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具体案例谈受贿罪的客观构成要件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tyi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情介绍及分歧意见
  
  2004年5月至2006年4月,被告人何某任某国有公司公积金分中心主任、房改办出纳期间,房改办作为建设单位开发该国有公司第二、第三家属区,并委托甲监理公司对工程进行监理。甲监理公司为“拉关系”每月向何某发工资1300元,共计24个月,何某共领取31200元。案发后,何某所领的31200元被检察机关追缴。
  对该案的定性处理主要有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何某的行为构成受贿罪。主要理由是,何某身为国有公司工作人员,利用担任某国有公司公积金分中心主任、房改办出纳的职务之便,以协调关系等名义从甲监理公司领取工资,收受该监理公司贿赂31200元,其行为严重侵害了国有公司正常的管理活动和国有公司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完全符合受贿罪的构成要件,构成受贿罪。虽然何某没有“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议纪要》的规定,为他人谋取利益包括承诺、实施和实现三个阶段的行为,只要具有其中一个阶段的行为,如国家工作人员收受他人财物时,根据他人提出的具体请托事项,承诺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就具备了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要件。明知他人有具体请托事项而收受其财物的,视为承诺为他人谋取利益。
  第二种意见认为:何某的行为不构成受贿罪。 我国《刑法》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司法解释也指出:“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同时具备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才构成受贿罪。”这就是说,收受贿赂只要不具备“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情节,就不能构成受贿罪。构成受贿罪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必须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二是有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客观事实存在,三是有为他人谋取利益的主观心态。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受贿罪名就不成立。
  笔者认为,本案中何某的行为已构成受贿罪。?司法实践中,受贿行为可以分为三种表现形式:1、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不论是否“为他人谋取利益”,均构成受贿。2、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同时还要具备“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情节,才能构成受贿。3、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变相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也构成受贿。本案中,何某的行为比较符合上述第二种情况。何某作为某国有公司工作人员,符合受贿行为的主体要求;在客观方面,何某利用其公积金分中心主任、房改办出纳的身份,以工资名义非法领取甲监理公司给予的款物,应视为何某有承诺行为,且该承诺事项属于其职权范围之内,已构成典型的“权钱交易”的行为,至于为他人谋取的利益是否实现,不影响其行为的性质;在主观方面,何某明知自己承诺为他人谋取利益并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行为会侵犯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却积极追求这一危害结果的发生,其所持的态度是直接故意;在客体方面,何某的行为侵犯了某国有公司正常的管理秩序和国家公职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
  
   二、主要焦点
  
  该案的焦点集中表现在认定受贿犯罪时,对“为他人谋取利益”应如何理解和把握。受贿的实质就是“以权谋私”,即凭借自己的职位、职权地位产生的特定的制约关系或影响力,为自己谋取私利。因此,受贿行为人犯罪目的就是“谋取私利”。在收受型贿赂和斡旋受贿中,都要求“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条件,关于该条件是属于受贿罪的主观要件还是客观要件的问题,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都存在争议。主观要件说认为,为他人谋取利益只是行贿人与受贿人之间货币与权力互相交换达成的默契,而不是受贿罪随必需的要件。而客观要件说则认为“为他人谋取利益”是受贿的行为之一。为他人谋取利益具有以下三种情形:(1)允诺为他人谋取利益;(2)正在为他人谋取利益;(3)已经为他人谋取利益。只要具备上述情形之一的,就视为具有为他人谋取利益这一要件。受贿者实施受贿行为的目的就是为了“谋取私利”。受贿人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后,就已经达到犯罪目的。而为他人谋取利益,是受贿者接受财物的手段,是因为接受了他人财物而付出的相应的“对价”。因此将“为他人谋取利益”作为受贿犯罪的主观要件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同时,在刑法理论上,有的学者认为“为他人谋取利益”不应成为受贿罪的构成要件,因为利用职务便利收受贿赂是贿赂罪的主行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是受贿罪的从行为,主行为并不依赖从行为而存在。非法收受贿赂和“为他人谋利益”这两个行为并不是等量齐观,不可分割的。这种观点势必影响到对于受贿犯罪既遂标准的认定。
  
