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汇市场和汇率不仅是货币兑换和贸易结算的工具,而且还是国与国之间更高层次经济竞争的重要工具。恰当地使用这一工具,会使本国在国际交往和竞争中处于更有利地位。美国就曾在外汇市场上充分利用这一工具,一次次化解了自身的危机,并从中获得最大利益。
1985年9月22日,美国财长及中央银行行长会同英、法、德(前西德)、日四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开会并达成了“广场协议”。协议要求以各国联合干预的方式促成美元对西方主要货币在两年内贬值30%,力求借此扭转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广场协议”签订后,五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各国开始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贬值。这就是著名的“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可以说是美国凭借其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在通过经济的、政治的手段解决其经济和贸易等问题不奏效的情况下,利用汇率和外汇市场解决自身困境的同时又打击了竞争对手,是美国发动的一场成功的“货币战争”。
美国之所以要求各国协力促使美元贬值,是因为利用汇率机制可以最有效和便捷地解决其经济危机。二战以后构建的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由于各国经济实力的相对变化,特别是美国经济相对比重的降低而难以为继,终于在1973年2月走向崩溃,此后,美元兑换各工业国家的主要货币起伏跌宕,国内经济的各种问题仍是越积越多。1979年—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美国能源价格大幅上升,美国消费物价指数随之攀升,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超过两位数。为应对通胀,美联储提高利率,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资金流入美国,导致美元大幅升值。从1979年底到1984年底这段时间内,美元汇率上涨了近60%,美元对各主要工业国家的汇率甚至超过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前的水平。美元大幅度升值导致美国的贸易逆差快速扩大,到1984年,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达到创历史纪录的1000亿美元。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决心共同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
凭借美元贬值,美国大幅减少了贸易赤字,并能集中精力于新兴产业,从而带来了紧随其后的十年繁荣。
而作为美国的打击对手——日本,由于日元大幅升值使其经济遭受沉重打击。上个世纪80年代上半期,日本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制造的产品充斥全球。1985年日本GDP占美国GDP的比重达到32%,各国外汇储备总额中日元所占比重达到8%。日元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储备货币。同时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在1985年9月协议签署前,美元兑日元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协议签订后的短短两年多时间内,美元兑日元汇率在1987年下降到1美元兑120日元的水平。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美元兑日元贬值达50%,也就是说,日元兑美元升值一倍。
广场协议签订后,为干预外汇市场,日本央行需要卖出美元,回笼日元,减少流动性,为此日本央行一直在调低再贷款的利率。低利率政策使得日本基础货币的发行大幅增加。大量的货币发行(央行再贷款)流入效率不高的政府部门,摊薄了整个经济的投资收益率。与此同时,由于日元升值,也大幅降低了出口部门的利润水平。由于当时日本经济是一种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出口企业的产值占比很大,因此,私人经济部门的资产平均收益率大幅降低,大量国内生产企业纷纷向海外转移,产业“空壳化”现象开始逐步显现。流动性不断提高和资产收益率的不断降低对于日本资产市场的破坏是灾难性的,日本资产市场逐渐开始呈现出价格泡沫化的迹象。此后,由于通货膨胀的持续走高,日本央行从1989年开始逐渐上调再贷款利率,降低基础货币发行量。由于流动性的大量减少,日本资产市场的价格泡沫最终于1991年破裂,从而使日本走上了长达10年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萧条时期。
