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的GDP增长率达到8%,民营经济的困难形势也有所缓和。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发展轮廓清晰显现。这是国内外经济人士的普遍认知。
人们记忆犹新,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姗姗来迟,是近十年来召开时间最晚的一次。经济观察家普遍认为,会期的延迟表明中国经济正处于复杂境地,世界经济格局动荡加上国内宏观经济数据走势不确定,使得中国政府在一年一度的这个敏感时点,难以对2012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形成统一意见,做出果断决策
总基调,为何定为“稳中求进”?
“‘又好又快’是我们长期追求的发展状态。欧债危机的演化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对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不可小觑。确定‘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是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做出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决策。”国务院参事室参事汤敏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去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各类风险明显增多。今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为“稳中求进”。
欧美等主要经济体受到债务危机的困扰,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在外需面临下滑风险的同时,国内受房地产调控等因素影响,投资增速也有可能进一步下滑。今年经济增速下行风险加大。第一季度显示的经济指数,证明“稳”字当头的政策是正确的。
所谓“稳”,就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物价压力回落之后,要想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平稳的经济环境、平稳的政策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他认为,通常只有在经济回落的通道中,才会产生转型的内生动力和改革的共识。在一个平稳的环境中也容易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包括利率、汇率的调整,资源要素价格的调整,农村金融服务的调整。
所谓“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求进”,中央强调的其实是加快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当前“求进”的核心是扩大内需,切实提高最终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第一季度虽然经济发展平稳,但是今年还是要把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放在首要地位,就是说要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来支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同时要巩固今年抑制通胀的成果。这个变化是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所提出来的具有针对性的战略决策。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分析认为,当前的宏观调控顺序调整为“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由于今年通货膨胀压力很大,所以在宏观调控上,不得不把抑制通胀放在宏观调控的首要地位,相应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所放松。随着今年下半年的通胀压力有所缓解,应当适时地把宏观调控的重点转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也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够实现既抑制通胀又保持稳定增长这一双重目标。
转变发展方式,是要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要调整经济结构里重大的扭曲关系。如果在转变发展方式上有所突破,我们不仅能在明年保持物价稳定,而且还能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为整个‘十二五’、未来10年,甚至20年的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创造条件。
扩大内需,为何成为战略基点?
观察今年经济发展的势头,必须继续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
有分析认为,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消费需求不足,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剔除价格因素后我国投资需求每年的增长率都在13.5%左右,这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差不多一倍。在国际社会,经济增长10个点中消费需求会占6到7个点,而我国与此相反。在“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原因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国际市场波动对本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影响太大。要摆脱对外需的过度依赖就需要发展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制度和技术创新能力。要想实现这些,不是一个短期的政策就能解决,而需要长期通过制度的变化来实现。
转变发展方式最重要的就是降低投资率、提高消费率。如果“十二五”期间能使我国的居民消费率提高10个百分点,即由现在的34%提高到44%,那就意味着我们每年能新增一两万亿元的商品销售。2011年,我国的投资率上升到48.6%的历史最高水平,比前年又提高了1.1%,与此同时,最终消费率第一次低于投资率。这意味着,2010年我国生产的产品里有近一半是用来扩大再生产的,老百姓消费比投资的还要少,这种结构是极度扭曲、不可持续的。
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由于欧美弱增长对我国出口的带动还将回落,长期支持我国高增长的外贸今后对经济拉动作用将减弱,中国经济的增长最终必然要依赖内需。内需包括消费和投资,我国的消费潜力非常大。中央提出“稳中求进”,最可靠的途径是增加消费,因为消费增长有别于投资的最大优点是平稳。投资可能大起大落,消费真正激发起来后,能保证国民经济长期平稳增长。
在扩大消费方面,减税措施今年会发挥较好的作用。中小企业和居民税负减轻,能够为消费提供一定的支撑。此外,我国还可以通过发展消费信贷、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等途径扩大居民的最终消费。文化、休闲、汽车等消费市场仍存在很大的增长空间,在合理控制的前提下,居民的住房需求也应得到更好的满足。
