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音乐课程改革以培养社会所需的新型人才为主导思想,将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领域纳入学校必修课程。本文从音乐课程长期存在的问题谈起,阐述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内容及其观念上的变化,认为音乐教育需要面向全体学生,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高中音乐;课程改革;观念更新
高中音乐教育并不是只面向少数尖子学生的专业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而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通过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当中,并在音乐活动实践中学习最基本最必需的音乐文化知识,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并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与表现能力,进而奠定其终身享受音乐、学习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另外,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与合作意识,陶冶其高尚情操,发展其创造力,并为其它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便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
音乐新课改是以培养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为指导思想。在此过程中,音乐教育突出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把音乐课作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感受、体验、表现、创造、评价音乐美的过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他们的音乐审美需求,倡导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核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培养和开发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挖掘其音乐潜能,关注其音乐艺术素养的提高,为学生提供音乐创造和发展的空间及条件,为学生终身热爱音乐奠定基础,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塑造和完善其人格的目的。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她对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中音乐课程由六大模块组成,即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六个模块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不同模块间的内容相互渗透,其作用相辅相成。六个模块从不同侧面发挥各自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合起来成为一个学科整体,共同为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服务。音乐被列入艺术学科这一学习领域,包括一个必修模块和五个选修模块,并根据课程方案规定可以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高中音乐课程模块设置是这次高中新课程结构的创造。模块的设置改变了以往高中音乐课程以欣赏为教学内容的单一化模式,体现了音乐课程结构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有利于解决学校教学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艺术不断发展的矛盾;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教师、教学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发展自己的特色创造条件;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个性化的课程设置。
一、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本次音乐课程改革主要是针对音乐课长期存在的问题,遵循音乐课程自身的规律。其改革内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重新定位音乐课的性质和价值。音乐课程定位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2、转变音乐课学习方式。改变过去音乐课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提倡体验、模仿、探索、合作及综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启发学生在亲身体验或实际模仿中,怀着探究的兴趣主动学习音乐。
3、探索创造性发展的实现途径。音乐凭借声音的动感造型,能使人的生理与心理产生感应,并诱发人的联想,活跃人的形象思维,启发人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有益于开发人的创造性潜能。
4、丰富了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这次音乐课程改革强调音乐与自然、与社会生活、与姊妹艺术、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音乐作品和音乐活动,熟悉本民族的音乐语言和赖以生存的社会历史环境,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了解并尊重世界其它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扩展文化视野,逐步树立平等交流、并存共荣的多元文化观。
5、 改革并完善了音乐课程评价机制。这次音乐课程改革提出了“建立综合评价机制”,
评价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学校管理三个层次。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自评互评与他评相结合等形式,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功能,淡化和摈弃排序、筛选等做法。强调评价学生的重点应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注重保护并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提高。
二、改革带来的观念变化
中学音乐课程改革必然会促使学生、教师及其学校观念上的更新。作为中学音乐教师,笔者认为需要树立以下观念:
1、音乐教育需要面向全体学生。
首先,要尊重学生。我们知道训斥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会使他们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所以,尊重学生是第一原则。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尊重就不会有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互相尊重的新型师生观,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多加鼓励、予以引导,培养他们“听”的艺术,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语)。因此,音乐教育不能成为少数人的专利,而应是所有学生享有的基本教育权利。音乐教师要尊重学生,关注每一名学生、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要根据全体学生的基本情况,为他们提供适当的音乐学习内容,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衡量教学效果也应以全体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的程度为标准。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全体学生务必做到一视同仁,以同样的热情关怀每一个学生;其中包括那些学习基础差、音乐能力有缺陷的学生。
其次,要做到以人为本。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活动,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人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教育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一门学科都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课如果忽视“以人为本”,或抛开学生,不针对“人的发展”,那么也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因此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必须正确理解新课程的标准,熟练掌握教学内容;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来适应众多学生不同音乐能力、不同兴趣的需要;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感受音乐的快乐,成为音乐的主人。
2、音乐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1)注重个性发展,首先要解放学生。在音乐教育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具有特殊意义。音乐是体验性的学科,只有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和自主体验才能感受学习的快乐并积累学习的成果。音乐教育的方式最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和个性的张扬,良好的音乐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个性解放、想象力与创造力驰骋的场所。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善于发掘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一些权利和机会,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去体验,使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自由地发展。
(2)注重个性发展,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都需要大批具有独特个性、善于思考和充满创新能力的人才。社会的活力离不开创造,而缺乏个性就不会有真正的创造力。国际上将21世纪称为创造教育的世纪,世界各国均对个性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关注个性发展、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长期以来,我们音乐教学习惯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要方式。这种我教你学、你听我讲的传承式教学会牢牢地禁锢着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能惟师是从、惟书是从,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个“标准答案”,而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见解。
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而不是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精神甚至人的个性、人格的尊严为代价去实现某个确定的目标。“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的这段话是每一位音乐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和深刻领会的。
总之,这次中学音乐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从学生、教师到学校三方面都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学生更爱学习、更会学习,学习方式更加生动活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过程更加贴近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上探索创新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并不断完善自身修养,改进教学方法的热情更加高涨;学校根据本地社会发展、需求以及课程资源状况而提高了新课程的自主能力,以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研活动得到蓬勃开展,各项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有序,育人的环境也更加健康、和谐,这无疑为我国艺术教育掀开了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贺志朴等,《艺术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
