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糖尿病汗出异常,属中医“汗证”。若患者为肥胖之人,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脾失健运,湿邪内蕴,湿热相合,则阳气日以虚,阳气不治,阴火乃炎上,以致燎于周身。 临床表现:周身发烫、扪之灼手,上午热起,午后渐显,夜晚尤甚.但体温正常,晨起陡然汗出,大汗后热感消失。食量大,食后乏力,便干难解。舌淡苔白.脉沉细。经曰:“火郁则发之”.故方用升阳散火汤。 处方:升麻、葛根、独活、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汗出异常,属中医“汗证”。若患者为肥胖之人,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脾失健运,湿邪内蕴,湿热相合,则阳气日以虚,阳气不治,阴火乃炎上,以致燎于周身。
临床表现:周身发烫、扪之灼手,上午热起,午后渐显,夜晚尤甚.但体温正常,晨起陡然汗出,大汗后热感消失。食量大,食后乏力,便干难解。舌淡苔白.脉沉细。经曰:“火郁则发之”.故方用升阳散火汤。
处方:升麻、葛根、独活、羌活、白芍、党参各15克,甘草(炙)、柴胡各9克,防风7.5克,甘草(生)6克。
升阳散火汤出自李东垣之《脾胃论》卷下。方中柴胡散少阳之火,葛根、升麻散阳明之火,羌活、防风散太阳之火。经云:“阳本根于阴,惟泻阴中之火,味薄风药,升发以伸阳气,则阴气不病,阳气生矣。”这些具有升散之力的药物,能发越脾土之郁遏,发越肌表之阴火,生甘草泻火缓急,芍药又能敛阴使火下行,并且酸甘化阴敛阳,寓收于散。党参、炙甘草为甘温之品,针对脾胃之气虚弱,为治本之药。升阳、散火、补中共用,使脾胃强健,阴火消,诸症除。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寒凉之物。
(编辑/艾新)
其他文献
詹志伟主任指出,为了预防可能的危险,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不要随便停服降压药,血压在一段时间内表面的正常并不是真正的正常,而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的治疗,控制血压和血糖都要坚持规律性地终身用药,以避免因为高血压对其他器官的损伤。用药期间千万别随意地根据感觉停止用药,不要中断用药,以免使血压忽高忽低。另外,由于长期高血压会使动脉血管的柔韧性降低,所以当血压过高时,不要试图快速把血压
糖尿病在我国目前总的状况是”三高”、”三低”。 “三高” 1.糖尿病的患病率高。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在1980年只有0.67%,到1992年达到3.25%,1996年达到3.6%。也就是说,在十几年间,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增长了近3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大概有4000万糖尿病患者,同时我们还有同样数目的糖尿病“后备军”,即糖耐量损害者。 2.糖尿病病人的并发症发病率高。在我国的糖尿病病人中,
病案介绍 胡大爷近日经常出现胸闷、气短、咳嗽,而且日渐加重,经过社区医生检查,发现他除血糖高外,体温、脉搏、肺部听诊都基本正常。但看着胡大爷难受的样子,社区医生还是热情地陪他去医院就诊。经过肺功能检查,王教授告诉胡大爷:“……您患的是糖尿病肺。” “什么?糖尿病肺?”胡大爷疑惑不解地问道。“是啊,许多病友只知道糖尿病可累及肾脏、眼睛、神经、心血管等组织器官,然而,人体重要器官之一的肺也是可
最近,我遇到了这样一位患者,男性,76岁,糖尿病病史25年,高血压病史20年。曾经有过心肌梗死。目前血压正常,眼底为背景性视网膜病变,尿微量蛋白尿,心电图为陈旧性心肌梗死。正在服用格列吡嗪缓释片5毫克,早上1次;拜唐苹50毫克,一日3次。空腹血糖为4.0—5.5mmoI/L,三餐后2小时血糖为11.2—13.8mmol/L。血脂和肾功能是正常的。我考虑到患者有心肌梗死病史,而且最近的心血管造影还显
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代谢紊乱疾病,早诊断、早治疗则早受益,晚诊断、晚治疗则危害大。因此,糖尿病既不能误诊,又不能漏诊。每个成年人,尤其是40岁以上的成年人必须了解糖尿病的正确诊断方法,这样可大大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诊断糖尿病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必须慎重而科学。因为有的疾病也可引起血糖升高,因血糖升高就诊断为糖尿病而掩盖了身体的其他疾病是很
病案介绍 张先生,46岁,北京著名大学的教授。最近他睡眠差、经常感觉头部涨痛、尿多和明显疲乏。一周前单位体检时发现他血压158/92毫米汞柱,空腹血糖8.6mmol/L,总胆固醇6.Ommol八(正常范围为2.9—5.1 7mmol/L),甘油三酯3.8mmol八(正常范围为0.45—1.7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6mmol/L(正常范围1.9—3.5retool/L),高密度
病案介绍 王女士今年46岁,被确诊2型糖尿病6年,经临床治疗后,血糖、尿糖化验指标正常,病情控制得较为理想。但是最近出现月经不规律、易疲劳、记忆力减退、易激动、易发脾气等症状,被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有一天她又因小事和人争吵,生气哭闹,第二天感觉胸闷憋气,头晕乏力,查空腹血糖高达14.3mm01/L,尿糖(+ + + +),医生立即对她服用的降糖药物的剂量进行调整,并对她采取心理上的安慰措
磺脲类降糖药物是最常见的口服降糖药。其作用机理主要是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胰岛素的水平,部分磺脲类药物可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可减少肝糖的输出。磺脲类药物分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一代磺脲类药物为氯磺丙脲和甲苯磺丁脲(D860);第二代磺脲类药物为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波脲(克糖利);第三代磺脲类药物为格列美脲(
由于胰岛素的绝对不足,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胰岛素代替治疗,在目前使用的胰岛素治疗方案中,胰岛素泵治疗是最接近人胰岛素分泌生理模式的。 在20世纪90年代发表的美国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DCCT)表明,1型糖尿病患者严格地控制血糖能够预防和明显延缓并发症的发生。DCCT研究结果发表以后,强化胰岛素治疗的观念为广大患者和医生所接受。和传统的一日注射1—2次胰岛素相比较强化治疗主要通过每日多次注射
“膏浊理论”的提出是中医对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病因的再认识。随着疾病谱的变化,以往中医学对病因的认识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临床的需要,这也正是制约中医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建立符合临床实际的、具有科学依据的新的病因学说,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发展中医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全球有2.5亿(约7%)成年肥胖症患者,5—7.5亿人的体重超标。肥胖在全球呈流行趋势,并引发了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高增长态势.近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