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硕:Blog的奇迹在于坚持

来源 :职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ymur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年前我曾经说,我对三年后的Blog充满信心和激情。现在,一年的时间过去了,Blog已经影响了很多人,但是我对Blog的想法也在逐渐地转化。
  
  观点1:
  不要混淆文化的热点和商业的热点
  
  Blog改变了传统沟通方式,它的好处、它带来的变革等等都是Blog现在兴起的原因。但这些都是文化因素引起的热点,而不是商业上的热点。比照Internet的历史,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雏形,到1991年开始的商业应用,再到1994年底的商业上的成功,期间经过了很多年。虽然Blog不见得要经历同样的时间,但也决不是三四年时间就可以实现的。
  很多东西,尤其是对大众产生影响的东西,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文化先行,导致普及,再有商业模式。媒体和引领潮流的人总在追求新的东西,但是只有当一个事物在文化领域不是以新锐的形象出现的时候,而是作为常识的时候,才是商业应用开始的好时机。当很久没有人跑过来兴奋和憧憬地向我讲述一种神奇的叫html语言时,当这个技术可以让人方便地发布信息时,当一种叫做http的东西,可以让人方便地看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文档时—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是互联网取得巨大商业成功的时候。
  
  观点2:
  不要混淆Blogger的数量和严肃的Blogger的数量
  
  现在被广泛引述的中国Blogger的数量是三百万。我们无从查证这个数据。“如果其中1%的人愿意付费,那就已经有3万人了。如果每个人每月付5块钱,那也是15万元了。”BSP (Blog Service Provider) 们这样对VC说。“像你这样的Blogger,每个月付5块钱,你在乎吗?”他们问我。
  而事实是,在这三百万Blogger中,总共写过超过3篇的有多少?估计只有一半吧。试想一下,发一篇,了解了什么是Blog然后就结束的大有人在。其中,写超过15篇的有多少?每周有更新的又占其中的多少?我估计全国可能是几万的数量级。中国坚持写Blog一年的有多少?两年的呢?所以,当审视这些Blogger个体的时候,大家都会明白只有严肃的Blogger才愿意付钱,而人们往往又用总数三百万的数字来说市场,这一定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当然以上这些数据,纯属我的个人猜测,只是为了示例而已。
  但是如果一两年以后,当每周有更新的Blogger数量真的达到了50万,那时的Blog一定会有完全不同的场景。
  
  观点3:
  不要混淆BSP的商业模式和Blog的商业模式
  
  当严肃的Blogger达到50万的时候,围绕Blogger的商业模式就会像现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一样,让人眼花缭乱吗?这些人可能会去讲课;有人会来组织,并代理收费;有些人要出书吧,就会有出版社去出书;还会有电视台会来做节目;即使是需要备份内容,也会有人来做。这些人的方方面面、各种稀奇古怪的需求,就会生出商业模式出来。虽然BSP是第一种商业模式,但它远不是Blog商业模式的全部。
  当Internet刚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以为Internet的唯一模式就是互联网接入。AOL、MSN都在抢这个市场,中国互联网的开创者瀛海威也从接入做起。就像那时的人想象不到现在网上拍卖也会赚钱,做网站会赚钱,连实名也会赚钱一样,我们现在也很难想出太多的模式。未来的模式都不是刚刚开始的时候就设计得好的。所以,BSP先行,还会有更多的模式出来。
  