(所谓“资产泡沫”,一般是指资产价格的上涨速度超过了资产预期收益率的增长速度,使得资产价格严重偏离资产收益率可以支撑的价格水平的一种经济现象。因此,判断是否发生了“资产泡沫”,要看两个方面,一是资产价格的绝对值及其增长速度,二是要看资产预期收益率的变化情况。)
另一方面,广场协议的签订造成美元贬值,日元升值,这也给日本企业带来走向世界的一个机会。据统计,从1986年到1991年,在全世界范围出现日本资本输出热潮,日本的海外投资总额达40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另一方面,由于日元升值出口受挫,日本大量过剩资本流向非生产领域和海外市场。在这一过程中,美国成了日本的主要目标。1985年后,日本企业开始大量购买美国企业,或在美国开设工厂。
1988年,日本著名三菱公司投资14亿美元购买了坐落在纽约曼哈顿闹市的洛克菲勒中心大厦。该大厦一直被很多美国人视为美国的象征。
在洛杉矶,经过一系列购买行动,日本人很快就在闹市区掌握了几乎一半的房地产;在夏威夷,有96%以上的外国投资来自日本,并且主要集中在饭店、高级住宅等不动产方面。到80年代末,全美国10%的不动产已成日本人的囊中之物。
与此同时,更令美国人难以接受的事情发生了。1989年9月,索尼公司以34亿美元的高价买下了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后更名为索尼影像娱乐公司。不久,松下电器产业公司又购买了美国音乐公司(MCA)。除此之外,日本人还将资本渗透到美国的体育、文化等产业。从1986年到1991年,日本企业和政府共向美国一些著名高等学府投资1.75亿美元,甚至向华盛顿的五大思想库投资540万美元,以此影响美国政府的决策。另外诸如高尔夫球场、职业棒球队等,财大气粗的日本人也都照单全收。
统计显示,从1985年到1990年间,日本企业总共21起500亿日元以上的海外并购案中,有18起是针对美国公司。短短几年间发生的这一幕幕,令美国人应接不暇。在亲眼目睹了众多本国的大公司、大产业迅速改头换面,由日本人充当老板之后,美国社会的反响十分激烈。对于日本人的收购狂潮,一些美国报刊称其“经济珍珠港”,有人则哀叹美国“引人注目的资产全都被日本购买去了”。当时,多数美国人都在惊呼日本人在“购买美国”,著名的《纽约时报》甚至担忧“总有一天日本会收购走自由女神像”。
但是日本的收购狂潮并没能持续长久。由于当时日本企业还缺乏海外投资经验,对美国资产的大量收购其实非常被动和盲目,特别是日本投资者在期货、地产等市场相继出现惨重损失后,他们的很多收购只能以失败告终。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三菱公司在花14亿美元购买洛克菲勒中心不久,就以半价再次卖给原主。他们其他的一些投资,如高尔夫球场等都也以失败告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度风光无限的日本人购买的其实是一大堆“泡沫”。
在日本国内,由于超低利率刺激下,国内泡沫空前膨胀。日经平均股价在4年中上涨了2倍。1989年末最后一天,日本市场交易创下接近4万日元的历史最高股价,得意忘形的人们认为“明年股价可望达到5万日元”。
自1985年起,日本六大城市土地价格每年以两位数上升,1987年住宅用地价格竟上升了30.7%,商业用地则跳升了46.8%。土地价格的急剧上升造成土地担保价值上升,土地所有者能借此从金融机构借到更多的钱,并以此为本金再去购买别的土地。
1989年底,日本政府开始意识到“泡沫经济”的严重性,进而采取措施阻止投机,结果使得泡沫破灭,股价暴跌,地价急剧回落。到了1997年时,住宅用地价格比最高价时已下降了52%,商业用地更是下降了74%。泡沫的崩溃造成土地交易几乎无法成交,而金融机构则被坏账紧紧包裹无法动弹。“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许多家庭的财富化为乌有,而日本经济也随之进入长达10年的衰退期,日本人称其为“失去的10年”。
今天,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支持、赞许的眼光有之;嫉妒、怀疑甚至敌视的声音也从未中断。在全球陷入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各国在协力应对危机的同时,仍会把自身利益放在首位。目前,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在抬头,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有扩大之势,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从未绝于耳……。如何应对复杂的挑战,外汇市场的历史会成为一面对我们有借鉴意义的镜子。
作者简介
崔森,1963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1994年4月留学日本,1999年3月毕业于福冈教育大学研究生院。
