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以城市群的快速发展为核心,以经济规模占全国比重日益提高为导向,推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群之一,其一体化协同发展对我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文章从城市群概念入手,总结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对我国的影响与作用,并对其发展前景从一体化空间体系建设、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以及区域基础设施协同建设等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进一步加快,城市群的作用也更加明显。中国目前有十几个城市群,东中西部均有城市群,但城市群之间规模差异较大。其中,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作为中国城市群的代表,最有可能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群,其一体化协同发展可以拉动我国东部区域经济增长,提高我国东部区域城镇化水平,推动我国东部区域一体化进程。本文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中的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期望对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提出的相关建议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 城市群概念引入
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Jean Gottmann)在他的著作《大都市带:东北海岸的城市化》中,首次提出了“大都市带”的概念。这个概念被众多地理学家和城市规划从业者所接受,被认为是城市群概念的起源。
20世纪80年代,城市群的概念和理论传播到中国。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加速,城市群受到了当时中国学者的重视,并根据国情提出相应的概念。周一星在1986年提出了“都市连绵区”,认为都市连绵区是城市群发展的更高级形态;1992年姚士谋在其著作《中国的城市群》中定义了“城市群”的概念。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2004年王建在《到2030年中国空间结构问题研究》中提出建设中国20个大都市圈的设想。在200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城市群这一概念开始正式进入国家战略框架体系,城市群成为涵盖“都市圈”、“大都市圈”、“都市群”、“大都市带”以及“都市连绵区”的合法概念,城市群建设正式步入正轨。
在新一轮的“十三五”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建设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等19个城市群。这意味着我国的城市群建设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二、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中的优势及其问题
(一)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的优势
1. 自然条件优越
长三角城市群总面积约为21.17万平方公里,主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淡水資源丰富。长三角城市群位于长江入海口,水系发达,拥有长江、淮河、京杭大运河等众多江河,是我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水运交通十分便利。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自然条件对城市化建设限制较少。港口众多,如上海、宁波等巨型深水港,海运便利,对外开放较早。
2. 区位优势明显
长三角城市群地处东亚地理中心和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坐落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建设有多座机场,港口众多,公路网密度大,铁路交通干线密集,立体综合运输网络基本形成。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从总体战略的对外开放和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趋势来看,作为沟通长江两岸与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长三角城市群具有良好的先天区位优势,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经济实力雄厚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之一,其工业、农业以及第三产业在国内具有重要地位。长三角城市群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完备,产业集聚优势明显。钢铁、石油、化工、汽车、电器、信息等一系列产品以及提供的金融、保险、航运、电信等服务在全国都占有很大比重。农业基础良好,产业基础坚实,拥有门类齐全的区域性工业体系,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
(二)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区域生态问题严峻,粗放式经济发展难以为继
由于长三角城市群的无序开发,城市人口不断集聚,生活废弃物以及工业废弃物的排放,导致各种生态问题频繁出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城市环境趋于恶化。大气酸雨、工业废水排放、土壤污染等跨界污染问题频发,城市群内部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退化明显。总之,过去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长三角城市群的区域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2. 城市建设无序蔓延,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随着长三角城市群人口不断集聚,城市住宅短缺。不少官员为了自身政绩,大量出售土地,粗放式、无规划的盲目设立开发区、新城以及工业园区,导致城市无序扩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少城市在规划建设上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为了所谓的面子工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雷同甚至重复,未能从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建设区域性的港口、机场、高速公路以及其他大型公共基础设施。
3. 集聚与核心带动能力发展空间较大,国际竞争力有待加强
在城市群中各种城市各尽其责,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与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核心城市。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发展具有辐射带动作用,毫不夸张的说,核心城市的发展决定了整个城市群的走向。但是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在带动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方面远不如其他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上海的发展绝大程度上归功于国外资本与科技的引进。然而与纽约、东京等核心城市相比,上海的创新能力不足,高新技术发展缓慢,产业转型困难。 三、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对我国的影响与作用
(一)拉动我国东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城市群作为物质、人口以及资源高度集中的集合体,可以通过经济辐射效应,推动周围乡村的发展,拉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在2016年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长三角城市群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型能源,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带动周边地区一体化协同发展。长三角城市群作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城市群,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资本与能源的集聚,使长三角城市群成为我东部最发达的地区。而高度发达的长三角城市群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协同发展,促进我国东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二)提高我国东部区域城镇化水平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城镇化最高的城市群之一,在提高城镇化水平方面应起到带头模范作用。长三角城市群具有典型的高密度城市特征,吸纳更多的外来流动人口,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城市压力。在新常态的今天,长三角城市群应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大力发展金融、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推动老城区、旧工业区的城市更新,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与空间结构,严格规范增量用地的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与功能布局,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提高我国东部区域的城镇化水平。