[3]王安国等、《走进课堂—音乐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钟启泉、崔允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高中音乐;课程改革;观念更新
高中音乐教育并不是只面向少数尖子学生的专业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而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通过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当中,并在音乐活动实践中学习最基本最必需的音乐文化知识,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并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与表现能力,进而奠定其终身享受音乐、学习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另外,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与合作意识,陶冶其高尚情操,发展其创造力,并为其它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便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
音乐新课改是以培养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为指导思想。在此过程中,音乐教育突出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把音乐课作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感受、体验、表现、创造、评价音乐美的过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他们的音乐审美需求,倡导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核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培养和开发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挖掘其音乐潜能,关注其音乐艺术素养的提高,为学生提供音乐创造和发展的空间及条件,为学生终身热爱音乐奠定基础,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塑造和完善其人格的目的。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她对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中音乐课程由六大模块组成,即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六个模块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不同模块间的内容相互渗透,其作用相辅相成。六个模块从不同侧面发挥各自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合起来成为一个学科整体,共同为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服务。音乐被列入艺术学科这一学习领域,包括一个必修模块和五个选修模块,并根据课程方案规定可以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高中音乐课程模块设置是这次高中新课程结构的创造。模块的设置改变了以往高中音乐课程以欣赏为教学内容的单一化模式,体现了音乐课程结构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有利于解决学校教学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艺术不断发展的矛盾;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教师、教学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发展自己的特色创造条件;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个性化的课程设置。
一、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本次音乐课程改革主要是针对音乐课长期存在的问题,遵循音乐课程自身的规律。其改革内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重新定位音乐课的性质和价值。音乐课程定位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2、转变音乐课学习方式。改变过去音乐课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提倡体验、模仿、探索、合作及综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启发学生在亲身体验或实际模仿中,怀着探究的兴趣主动学习音乐。
3、探索创造性发展的实现途径。音乐凭借声音的动感造型,能使人的生理与心理产生感应,并诱发人的联想,活跃人的形象思维,启发人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有益于开发人的创造性潜能。
4、丰富了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这次音乐课程改革强调音乐与自然、与社会生活、与姊妹艺术、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音乐作品和音乐活动,熟悉本民族的音乐语言和赖以生存的社会历史环境,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了解并尊重世界其它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扩展文化视野,逐步树立平等交流、并存共荣的多元文化观。
5、 改革并完善了音乐课程评价机制。这次音乐课程改革提出了“建立综合评价机制”,
评价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学校管理三个层次。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自评互评与他评相结合等形式,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功能,淡化和摈弃排序、筛选等做法。强调评价学生的重点应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注重保护并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提高。
二、改革带来的观念变化
中学音乐课程改革必然会促使学生、教师及其学校观念上的更新。作为中学音乐教师,笔者认为需要树立以下观念:
1、音乐教育需要面向全体学生。
首先,要尊重学生。我们知道训斥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会使他们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所以,尊重学生是第一原则。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尊重就不会有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互相尊重的新型师生观,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多加鼓励、予以引导,培养他们“听”的艺术,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语)。因此,音乐教育不能成为少数人的专利,而应是所有学生享有的基本教育权利。音乐教师要尊重学生,关注每一名学生、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要根据全体学生的基本情况,为他们提供适当的音乐学习内容,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衡量教学效果也应以全体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的程度为标准。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全体学生务必做到一视同仁,以同样的热情关怀每一个学生;其中包括那些学习基础差、音乐能力有缺陷的学生。
其次,要做到以人为本。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活动,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人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教育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一门学科都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课如果忽视“以人为本”,或抛开学生,不针对“人的发展”,那么也就达不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因此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必须正确理解新课程的标准,熟练掌握教学内容;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来适应众多学生不同音乐能力、不同兴趣的需要;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感受音乐的快乐,成为音乐的主人。
2、音乐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1)注重个性发展,首先要解放学生。在音乐教育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具有特殊意义。音乐是体验性的学科,只有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和自主体验才能感受学习的快乐并积累学习的成果。音乐教育的方式最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和个性的张扬,良好的音乐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个性解放、想象力与创造力驰骋的场所。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善于发掘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一些权利和机会,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去体验,使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自由地发展。
(2)注重个性发展,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都需要大批具有独特个性、善于思考和充满创新能力的人才。社会的活力离不开创造,而缺乏个性就不会有真正的创造力。国际上将21世纪称为创造教育的世纪,世界各国均对个性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关注个性发展、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长期以来,我们音乐教学习惯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要方式。这种我教你学、你听我讲的传承式教学会牢牢地禁锢着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能惟师是从、惟书是从,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个“标准答案”,而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见解。
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而不是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精神甚至人的个性、人格的尊严为代价去实现某个确定的目标。“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的这段话是每一位音乐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和深刻领会的。
总之,这次中学音乐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从学生、教师到学校三方面都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学生更爱学习、更会学习,学习方式更加生动活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过程更加贴近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上探索创新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并不断完善自身修养,改进教学方法的热情更加高涨;学校根据本地社会发展、需求以及课程资源状况而提高了新课程的自主能力,以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研活动得到蓬勃开展,各项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有序,育人的环境也更加健康、和谐,这无疑为我国艺术教育掀开了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贺志朴等,《艺术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
[3]王安国等、《走进课堂—音乐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钟启泉、崔允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