实体经济,为何回归台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这一点,对民营经济的发展也有方向性的意义。
只有实体经济发展起来,经济增长才能平稳。实体经济的投资主体是基础设施、房地产、制造业。我国房地产业在经历调控后发展持续回落,基础设施也不可能再大规模扩张,因此就回归到要扶持制造业发展,提高竞争力。无论是通过创新,通过税收扶持,还是通过结构性减税等手段,这其实都是属于“稳中求进”中“稳”的部分。
虽然如此,但实体经济盈利空间受到挤压,是我国宏观经济中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今年国家已经开始注意通过降低中小企业税费、理顺能源资源价格机制等方面,让做实业的企业真正有奔头。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产业“空心化”。目前,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经营难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实体经济经营环境恶化。不少资金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但由于没有核心技术,实际上并没有取得很好的业绩,真正的盈利是通过委托贷款等形式,做新兴产业实际上只保留了一个“壳”。
实体经济经营环境恶化,中小民营企业经营难,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资金紧张,就是个体经营投资总额出现大幅度下滑。去年1至9月份,投资总额同比回落约16%,部分中小企业停产。经济学界认为,原因在于:一是总量性货币政策收缩导致资金投放偏向性效应加剧,使缺少资本金、抵押品和资信的中小企业融资难;二是资源性原材料和基础产品价格的上涨,进一步压缩了部分没有转型的中小企业的利润,使其内源性资金来源更为紧张;三是大量资金流向泡沫领域。
因此,目前“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根源不在于货币政策收紧和成本上涨,而在于经济泡沫和金融扭曲导致的套利收益,远远大于正常经营的收益,这使得中小企业资金搬家至泡沫领域。今后,金融机构应响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号召,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
今年下半年,世界经济走向还是变幻莫测。一旦发生变化,我国的经济也会受到波动。我们牢牢把握住“稳中求进”的方向,才是懂得了中庸之道的精妙!
人们记忆犹新,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姗姗来迟,是近十年来召开时间最晚的一次。经济观察家普遍认为,会期的延迟表明中国经济正处于复杂境地,世界经济格局动荡加上国内宏观经济数据走势不确定,使得中国政府在一年一度的这个敏感时点,难以对2012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形成统一意见,做出果断决策
总基调,为何定为“稳中求进”?
“‘又好又快’是我们长期追求的发展状态。欧债危机的演化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对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不可小觑。确定‘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是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做出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决策。”国务院参事室参事汤敏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去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各类风险明显增多。今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为“稳中求进”。
欧美等主要经济体受到债务危机的困扰,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在外需面临下滑风险的同时,国内受房地产调控等因素影响,投资增速也有可能进一步下滑。今年经济增速下行风险加大。第一季度显示的经济指数,证明“稳”字当头的政策是正确的。
所谓“稳”,就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物价压力回落之后,要想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平稳的经济环境、平稳的政策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他认为,通常只有在经济回落的通道中,才会产生转型的内生动力和改革的共识。在一个平稳的环境中也容易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包括利率、汇率的调整,资源要素价格的调整,农村金融服务的调整。
所谓“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求进”,中央强调的其实是加快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当前“求进”的核心是扩大内需,切实提高最终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第一季度虽然经济发展平稳,但是今年还是要把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放在首要地位,就是说要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来支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同时要巩固今年抑制通胀的成果。这个变化是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所提出来的具有针对性的战略决策。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分析认为,当前的宏观调控顺序调整为“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由于今年通货膨胀压力很大,所以在宏观调控上,不得不把抑制通胀放在宏观调控的首要地位,相应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所放松。随着今年下半年的通胀压力有所缓解,应当适时地把宏观调控的重点转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也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够实现既抑制通胀又保持稳定增长这一双重目标。
转变发展方式,是要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要调整经济结构里重大的扭曲关系。如果在转变发展方式上有所突破,我们不仅能在明年保持物价稳定,而且还能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为整个‘十二五’、未来10年,甚至20年的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创造条件。
扩大内需,为何成为战略基点?
