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西别墅园林史上,美国建筑大师赖特的“流水别墅”和中国唐代艺术家王维的“辋川别业”都是著名的山墅庄园,将他们的别墅园林进行分析探究,对分析中西方建筑美之本质,启迪现代建筑设计的灵感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辋川居;流水别墅;王维;赖特;审美本源
园林,是将山、水、树、林等自然环境与建筑有机融合,构成为一个完美的统一体,是学习建筑美学观念的一个重要契机,也是人类、建筑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在中西别墅园林史上,美国建筑大师赖特的“流水别墅”和中国唐代艺术家王维的“辋川别业”都是著名的山墅庄园,将他们的别墅园林进行分析探究,对分析中西方建筑美之本质,启迪现代建筑设计的灵感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赖特与王维的精神相遇
赖特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是著名建筑学派“田园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设计理念里注重环境因素,崇尚自然,开创性的应用开敞式平面布局和材料的运用表达等,为现代建筑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献,被誉为世界现代建筑大师。王维,字摩诘,是著名的诗人、大画家,音乐家,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佛”。他的诗画和禅理相融相生,造诣很高,苏公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初看起来,两人似乎完全没有联系,但两者精神上的相通之处却是显见的。赖特本人熟稔且热爱以爱默生、梭罗为代表的美国自然主义文学,而爱默生、梭罗恰恰非常熟悉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以至于林语堂甚至认为梭罗是最富于中国色彩的美国作家。1905年,赖特第一次来到日本,就被保留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本源的日本艺术着迷了。1918年他来到中国,对老子思想及道教产生了浓厚的情趣,尤其推崇天人合一之境。他将对东方哲学的理解运用于现代建筑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有机建筑设计理念。赖特拜自然为师,泥土、芬芳、花草、四季触动了他对大自然的渴望与追求,使得他慢慢形成了无限广大与万物蕴涵的宇宙模式。这与王维“师法自然”的创作风格不谋而合。
二、王维的辋川别业文化背景
在中国,最早的别墅是叫别业。马斗全先生在《南窗杂考》里提到“别墅”与“别业”是发一世之蒙的观点。别业的代表,当属文人园林别业。其渊源可上溯到两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到盛唐、明清已高峰迭起。据《洛阳名园记》里描述“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可见唐代造园盛世兴旺。
文人园林是古代隐士文化的结晶。古代隐士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们才华横溢,澄怀观道,向往自然,由心而发的嗜好,促使了文人们从大自然中的隐居转变为在营造山水中隐居精雅化的过程。王维的“辋川别业”就是这种人工造园的杰出代表。王维隐居于陕西南田县南二十里处的山谷,因辋河水流潺湲,波纹旋转有若车轮,故名“辋川”。辋川别业又称蓝田别业,原为前朝声名狼藉的官僚宋之问的一处庄园,王维购置以后,以诗画入实景,精心营造建成了辋川二十景。他常与好友裴迪,观棋酌酒,拂琴唱游,过着优哉游哉的隐士生活,直到终老,为后世留有《辋川集》山水诗集成二十首。虽然辋川真迹已不复存在,但自五代起,临摹王维作品早已蔚然成风,其中,具代表性的摹本首推北宋郭忠恕的《临王维辋川图》最为“近真”。
三、赖特的流水别墅设计背景