  结论:坚持
  
  所以,互联网的神奇所在就是,坚持是网站成功的关键。当文化热,尝试多,实际用的少,并且没有明确的模式的时候,你就要进入。不但要进入,而且要做好等待三年的准备(包括心理的和资金的准备)。等到三年后,市场成熟了,已经坚持三年的公司就能享受这个市场了。互联网不是股票,马上就能盈利,所以聪明不是全部,坚持才更重要。
其他文献
在工作、生活的两台剧目中,外派经理人都要一人饰演多个不同的角色,为人夫、为人妻,还要为人父母。我们从外派专题网站www.expatica.com上选取了两篇文字,希望可以为经理人和他们的家庭成员提供承担他们新角色的参考剧本。    1980年,珊迪·约翰森和丈夫新搬到新加坡时,除了偶然的一次墨西哥之旅以及年轻时旋风般游览欧洲的经历之外,她几乎没有任何海外生活经历。更糟糕的是她丈夫的油田服务公司和许
期刊
出场人物:王亥 爱立信中国研究总院,中国无线研究实验室总监  外派经历:1998年6月~1998年12月 爱立信瑞典总部    王亥的外派显得有些希望和迷茫交错的意味,那是1998年的6月,爱立信(中国)仍处在创立的初期阶段,研发能力几乎为零,当时的技术部主管张肯希望改善这种状况,就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刚刚博士毕业的王亥。  瑞典公司和中国公司不同,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立的办公室,为的是让大家都能有一个相
期刊
写了这么多商业领袖的故事,我也有机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了。这会是什么样子的情形呢?    我从来没有想过去做一个管理者,尽管我从事与管理和领导相关的工作已经有十多年了,管理所涉及的领域覆盖多个方面,从对管理者的批评和赞扬,到否决他们做好的计划,以及从众多优秀的人士中寻找接班人。但实际上,我在管理方面的经验主要还是停留在理论上的。是不是听上去很荒谬呢?但是我很喜欢这样。   这是我参加 DDI公司管理
期刊
有年轻人告诉我,他曾经做过学生管理工作,因而觉得浪费了不少阅读书籍的时间。而当他真的准备静心学习的时候,他又觉得自己非常孤独。他询问我该怎么办?我给他讲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我认识的一个男孩子。他在中学的时候,由于显得比同龄人更成熟,所以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班长和学生会主席,成为同学中的领导者。老师特别信任、宠爱他,让他组织各种学生活动,并且给予他别人所没有的“特权”。他能够用成年人的方式跟
期刊
这些年来,企业合并、收购的例子层出不穷,新旧老板上台、下台更换的速度犹如家常便饭。  面对这样的组织变局,传统上,要求员工效忠老板的工作伦理几乎彻底被打破,你好不容易效忠了甲,过不久又换上乙,等你适应了乙,马上又换了丙……老板换来换去,令人无所适从。  好了,最近的人事命令发布,你又换了一个新老板。你该如何面对?  每位老板都有不同的领导风格,新老板为了建立新的工作法则,很可能一手推翻旧的制度,引
期刊
12个职业生涯的“致命弱点”:恐高症(高处不胜寒)、恃强凌弱 、本应如何如何、英雄主义、本垒打选手、口无遮拦、迷途羔羊、精英心态、和事老、悲观主义者、叛逆者—斯波克先生(为电影《星际旅行》中的人物,他拥有明察秋毫并记住一切的神奇能力)    英雄主义    “英雄主义型”的人总能完成工作,无论是什么样的工作。不过,他们为此通常要牺牲自己和他人。为了完成某一目标,他们会“撞破南墙”。通常情况下,他们
期刊
人在儿童时期由于生存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等原因,并与自己的神经生理特点相互作用,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自我保护方式,以便使自己能感觉良好地安然面对世界。在我们成长过程中,这些自我保护方式不断得到强化,成为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进而逐渐塑造了不同类型的人格。  我们根据人群中某些人具有的共同特点,把人格分成九种。九型人格理论所描述的九种人格类型,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不同类型的人对现实世界反应的方式有可被识别的差
期刊
我们的研究表明,如果主要交往对象中有65%以上是你自己结识的,那么你在建设自己的社交网络时很可能用的是类我原则 (self-similarity principle),这样形成的社会圈子可能就会过于狭隘。所谓类我原则,指的是你在结交关系时倾向于选择那些在经历、教育背景、世界观等等方面都跟自己比较相似的人。显然,你更加容易信任那些以同样的方式来看待世界的人,你感觉到他们在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会采取和你
期刊
  
期刊
与“文化休克”相对应,当外派经理人回到总部时,会经历“重返本土文化休克”。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在外生活几年后,外派经理自己在本文化环境中原有的社会角色丧失了;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在国外形成的一些价值观和中国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不和谐和相抵触,这些矛盾和冲突给“海归”造成心理压力;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工作方法等方面的不同,这些差异使“海归”在异国文化里的经验在本文化里不灵验,会在本文化里产生无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