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vf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春天,明媚怡人。汉代,人们在正月初七“人日”到郊外踏青,正月十五元宵节去观灯、舞龙,三月初一寒食节去踏鞠。在唐代,则有盛世空前的拔河活动,“常以正月望日为之”(《封氏闻见记》)。唐、宋的寒食、清明节期间,则“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唐王维《寒食城东即事》)。明清时,元宵观灯、清明荡千、郊游踏青、舞龙舞狮、放风筝、博棋弈……节令活动令人目不暇接。春天,是中国古代民俗节令活动最丰富多彩的季节。
  郊游踏青
   郊游活动由来已久。《论语·先进》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八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结伴郊游已是人们的一大乐趣。虽然郊游的时间历代不尽相同,但春天踏青无疑是最盛行的。春天,“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高鼎《村居》),诱人的春色,使多少“游人出禁城”,“长堤十里转香车,两岸烟花锦不如”(唐赵璜《曲江上巳》);多少“少年羁络青纹玉,游女花簪紫蒂桃”(唐杜牧《长安杂题长句》),“游子寻春半出城”(南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历代诗人的吟咏,留下了古往今来人们游春踏青的身影。
   春天,不待春意浓,早早地就去踏青的当数汉代,他们正月初七“人日”就出门了。唐代,正月十五就有人“探春”,此后,一直有人踏青直至清明。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各乘车跨马,供帐于园圃或郊野中,为探春之宴。”《旧唐书》载,唐代宗“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唐李华作《春游吟》:“初春遍芳甸,千里蔼盈瞩。美人摘新英,步步玩春绿。”而最热闹的还是在寒食、上巳(农历三月初三)、清明节,“唐上巳日,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践青履”(《秦中岁时记》);“上巳之节,彩幄翠帱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剧谈录》);“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唐顾非熊《长安清明言怀》)。
   宋代一如唐代,“春游特盛焉”。据《武林旧事》载,那时偌大的杭州西湖,“都人士女,两堤骈集,几于无置足地。水面画楫,栉比如鱼鳞,亦无行舟之路,歌欢箫鼓之声,振动远近,其盛可以想见”。不过,宋代的踏青大多还是集中在清明节,人们借清明上坟的机会,踏青、聚会。《东京梦华录》载:“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明、清时,不论是宫廷还是民间,踏青依然盛行。明代有诗云:“东风渐次步青阳,龙过抬头蛰不藏。水出御河凝鸭绿,柳摇金屋变鹅黄。”这是官宦人家的踏春。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载:“岁清明,桃柳当候,岸岸遍矣。都人踏青高梁桥。”清代在老北京,百姓人家的郊游踏青往往在三月三蟠桃宫庙会达到高潮。清震钧《天咫偶闻》中有对当时桃宫庙会的描述:“春波泻绿,软土铺红,百戏竞陈。大堤入曲,衣香人影,摇飏春风,凡三里余。”
   郊游踏青流传至今,成了我们今日的“春游”“远足”,依然是我们中国人非常喜爱的节令活动。
  荡蹴秋千
   关于秋千的起源,众说不一。《古今艺术图》載:“秋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趫者。齐桓公伐北戎还,始传入中国。”《缃素杂记》则认为:“秋千,汉武帝后庭之戏也,本云‘千秋’,祝寿之词,语讹,传为‘秋千’。”还有人认为,秋千源自古代人类揪苇条(或藤条之类)荡跃迁移的行为动作。应当说,大多数体育活动都能从古代人类的生活、战争实践找到源头一说不无道理。正因有这样的生活实践,之后才会有“以习轻趫者”的“北方山戎之戏”。而它传入中原的时间,“齐桓公伐北戎还”的春秋时期当是可信的,因为这样一项有着远古渊源的活动,不至于到西汉才突然出现。至于它的名称,“秋千”或“千秋”,或许就是因为汉武帝时盛行和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而出现的。但不管怎么说,荡秋千活动自西汉以来,因“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唐高无际《汉武帝后庭秋千赋》序),被赋予了美好的含义,从此在宫廷、民间流行开来,并成为历代最受女子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
   唐、宋时,荡秋千活动盛极一时。唐天宝年间(742-756年),“宫中到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开元天宝遗事》)。唐诗宋词留下了许多吟咏女子荡蹴秋千的美丽诗篇:“秋千争次第,牵曳彩绳斜”(唐刘禹锡《同乐天和微之深春》);“花笼微月竹笼烟,百尺丝绳拂地悬。忆得双文人静后,潜教桃叶送秋千”(唐元稹《杂忆》);“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南宋李清照《点绛唇》);“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东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南宋俞国宝《风入松》)……而唐代王建的《秋千词》,更是细腻逼真地描绘了少年儿女比赛荡秋千的动人情景:
   长长丝绳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
   少年儿女重秋千,盘巾结带分两边。
   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
   下来立定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
   傍人送上那足贵,终赌鸣珰斗自起。
   回回若与高树齐,头上宝钗从堕地。
   眼前争胜难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
   元代女子沉迷于秋千活动,“上自宫苑,中至宰相,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游为乐,女红之事殆庶几矣”(元熊自得《析津志》)。明、清时,秋千活动仍然流行不衰,“秋千一架名园里,人隔垂杨听笑声”(明瞿佑《清明即事》);“最是春闺识风景,翠翘红袖蹴秋千”(清乾隆诗)。时至今日,秋千仍是中国延边朝鲜族、云南阿昌族等少数民族欢度新春佳节时的一项重要娱乐活动。
   流传了2000多年的秋千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植木为架,上系两绳,下拴住横板,人立于板上”,像钟摆一样来回摆荡。这种最常见的秋千也有横板离地高低之分,高架秋千的难度较大。又有“担子秋”(也称“二人秋”),即“竖长柱,设横木于上,左右各坐一个,以互落互起而飞旋不停”,类似跷跷板游戏。还有“车轮秋”,即“植大木于地,上安车轮状圆轮,在呈辐射状横木上,系绳于下,以架坐板”,人坐板上,以脚蹬地使车轮旋转,然后悬空转动。比赛秋千时往往以荡高为胜,诚如唐代王建诗中所写,“回回”欲“与高树齐”;也有比谁荡的花样多、难度大的。   放飞风筝
   风筝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墨子》),又有“墨子为木鸢……至能使木鸢飞”(《韩非子》)。这种以竹木制成、能迎风升空的“木鹊”“木鸢”,当为风筝的前身。至汉代,据传韩信“制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以穿地隧入宫中”(宋高成《事物紀原》),这是纸鸢的出现。但有资料表明,放纸鸢在唐代以前并不是一种娱乐活动,而是一种军事辅助手段。如前述韩信用于“量未央宫远近”。又如据《南史·侯景传》载,梁武帝时,侯景作乱,围困京城。梁武帝为召集勤王部队,曾将求援诏书绑在纸鸢上放出去。
   放纸鸢的军事功能逐渐消失,成为一种娱乐活动并流传开来始自唐代,当时主要由儿童参与。唐采在《纸鸢赋》中有这样的描绘:“饰素纸以成鸟,象飞鸢之戾空,翻兮将度振沙之鹭,杳兮空光渐陆之鸿,抑之则有限,纵之则无穷,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藏乎掌挥之中……”唐元稹《有鸟》诗云:“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纸鸢之始名风筝,至迟当在唐末。唐末高骈有《风筝》诗,云:“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这“风筝”,有的人认为是在纸鸢上附有丝弦的弓形装置,放飞时发出宛如筝的声音,故名。至五代,又有人在纸鸢头部安装竹笛哨,“使风入竹,如鸣筝”(明陈沂《询刍录》)。从此,“纸鸢”这一名称常由“风筝”所代替。然今日之风筝,其实大多是无声的。
   宋代放风筝的活动比唐代还盛行,不仅儿童参加,成人也参与其中,还出现专门制作风筝的手工作坊。且放飞时间从元宵就开始,这从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百子戏春图》中可以看出。宋代宰相寇准还有一首名为《纸鸢》的诗:“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明、清时期,放风筝的活动更为普及,并多集中在清明节前后。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随着放风筝活动的普及,还逐渐形成了北京、天津和山东潍坊三大风筝产地。
   由于放风筝有强身健体的功用,且有技术的讲究,自唐以来,一直受到历朝历代人们的喜爱,长盛不衰,直至今日。如今,放风筝已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民俗活动了,美国、日本、英国等国也已流行。1989年,在山东潍坊还成立了国际风筝联合会——风筝已走出国门。
其他文献
一饭膏粱,维系万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是“舌尖上的安全”的源头,关乎民生。   在百里平畴的新野县,有这样一个人,成天田间地头,奔波基地企业,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他就是新野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站长乔靖,一位辛勤耕耘在新野农业基层一线21年的农业人。   新野县是农业种植大县,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县,是首批纳入农业部菜篮子工程的县区之一,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县,全国农业(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示