(三)推动我国东部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
根据“核心-边缘”经典区域理论,一个区域可以通过发展核心城市来带动边缘城市的发展,从而最终达到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的目的。随着上海作为核心城市的能力不断加强,以及南京、杭州等大城市的不断发展,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形成相互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新局面。加快长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生产要素的集聚和产业间的流动,发挥各城市自身优势,推动我国东部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
四、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前景与建议
(一)推进一体化空间体系建设,协调各城市的分工与合作
长三角区域合作之初,相关省市政府就高度重视区域合作制度和一体化空间体系的构建,通过制定《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协调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合作分工。从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完善城市群内部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等大型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规划时,立足总体,协调各城市间产业结构、规划布局以及城市职能。各城市应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的特点发展,避免各城市之间恶性竞争,加强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一体化分工与合作,推动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
(二)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推动绿色城市、健康城市的建设,倡导低碳化生活方式,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强资源循环利用,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变革,调整优化资源利用结构与布局。完善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协同防治机制,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完善水资源利用综合体系。加强长三角城市群跨城市环境治理合作,完善区域环境治理体系,提升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三)健全建设审核制度,加强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考虑城市群建设用地的审核。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加强城市建设用地的审核制度。统筹城市群内部基础设施一体化布局,提高基础设施利用效率,推行集约化发展。构筑以轨道交通为主的综合一体化交通体系,完善城际综合交通网络,提升交通枢纽辐射能力。完善城市群内部一体化交通网络,健全与外部的交通运输通道,增强区域运输服务水平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史育龙,周一星.关于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研究的论争及近今进展述评[J].国外城市规划,1997(02).
[2]姚士谋.中国的城市群[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2.
[3]王建.到2030年中国空间结构问题研究[A].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政府转型与统筹协调发展——2004中国改革论坛论文集[C].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2004.
[4]劉士林.城市群的全球化进程及中国经验[J].学术界,2012(06).
[5]徐琴.多中心格局下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J].现代经济探讨,2018(09).
[6]王玉明,王沛雯.长三角城市群跨域环境治理中的政府合作[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8(01).
[7]刘志彪.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再思考——兼论促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与手段[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唐晓岚为通讯作者)
关键词: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进一步加快,城市群的作用也更加明显。中国目前有十几个城市群,东中西部均有城市群,但城市群之间规模差异较大。其中,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作为中国城市群的代表,最有可能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群,其一体化协同发展可以拉动我国东部区域经济增长,提高我国东部区域城镇化水平,推动我国东部区域一体化进程。本文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中的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期望对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提出的相关建议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 城市群概念引入
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Jean Gottmann)在他的著作《大都市带:东北海岸的城市化》中,首次提出了“大都市带”的概念。这个概念被众多地理学家和城市规划从业者所接受,被认为是城市群概念的起源。
20世纪80年代,城市群的概念和理论传播到中国。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加速,城市群受到了当时中国学者的重视,并根据国情提出相应的概念。周一星在1986年提出了“都市连绵区”,认为都市连绵区是城市群发展的更高级形态;1992年姚士谋在其著作《中国的城市群》中定义了“城市群”的概念。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2004年王建在《到2030年中国空间结构问题研究》中提出建设中国20个大都市圈的设想。在200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城市群这一概念开始正式进入国家战略框架体系,城市群成为涵盖“都市圈”、“大都市圈”、“都市群”、“大都市带”以及“都市连绵区”的合法概念,城市群建设正式步入正轨。
在新一轮的“十三五”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建设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等19个城市群。这意味着我国的城市群建设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二、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中的优势及其问题
(一)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的优势
1. 自然条件优越
长三角城市群总面积约为21.17万平方公里,主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淡水資源丰富。长三角城市群位于长江入海口,水系发达,拥有长江、淮河、京杭大运河等众多江河,是我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水运交通十分便利。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自然条件对城市化建设限制较少。港口众多,如上海、宁波等巨型深水港,海运便利,对外开放较早。
2. 区位优势明显
长三角城市群地处东亚地理中心和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坐落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建设有多座机场,港口众多,公路网密度大,铁路交通干线密集,立体综合运输网络基本形成。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从总体战略的对外开放和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趋势来看,作为沟通长江两岸与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长三角城市群具有良好的先天区位优势,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经济实力雄厚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之一,其工业、农业以及第三产业在国内具有重要地位。长三角城市群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完备,产业集聚优势明显。钢铁、石油、化工、汽车、电器、信息等一系列产品以及提供的金融、保险、航运、电信等服务在全国都占有很大比重。农业基础良好,产业基础坚实,拥有门类齐全的区域性工业体系,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达,服务业发展较快。
