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打破传统说明文教学内容片面化、教学形式单一化的局面,单元教学整体设计是一条科学、有效的捷径。本文以部编版八年级说明文为例,从基于单元目标整体设计教学内容,基于教材体例整体规划教学思路以及基于教学效果灵活变通教学方式三方面,来说明如何进行说明文单元教学整体设计,以期实现说明文教学的“硬度”与“温度”。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单元教学整体设计;部编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说明文阅读是八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部编教材八年级上、下册各设置了一个说明文单元。长期以来,说明文教学因其知识体系、教学资源开发不完备,教师缺乏科学有效的抓手,处理不好说明文科学性与人文性之间的关系,以致教学内容片面化。课堂上要么偏离对“语言形式”的研究,只讲科学知识,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要么过分重视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等文体知识,把说明文阅读变成了文体知识的印证。这样的说明文教学,既培养不出学生思维的“硬度”,也提升不了审美情感的“温度”。为解决上述问题,应充分发挥部编教材“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的优势,重视单元教学整体设计,重新选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让说明文教学真正发挥出激发探究兴趣、启发逻辑思维、提升语言素养的教学价值。
一、基于单元目标,整体设计教学内容
每篇文章都有多样的教学价值,然而,一旦入选教材的特定单元,它就必须承担该单元训练学生特定语文能力的任务,其教学价值就会被限定。教师应基于单元目标,“以单元为基本单位,从整体出发,整合教学资源,确定每一篇课文教什么、为什么这样教以及怎样教”[1],让每篇课文“特定”的教学内容之间有机融合,以全面达成单元训练目标。
1.用好教材抓手,统整教学内容
部编教材的单元导语直接提示了本单元的训练目标。如八年级上册(以下简称“八上”)第五单元主要是事物说明文,确定的单元目标是:(1)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2)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3)激发对自然与社会的探求兴趣。其中的前两点与文体知识、说明能力有关,后一点与人文精神有关,充分体现了说明文“科学性”“人文性”相融合的特点。“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则提示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要让学生掌握多种说明方法(即教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即教能力)。
除了单元导语,部编教材还为选篇配备了完整的助读系统:教读课文有课前预习、课后思考题,自读课文有旁批、阅读提示。编者将在单元目标统领下的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分布于这个助读系统中。以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针对“理清文章顺序,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这一单元目标,助学系统中设计了一些能力训练点(见表1)。
上述这些能力训练点,既分工完成本篇课文的训练内容,又合作指向“理清文章顺序,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这一单元目标。这样把助学系统中分散的训练内容整合到单元主要目标之下,有助于吃透教材,水到渠成地做好教学内容的选择工作。
2.细究选篇特质,开发教学内容
助读系统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给了我们部分提示。强调“部分”,是因为助读系统是在一种假设学情下,以普遍应用为原则而设计的“共性”内容,对于选篇之间的“个性”教学内容,则还有待教师扎实研读文本,依据学情作进一步的开发。
如八上第五单元的目标“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在助读系统中只从“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角度作了提示。如果每篇课文都讲“多种说明方法”,这是典型的隔靴搔痒式无效教学行为。通篇散打,不如集中重锤。细读《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可以发现《中国石拱桥》举出了各种桥的例子,其中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代表性举例,既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共性特点,又指出了赵州桥“拱上加拱”、卢沟桥“石狮百态”的个性特点。而为了说明苏州园林与别处园林的不同,《苏州园林》充分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式,全文共出現了4次,作比较的位置或在段首,或在段中,或在末尾;作比较的内容小到植物栽种的细节,绘画手法的运用,大至园林的布局;作比较的对象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因此,在说明方法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两篇文章应各有侧重:《中国石拱桥》着重学习举例子说明方法的运用,《苏州园林》主要掌握作比较说明方法的运用。
二、基于教材体例,整体规划教学思路
