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镇化率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率体现,城镇化率高则经济水平相对也高。在县域经济中,高城镇化率区域还需提高乡村发展水平,才能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因而该经济区域在经济薄弱的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福建省石狮市为例,围绕如何在拥有高度城镇化率的县域经济基础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规划,促进城乡融合。
关键词:城镇化;区域经济;乡村振兴
一、 前言
根据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建立的“S”模型分析:城镇化率在10%时开始启动,城镇化率在30%之前发展较慢;在30%到70%则是城镇化高速增长期,表现为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的活跃性足够支撑城镇化高速推进。当城镇化增长率突破 70%之后,进入全社会追逐高福利状态,此时经济增速下降,城镇化速度又开始进入慢速发展阶段,这也是全球城镇化增长率的发展规律。 城镇化水平极大的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高城镇化率则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也高。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于2018年9月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要内容,会上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据统计,石狮市作为县级市,2017年城镇化率达79.1%。而通过高城镇化率的经济区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乡村振兴规划,促进城乡融合,笔者认为其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值得深入探析。
二、城镇化效率与县域经济发展关联
“城镇化”被中央首次正式采用为2000年10月11日。中共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城镇化”一词,并专门用500多字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进行详细阐述。我国自2013年起逐步加快城镇化工作推进,当年11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2013年12月10-13日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期间,且12-13日“同步”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并于2014年3月中旬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实施文件。据国内学者仇保兴以国内外城镇化水平数据比较分析,1981年到 2003年的22年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即提高20%,而发达国家城镇化增长率从20%到40%,英国用120年,法国用100年,德国用80年,美国用40年,苏联用30年,日本用30年。通过比较,按此速度测算,如果我国城镇化率再提高 20个百分点,仅需l6-17年即可实现,以此推算,我国到2020年将实现较高城镇化水平。 据查阅有关统计数据,当前,我国平均城镇化率为58.52%,福建省平均城镇化率为64.8%。如上文所述,我国城镇化率水平正逐步提高,且局部区域已明显超过平均水平,比如石狮市城镇化率2017年达到79.1%,居于福建首位。但是,在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与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增长相比,农业现代化还有一定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因此及时进行对包含“三农”在内的农业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的有力补充,更有利于拉近县域中城镇与乡村经济发展平衡。
三、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说过,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的两件最深刻事情:其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其二是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的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其成绩有目共睹。以石狮市为例,自2013年我国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以来,结合同年7月7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石狮市全域城市化发展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精神,作为全省首个试点改革城市,虽口号为“全域城市化”,其本质仍为新型城镇化发展范畴。2013年至2017年石狮市城镇化率分别为77%、77.8%、78%、78.4%、79.1%,GDP增速分别为12.5%、11.2%、10.2%、8.1%、8.5%,“三农”所集中体现的第一产业值增长率分别为0.4%、3.2%、4.6%、2.5%、-6.8%,第二产业值增长率分别为13.5%、11.6%、10.1%、6.3%、6.9%,第三產业值增长率分别为11.8%、11.2%、10.7%、10.9%、11.6%。其中表明石狮市城镇化率不断提升的同时,而涉及农村的第一产业退化,第二、三产业不断提升。另根据有关研究数据,即使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仍还有近四分一的乡村人口。综上,一方面体现了新型城镇化带动的县域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则反映出新型城镇化需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从而补上乡村“短板”。在不损害农民利益、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制、不减少农村耕地面积情况下,高度城镇化的乡村区域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良机。因此,在诺瑟姆 “S”模型的理论基础上,坚持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针对高城镇化率区域的薄弱乡村进行乡村振兴规划,推动城镇与乡村协同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以福建省石狮市为例:
1. 提升乡村优势产业。石狮市陆域160平方公里,其中乡镇基本农田不足13平方公里,2017年种植农业仅占GDP的0.07%,从事纯农业的劳动力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仅为8%。而2017年渔业产值为48.2亿元,居福建省前列,侧面反映了石狮市乡村产业主要以渔业养殖捕捞为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鼓励农民勤劳守法致富”,且石狮市发展城镇化的目的在于缩小城乡差距,而提高乡村农民(渔民)收入是主要手段。因此,在城镇化的带动下,石狮市实施乡村振兴规划,可发挥渔业产业优势,比如:(1)推进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推动海洋捕捞业结构调整。推进祥芝镇祥芝村、鸿山镇东埔村渔港经济区建设,在2018年底前完成海水养殖规划编制,促进2020年渔业标准化养殖生产基地建设面积达700亩。(2)稳妥发展远洋渔业,推动永宁镇梅林码头通过一类开放口岸建设,简化远洋捕捞海产品检验通关程序,支持渔民做全产业链,为远洋渔船装卸、补给、通关、冷藏和物流提供便利。(3)2018年9月起,在现有海洋生物科技园区内启动建设1400亩海洋生物食品园,做大做强水产品加工及冷链储藏物流等。千方百计促进乡村增产,农渔民增收,推动农渔民在享受乡村美好生活环境的同时,进城消费,甚至购房定居,进一步侧面推动城镇化发展。 2. 平衡城乡均等发展。城镇经济发展聚集人力、物力、资本等要素,产生全区域效益最大化,其本质为城镇化的实现过程。