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嘉宾简介:
张颖梅,从教至今21年。中学英语专业高级教师。工作勤恳细致,但求无愧于心。善于执行和总结,勤于探索和思考。多次获得国家级教师能力竞赛一等奖。2012学年任赴美中文教师一年。在教学经历中,坚信教学创意来自瞬间突现的灵感,更是无数阅历和经验积累后的悟性。对学生,真挚情意、用心引导;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成长,看重学生目前的心灵舒展和今后的情感幸福。心中挚爱的是师生心灵碰撞融合后的感动,珍藏的是每次苦苦追寻后心有所得的欣喜。期待每个孩子的成长如同耐心等待一朵花的绽开。
教学格言:用力绳锯木断,用心水滴石穿。
“2014,我有一个梦想,就是专门为职高学生编写一本介绍杭州景点、饮食、建筑等风土人情方面的英语教材,让学生在遇到外国游客或客户时能用简单英语介绍自己的家乡,从而赢得游客和客户的好感。”这是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英语教师张颖梅的梦想——从教二十载,她一直追随时代的进步、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变化而不断学习和探索, 为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和杭州的职业教育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追根溯源,解密学生之叛逆
张颖梅原本不是职业学校的教师,1992年毕业后她任职普通高中——杭州市第三中学的英语教师。1994年,该校与红星职业学校合并组建了职业学校(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前身)。学校性质转变后,生源质量有所下降,职校学生张扬的叛逆性格以及对学业的自暴自弃一时让张颖梅老师很不适应。
“无论老师怎么努力备课,课堂内容安排得多么丰富,学生们就是不能安静地听课。”面对这些不省心的职校生,张颖梅老师一度深感烦恼,脑海里常常蹦出无数个“为什么”。为什么这群孩子的表现总是差强人意呢?张颖梅老师开始思考和探索,她要解密学生叛逆的原因,找到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她开始关注学生感兴趣的明星、歌曲、话题,了解学生青春期的困惑与烦恼,探寻学生的内心世界……
寻找与学生的“共同话题”,使她与学生的相处和交流变得容易和顺畅了。学生告诉了她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许多问题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长环境大多很特殊,家庭不和、父母离异、孤独留守的孩子比比皆是,而单亲家庭更是滋生问题学生的“温床”。他们要么经常违纪,要么行为举止怪异,要么性格内向孤僻,这与家庭环境冷漠、家人关系不和睦关系密切。他们缺乏亲情、渴望被关注却又不懂得用正确的方式表达,于是通过违纪来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关注。这一发现让张颖梅老师真正痛心起来,从此,她以自己爱的方式来研究学生、教育学生、温暖学生。
从2009年起,张颖梅老师在教学之余对自己任班主任的商务英语班的4名单亲家庭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她希望通过这个课题研究更多地了解学生,并用自己的爱心和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在研究过程中,张颖梅老师通过细致观察,记录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异常行为、处理经过以及进行家庭访问、与家长深入交流的情况,分析他们发生问题的症结所在,并与家长一起尽力帮助学生解开心结,纠正偏差的行为。
小黄是一位聪明、活泼的男生,为人大方直爽,成绩也不错,但性格浮躁、冲动,缺乏恒心和耐心,对没兴趣的课程或情绪不佳时就会在课堂上睡觉。在调查中,张颖梅老师了解到,小黄父母在其12岁时离异,他虽然归父亲抚养,但父亲常年在外做生意,根本无暇顾及他;他与祖父母生活,但老人年事已高,无力管教;母亲经常忙于工作,不了解他的情况,偶尔的管教又过于简单和粗暴……疏于亲情的呵护和恰当的引导,小黄情绪很不稳定。夜不归宿、抽烟、上课玩手机等违纪行为他都有过,并且对老师的教育时而听取,时而抵触。一次,小黄又夜不归宿,让宿管老师和家长都揪心不已。张颖梅老师得知后并没有简单的批评了之,而是耐心地倾听小黄的诉说,了解事情的原委。原来,小黄对母亲当日的严厉教训意见很大,伤心之余便要出去找“刺激”。张颖梅老师邀请他母亲到学校沟通疏导,然而母子相见时,小黄不管母亲怎么说都不愿谅解。