1.教读与自读的整体设计
“教读课文是学‘法’,通过教读课文,渗透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方法、策略、技能方面的学习和实践。自读课文是用‘法’,通过自读课文,学生可以用前面学到的经验进行实习,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检验和巩固,沉淀为语文素养。”[2]前者重在教师示范教方法,后者重在用方法自己实践。教师可以打通整个单元教学,通过教读、自读的相互配合,让学生将知识点内化为能力与素养。仍以落实八上第五单元教学目标“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为例:教读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的教学,教师应作出示范性指导,用课文实例说明什么是举例子、作比较,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作者是如何运用的,解决掌握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教学内容;在熟练掌握说明方法后,自读课文《蝉》《梦回繁华》的教学重点应落在放手让学生辨识文中的说明方法,并说说作者为何要用这种方法来说明这个事物,解决如何选择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教学内容。
2.课内与课外的整体设计
说明文因其内容远离生活经验、语言平实、说理抽象等特质,很难提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应努力实现“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以教读课文为圆心,以相关联系为半径,以激趣为标尺,借助课后练习及名著阅读推荐的提示,辐射出由一篇到多篇、由一个篇章到一部名著、由一部名著拓展到多部名著的助读思路,借助课外有趣的说明文阅读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个思路可以是相同内容的拓展延伸,如从《中国石拱桥》到《夜宿卢沟观晓月》《桥之美》,从《大自然的语言》到《从古诗词中看物候现象》《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也可以是同主题的比较,如从《苏州园林》到《红楼梦》(第十七回),从法布尔的《蝉》到贾祖璋的《蝉》;还可以是对作者的整本书的阅读,如从《蝉》到《昆虫记》,从《大雁归来》到《沙乡年鉴》;更可以是自然、社会、科学之间的探秘,如《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到《死海不死》《寂静的春天》等。 3.阅读与写作的整体设计
部编教材两个说明文单元之后均设置了说明文写作板块,这意味着说明文的教学最终要为“会写说明文”这一目标服务。以八上第五单元为例,教学思路如下(见表2)。
在四篇课文的教学中穿插两次写作训练,一次是将在《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学到的说明文结构与说明方法运用到写作中,第二次是在学习完《蝉》《梦回繁华》之后,用课上学到语言风格和说明方法选择的相关技巧,扩展、修改前一次的习作。这样的设计,“以课文为写作示范,阅读为写作铺垫,写作反哺阅读,两者融合,互促共进。”[3]在单元目标的统领下整体设计阅读与写作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基于教学效果,灵活变通教学方式
对于同一单元的说明文教学而言,每篇课文乃至每一个知识能力点都不可能用固定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否则课堂将在千篇一律的公式化教学中失去它应有情趣与美感。因此,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让每一个知识点呈现得更有趣,让每一个能力训练完成得更活跃,让每一堂课多一些滋养心灵的“温度”。
1.知识教学“活动化”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程目标强调学科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相辅相成,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说明文教学中,要“把语文知识融进语文教学的过程,让语文知识教学活动化过程化”[4],把由教师告知、让学生识别的以陈述性知识为主的课堂转变为以“听说读写思”相结合的策略性、活动性课堂。讲授《中国石拱桥》,要落实“要抓住事物特征来说明事物”这一目标,在课始之初可设计以下活动:如果让你以《中国石拱桥》为题写一篇说明文,你会着重写哪几个方面的内容?速读课文,对比思考:哪些内容你与作者不谋而合?除此之外作者还写了哪些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对说明文的文体特征有了深入的了解,为接下来梳理说明顺序作了扎实的铺垫。学生对语文知识习得是从自己的体验中获得,并通过理性的思考加工内化形成自己的能力,学习过程愉悦、高效。
2.人文教育“无痕化”
科学性与人文性相融合,是说明文的显著特征。除了要重视说明知识、说明能力外,说明文教学还应关注人文性的教学内容。然而,这个内容在课堂上一旦占用时间过多,教师渲染过度,说明文的教学就本末倒置了。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助对说明文“言语形式”的学习来无痕地渗透人文教育。对说明文“言语形式”的学习,即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么说明××的”“为什么要这样说明”的问题。当学生明白了作者为什么拿赵州桥、卢沟桥来具体举例时,难道感受不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当学生梳理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论证推理过程,知道作者为什么不以结论为标题,而以现象为标题时,难道会不懂得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激发不起他们解开自然奥秘的兴趣?当学生明白了法布尔之所以不按蝉的生长顺序来介绍蝉,是因为作者想突出蝉的一生在地面上短暂的欢愉,其实是用绝大部分在地下的黑暗生活来换取时,学生难道感受不到作者对于这些小生灵的尊重与热爱?所以,借助对“言語形式”的学习来了解科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获得人文体验,这才是说明文教学的正道。