而在高城镇化率区域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规划,则必须推动突破城乡布局限制,平衡城镇与乡村均等发展,既在保障城镇水平的基础上,适度向乡村发展倾斜。尤其是乡村教育、医疗和社保方面,石狮市实施乡村振兴规划,比如:(1)优先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实施乡村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促进全域教育均衡化。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至2020年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5%。加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乡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在乡村每年开展12期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至2020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00名,认定100名。(2)至2020年实现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的同时,实现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50%。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注重全科医生培养。(3)加强农村养老设施建设,至2020年,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70%以上。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做好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
3. 增加乡村基础投入。石狮市在发展城镇化同时,实施乡村振兴规划,既推动“人的城镇化”,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又主动增加乡村基础设施等投入,为留在乡村人口提供健全公共服务和美丽乡村宜居环境。比如当前石狮市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54.6万,农村人口14.5万。结合我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实现“人的城镇化”目标以及石狮市“十三五”规划,石狮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推动实现乡村户籍融入改革,规划于2020年前增加城镇人口4万人,使城镇化率达85%。大力推行公共服务,2018年市财政投入3000万元以上用于深化美丽乡村、美丽城镇建设,至2020年累计投入1亿元以上用于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2019年建设10个以上农村集中住宅小区,基本实现全市所有县道、乡道及其他主要道路污水管网全覆盖。再者改造乡村基础设施,2018年在全市范围内完成57座公厕改造提升任务,至2020年基本实现乡镇所在地每万人有3至4座公厕,步行15分钟左右有1座公厕。石狮市坚持“一村一策”,制定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三年行动方案,着力增强乡村集体自我“造血”功能,切实形成脱贫致富长效机制,2018年底全面消除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万元以下的“空壳村”和部分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万元至5万元的“薄弱村”,2019年底消除绝大部分薄弱村,2020年底全面消除薄弱村,力争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村達70%。
总之,乡村振兴所将带来的不仅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补充,更是全面提升区域城镇化质量的重要因素。即城镇化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乡村经济发展带动城镇化。
参考文献:
[1]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商务印书馆,1995.
[2]仇保兴.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之路[J].中国发展观察,2010(03).
(作者单位:石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键词:城镇化;区域经济;乡村振兴
一、 前言
根据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建立的“S”模型分析:城镇化率在10%时开始启动,城镇化率在30%之前发展较慢;在30%到70%则是城镇化高速增长期,表现为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的活跃性足够支撑城镇化高速推进。当城镇化增长率突破 70%之后,进入全社会追逐高福利状态,此时经济增速下降,城镇化速度又开始进入慢速发展阶段,这也是全球城镇化增长率的发展规律。 城镇化水平极大的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高城镇化率则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也高。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于2018年9月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要内容,会上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据统计,石狮市作为县级市,2017年城镇化率达79.1%。而通过高城镇化率的经济区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乡村振兴规划,促进城乡融合,笔者认为其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值得深入探析。
二、城镇化效率与县域经济发展关联
“城镇化”被中央首次正式采用为2000年10月11日。中共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城镇化”一词,并专门用500多字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进行详细阐述。我国自2013年起逐步加快城镇化工作推进,当年11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2013年12月10-13日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期间,且12-13日“同步”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并于2014年3月中旬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实施文件。据国内学者仇保兴以国内外城镇化水平数据比较分析,1981年到 2003年的22年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即提高20%,而发达国家城镇化增长率从20%到40%,英国用120年,法国用100年,德国用80年,美国用40年,苏联用30年,日本用30年。通过比较,按此速度测算,如果我国城镇化率再提高 20个百分点,仅需l6-17年即可实现,以此推算,我国到2020年将实现较高城镇化水平。 据查阅有关统计数据,当前,我国平均城镇化率为58.52%,福建省平均城镇化率为64.8%。如上文所述,我国城镇化率水平正逐步提高,且局部区域已明显超过平均水平,比如石狮市城镇化率2017年达到79.1%,居于福建首位。但是,在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与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增长相比,农业现代化还有一定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因此及时进行对包含“三农”在内的农业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的有力补充,更有利于拉近县域中城镇与乡村经济发展平衡。
