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要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我们通过在音乐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音乐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在完成育人的功能的同时,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学;传统文化;爱国热情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其中将“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所谓文化软实力,广义上讲就是一切难以量化的表现为精神力量的实力;狭义上讲就是文化、意识形态,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这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组成部分。音乐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艺术门类,是挖掘乡音乡情、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作为一个基层音乐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代同行,争做提高文化软实力之践行者!我们汲取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精华、精神积淀、审美情趣,通过在音乐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音乐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在完成育人的功能的同时,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形成了自己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
一、转变思想认识,树立音乐育人新观念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对音乐育人的认识,同时更要不断地将相关知识向学生灌输,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兴趣。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感染力非常强,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音乐圣人贝多芬、音乐神童莫扎特、钢琴诗人肖邦、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 这些大师为人类提供了无限的精神食粮。我们的祖先更是了不起:孔子整理周代的民歌“风”而成《 诗经》;屈原整理流传在南方的民歌“九歌”而成《楚辞》;汉、魏、南北朝时又有《 乐府诗集》和《敦煌曲子集》等歌曲集等等。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诸多的因素,中国近百年是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百年,一直没顾上在精神层面上做彻底重建。因此现在的中小学生,甚至是大学生对祖国传统的民族音乐的了解几乎是空白。作为音乐教师决不能等闲视之,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的民族文化教育,就成了我们日常音乐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
教育家孔子认为,教育人成材有三条,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学科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充沛的热情,用健康、醇美的民族音乐,去陶冶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具有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引导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去发现美、创造美。
二、挖掘地方特色,激发学生爱乡爱国热情
地方特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根基所在。我们在立足课本的基础上,挖掘地方文化元素,给学生以艺术的熏陶。根据四川地方民间方言,我们选择了四川宜宾民歌《槐花几时开》让学生欣赏。
《槐花几时开》歌词为:高高山上(哟)一树(喔)槐(哟喂),手把栏杆(啥)望郎来(哟喂)。娘问女儿啊,你望啥子(哟喂)(哎)我望槐花(啥)几时开(哟喂)。学生们在笑声中听完,都说:这就是我们自己的方言嘛,为什么听起来这样好玩呢?其实就是让他们明白:我们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有艺术,只是我们缺乏一双欣赏艺术的眼睛和一双欣赏美的耳朵。民族民间的艺术其实就是人民群众千百年来,在劳动和生活的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民族的财富。
三、整合多种艺术,将音乐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充分利用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通过视觉感官的途径,结合文学、美术、历史等多方面知识来进行欣赏。
如欣赏民族器乐曲:利用多媒体,将电视、电影或舞台表演的画面展现给学生,这样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理解作品,既直观生动又形象,很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如欣赏古琴曲《 流水》时,先播放有关古琴的图片,古琴的正面、背面构造,再让学生聆听古琴的音色特点(古朴、淳厚),然后再讲解古琴的发展历史,琴谱等,播放画面讲解“高山流水觅如音”的典故,最后让学生从头至尾的欣赏音乐。音乐在画面的配合下,学生一下子就能理解到了整首乐曲的内涵:水的韧性、低调、包容,可引申到道家的精神,上善若水。人要学习水的这种精神,宽广的胸怀和坚定不移的志向。
充分结合文学艺术,创编歌曲供学生选唱。三百篇《诗经》写下思无邪,一首《采薇》将祖先纯真的情义留在了我们高中语文课本上,赋之以旋律,颂之以歌喉,再现那遥远而迷离的夏商周。《采薇(楚歌风格)》歌词为:(女)指纤纤兮撩心弦,流水鸣高山/音铮铮兮透云天,忧思碧霄间。/叹寂寞,暗嗔怨,深闺藏幽兰。/(男)歌呦呦兮马啾啾,剑锋烫烈酒/风吼吼兮战未休,何处解乡愁?/思明月满西楼,雁字回时又一秋。/(男女)采薇采薇,曰归曰归,几番烟柳扬花飞?/采薇采薇,未归未归,几度冬雪化春水》……这首歌词以浪漫的写实手法,曲调则以楚歌为基调,古曲与现代相结合,抒发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学生充分体验古汉语的含蓄优美,古曲的优雅妩媚,古代文化的意境深远、灿烂多姿。
四、丰富课余生活,在娱乐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每年定期举办艺术节,让学生们主动参与这些活动,在提升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领会传统文化精神。在合唱比赛中选唱一些优秀歌曲,学生们积极参与。在一首首动听的歌曲,一支支振奋人心的旋律中,可以看到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情已悄悄渗入同学们的心田……提高了艺术修养,弘扬了传统优秀文化,受用一生!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的最大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既能愉悦性情,又能陶冶情操,既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又能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继承美、发扬美、创造美。
在音乐教学中充实一些我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让我们的学生去享受民族音乐、民族文化之美,并在接受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得到智、性、意、行的潜移默化,成为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1]何斌.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J].人民教育,1995(7+8).
