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的绘画辅导是一门儿童心理艺术,它既不能强行指令儿童“画什么”也不能完全手把手地教儿童怎么画。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象阿里巴巴那样,用语言开启孩子们的心灵,去帮助他们探索、游览大千世界,恰如其分地给孩子们提供游览工具,介绍各种绘画材料与创作手法,以表现他们头脑中的“奇思妙想”,使美术创作成为轻松愉快的活动。
一、让绘画创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降低对学生的纪律束缚
绘画固然需要一定的创作环境,但在长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儿童绘画创作对这一点要求无需过分苛求,相对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拥有愉快轻松的情绪去创作自己的作品,让绘画创作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教师应根据绘画这种特殊活动的性质,降低对纪律的要求,让学生有一个相互交流的轻松环境。相互观赏孩子们的作画过程是十分愉快的,绘画的每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美感,造型阶段、着色阶段、色块搭配的形式构成,都具有审美价值。让孩子们养成相互欣赏、相互促进的习惯,会带动学生的绘画情绪,弥补自己的不足,充实自己的画面。另外,还可适当开展合作式教学模式,让性格内向、压抑的学生和性格开朗的学生共同协作,感染每个孩子的心灵。
二、注重学生的创作过程
人们通常认为儿童的绘画作品是评定美术教学的重要标准,学生所画出的作品,早已在教师的头脑中形成了既定的模式,从而否定了学生的个性发挥。请看这样几个镜头。
镜头一:学生拿着自己的绘画作品,兴奋地说:“老师,你看,这是我画的《认识身边的树》。我用以前学过的线条画装饰的,我认为不上色,只用各种线条来表现树更好看。”教师:“你画的这是什么啊?我没有让你用线条画画,上课的时候你一定没有认真听清楚要求,拿回去重新涂上颜色!”
镜头二:学生拿着自己的绘画作品,兴奋地说:“老师,这是我画的《认识身边的树》,我用以前教学的线条画装饰的,我认为不上色,只用各种线条来表现树更好看。”教师:“当然可以了,你喜欢怎么表现都可以。你画的线条很漂亮,如果画线条时多一些变化,长线、短线、粗线,多一些点、线、面就更好了!”
这两组镜头是不同教师对待同样一个问题时的不同态度。镜头二中的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作业效果自然会比较理想。我个人认为在实际的创作中,儿童作画过程非常重要。在作画过程中,儿童的肌体、大脑都在参与活动,从而锻炼了他们各个方面的能力。最后的作业则是学生自己创造性的、富有个性的结果,似乎从他们的作品中也处处透露出这种创作的激动心情。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应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设置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再现生活中的愉快场景,激发他们表现、创作的欲望。例如,在命题创作画——《闹钟,你是我的朋友》时,辅导中我先采取谈话法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讨论:清晨,当你睡得正香时,想象一下,什么样的闹钟才能叫醒你呢?孩子们的兴趣被点燃起来,积极开动脑筋,发散思维之后再让孩子们进行创作,这样他们的作品是富有想象力的,充满了生活情趣。
三、不求形似,但求神似
儿童绘画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力。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所以对学生的评价标准,重要的不是画得像不像,而在于画的过程,是否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具体的成果。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寻找和尝试不同的材料和工具,探索各种表现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实践中我发现教师应在学生作画前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构图上突出对主体物体的表现,不求准确的空间关系,但求主题突出,色彩鲜明,用生动的个性形象展现出儿童的世界。比如:引导学生画小猫,教师就不能过多地讲解小猫的结构,应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想象和表现。画得工整、形准非常好,画得变形、夸张也非常好,画得狂放、不受约束也非常好,只要画面上小猫突出,色彩鲜明,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表扬。
四、尝试性探究创作,丰富学生的创作手段
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斯菲德说过:“应让儿童有充分的艺术材料,他才能发现自己的表现方法。”在创作活动中只有激发学生对绘画活动的热情,才能让他们通过画面表现自己的情感。而绘画作品完成的长期性,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画种、不同材料进行创作,让学生尝试更多更新的绘画技巧。例如:表现阳光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不同的季节对阳光的不同感受,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创作。有的学生用红色的油画棒在黄色纸上画出流动的光芒;表现出夏天的炎热。有的同学在白色的素描纸上用淡淡的粉、淡淡的黄以笔触的变化表现春天阳光的妩媚。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绘画的过程应像小鸟飞翔一样有着轻松愉快的过程。教师应当潜移默化地引导,顺应儿童的个性发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让他们体会到创作的乐趣远比作品的结果更为重要。让孩子们感受到美术创作的魅力,使学生的绘画创作成为轻松愉快的活动。