张老师发现了一个细节,小黄的妈妈总是急于向孩子诉说,表白自己的苦衷,表达自己的愿望,或者指责孩子的错误,却不能安安静静听孩子把话讲完,也从不对孩子的想法表达一丝一毫的理解。张老师立刻和小黄的妈妈单独沟通此事,让她耐心听孩子倾诉一次。在又一次的恳谈中,小黄妈妈终于努力改变了做法。小黄也终于谅解了母亲,也承诺以后不再夜不归宿了。之后,小黄母亲也经常打电话给儿子,关心儿子,小黄每周末也都到妈妈家住。一段时间后,小黄和妈妈的感情逐渐融洽,人也变得懂事多了。小黄妈妈后来经常打电话给张颖梅老师,一再表示谢意。小黄本人在考入高职后,也常常主动跟张老师联系,报告自己的近况,成熟了很多。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佳有时并非故意与老师作对,或者因为不爱学习,或者是被其他事情所困扰,例如亲情、友情、同学关系甚至旁人无意的一句话。这不仅关系到学校,更和家庭、社会息息相关。”张颖梅老师在对单亲学生的研究过程中,也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在学生管理方面的做法,耐心寻找学生叛逆或者行为异常的根源所在,并“对症下药”。张颖梅老师将这一研究成果写成论文《亲情之饥,生命之痛,慰藉之源——职校生单亲学生成长个案之高一篇》,还获得第七届杭州市中小学德育论文(成果)评选一等奖,并入选《以生为本,全面育人——杭州市2010年中小学德育成果论文集》。“在班主任繁杂沉重甚至常感痛苦的工作中,努力汲取并探索智慧,也使自身不断成长,最终获得心灵的回馈。”
转变思路,创新兴趣教学法
教育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作为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师,面对学生对英语的不屑一顾,张颖梅老师并没有气馁,她不断尝试和改进教学方法,从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欲望着手,引导学生学习英语。
传统的英语教学大多照本宣科,不仅教学理念落后、教材陈旧,而且教法单一,导致教与学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张颖梅老师深知,要改变职校学生不爱学英语的现状,必须从源头着手,制订切实可行的大纲和与之相配套的新教材势在必行。为了更好地服务一线教学,让学生爱上英语,張颖梅老师和教研组的同事们一起开发了一系列职高英语课本配套练习册、教师培训手册等,用于辅助教学。
张颖梅,从教至今21年。中学英语专业高级教师。工作勤恳细致,但求无愧于心。善于执行和总结,勤于探索和思考。多次获得国家级教师能力竞赛一等奖。2012学年任赴美中文教师一年。在教学经历中,坚信教学创意来自瞬间突现的灵感,更是无数阅历和经验积累后的悟性。对学生,真挚情意、用心引导;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成长,看重学生目前的心灵舒展和今后的情感幸福。心中挚爱的是师生心灵碰撞融合后的感动,珍藏的是每次苦苦追寻后心有所得的欣喜。期待每个孩子的成长如同耐心等待一朵花的绽开。
教学格言:用力绳锯木断,用心水滴石穿。
“2014,我有一个梦想,就是专门为职高学生编写一本介绍杭州景点、饮食、建筑等风土人情方面的英语教材,让学生在遇到外国游客或客户时能用简单英语介绍自己的家乡,从而赢得游客和客户的好感。”这是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英语教师张颖梅的梦想——从教二十载,她一直追随时代的进步、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变化而不断学习和探索, 为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和杭州的职业教育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追根溯源,解密学生之叛逆
张颖梅原本不是职业学校的教师,1992年毕业后她任职普通高中——杭州市第三中学的英语教师。1994年,该校与红星职业学校合并组建了职业学校(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前身)。学校性质转变后,生源质量有所下降,职校学生张扬的叛逆性格以及对学业的自暴自弃一时让张颖梅老师很不适应。
“无论老师怎么努力备课,课堂内容安排得多么丰富,学生们就是不能安静地听课。”面对这些不省心的职校生,张颖梅老师一度深感烦恼,脑海里常常蹦出无数个“为什么”。为什么这群孩子的表现总是差强人意呢?张颖梅老师开始思考和探索,她要解密学生叛逆的原因,找到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她开始关注学生感兴趣的明星、歌曲、话题,了解学生青春期的困惑与烦恼,探寻学生的内心世界……
