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針对光伏发电系统中光伏组件数量多且输出电压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多输入端口高增益DCDC变换器。该变换器具有多路输入、单路输出,其具有开关器件应力低、控制简单、输出电压增益高、输入端口数量不受开关管占空比限制等优点。
关键词:高增益;多端口;光伏发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世界对于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传统的化石能源储量有限。因此,对于可再生能源的研究成为了相当重要的方向,其中,光伏发电作为一种分布广泛、无污染的新能源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常用光电池板的输出电压一般范围为30 V~60 V,而并网时直流母线的输入电压一般为400 V,因此,需要具备高增益能力的DCDC变换器将较低的光伏电池输出电压升至直流母线的输入电压。传统的Boost变换器理论上可以通过改变占空比实现较大的输出电压增益,但是由于寄生参数的影响,增益难以无限增大。
针对光伏组件数量多和需要高升压变换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多输入端口高增益变换器,其具备控制策略简单、开关器件电压应力低等优点。
1 工作原理
如图1所示为本文所提多输入端口高增益DCDC变换器原理图,以两路输入为例。
2 性能分析
将两路输入拓扑扩展为多路输入高增益DCDC变换器。设变换器一共有n个输入端口,以第i个输入端口为例。
2.1 电压增益
3 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应多输入端口高增益DCDC变换器。通过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该变换器具有以下特点:(1)该变换器能够实现较高的输出电压增益。(2)该变换器开关器件电压应力低。综上所述,该变换器适用于拥有大量光伏组件的光伏发电系统。
参考文献:
[1]肖华锋.光伏发电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2]胡雪峰.高增益非隔离型Boost变换器拓扑及其衍生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
[3]Hwu,K.I.and Y.T.Yau,High StepUp Converter Based on Coupling Inductor and Bootstrap Capacitors With Active Clamping.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14.29(6):p.26552660.
[4]TsaiFu Wu and TeHung Yu,Unified approach to developing singlestage power converters,in 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vol.34,no.1,pp.211223,Jan.1998.
关键词:高增益;多端口;光伏发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世界对于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传统的化石能源储量有限。因此,对于可再生能源的研究成为了相当重要的方向,其中,光伏发电作为一种分布广泛、无污染的新能源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常用光电池板的输出电压一般范围为30 V~60 V,而并网时直流母线的输入电压一般为400 V,因此,需要具备高增益能力的DCDC变换器将较低的光伏电池输出电压升至直流母线的输入电压。传统的Boost变换器理论上可以通过改变占空比实现较大的输出电压增益,但是由于寄生参数的影响,增益难以无限增大。
针对光伏组件数量多和需要高升压变换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多输入端口高增益变换器,其具备控制策略简单、开关器件电压应力低等优点。
1 工作原理
如图1所示为本文所提多输入端口高增益DCDC变换器原理图,以两路输入为例。
2 性能分析
将两路输入拓扑扩展为多路输入高增益DCDC变换器。设变换器一共有n个输入端口,以第i个输入端口为例。
2.1 电压增益
3 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应多输入端口高增益DCDC变换器。通过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该变换器具有以下特点:(1)该变换器能够实现较高的输出电压增益。(2)该变换器开关器件电压应力低。综上所述,该变换器适用于拥有大量光伏组件的光伏发电系统。
参考文献:
[1]肖华锋.光伏发电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2]胡雪峰.高增益非隔离型Boost变换器拓扑及其衍生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
[3]Hwu,K.I.and Y.T.Yau,High StepUp Converter Based on Coupling Inductor and Bootstrap Capacitors With Active Clamping.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2014.29(6):p.26552660.
[4]TsaiFu Wu and TeHung Yu,Unified approach to developing singlestage power converters,in 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vol.34,no.1,pp.211223,Jan.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