观察今年经济发展的势头,必须继续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
有分析认为,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消费需求不足,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剔除价格因素后我国投资需求每年的增长率都在13.5%左右,这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差不多一倍。在国际社会,经济增长10个点中消费需求会占6到7个点,而我国与此相反。在“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原因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国际市场波动对本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影响太大。要摆脱对外需的过度依赖就需要发展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制度和技术创新能力。要想实现这些,不是一个短期的政策就能解决,而需要长期通过制度的变化来实现。
转变发展方式最重要的就是降低投资率、提高消费率。如果“十二五”期间能使我国的居民消费率提高10个百分点,即由现在的34%提高到44%,那就意味着我们每年能新增一两万亿元的商品销售。2011年,我国的投资率上升到48.6%的历史最高水平,比前年又提高了1.1%,与此同时,最终消费率第一次低于投资率。这意味着,2010年我国生产的产品里有近一半是用来扩大再生产的,老百姓消费比投资的还要少,这种结构是极度扭曲、不可持续的。
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由于欧美弱增长对我国出口的带动还将回落,长期支持我国高增长的外贸今后对经济拉动作用将减弱,中国经济的增长最终必然要依赖内需。内需包括消费和投资,我国的消费潜力非常大。中央提出“稳中求进”,最可靠的途径是增加消费,因为消费增长有别于投资的最大优点是平稳。投资可能大起大落,消费真正激发起来后,能保证国民经济长期平稳增长。
在扩大消费方面,减税措施今年会发挥较好的作用。中小企业和居民税负减轻,能够为消费提供一定的支撑。此外,我国还可以通过发展消费信贷、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等途径扩大居民的最终消费。文化、休闲、汽车等消费市场仍存在很大的增长空间,在合理控制的前提下,居民的住房需求也应得到更好的满足。
实体经济,为何回归台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这一点,对民营经济的发展也有方向性的意义。
只有实体经济发展起来,经济增长才能平稳。实体经济的投资主体是基础设施、房地产、制造业。我国房地产业在经历调控后发展持续回落,基础设施也不可能再大规模扩张,因此就回归到要扶持制造业发展,提高竞争力。无论是通过创新,通过税收扶持,还是通过结构性减税等手段,这其实都是属于“稳中求进”中“稳”的部分。
虽然如此,但实体经济盈利空间受到挤压,是我国宏观经济中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今年国家已经开始注意通过降低中小企业税费、理顺能源资源价格机制等方面,让做实业的企业真正有奔头。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产业“空心化”。目前,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经营难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实体经济经营环境恶化。不少资金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但由于没有核心技术,实际上并没有取得很好的业绩,真正的盈利是通过委托贷款等形式,做新兴产业实际上只保留了一个“壳”。
实体经济经营环境恶化,中小民营企业经营难,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资金紧张,就是个体经营投资总额出现大幅度下滑。去年1至9月份,投资总额同比回落约16%,部分中小企业停产。经济学界认为,原因在于:一是总量性货币政策收缩导致资金投放偏向性效应加剧,使缺少资本金、抵押品和资信的中小企业融资难;二是资源性原材料和基础产品价格的上涨,进一步压缩了部分没有转型的中小企业的利润,使其内源性资金来源更为紧张;三是大量资金流向泡沫领域。
因此,目前“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根源不在于货币政策收紧和成本上涨,而在于经济泡沫和金融扭曲导致的套利收益,远远大于正常经营的收益,这使得中小企业资金搬家至泡沫领域。今后,金融机构应响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号召,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
今年下半年,世界经济走向还是变幻莫测。一旦发生变化,我国的经济也会受到波动。我们牢牢把握住“稳中求进”的方向,才是懂得了中庸之道的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