3.思维训练“高阶化”
激活课堂,不一定是靠趣味。开发以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思维能力为主的高阶思维能更持久更广更深地激活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思维的乐趣。如执教《中国石拱桥》,我问学生:除了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外,从作者对赵州桥、卢沟桥的代表性举例中,你能否还看出中国石拱桥其他的特点?学生发现赵州桥的拱上加拱、卢沟桥的联拱设计的很巧妙,既节省了石料,又非常坚固,还形成了两座桥不同的审美风格。这与作者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写的“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不谋而合。
说明文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这里只是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做法。教师在单元教学整体设计的意识下,扎实研读文本,正确选择教学内容,灵活变通教学方式,说明文教学将呈现出严谨科学思维的“硬度”与学科情感体验的“温度”并存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刘春文.课程视野下的单元统整——我看“双线组元结构与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J] .初中语文教与学,2018(5):35.
[2]王本华.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阅读教学体系——谈统编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理念和设计思路[J].初中语文教与学,2018(2):28.
[3]刘菊春.准确解读教材 整体设计教学——谈谈“部编本”《语文》七年级教学[J].初中语文教与学,2018(1):36.
[4]黄厚江.把语文知识融进教学过程[J].中学语文教学,2018(4):13.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项目“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语文学教评一体化改革研究”(课题批准号2017YQJK301)研究成果】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单元教学整体设计;部编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说明文阅读是八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部编教材八年级上、下册各设置了一个说明文单元。长期以来,说明文教学因其知识体系、教学资源开发不完备,教师缺乏科学有效的抓手,处理不好说明文科学性与人文性之间的关系,以致教学内容片面化。课堂上要么偏离对“语言形式”的研究,只讲科学知识,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要么过分重视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等文体知识,把说明文阅读变成了文体知识的印证。这样的说明文教学,既培养不出学生思维的“硬度”,也提升不了审美情感的“温度”。为解决上述问题,应充分发挥部编教材“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的优势,重视单元教学整体设计,重新选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让说明文教学真正发挥出激发探究兴趣、启发逻辑思维、提升语言素养的教学价值。
一、基于单元目标,整体设计教学内容
每篇文章都有多样的教学价值,然而,一旦入选教材的特定单元,它就必须承担该单元训练学生特定语文能力的任务,其教学价值就会被限定。教师应基于单元目标,“以单元为基本单位,从整体出发,整合教学资源,确定每一篇课文教什么、为什么这样教以及怎样教”[1],让每篇课文“特定”的教学内容之间有机融合,以全面达成单元训练目标。
1.用好教材抓手,统整教学内容
部编教材的单元导语直接提示了本单元的训练目标。如八年级上册(以下简称“八上”)第五单元主要是事物说明文,确定的单元目标是:(1)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2)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3)激发对自然与社会的探求兴趣。其中的前两点与文体知识、说明能力有关,后一点与人文精神有关,充分体现了说明文“科学性”“人文性”相融合的特点。“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则提示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要让学生掌握多种说明方法(即教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即教能力)。