(江苏省东海县石榴街道中心小学)
一、让绘画创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降低对学生的纪律束缚
绘画固然需要一定的创作环境,但在长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儿童绘画创作对这一点要求无需过分苛求,相对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拥有愉快轻松的情绪去创作自己的作品,让绘画创作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教师应根据绘画这种特殊活动的性质,降低对纪律的要求,让学生有一个相互交流的轻松环境。相互观赏孩子们的作画过程是十分愉快的,绘画的每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美感,造型阶段、着色阶段、色块搭配的形式构成,都具有审美价值。让孩子们养成相互欣赏、相互促进的习惯,会带动学生的绘画情绪,弥补自己的不足,充实自己的画面。另外,还可适当开展合作式教学模式,让性格内向、压抑的学生和性格开朗的学生共同协作,感染每个孩子的心灵。
二、注重学生的创作过程
人们通常认为儿童的绘画作品是评定美术教学的重要标准,学生所画出的作品,早已在教师的头脑中形成了既定的模式,从而否定了学生的个性发挥。请看这样几个镜头。
镜头一:学生拿着自己的绘画作品,兴奋地说:“老师,你看,这是我画的《认识身边的树》。我用以前学过的线条画装饰的,我认为不上色,只用各种线条来表现树更好看。”教师:“你画的这是什么啊?我没有让你用线条画画,上课的时候你一定没有认真听清楚要求,拿回去重新涂上颜色!”
镜头二:学生拿着自己的绘画作品,兴奋地说:“老师,这是我画的《认识身边的树》,我用以前教学的线条画装饰的,我认为不上色,只用各种线条来表现树更好看。”教师:“当然可以了,你喜欢怎么表现都可以。你画的线条很漂亮,如果画线条时多一些变化,长线、短线、粗线,多一些点、线、面就更好了!”
这两组镜头是不同教师对待同样一个问题时的不同态度。镜头二中的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作业效果自然会比较理想。我个人认为在实际的创作中,儿童作画过程非常重要。在作画过程中,儿童的肌体、大脑都在参与活动,从而锻炼了他们各个方面的能力。最后的作业则是学生自己创造性的、富有个性的结果,似乎从他们的作品中也处处透露出这种创作的激动心情。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应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设置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再现生活中的愉快场景,激发他们表现、创作的欲望。例如,在命题创作画——《闹钟,你是我的朋友》时,辅导中我先采取谈话法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讨论:清晨,当你睡得正香时,想象一下,什么样的闹钟才能叫醒你呢?孩子们的兴趣被点燃起来,积极开动脑筋,发散思维之后再让孩子们进行创作,这样他们的作品是富有想象力的,充满了生活情趣。
三、不求形似,但求神似
儿童绘画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力。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所以对学生的评价标准,重要的不是画得像不像,而在于画的过程,是否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具体的成果。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寻找和尝试不同的材料和工具,探索各种表现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实践中我发现教师应在学生作画前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构图上突出对主体物体的表现,不求准确的空间关系,但求主题突出,色彩鲜明,用生动的个性形象展现出儿童的世界。比如:引导学生画小猫,教师就不能过多地讲解小猫的结构,应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想象和表现。画得工整、形准非常好,画得变形、夸张也非常好,画得狂放、不受约束也非常好,只要画面上小猫突出,色彩鲜明,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表扬。
四、尝试性探究创作,丰富学生的创作手段
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斯菲德说过:“应让儿童有充分的艺术材料,他才能发现自己的表现方法。”在创作活动中只有激发学生对绘画活动的热情,才能让他们通过画面表现自己的情感。而绘画作品完成的长期性,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画种、不同材料进行创作,让学生尝试更多更新的绘画技巧。例如:表现阳光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不同的季节对阳光的不同感受,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创作。有的学生用红色的油画棒在黄色纸上画出流动的光芒;表现出夏天的炎热。有的同学在白色的素描纸上用淡淡的粉、淡淡的黄以笔触的变化表现春天阳光的妩媚。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绘画的过程应像小鸟飞翔一样有着轻松愉快的过程。教师应当潜移默化地引导,顺应儿童的个性发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让他们体会到创作的乐趣远比作品的结果更为重要。让孩子们感受到美术创作的魅力,使学生的绘画创作成为轻松愉快的活动。
(江苏省东海县石榴街道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