   三、焦点辨析
  
   笔者认为,对于具体犯罪构成的理解不能脱离现行刑法的规定,在刑法将“为他人谋取利益”规定为部分受贿罪成立的必要条件时,将其排除于犯罪构成要件之外不但有悖于立法初衷,而且会带来司法实践的混乱。
   首先,为他人谋取利益是受贿罪的客观要件,如果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财物但事实上并没有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则不成立受贿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1989年《关于执行〈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若干问题的解答》也指出: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同时具有“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才能构成受贿罪。为他人谋取的利益是否正当,为他人谋取的利益是否实现,不影响受贿罪的成立。据此,为他人谋取利益,是指客观上有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而不要求实际上使他人取得了利益。当然这种观点也存在许多问题,如与受贿罪的本质不相符合,与认定受贿既遂的标准不相符合,与罪刑相适应原则不相符合等。
  其次,为他人谋取利益不是客观要件而是主观要件的观点,是对刑法规定进行了扭曲解释,也容易不当地缩小受贿罪的处罚范围。因此,笔者认为,为他人谋取利益仍然是受贿罪的客观要件,其内容是许诺为他人谋取利益。国家工作人员在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之前或者之后许诺为他人谋取利益,就在客观上形成了以权换利的约定,同时使人们产生以下认识: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是可以收买的,只要给予财物,就可以使国家工作人员为自己谋取各种利益。这本身就使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受到了侵犯。这样理解,也符合刑法的规定: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许诺本身是一种行为,故符合刑法将其规定为客观要件的表述;为他人谋取利益只要求是一种许诺,不要求有谋取利益的实际行为与结果;为他人谋取利益只是一种许诺,故只要收受了财物就是受贿既遂,而不是待为他人谋取实际利益之后才是既遂。
  再次,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许诺本身是一种行为。许诺既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暗示的。当他人主动行贿并提出为其谋取利益的要求后,国家工作人员虽没明确答复办理,但只要不予拒绝,就应当认为是一种暗示的许诺。许诺既可以直接对行贿人许诺,也可以通过第三者对行贿人许诺。许诺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假的。虚假许诺,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具有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职权或者职务条件,在他人有求于自己的职务行为时,并不打算为他人谋取利益,却又承诺为他人谋取利益。但虚假承诺构成受贿罪是有条件的:其一,一般只能在收受财物后作虚假承诺;其二,许诺的内容与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有关联;其三,因为许诺而在客观上形成了为他人谋取利益的约定。
其他文献
视听资料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录音、录像所反映的声音形象、电子计算机所贮存的资料、其他科技设备所提供的资料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42条,首次将视听资料列为法定证据之一,从而在立法上确认了视听资料的法律地位。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查处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的权利,因此,检察院的侦查部门在侦查时灵活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依照法定程序以录音、录像所反映的声
期刊
基层检察院是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基本单位,担负着查办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艰巨任务,涉及国家、社会、单位、公民等各方面的秘密事项较多。一旦发生失泄密事件,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危害。    一、容易发生失泄密的主要人员和环节    根据有关规定,基层检察院的涉密事项主要有三大类:一是检察工作中的国家秘密,指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
期刊
摘要:我国司法机关将提高司法效率,追求司法公正作为今后司法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那么提高司法效率应首先明确司法效率在司法活动中的公正价值之所在。  关键词:司法效率;司法公正;关系    打开最高人民法院的网站,你会首先看到“公正与效率”五个大字显现在该网站的首页。《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发布日期为:1999年10月20日)也提出人民法院改革的总体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审判工作效率。而最高人民检察院也在
期刊
摘要:如何建立中国特色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命题。甘肃省定西市法院在全国法院率先建立的“人民调解协议诉前司法确认机制”在这方面作了有益尝试。引起了全国关注。笔者对定西市4个基层试点法院安定、陇西、临洮、渭源法院在试行“人民调解协议诉前司法确认机制”过程中在确认范围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究。  关键词:司法改革;诉前确认;确认范围    正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
期刊
摘要:秘密侦查的立法必须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保持同步性,否则秘密侦查法治化就会遭遇重大障碍。秘密侦查法治化必须进行司法审查,加强对秘密侦查权的约束和重视无疑是落实宪法精神的重要环节。我国秘密侦查的立法应当遵循司法控制原则。实施秘密侦查时,必须经过法定机关书面许可。  关键词:秘密侦查;问题;规制    秘密侦查是指为了侦查某些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且采取公开侦查行为难以奏效的犯罪行为,由法定的国家
期刊
当前,不断增加的外来人口在促进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刑事犯罪率的不断攀升。逮捕作为最为严厉的刑事强制措施,如何更有效、合理地适用于外来犯罪人员,应是当前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重要内容。基于犯罪控制目标下的侦查需要,目前许多地方对外来犯罪人员构罪即捕,已成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外来人员的流动性及缺乏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对外来人员定罪不捕后犯罪嫌疑人是否会逃避追诉,成为检察机关办理此类案件
期刊
摘要:目前,检察机关高效、实用、经济的三级综合信息网建设已初见成效,但在信息化建设势头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仍需保持头脑清醒。特别是要时基层检察院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的问题要保持正确的认识。本文从分析基层检察院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入手,探讨了加强基层检察院信息化建设对策及注意问题,以期能为基层检察院信息化建设提供一点启示。  关键词:基层院;信息化;建设    一、基层检察院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期刊
摘要:本文对中国目前的“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进行探讨,提出完善就业歧视法律制度的建议,希望“反劳动歧视”这一提案早日被人们所重视,得以最终实现。  关键词:就业;歧视;法律完善    目前,我国劳动就业歧视这一现象非常普遍。不仅存在于各种民营,私营企业中,而且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学校,研究机构等在录用劳动者的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其种类之多,范围之广,影响之恶劣不容忽视。    一、
期刊
摘要:证据制度是民事诉讼法中的重要内容,而举证责任分配是证据规则的核心部分。随着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旧有的“超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已经开始向“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相结合的诉讼模式转化。而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是这个转化中的重要内容。举证责任在当事人之间如何分配的问题自然而然上升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当事人诉讼的成败,影响到当事人对我国诉讼制度的信任度,从而影响到整个司法制度
期刊
根据1990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看守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人犯在羁押期间,经办案机关同意,并经公安机关批准,人犯可以与近亲属通信会见。公安部结合看守所条例制定的实施办法中第三十四、三十五条规定,人犯在羁押期间要求与其在境内近亲属通信的,须经办案机关同意,要求会见的须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国家安全机关的主管局长、处长批准。会见人犯,每月不许超过一次,每次不得超过三人,会见时,应有办案人员和看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