除了单元导语,部编教材还为选篇配备了完整的助读系统:教读课文有课前预习、课后思考题,自读课文有旁批、阅读提示。编者将在单元目标统领下的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分布于这个助读系统中。以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针对“理清文章顺序,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这一单元目标,助学系统中设计了一些能力训练点(见表1)。
上述这些能力训练点,既分工完成本篇课文的训练内容,又合作指向“理清文章顺序,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这一单元目标。这样把助学系统中分散的训练内容整合到单元主要目标之下,有助于吃透教材,水到渠成地做好教学内容的选择工作。
2.细究选篇特质,开发教学内容
助读系统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给了我们部分提示。强调“部分”,是因为助读系统是在一种假设学情下,以普遍应用为原则而设计的“共性”内容,对于选篇之间的“个性”教学内容,则还有待教师扎实研读文本,依据学情作进一步的开发。
如八上第五单元的目标“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事物”,在助读系统中只从“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角度作了提示。如果每篇课文都讲“多种说明方法”,这是典型的隔靴搔痒式无效教学行为。通篇散打,不如集中重锤。细读《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可以发现《中国石拱桥》举出了各种桥的例子,其中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代表性举例,既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共性特点,又指出了赵州桥“拱上加拱”、卢沟桥“石狮百态”的个性特点。而为了说明苏州园林与别处园林的不同,《苏州园林》充分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式,全文共出現了4次,作比较的位置或在段首,或在段中,或在末尾;作比较的内容小到植物栽种的细节,绘画手法的运用,大至园林的布局;作比较的对象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因此,在说明方法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两篇文章应各有侧重:《中国石拱桥》着重学习举例子说明方法的运用,《苏州园林》主要掌握作比较说明方法的运用。
二、基于教材体例,整体规划教学思路
1.教读与自读的整体设计
“教读课文是学‘法’,通过教读课文,渗透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方法、策略、技能方面的学习和实践。自读课文是用‘法’,通过自读课文,学生可以用前面学到的经验进行实习,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检验和巩固,沉淀为语文素养。”[2]前者重在教师示范教方法,后者重在用方法自己实践。教师可以打通整个单元教学,通过教读、自读的相互配合,让学生将知识点内化为能力与素养。仍以落实八上第五单元教学目标“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为例:教读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的教学,教师应作出示范性指导,用课文实例说明什么是举例子、作比较,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作者是如何运用的,解决掌握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教学内容;在熟练掌握说明方法后,自读课文《蝉》《梦回繁华》的教学重点应落在放手让学生辨识文中的说明方法,并说说作者为何要用这种方法来说明这个事物,解决如何选择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教学内容。
2.课内与课外的整体设计
说明文因其内容远离生活经验、语言平实、说理抽象等特质,很难提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应努力实现“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以教读课文为圆心,以相关联系为半径,以激趣为标尺,借助课后练习及名著阅读推荐的提示,辐射出由一篇到多篇、由一个篇章到一部名著、由一部名著拓展到多部名著的助读思路,借助课外有趣的说明文阅读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个思路可以是相同内容的拓展延伸,如从《中国石拱桥》到《夜宿卢沟观晓月》《桥之美》,从《大自然的语言》到《从古诗词中看物候现象》《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也可以是同主题的比较,如从《苏州园林》到《红楼梦》(第十七回),从法布尔的《蝉》到贾祖璋的《蝉》;还可以是对作者的整本书的阅读,如从《蝉》到《昆虫记》,从《大雁归来》到《沙乡年鉴》;更可以是自然、社会、科学之间的探秘,如《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到《死海不死》《寂静的春天》等。 3.阅读与写作的整体设计
部编教材两个说明文单元之后均设置了说明文写作板块,这意味着说明文的教学最终要为“会写说明文”这一目标服务。以八上第五单元为例,教学思路如下(见表2)。
