳性率及其阳性的发生率和抗体的自然转归,并探讨了环境因素碘对其的影响。
患者男,40岁,汉族。主因“发现抗-HIV阳性10年,意识障碍伴大小便失禁7h”于2008年3月17日收入院。
线粒体是一个直径1μm,长2~3μm大小的细胞器,存在于几乎所有真核生物细胞内。生物进化研究表明,1.5亿年以前,具有有氧代谢功能的细菌侵入原核生物细胞后,与宿主形成共生现象,有氧菌最终演化为线粒体,使得原核生物具有更高效的有氧代谢能力。线粒体是除细胞核以外惟一具有遗传物质(DNA)的半自主性细胞器。线粒体的基本功能是将外界摄取来的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通过位于其内膜上呼吸链的氧化磷酸化作用来产生细
目的 研究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在慢传输型便秘(STC)大鼠结肠的分布、表达及外源性GDNF对肠道传输功能的影响。方法 清洁级成年SD大鼠48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后者用大黄灌胃,共3个半月,建立STC的动物模型,前者用生理盐水灌胃。建模成功后正常对照组再分为正常组、GDNF组2个亚组,模型组再分为STC模型组、STC模型加GDNF组2个亚组。正常组和STC模型组
目的 探讨阿霉素、博莱霉素、长春新碱、氮烯咪胺(ABVD)第1、8天用药方案治疗初治霍奇金淋巴瘤(HL)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2005年10月-2006年10月收治的Ⅱ~Ⅳ期初治HL62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均为31例,A组采用ABVD第1、8天用药方案进行化疗6~8周期,B组采用ABVD第1、15天用药方案进行化疗6~8周期,两组患者化疗结束后均由同一位放疗科医生根据
患者女,45岁。因“反复胸闷气促10余天”于2008年8月31日入院。患者1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促,端坐呼吸,伴双下肢水肿,遂到当地医院治疗,心脏彩超示:“心包积液,左室后壁液性暗区,厚2.3cm”,对症治疗无明显好转故来我院就诊,以心包积液收入我科。起病后精神饮食差,睡眠差,体重减轻5kg,停经3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