[2]燕国材.素质教育问题研究[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
【关键词】音乐教学;传统文化;爱国热情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其中将“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所谓文化软实力,广义上讲就是一切难以量化的表现为精神力量的实力;狭义上讲就是文化、意识形态,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这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组成部分。音乐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艺术门类,是挖掘乡音乡情、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作为一个基层音乐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代同行,争做提高文化软实力之践行者!我们汲取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精华、精神积淀、审美情趣,通过在音乐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音乐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在完成育人的功能的同时,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形成了自己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
一、转变思想认识,树立音乐育人新观念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对音乐育人的认识,同时更要不断地将相关知识向学生灌输,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兴趣。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感染力非常强,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音乐圣人贝多芬、音乐神童莫扎特、钢琴诗人肖邦、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 这些大师为人类提供了无限的精神食粮。我们的祖先更是了不起:孔子整理周代的民歌“风”而成《 诗经》;屈原整理流传在南方的民歌“九歌”而成《楚辞》;汉、魏、南北朝时又有《 乐府诗集》和《敦煌曲子集》等歌曲集等等。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诸多的因素,中国近百年是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百年,一直没顾上在精神层面上做彻底重建。因此现在的中小学生,甚至是大学生对祖国传统的民族音乐的了解几乎是空白。作为音乐教师决不能等闲视之,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的民族文化教育,就成了我们日常音乐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
教育家孔子认为,教育人成材有三条,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学科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充沛的热情,用健康、醇美的民族音乐,去陶冶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具有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引导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去发现美、创造美。
二、挖掘地方特色,激发学生爱乡爱国热情
地方特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根基所在。我们在立足课本的基础上,挖掘地方文化元素,给学生以艺术的熏陶。根据四川地方民间方言,我们选择了四川宜宾民歌《槐花几时开》让学生欣赏。
《槐花几时开》歌词为:高高山上(哟)一树(喔)槐(哟喂),手把栏杆(啥)望郎来(哟喂)。娘问女儿啊,你望啥子(哟喂)(哎)我望槐花(啥)几时开(哟喂)。学生们在笑声中听完,都说:这就是我们自己的方言嘛,为什么听起来这样好玩呢?其实就是让他们明白:我们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有艺术,只是我们缺乏一双欣赏艺术的眼睛和一双欣赏美的耳朵。民族民间的艺术其实就是人民群众千百年来,在劳动和生活的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民族的财富。
三、整合多种艺术,将音乐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充分利用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通过视觉感官的途径,结合文学、美术、历史等多方面知识来进行欣赏。
如欣赏民族器乐曲:利用多媒体,将电视、电影或舞台表演的画面展现给学生,这样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理解作品,既直观生动又形象,很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如欣赏古琴曲《 流水》时,先播放有关古琴的图片,古琴的正面、背面构造,再让学生聆听古琴的音色特点(古朴、淳厚),然后再讲解古琴的发展历史,琴谱等,播放画面讲解“高山流水觅如音”的典故,最后让学生从头至尾的欣赏音乐。音乐在画面的配合下,学生一下子就能理解到了整首乐曲的内涵:水的韧性、低调、包容,可引申到道家的精神,上善若水。人要学习水的这种精神,宽广的胸怀和坚定不移的志向。
充分结合文学艺术,创编歌曲供学生选唱。三百篇《诗经》写下思无邪,一首《采薇》将祖先纯真的情义留在了我们高中语文课本上,赋之以旋律,颂之以歌喉,再现那遥远而迷离的夏商周。《采薇(楚歌风格)》歌词为:(女)指纤纤兮撩心弦,流水鸣高山/音铮铮兮透云天,忧思碧霄间。/叹寂寞,暗嗔怨,深闺藏幽兰。/(男)歌呦呦兮马啾啾,剑锋烫烈酒/风吼吼兮战未休,何处解乡愁?/思明月满西楼,雁字回时又一秋。/(男女)采薇采薇,曰归曰归,几番烟柳扬花飞?/采薇采薇,未归未归,几度冬雪化春水》……这首歌词以浪漫的写实手法,曲调则以楚歌为基调,古曲与现代相结合,抒发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学生充分体验古汉语的含蓄优美,古曲的优雅妩媚,古代文化的意境深远、灿烂多姿。
四、丰富课余生活,在娱乐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每年定期举办艺术节,让学生们主动参与这些活动,在提升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领会传统文化精神。在合唱比赛中选唱一些优秀歌曲,学生们积极参与。在一首首动听的歌曲,一支支振奋人心的旋律中,可以看到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情已悄悄渗入同学们的心田……提高了艺术修养,弘扬了传统优秀文化,受用一生!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的最大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既能愉悦性情,又能陶冶情操,既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又能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继承美、发扬美、创造美。
在音乐教学中充实一些我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让我们的学生去享受民族音乐、民族文化之美,并在接受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得到智、性、意、行的潜移默化,成为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1]何斌.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J].人民教育,1995(7+8).
[2]燕国材.素质教育问题研究[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