三、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说过,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的两件最深刻事情:其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其二是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的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其成绩有目共睹。以石狮市为例,自2013年我国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以来,结合同年7月7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石狮市全域城市化发展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精神,作为全省首个试点改革城市,虽口号为“全域城市化”,其本质仍为新型城镇化发展范畴。2013年至2017年石狮市城镇化率分别为77%、77.8%、78%、78.4%、79.1%,GDP增速分别为12.5%、11.2%、10.2%、8.1%、8.5%,“三农”所集中体现的第一产业值增长率分别为0.4%、3.2%、4.6%、2.5%、-6.8%,第二产业值增长率分别为13.5%、11.6%、10.1%、6.3%、6.9%,第三產业值增长率分别为11.8%、11.2%、10.7%、10.9%、11.6%。其中表明石狮市城镇化率不断提升的同时,而涉及农村的第一产业退化,第二、三产业不断提升。另根据有关研究数据,即使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仍还有近四分一的乡村人口。综上,一方面体现了新型城镇化带动的县域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则反映出新型城镇化需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从而补上乡村“短板”。在不损害农民利益、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制、不减少农村耕地面积情况下,高度城镇化的乡村区域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良机。因此,在诺瑟姆 “S”模型的理论基础上,坚持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针对高城镇化率区域的薄弱乡村进行乡村振兴规划,推动城镇与乡村协同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以福建省石狮市为例:
1. 提升乡村优势产业。石狮市陆域160平方公里,其中乡镇基本农田不足13平方公里,2017年种植农业仅占GDP的0.07%,从事纯农业的劳动力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仅为8%。而2017年渔业产值为48.2亿元,居福建省前列,侧面反映了石狮市乡村产业主要以渔业养殖捕捞为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鼓励农民勤劳守法致富”,且石狮市发展城镇化的目的在于缩小城乡差距,而提高乡村农民(渔民)收入是主要手段。因此,在城镇化的带动下,石狮市实施乡村振兴规划,可发挥渔业产业优势,比如:(1)推进海洋捕捞渔船更新改造,推动海洋捕捞业结构调整。推进祥芝镇祥芝村、鸿山镇东埔村渔港经济区建设,在2018年底前完成海水养殖规划编制,促进2020年渔业标准化养殖生产基地建设面积达700亩。(2)稳妥发展远洋渔业,推动永宁镇梅林码头通过一类开放口岸建设,简化远洋捕捞海产品检验通关程序,支持渔民做全产业链,为远洋渔船装卸、补给、通关、冷藏和物流提供便利。(3)2018年9月起,在现有海洋生物科技园区内启动建设1400亩海洋生物食品园,做大做强水产品加工及冷链储藏物流等。千方百计促进乡村增产,农渔民增收,推动农渔民在享受乡村美好生活环境的同时,进城消费,甚至购房定居,进一步侧面推动城镇化发展。 2. 平衡城乡均等发展。城镇经济发展聚集人力、物力、资本等要素,产生全区域效益最大化,其本质为城镇化的实现过程。而在高城镇化率区域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规划,则必须推动突破城乡布局限制,平衡城镇与乡村均等发展,既在保障城镇水平的基础上,适度向乡村发展倾斜。尤其是乡村教育、医疗和社保方面,石狮市实施乡村振兴规划,比如:(1)优先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实施乡村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促进全域教育均衡化。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至2020年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5%。加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乡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在乡村每年开展12期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至2020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00名,认定100名。(2)至2020年实现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的同时,实现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50%。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注重全科医生培养。(3)加强农村养老设施建设,至2020年,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70%以上。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做好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
3. 增加乡村基础投入。石狮市在发展城镇化同时,实施乡村振兴规划,既推动“人的城镇化”,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又主动增加乡村基础设施等投入,为留在乡村人口提供健全公共服务和美丽乡村宜居环境。比如当前石狮市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54.6万,农村人口14.5万。结合我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实现“人的城镇化”目标以及石狮市“十三五”规划,石狮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推动实现乡村户籍融入改革,规划于2020年前增加城镇人口4万人,使城镇化率达85%。大力推行公共服务,2018年市财政投入3000万元以上用于深化美丽乡村、美丽城镇建设,至2020年累计投入1亿元以上用于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2019年建设10个以上农村集中住宅小区,基本实现全市所有县道、乡道及其他主要道路污水管网全覆盖。再者改造乡村基础设施,2018年在全市范围内完成57座公厕改造提升任务,至2020年基本实现乡镇所在地每万人有3至4座公厕,步行15分钟左右有1座公厕。石狮市坚持“一村一策”,制定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三年行动方案,着力增强乡村集体自我“造血”功能,切实形成脱贫致富长效机制,2018年底全面消除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万元以下的“空壳村”和部分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万元至5万元的“薄弱村”,2019年底消除绝大部分薄弱村,2020年底全面消除薄弱村,力争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村達70%。
总之,乡村振兴所将带来的不仅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补充,更是全面提升区域城镇化质量的重要因素。即城镇化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乡村经济发展带动城镇化。
参考文献:
[1]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商务印书馆,1995.
[2]仇保兴.中国的新型城镇化之路[J].中国发展观察,2010(03).
(作者单位:石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