西方的别墅历史源远流长。罗马人从古希腊人建造的园林建筑中开拓发展成别墅园和宅园,这是起源。那时的别墅园除了有可居住的房屋外,还配置水池、草地和树林等自然景观。比如,著名的罗马帝国的哈德良离宫。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别墅开始趋于成熟发展的阶段,成为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类型,经久不衰。如弗朗西斯一世的枫丹白露宫和路易十四的凡乐赛宫等。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别墅”也在更迭创新发展中,是人们对理想生活美的追求与渴望,强调居所中的山水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在西方建筑史上,赖特以有机建筑理论为基础,留下了很多颇为经典的别墅建筑。在92年多产的一生中共设计的建筑达千余,他很少设计城市的天际线,设计最多的是别墅和小住宅,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建立于宾夕法尼亚州的“流水别墅”,这是他的经典之作,是建筑与景观的艺术融合,是二十世纪最漂亮、伟大的房子,被称为“现代建筑设计的杰作”。
四、王维与赖特的园林文化对比浅析
美术学家宗白华先生说:“各种美术有它特殊的宇宙观与人生情绪为最深基础。”园林建筑正是这一种“美术”,它不仅展现了本身的造型、风格、功用和空间构成的关系,还能从中悟到建筑师、艺术家的审美意识的本源。
中晚唐时期,依自然地貌点景构园的方法很流行。王维构筑别业的地点在山野自然区,景色宜人、群岚叠翠,有石滩、山冈、竹林、柳岸、山溪、白泉等,王维以诗画家的艺术眼光将此地进一步开发、营造和点缀,形成了一个自然与人工混合的闲居圣地。辋川别业整体风格天然、简淡,建筑物不多,野逸花草树木和山光水色成景,且布局疏朗。设计的景点承大自然朴素之美,多沿山泉溪涧布置,呈现四季的怡人姿色,如白石滩、辛夷坞、金屑泉等二十景,各有千秋。他曾以几处景点为题赋诗,如《鹿柴》、《欹湖》、《竹里馆》等,所呈现的曲径通幽的清远境界,表现了文人隐士对别业追求的最高目标。
如果说“辋川别业”呈现了天人合一的境域,那么赖特的“流水别墅”堪称天人之际有机建筑的典范。“流水别墅”位于美国匹兹堡市郊区的熊跑溪河畔,那里崖木林立,溪流蜿蜒,草木丰盛尽收眼底。别墅顺坡而建,靠山面水,向阳而立,像是从岩石里长出的一样。阳台傍溪而生,悬置于瀑流之上,和周围原生态的树林,建景相融,宛若天成。在设计中,赖特用粗糙的石墙和石板来完成室内效果,使其看上去像一座山洞的内部,他还将室外的环境引入宅内,客厅一大块落地玻璃,阳光满屋,同时又把宅内延伸到室外,可拾级而下,临溪掬水。更令人称赞的是二楼,将偌大的露台置于主卧室之外,与天然混为一体。从顶楼的一房出阳台,无遮挡,四面八方,景景生辉,怡然舒放。赖特的设计从置石、叠山、理水到整个空间布局,和王维辋川别业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出一辙,其四时变景,阴阳相生,动静和谐,达到了妙及自然的艺术境域。可以说“流水别墅”的诞生是他设计思想的巅峰,它实现了建筑与自然、内心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五、结语
赖特是一位真正的有机建筑大师,他将大自然、宇宙赐予我们的法则与天然材料有机组合,应用于自己的设计中,与周围环境和谐的融为一体,这样种“道法自然”的建筑理念,与王维营造辋川别业时崇尚自然的理念是一致的。
值得注意的是,以赖特为代表的美国有机建筑理论与中国建筑中的“道法自然”理念,也存在精神追求相同而表现手段各异的特点。在赖特的流水别墅设计案例中,他所使用的设计思路是将建筑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来处理,使其能够“自然”生长于自然的环境之中,从而使得建筑成为自然的有机部分。而王维等传统艺术家,在追求自然、尊崇自然的同时,所强调的是诗画入景的意境情趣,建筑与自然环境实现协调一致,和谐统一。因此,赖特的流水别墅,更加注重建筑的外形与自然的一致性,而以辋川别业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别墅建筑,则更加注重意境与自然的契合,这正是两者之间相同中的不同。
参考文献
[1]王琴,梭罗与中国文化的早期接触,《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2]马斗全,南窗杂考,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
[3]王毅,中国园林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4]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尔斯·詹克斯,中国园林之意义,建筑师,第27期
[6]埃兹拉·斯托勒,流水别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汪珊珊(1980-),女,汉,籍贯:湖北省汉川市,职务:教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研究。