(二)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区域生态问题严峻,粗放式经济发展难以为继
由于长三角城市群的无序开发,城市人口不断集聚,生活废弃物以及工业废弃物的排放,导致各种生态问题频繁出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城市环境趋于恶化。大气酸雨、工业废水排放、土壤污染等跨界污染问题频发,城市群内部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退化明显。总之,过去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长三角城市群的区域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2. 城市建设无序蔓延,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随着长三角城市群人口不断集聚,城市住宅短缺。不少官员为了自身政绩,大量出售土地,粗放式、无规划的盲目设立开发区、新城以及工业园区,导致城市无序扩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少城市在规划建设上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为了所谓的面子工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雷同甚至重复,未能从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建设区域性的港口、机场、高速公路以及其他大型公共基础设施。
3. 集聚与核心带动能力发展空间较大,国际竞争力有待加强
在城市群中各种城市各尽其责,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与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核心城市。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发展具有辐射带动作用,毫不夸张的说,核心城市的发展决定了整个城市群的走向。但是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在带动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方面远不如其他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上海的发展绝大程度上归功于国外资本与科技的引进。然而与纽约、东京等核心城市相比,上海的创新能力不足,高新技术发展缓慢,产业转型困难。 三、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对我国的影响与作用
(一)拉动我国东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城市群作为物质、人口以及资源高度集中的集合体,可以通过经济辐射效应,推动周围乡村的发展,拉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在2016年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长三角城市群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型能源,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带动周边地区一体化协同发展。长三角城市群作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城市群,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资本与能源的集聚,使长三角城市群成为我东部最发达的地区。而高度发达的长三角城市群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协同发展,促进我国东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二)提高我国东部区域城镇化水平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城镇化最高的城市群之一,在提高城镇化水平方面应起到带头模范作用。长三角城市群具有典型的高密度城市特征,吸纳更多的外来流动人口,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城市压力。在新常态的今天,长三角城市群应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大力发展金融、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推动老城区、旧工业区的城市更新,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与空间结构,严格规范增量用地的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与功能布局,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提高我国东部区域的城镇化水平。
(三)推动我国东部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
根据“核心-边缘”经典区域理论,一个区域可以通过发展核心城市来带动边缘城市的发展,从而最终达到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的目的。随着上海作为核心城市的能力不断加强,以及南京、杭州等大城市的不断发展,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形成相互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新局面。加快长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生产要素的集聚和产业间的流动,发挥各城市自身优势,推动我国东部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
四、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前景与建议
(一)推进一体化空间体系建设,协调各城市的分工与合作
长三角区域合作之初,相关省市政府就高度重视区域合作制度和一体化空间体系的构建,通过制定《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协调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合作分工。从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完善城市群内部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等大型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规划时,立足总体,协调各城市间产业结构、规划布局以及城市职能。各城市应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的特点发展,避免各城市之间恶性竞争,加强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一体化分工与合作,推动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
(二)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推动绿色城市、健康城市的建设,倡导低碳化生活方式,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强资源循环利用,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变革,调整优化资源利用结构与布局。完善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协同防治机制,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完善水资源利用综合体系。加强长三角城市群跨城市环境治理合作,完善区域环境治理体系,提升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三)健全建设审核制度,加强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城市群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考虑城市群建设用地的审核。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加强城市建设用地的审核制度。统筹城市群内部基础设施一体化布局,提高基础设施利用效率,推行集约化发展。构筑以轨道交通为主的综合一体化交通体系,完善城际综合交通网络,提升交通枢纽辐射能力。完善城市群内部一体化交通网络,健全与外部的交通运输通道,增强区域运输服务水平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史育龙,周一星.关于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研究的论争及近今进展述评[J].国外城市规划,1997(02).
[2]姚士谋.中国的城市群[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2.
[3]王建.到2030年中国空间结构问题研究[A].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政府转型与统筹协调发展——2004中国改革论坛论文集[C].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2004.
[4]劉士林.城市群的全球化进程及中国经验[J].学术界,2012(06).
[5]徐琴.多中心格局下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J].现代经济探讨,2018(09).
[6]王玉明,王沛雯.长三角城市群跨域环境治理中的政府合作[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8(01).
[7]刘志彪.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再思考——兼论促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与手段[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唐晓岚为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