2000年就职于KAGAYAKI株式会社以来,在日本一直从事外汇投资工作。多年来形成的以控制风险第一、稳定赢利为目标的投资理念和操作方法深得投资者的欢迎。多次在公司的投资说明会主讲这一投资理念,并在一些报刊杂志设有外汇投资专栏。
1985年9月22日,美国财长及中央银行行长会同英、法、德(前西德)、日四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开会并达成了“广场协议”。协议要求以各国联合干预的方式促成美元对西方主要货币在两年内贬值30%,力求借此扭转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广场协议”签订后,五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各国开始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贬值。这就是著名的“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可以说是美国凭借其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在通过经济的、政治的手段解决其经济和贸易等问题不奏效的情况下,利用汇率和外汇市场解决自身困境的同时又打击了竞争对手,是美国发动的一场成功的“货币战争”。
美国之所以要求各国协力促使美元贬值,是因为利用汇率机制可以最有效和便捷地解决其经济危机。二战以后构建的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由于各国经济实力的相对变化,特别是美国经济相对比重的降低而难以为继,终于在1973年2月走向崩溃,此后,美元兑换各工业国家的主要货币起伏跌宕,国内经济的各种问题仍是越积越多。1979年—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美国能源价格大幅上升,美国消费物价指数随之攀升,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超过两位数。为应对通胀,美联储提高利率,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资金流入美国,导致美元大幅升值。从1979年底到1984年底这段时间内,美元汇率上涨了近60%,美元对各主要工业国家的汇率甚至超过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前的水平。美元大幅度升值导致美国的贸易逆差快速扩大,到1984年,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达到创历史纪录的1000亿美元。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决心共同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
凭借美元贬值,美国大幅减少了贸易赤字,并能集中精力于新兴产业,从而带来了紧随其后的十年繁荣。
而作为美国的打击对手——日本,由于日元大幅升值使其经济遭受沉重打击。上个世纪80年代上半期,日本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制造的产品充斥全球。1985年日本GDP占美国GDP的比重达到32%,各国外汇储备总额中日元所占比重达到8%。日元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储备货币。同时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在1985年9月协议签署前,美元兑日元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协议签订后的短短两年多时间内,美元兑日元汇率在1987年下降到1美元兑120日元的水平。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美元兑日元贬值达50%,也就是说,日元兑美元升值一倍。
广场协议签订后,为干预外汇市场,日本央行需要卖出美元,回笼日元,减少流动性,为此日本央行一直在调低再贷款的利率。低利率政策使得日本基础货币的发行大幅增加。大量的货币发行(央行再贷款)流入效率不高的政府部门,摊薄了整个经济的投资收益率。与此同时,由于日元升值,也大幅降低了出口部门的利润水平。由于当时日本经济是一种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出口企业的产值占比很大,因此,私人经济部门的资产平均收益率大幅降低,大量国内生产企业纷纷向海外转移,产业“空壳化”现象开始逐步显现。流动性不断提高和资产收益率的不断降低对于日本资产市场的破坏是灾难性的,日本资产市场逐渐开始呈现出价格泡沫化的迹象。此后,由于通货膨胀的持续走高,日本央行从1989年开始逐渐上调再贷款利率,降低基础货币发行量。由于流动性的大量减少,日本资产市场的价格泡沫最终于1991年破裂,从而使日本走上了长达10年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萧条时期。