寻找与学生的“共同话题”,使她与学生的相处和交流变得容易和顺畅了。学生告诉了她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许多问题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长环境大多很特殊,家庭不和、父母离异、孤独留守的孩子比比皆是,而单亲家庭更是滋生问题学生的“温床”。他们要么经常违纪,要么行为举止怪异,要么性格内向孤僻,这与家庭环境冷漠、家人关系不和睦关系密切。他们缺乏亲情、渴望被关注却又不懂得用正确的方式表达,于是通过违纪来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关注。这一发现让张颖梅老师真正痛心起来,从此,她以自己爱的方式来研究学生、教育学生、温暖学生。
从2009年起,张颖梅老师在教学之余对自己任班主任的商务英语班的4名单亲家庭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她希望通过这个课题研究更多地了解学生,并用自己的爱心和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在研究过程中,张颖梅老师通过细致观察,记录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异常行为、处理经过以及进行家庭访问、与家长深入交流的情况,分析他们发生问题的症结所在,并与家长一起尽力帮助学生解开心结,纠正偏差的行为。
小黄是一位聪明、活泼的男生,为人大方直爽,成绩也不错,但性格浮躁、冲动,缺乏恒心和耐心,对没兴趣的课程或情绪不佳时就会在课堂上睡觉。在调查中,张颖梅老师了解到,小黄父母在其12岁时离异,他虽然归父亲抚养,但父亲常年在外做生意,根本无暇顾及他;他与祖父母生活,但老人年事已高,无力管教;母亲经常忙于工作,不了解他的情况,偶尔的管教又过于简单和粗暴……疏于亲情的呵护和恰当的引导,小黄情绪很不稳定。夜不归宿、抽烟、上课玩手机等违纪行为他都有过,并且对老师的教育时而听取,时而抵触。一次,小黄又夜不归宿,让宿管老师和家长都揪心不已。张颖梅老师得知后并没有简单的批评了之,而是耐心地倾听小黄的诉说,了解事情的原委。原来,小黄对母亲当日的严厉教训意见很大,伤心之余便要出去找“刺激”。张颖梅老师邀请他母亲到学校沟通疏导,然而母子相见时,小黄不管母亲怎么说都不愿谅解。张老师发现了一个细节,小黄的妈妈总是急于向孩子诉说,表白自己的苦衷,表达自己的愿望,或者指责孩子的错误,却不能安安静静听孩子把话讲完,也从不对孩子的想法表达一丝一毫的理解。张老师立刻和小黄的妈妈单独沟通此事,让她耐心听孩子倾诉一次。在又一次的恳谈中,小黄妈妈终于努力改变了做法。小黄也终于谅解了母亲,也承诺以后不再夜不归宿了。之后,小黄母亲也经常打电话给儿子,关心儿子,小黄每周末也都到妈妈家住。一段时间后,小黄和妈妈的感情逐渐融洽,人也变得懂事多了。小黄妈妈后来经常打电话给张颖梅老师,一再表示谢意。小黄本人在考入高职后,也常常主动跟张老师联系,报告自己的近况,成熟了很多。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佳有时并非故意与老师作对,或者因为不爱学习,或者是被其他事情所困扰,例如亲情、友情、同学关系甚至旁人无意的一句话。这不仅关系到学校,更和家庭、社会息息相关。”张颖梅老师在对单亲学生的研究过程中,也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在学生管理方面的做法,耐心寻找学生叛逆或者行为异常的根源所在,并“对症下药”。张颖梅老师将这一研究成果写成论文《亲情之饥,生命之痛,慰藉之源——职校生单亲学生成长个案之高一篇》,还获得第七届杭州市中小学德育论文(成果)评选一等奖,并入选《以生为本,全面育人——杭州市2010年中小学德育成果论文集》。“在班主任繁杂沉重甚至常感痛苦的工作中,努力汲取并探索智慧,也使自身不断成长,最终获得心灵的回馈。”
转变思路,创新兴趣教学法
教育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作为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师,面对学生对英语的不屑一顾,张颖梅老师并没有气馁,她不断尝试和改进教学方法,从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欲望着手,引导学生学习英语。
传统的英语教学大多照本宣科,不仅教学理念落后、教材陈旧,而且教法单一,导致教与学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张颖梅老师深知,要改变职校学生不爱学英语的现状,必须从源头着手,制订切实可行的大纲和与之相配套的新教材势在必行。为了更好地服务一线教学,让学生爱上英语,張颖梅老师和教研组的同事们一起开发了一系列职高英语课本配套练习册、教师培训手册等,用于辅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