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材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d2c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去责备学生作文材料雷同、材料老化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要反问一下自己,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对学生作文的选材作了哪些卓有成效的指导?是的,学生的作文确实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不求真实、随意编造、选材雷同的现象,存在着缺少新意、缺乏时代感、让人望而生“腻”的材料陈旧的弊端,但是,这些都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去纠正和引导,学生就会懂得什么样的材料才是好材料,应该怎样选材。如何根据作文要求去选取合适的材料。下面我以记叙文为例。谈谈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选材指导的具体做法。
  
  一、海选:感悟生活的绚烂多姿
  
  所谓海选,就是一种并非刻意地自觉或不自觉的对生活的思考和感受,并将其存储到记忆的仓库里。作为教师。我们知道生活就像雨后彩虹一样精彩迷人,但是,学生并没有这样的切身体验。他们认为。生活就是家庭一学校这样的两点一线,生活就是睡觉、起床、吃饭、学习,天天如此。单调乏味。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去感悟生活,感悟生活的多彩多姿。感悟自然的慷慨施舍。感悟人间的大爱深情。这种感悟不可能全是汶川大地震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可歌可泣,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像这样的事情并不多见。这种感悟只是从生活的一些细微枝节中去观察、体味、品析、感动。比如,去学校时,妈妈的一声声反复叮咛:路上小心:做作业时。奶奶在门外的无声凝视;感冒了,爸爸驮着你去医院的满身汗水;做错了题目。老师亲切的话语中饱含着的热切期待;考试成绩进步了,班主任表扬你时那种快乐的神情。等等。这些生活中常见但是学生很少或者压根就没有思考过的事情,构成了温馨生活的亲情、友情、师生情。从方法上来讲。我们可以让学生去回想往事,去体会温暖。这种回想和体会就是在感悟。当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感悟。比如在爸爸干活累了回家以后送上一杯热茶:在妈妈烦心的时候去逗妈妈高兴:在老师为有的学生恨铁不成钢的时候去黑板前写上“老师,您放心,我们会努力的”几个大字:在同学有了困难的时候及时地送上一份真挚的心意。也许做了这些,学生对所受到的长辈、老师的关爱就会有更深切的体悟了。总之,感悟的方法多种多样,不管用什么方法,目的就是一个,让学生觉得真情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以此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
  
  二、再选:选取精彩的动人片段
  
  学生材料袋中的材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纵剖面。有完整的事情,但事情的过程比较简单;一类是横切面。较能感动心灵或发人深省,作文前,学生首先要提取材料。这种提取可选横切面,即最能使人感动的片段。也可选纵剖面,因为记叙文需要事情的相对完整。无论选哪一种,动人的片段都不能少,一般来说。概写事情过程不会是一篇好作文。只有突出文章主旨的详写才有极强的感染力。例如,作文题《妈妈,我想对你说》,学生可选与妈妈有关的事,也可以选有关爸爸、爷爷、奶奶或其他家人的事,当然也可以是学校里或社会上发生的事。可以叙述一件完整的事,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组合。无论是一件还是几件,都必须有重点段落,否则,真实性和生动性就会大打折扣。如江苏省南通市09年中考作文题《我们一起走过》,学生可选和家人一起走过某一段难忘的经历,也可选和学校老师、同学走过初中三年的材料,也可选你出门在外的一段邂逅经历。而不管选什么,都要有能深化文章中心的重点部分。
  