(作者单位: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辋川居;流水别墅;王维;赖特;审美本源
园林,是将山、水、树、林等自然环境与建筑有机融合,构成为一个完美的统一体,是学习建筑美学观念的一个重要契机,也是人类、建筑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在中西别墅园林史上,美国建筑大师赖特的“流水别墅”和中国唐代艺术家王维的“辋川别业”都是著名的山墅庄园,将他们的别墅园林进行分析探究,对分析中西方建筑美之本质,启迪现代建筑设计的灵感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赖特与王维的精神相遇
赖特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是著名建筑学派“田园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设计理念里注重环境因素,崇尚自然,开创性的应用开敞式平面布局和材料的运用表达等,为现代建筑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献,被誉为世界现代建筑大师。王维,字摩诘,是著名的诗人、大画家,音乐家,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佛”。他的诗画和禅理相融相生,造诣很高,苏公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初看起来,两人似乎完全没有联系,但两者精神上的相通之处却是显见的。赖特本人熟稔且热爱以爱默生、梭罗为代表的美国自然主义文学,而爱默生、梭罗恰恰非常熟悉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以至于林语堂甚至认为梭罗是最富于中国色彩的美国作家。1905年,赖特第一次来到日本,就被保留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本源的日本艺术着迷了。1918年他来到中国,对老子思想及道教产生了浓厚的情趣,尤其推崇天人合一之境。他将对东方哲学的理解运用于现代建筑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有机建筑设计理念。赖特拜自然为师,泥土、芬芳、花草、四季触动了他对大自然的渴望与追求,使得他慢慢形成了无限广大与万物蕴涵的宇宙模式。这与王维“师法自然”的创作风格不谋而合。
二、王维的辋川别业文化背景
在中国,最早的别墅是叫别业。马斗全先生在《南窗杂考》里提到“别墅”与“别业”是发一世之蒙的观点。别业的代表,当属文人园林别业。其渊源可上溯到两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到盛唐、明清已高峰迭起。据《洛阳名园记》里描述“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可见唐代造园盛世兴旺。
文人园林是古代隐士文化的结晶。古代隐士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们才华横溢,澄怀观道,向往自然,由心而发的嗜好,促使了文人们从大自然中的隐居转变为在营造山水中隐居精雅化的过程。王维的“辋川别业”就是这种人工造园的杰出代表。王维隐居于陕西南田县南二十里处的山谷,因辋河水流潺湲,波纹旋转有若车轮,故名“辋川”。辋川别业又称蓝田别业,原为前朝声名狼藉的官僚宋之问的一处庄园,王维购置以后,以诗画入实景,精心营造建成了辋川二十景。他常与好友裴迪,观棋酌酒,拂琴唱游,过着优哉游哉的隐士生活,直到终老,为后世留有《辋川集》山水诗集成二十首。虽然辋川真迹已不复存在,但自五代起,临摹王维作品早已蔚然成风,其中,具代表性的摹本首推北宋郭忠恕的《临王维辋川图》最为“近真”。
三、赖特的流水别墅设计背景
西方的别墅历史源远流长。罗马人从古希腊人建造的园林建筑中开拓发展成别墅园和宅园,这是起源。那时的别墅园除了有可居住的房屋外,还配置水池、草地和树林等自然景观。比如,著名的罗马帝国的哈德良离宫。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别墅开始趋于成熟发展的阶段,成为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类型,经久不衰。如弗朗西斯一世的枫丹白露宫和路易十四的凡乐赛宫等。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别墅”也在更迭创新发展中,是人们对理想生活美的追求与渴望,强调居所中的山水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在西方建筑史上,赖特以有机建筑理论为基础,留下了很多颇为经典的别墅建筑。在92年多产的一生中共设计的建筑达千余,他很少设计城市的天际线,设计最多的是别墅和小住宅,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建立于宾夕法尼亚州的“流水别墅”,这是他的经典之作,是建筑与景观的艺术融合,是二十世纪最漂亮、伟大的房子,被称为“现代建筑设计的杰作”。