在四篇课文的教学中穿插两次写作训练,一次是将在《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学到的说明文结构与说明方法运用到写作中,第二次是在学习完《蝉》《梦回繁华》之后,用课上学到语言风格和说明方法选择的相关技巧,扩展、修改前一次的习作。这样的设计,“以课文为写作示范,阅读为写作铺垫,写作反哺阅读,两者融合,互促共进。”[3]在单元目标的统领下整体设计阅读与写作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基于教学效果,灵活变通教学方式
对于同一单元的说明文教学而言,每篇课文乃至每一个知识能力点都不可能用固定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否则课堂将在千篇一律的公式化教学中失去它应有情趣与美感。因此,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让每一个知识点呈现得更有趣,让每一个能力训练完成得更活跃,让每一堂课多一些滋养心灵的“温度”。
1.知识教学“活动化”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程目标强调学科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相辅相成,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说明文教学中,要“把语文知识融进语文教学的过程,让语文知识教学活动化过程化”[4],把由教师告知、让学生识别的以陈述性知识为主的课堂转变为以“听说读写思”相结合的策略性、活动性课堂。讲授《中国石拱桥》,要落实“要抓住事物特征来说明事物”这一目标,在课始之初可设计以下活动:如果让你以《中国石拱桥》为题写一篇说明文,你会着重写哪几个方面的内容?速读课文,对比思考:哪些内容你与作者不谋而合?除此之外作者还写了哪些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对说明文的文体特征有了深入的了解,为接下来梳理说明顺序作了扎实的铺垫。学生对语文知识习得是从自己的体验中获得,并通过理性的思考加工内化形成自己的能力,学习过程愉悦、高效。
2.人文教育“无痕化”
科学性与人文性相融合,是说明文的显著特征。除了要重视说明知识、说明能力外,说明文教学还应关注人文性的教学内容。然而,这个内容在课堂上一旦占用时间过多,教师渲染过度,说明文的教学就本末倒置了。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助对说明文“言语形式”的学习来无痕地渗透人文教育。对说明文“言语形式”的学习,即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么说明××的”“为什么要这样说明”的问题。当学生明白了作者为什么拿赵州桥、卢沟桥来具体举例时,难道感受不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当学生梳理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论证推理过程,知道作者为什么不以结论为标题,而以现象为标题时,难道会不懂得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激发不起他们解开自然奥秘的兴趣?当学生明白了法布尔之所以不按蝉的生长顺序来介绍蝉,是因为作者想突出蝉的一生在地面上短暂的欢愉,其实是用绝大部分在地下的黑暗生活来换取时,学生难道感受不到作者对于这些小生灵的尊重与热爱?所以,借助对“言語形式”的学习来了解科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获得人文体验,这才是说明文教学的正道。
3.思维训练“高阶化”
激活课堂,不一定是靠趣味。开发以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思维能力为主的高阶思维能更持久更广更深地激活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思维的乐趣。如执教《中国石拱桥》,我问学生:除了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外,从作者对赵州桥、卢沟桥的代表性举例中,你能否还看出中国石拱桥其他的特点?学生发现赵州桥的拱上加拱、卢沟桥的联拱设计的很巧妙,既节省了石料,又非常坚固,还形成了两座桥不同的审美风格。这与作者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写的“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不谋而合。
说明文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这里只是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做法。教师在单元教学整体设计的意识下,扎实研读文本,正确选择教学内容,灵活变通教学方式,说明文教学将呈现出严谨科学思维的“硬度”与学科情感体验的“温度”并存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刘春文.课程视野下的单元统整——我看“双线组元结构与单元教学整体设计” [J] .初中语文教与学,2018(5):35.
[2]王本华.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阅读教学体系——谈统编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理念和设计思路[J].初中语文教与学,2018(2):28.
[3]刘菊春.准确解读教材 整体设计教学——谈谈“部编本”《语文》七年级教学[J].初中语文教与学,2018(1):36.
[4]黄厚江.把语文知识融进教学过程[J].中学语文教学,2018(4):13.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项目“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语文学教评一体化改革研究”(课题批准号2017YQJK30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