期刊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河南的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在近日召开的河南省两会上,“三农”话题备受关注。  乡村振兴不能落下一个村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就是要让每个村庄都实现振兴。但由于历史发展阶段、区位条件等不同
期刊
农历的月份是按朔望月(即月相变化的周期)安排的,一年为12个月。   农历月份名称一般都按数字顺序排列,但也有例外,如一月不叫一月,叫“正月”,十二月一般也不叫十二月,叫“腊月”。一月之所以叫“正月”,是因为历朝君王即位,都要在次年改年号,从一月开始就体现他的正统,所以将一月叫“正月”,本来就读现在第四声的正,据说是秦朝为避秦始皇嬴政的讳,才改了音调读成第一声,一直用到现在。   正月在春天的
期刊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三月的南阳大地,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3月17日,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深入河南南阳市调研“三农”工作。一路上,韩长赋进农田、访民生、话发展,与市县乡村干部和群众面对面交流,悉心指导工作,共话全面小康。   农业农村部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河南省副省长武国定,河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省气象局局长王鹏祥,南阳市委书记张文深,市长霍好胜,市委副
期刊
3月18日至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杜德印带领全国人大农委调研组莅临河南调研乡村产业发展情况,并对乡村振兴促进法和粮食安全保障法立法征求意见。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李文慧,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农工委主任张琼等陪同调研。   “两会”闭幕不久,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杜德印就带队来河南省调研乡村振兴
期刊
只要深入挖掘一棵树皮、花、叶、果的价值,通过深加工进行深层次利用,研发出丰富多样的产品,就能让一棵树形成一根完整的产业链。  一块皮,经过提取,悄然变成一种液体,最后呈现在你面前的是洗发水;一片叶,经过萃取,能够成为一个颗粒,神奇制作成茶叶;一颗果,经过压榨,能够成为一滴籽油,魔法般变身为面膜……  出现如此奇迹的是被誉为“植物黄金”的杜仲,而中国杜仲之乡——湖南省张家界慈利县打造了这样的奇迹。在
期刊
“通过对疾病、残疾和伤害的预防控制,创造健康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國家安全,促进人民健康。”河南省镇平县疾控中心主任郭建涛说,“这是我们‘疾控人’的使命。”   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以来,郭建涛对艾滋病防治及艾滋病患者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镇平县疾控中心联合多部门成立了艾滋病防治领导小组,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新的工作计划和目标任务,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各项救助政策,特别是让困难家庭、致孤人
期刊
网络科技与扶贫工作的良性互动,是西柏坡纪念馆驻村工作队创新扶贫模式的有益探索。  最近,站在自家的猪圈旁,看着7头肥壮的猪崽,刘增云心里说不出地高兴。  他家曾是村里的贫困户。“去年,通过工作队给联系的土猪定向养殖,我养了7头黑猪,除去成本,1年纯收入1万多元。”他笑着说,依托养猪,自己有了稳定的收入,再加上平时打工,家里已经彻底脱贫了。  2016年2月26日,西柏坡纪念馆选派办公室主任于海龙、
期刊
河南省南召县自2017年8月开始,在全县开展“党员干部带支部”结对帮扶活动,310名县乡党员领导干部结对帮扶310个行政村(社区),计划用三年半时间,采取推进阵地建设、密切联系群众、帮上致富项目、全面推动脱贫等措施,实现“支部强、农村稳、百姓富”。  初春时节,行走在河南省南召县乡村,犹如打开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一条条道路宽阔畅达,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一棵棵玉兰笔直挺拔,一幅幅墙体彩绘生动形象。
期刊
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曾经是一个旱涝灾害都十分频繁而严重的地方。这是因为流经成都平原的岷江,流量大,水流湍急。而岷江口又是长江中游和上游的分界点,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狭窄的河道常常引发洪灾。在枯水季节,由于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地势较高,阻碍江水东流,难以引水灌溉东岸的田地,常常造成旱灾。李白在《蜀道难》中曾有“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描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