  三、精选:对接素材与作文要求
  
  所谓对接,就是将经过初选的材料与作文要求对照。看是不是符合要求。如果符合。这种材料就可以定下来。只有对接成功的材料才能称之为素材。还以今年南通市中考作文题《我们一起走过》为例。命题者的意图很明显,初中三年。同窗三载,校园的温馨、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友谊让我们一起走过了这人生中值得留恋和纪念的大好时光。这方面的材料是完全符合要求的(当然也绝不是排斥其他方面的材料。只不过这样的材料更贴切一点)。再如题目:《那一幕,我难以忘怀》,要求上提示:“亲人的重逢、朋友的惜别,获得成功的时刻,遭遇失败的瞬问,误会冰释后的拥抱,绝处逢生时的欢笑……这一幕幕难以忘怀的画面,长久地定格在我们记忆的屏幕上。让我们用深情的笔触描绘这一幕幕画面。”假设学生经过初选以后手上留有四个材料,这四个材料都符合要求。亲人的重逢、朋友的惜别恰巧都各有一个事例,也都很感人,但因为自己仅仅是旁观者,只是亲历现场而已。而获得成功的喜悦,遭遇失败的郁闷,都是自己的事,前者是最近发生的,记忆犹新、感受深刻,后者时间巴长。有些细节已经模糊。四个材料,前面两个舍弃,因为不是自己的事,感受会相对肤浅,要选的理所当然是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一个了。到此为止。可以说“对接”成功。
  生活是选材的重要源泉。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从阅读中去感悟作家的选材技巧,从同龄人的优秀作文中受到启发。然后从中获得灵感,寻找生活中的好素材。总之,作文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经常对学生进行选材方面的指导,学生将会不断地从生活中挖掘出充满新意的内容来,作文才会常写常新。
其他文献
摘 要:错别字的出现是小学生汉字书写中的“常见病”、“疑难病”,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呢?本文围绕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必须重视问题的解决,二是采取立足常态课堂教学与对症下药的方法。  关键词:错别字 矫正 重视 方法    识字是小学生从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学习书面语言的桥梁。识字是学习文化的起点,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是小学生培养智能的重要途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
期刊
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习作是衡量的重要尺度,但长久以来,习作教学的效果不佳,学生不时发出无可奈何的感叹。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缺乏习作的“情境、情感、情绪”的情况下让他们写作。“三情”是学生习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师生共同合理地开发“三情”是促成学生快乐习作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习作情境,开掘习作之“源”    初中学生受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制约,他们的习作往往需要
期刊
古诗是中华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典文学皇冠上最闪亮的钻石,虽历经岁月的洗礼,却熠熠生辉,愈加夺目。古诗作为中国文学大花园中的奇葩异卉,一直为人们所吟诵、咏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路历程。“腹有诗书气自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一句句俗语告诉我们,古诗的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会有多么大的帮助。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使学生从一首首精美的古诗中感受到我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几年来,尽管我们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投入了相当的精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必讳言,阅读教学的天地依然不甚明朗,一些做法依然让人迷惑不解,或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这些做法,无疑都无益于阅读教学的开展或进一步深入,成为阅读教学的“瓶颈”。如何突破阅读教学的“瓶颈”呢?    一、前提:调动阅读兴趣势在必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期刊
拜读了贵刊第三期特级教师王勇先生的大作《2008年高考数学怎么考》一文后,感受颇深.王勇先生从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三大板块出发,对2008年高考数学到底怎么考谈了他的独特见解.受此文引导,我们在认真学习、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特以高中数学的十三个知识板块为基点,对2008年高考数学考什么进行了大胆的预测,请同仁们赐教斧正.    高考对本板块的考查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且都是基础题,
期刊
高二上学期开设《论语》选修课,许多语文教师对此是有喜也有忧。喜的是。师生可以一起精读一本古代文化名著,祖国语言文化的传承又在我们身上延续着。忧的是,曾几何时,我们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回眸祖国的文化经典。在山一般高大的背影前,我们的眼睛多少都带着些迷惘。对于我们语文教师而言,《论语》博大精深,而自身的国学功底不深,对语文选修课的这种课型也是陌生的: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他们缺乏充分的阅读经验积累,有些
期刊
“看客”形象无疑是鲁迅小说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因为亲历了疗救国民的寂寞,鲁迅对这些旁观者是既恨又怜,对他们有些陷入绝望,又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他在《呐喊自序》中写道:“后来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于是《呐喊》和《彷徨》中的一
期刊
摘要:《诗经》首篇诗文《关雎》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都堪称是人伦情感教化的典范诗文,不仅为孔子所推崇,为历代学者所看重,而且也为现代人在处理恋爱情感问题方面提供了极好的借鉴。  关键词:关雎 情感 教化 典范    《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一些,但作为书面记载
期刊
新近,衢州市教研室举办了一次“高中语文文本教学”研讨会,会上,衢州三中的缪文武老师上的《冬天》一文,引起我的思考。他的课干净,流畅,以“读出自己就是欣赏,读出自己就是研究”为主线,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探究,老师更是以自身的感受带动学生,气氛热烈,是一堂很不错的课。但总觉得热闹之后,对文本深层探究不多,仅从亲情、友情、爱情这一永恒主题入手,而且着重分析父子情深,虽然精彩,易引起共鸣,却忽略文本真正有
期刊
文学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出场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也颇为读者所关注。成功的出场描写,不仅能推动情节的发展,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而且能给读者鲜明的印象,引起浓厚的阅读兴趣。《琵琶行》、《林黛玉进贾府》、《故乡》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这三篇作品都运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描写手法,分别对琵琶女、王熙凤、杨二嫂等主要人物的出场进行了成功描写,使人物一出场亮相,就展现出各自鲜明的性格,抓住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