四、王维与赖特的园林文化对比浅析
美术学家宗白华先生说:“各种美术有它特殊的宇宙观与人生情绪为最深基础。”园林建筑正是这一种“美术”,它不仅展现了本身的造型、风格、功用和空间构成的关系,还能从中悟到建筑师、艺术家的审美意识的本源。
中晚唐时期,依自然地貌点景构园的方法很流行。王维构筑别业的地点在山野自然区,景色宜人、群岚叠翠,有石滩、山冈、竹林、柳岸、山溪、白泉等,王维以诗画家的艺术眼光将此地进一步开发、营造和点缀,形成了一个自然与人工混合的闲居圣地。辋川别业整体风格天然、简淡,建筑物不多,野逸花草树木和山光水色成景,且布局疏朗。设计的景点承大自然朴素之美,多沿山泉溪涧布置,呈现四季的怡人姿色,如白石滩、辛夷坞、金屑泉等二十景,各有千秋。他曾以几处景点为题赋诗,如《鹿柴》、《欹湖》、《竹里馆》等,所呈现的曲径通幽的清远境界,表现了文人隐士对别业追求的最高目标。
如果说“辋川别业”呈现了天人合一的境域,那么赖特的“流水别墅”堪称天人之际有机建筑的典范。“流水别墅”位于美国匹兹堡市郊区的熊跑溪河畔,那里崖木林立,溪流蜿蜒,草木丰盛尽收眼底。别墅顺坡而建,靠山面水,向阳而立,像是从岩石里长出的一样。阳台傍溪而生,悬置于瀑流之上,和周围原生态的树林,建景相融,宛若天成。在设计中,赖特用粗糙的石墙和石板来完成室内效果,使其看上去像一座山洞的内部,他还将室外的环境引入宅内,客厅一大块落地玻璃,阳光满屋,同时又把宅内延伸到室外,可拾级而下,临溪掬水。更令人称赞的是二楼,将偌大的露台置于主卧室之外,与天然混为一体。从顶楼的一房出阳台,无遮挡,四面八方,景景生辉,怡然舒放。赖特的设计从置石、叠山、理水到整个空间布局,和王维辋川别业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出一辙,其四时变景,阴阳相生,动静和谐,达到了妙及自然的艺术境域。可以说“流水别墅”的诞生是他设计思想的巅峰,它实现了建筑与自然、内心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五、结语
赖特是一位真正的有机建筑大师,他将大自然、宇宙赐予我们的法则与天然材料有机组合,应用于自己的设计中,与周围环境和谐的融为一体,这样种“道法自然”的建筑理念,与王维营造辋川别业时崇尚自然的理念是一致的。
值得注意的是,以赖特为代表的美国有机建筑理论与中国建筑中的“道法自然”理念,也存在精神追求相同而表现手段各异的特点。在赖特的流水别墅设计案例中,他所使用的设计思路是将建筑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来处理,使其能够“自然”生长于自然的环境之中,从而使得建筑成为自然的有机部分。而王维等传统艺术家,在追求自然、尊崇自然的同时,所强调的是诗画入景的意境情趣,建筑与自然环境实现协调一致,和谐统一。因此,赖特的流水别墅,更加注重建筑的外形与自然的一致性,而以辋川别业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别墅建筑,则更加注重意境与自然的契合,这正是两者之间相同中的不同。
参考文献
[1]王琴,梭罗与中国文化的早期接触,《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2]马斗全,南窗杂考,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
[3]王毅,中国园林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4]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尔斯·詹克斯,中国园林之意义,建筑师,第27期
[6]埃兹拉·斯托勒,流水别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汪珊珊(1980-),女,汉,籍贯:湖北省汉川市,职务:教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研究。
(作者单位: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