(所谓“资产泡沫”,一般是指资产价格的上涨速度超过了资产预期收益率的增长速度,使得资产价格严重偏离资产收益率可以支撑的价格水平的一种经济现象。因此,判断是否发生了“资产泡沫”,要看两个方面,一是资产价格的绝对值及其增长速度,二是要看资产预期收益率的变化情况。)
另一方面,广场协议的签订造成美元贬值,日元升值,这也给日本企业带来走向世界的一个机会。据统计,从1986年到1991年,在全世界范围出现日本资本输出热潮,日本的海外投资总额达40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另一方面,由于日元升值出口受挫,日本大量过剩资本流向非生产领域和海外市场。在这一过程中,美国成了日本的主要目标。1985年后,日本企业开始大量购买美国企业,或在美国开设工厂。
1988年,日本著名三菱公司投资14亿美元购买了坐落在纽约曼哈顿闹市的洛克菲勒中心大厦。该大厦一直被很多美国人视为美国的象征。
在洛杉矶,经过一系列购买行动,日本人很快就在闹市区掌握了几乎一半的房地产;在夏威夷,有96%以上的外国投资来自日本,并且主要集中在饭店、高级住宅等不动产方面。到80年代末,全美国10%的不动产已成日本人的囊中之物。
与此同时,更令美国人难以接受的事情发生了。1989年9月,索尼公司以34亿美元的高价买下了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后更名为索尼影像娱乐公司。不久,松下电器产业公司又购买了美国音乐公司(MCA)。除此之外,日本人还将资本渗透到美国的体育、文化等产业。从1986年到1991年,日本企业和政府共向美国一些著名高等学府投资1.75亿美元,甚至向华盛顿的五大思想库投资540万美元,以此影响美国政府的决策。另外诸如高尔夫球场、职业棒球队等,财大气粗的日本人也都照单全收。
统计显示,从1985年到1990年间,日本企业总共21起500亿日元以上的海外并购案中,有18起是针对美国公司。短短几年间发生的这一幕幕,令美国人应接不暇。在亲眼目睹了众多本国的大公司、大产业迅速改头换面,由日本人充当老板之后,美国社会的反响十分激烈。对于日本人的收购狂潮,一些美国报刊称其“经济珍珠港”,有人则哀叹美国“引人注目的资产全都被日本购买去了”。当时,多数美国人都在惊呼日本人在“购买美国”,著名的《纽约时报》甚至担忧“总有一天日本会收购走自由女神像”。
但是日本的收购狂潮并没能持续长久。由于当时日本企业还缺乏海外投资经验,对美国资产的大量收购其实非常被动和盲目,特别是日本投资者在期货、地产等市场相继出现惨重损失后,他们的很多收购只能以失败告终。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三菱公司在花14亿美元购买洛克菲勒中心不久,就以半价再次卖给原主。他们其他的一些投资,如高尔夫球场等都也以失败告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度风光无限的日本人购买的其实是一大堆“泡沫”。
在日本国内,由于超低利率刺激下,国内泡沫空前膨胀。日经平均股价在4年中上涨了2倍。1989年末最后一天,日本市场交易创下接近4万日元的历史最高股价,得意忘形的人们认为“明年股价可望达到5万日元”。
自1985年起,日本六大城市土地价格每年以两位数上升,1987年住宅用地价格竟上升了30.7%,商业用地则跳升了46.8%。土地价格的急剧上升造成土地担保价值上升,土地所有者能借此从金融机构借到更多的钱,并以此为本金再去购买别的土地。
1989年底,日本政府开始意识到“泡沫经济”的严重性,进而采取措施阻止投机,结果使得泡沫破灭,股价暴跌,地价急剧回落。到了1997年时,住宅用地价格比最高价时已下降了52%,商业用地更是下降了74%。泡沫的崩溃造成土地交易几乎无法成交,而金融机构则被坏账紧紧包裹无法动弹。“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许多家庭的财富化为乌有,而日本经济也随之进入长达10年的衰退期,日本人称其为“失去的10年”。
今天,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支持、赞许的眼光有之;嫉妒、怀疑甚至敌视的声音也从未中断。在全球陷入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各国在协力应对危机的同时,仍会把自身利益放在首位。目前,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在抬头,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有扩大之势,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从未绝于耳……。如何应对复杂的挑战,外汇市场的历史会成为一面对我们有借鉴意义的镜子。
作者简介
崔森,1963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1994年4月留学日本,1999年3月毕业于福冈教育大学研究生院。
2000年就职于KAGAYAKI株式会社以来,在日本一直从事外汇投资工作。多年来形成的以控制风险第一、稳定赢利为目标的投资理念和操作方法深得投资者的欢迎。多次在公司的投资说明会主讲这一投资理念,并在一些报刊杂志设有外汇投资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