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年前我曾经说,我对三年后的Blog充满信心和激情。现在,一年的时间过去了,Blog已经影响了很多人,但是我对Blog的想法也在逐渐地转化。
观点1:
不要混淆文化的热点和商业的热点
Blog改变了传统沟通方式,它的好处、它带来的变革等等都是Blog现在兴起的原因。但这些都是文化因素引起的热点,而不是商业上的热点。比照Internet的历史,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雏形,到1991年开始的商业应用,再到1994年底的商业上的成功,期间经过了很多年。虽然Blog不见得要经历同样的时间,但也决不是三四年时间就可以实现的。
很多东西,尤其是对大众产生影响的东西,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文化先行,导致普及,再有商业模式。媒体和引领潮流的人总在追求新的东西,但是只有当一个事物在文化领域不是以新锐的形象出现的时候,而是作为常识的时候,才是商业应用开始的好时机。当很久没有人跑过来兴奋和憧憬地向我讲述一种神奇的叫html语言时,当这个技术可以让人方便地发布信息时,当一种叫做http的东西,可以让人方便地看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文档时—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是互联网取得巨大商业成功的时候。
观点2:
不要混淆Blogger的数量和严肃的Blogger的数量
现在被广泛引述的中国Blogger的数量是三百万。我们无从查证这个数据。“如果其中1%的人愿意付费,那就已经有3万人了。如果每个人每月付5块钱,那也是15万元了。”BSP (Blog Service Provider) 们这样对VC说。“像你这样的Blogger,每个月付5块钱,你在乎吗?”他们问我。
而事实是,在这三百万Blogger中,总共写过超过3篇的有多少?估计只有一半吧。试想一下,发一篇,了解了什么是Blog然后就结束的大有人在。其中,写超过15篇的有多少?每周有更新的又占其中的多少?我估计全国可能是几万的数量级。中国坚持写Blog一年的有多少?两年的呢?所以,当审视这些Blogger个体的时候,大家都会明白只有严肃的Blogger才愿意付钱,而人们往往又用总数三百万的数字来说市场,这一定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当然以上这些数据,纯属我的个人猜测,只是为了示例而已。
但是如果一两年以后,当每周有更新的Blogger数量真的达到了50万,那时的Blog一定会有完全不同的场景。
观点3:
不要混淆BSP的商业模式和Blog的商业模式
当严肃的Blogger达到50万的时候,围绕Blogger的商业模式就会像现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一样,让人眼花缭乱吗?这些人可能会去讲课;有人会来组织,并代理收费;有些人要出书吧,就会有出版社去出书;还会有电视台会来做节目;即使是需要备份内容,也会有人来做。这些人的方方面面、各种稀奇古怪的需求,就会生出商业模式出来。虽然BSP是第一种商业模式,但它远不是Blog商业模式的全部。
当Internet刚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以为Internet的唯一模式就是互联网接入。AOL、MSN都在抢这个市场,中国互联网的开创者瀛海威也从接入做起。就像那时的人想象不到现在网上拍卖也会赚钱,做网站会赚钱,连实名也会赚钱一样,我们现在也很难想出太多的模式。未来的模式都不是刚刚开始的时候就设计得好的。所以,BSP先行,还会有更多的模式出来。
结论:坚持
所以,互联网的神奇所在就是,坚持是网站成功的关键。当文化热,尝试多,实际用的少,并且没有明确的模式的时候,你就要进入。不但要进入,而且要做好等待三年的准备(包括心理的和资金的准备)。等到三年后,市场成熟了,已经坚持三年的公司就能享受这个市场了。互联网不是股票,马上就能盈利,所以聪明不是全部,坚持才更重要。
观点1:
不要混淆文化的热点和商业的热点
Blog改变了传统沟通方式,它的好处、它带来的变革等等都是Blog现在兴起的原因。但这些都是文化因素引起的热点,而不是商业上的热点。比照Internet的历史,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雏形,到1991年开始的商业应用,再到1994年底的商业上的成功,期间经过了很多年。虽然Blog不见得要经历同样的时间,但也决不是三四年时间就可以实现的。
很多东西,尤其是对大众产生影响的东西,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文化先行,导致普及,再有商业模式。媒体和引领潮流的人总在追求新的东西,但是只有当一个事物在文化领域不是以新锐的形象出现的时候,而是作为常识的时候,才是商业应用开始的好时机。当很久没有人跑过来兴奋和憧憬地向我讲述一种神奇的叫html语言时,当这个技术可以让人方便地发布信息时,当一种叫做http的东西,可以让人方便地看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文档时—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是互联网取得巨大商业成功的时候。
观点2:
不要混淆Blogger的数量和严肃的Blogger的数量
现在被广泛引述的中国Blogger的数量是三百万。我们无从查证这个数据。“如果其中1%的人愿意付费,那就已经有3万人了。如果每个人每月付5块钱,那也是15万元了。”BSP (Blog Service Provider) 们这样对VC说。“像你这样的Blogger,每个月付5块钱,你在乎吗?”他们问我。
而事实是,在这三百万Blogger中,总共写过超过3篇的有多少?估计只有一半吧。试想一下,发一篇,了解了什么是Blog然后就结束的大有人在。其中,写超过15篇的有多少?每周有更新的又占其中的多少?我估计全国可能是几万的数量级。中国坚持写Blog一年的有多少?两年的呢?所以,当审视这些Blogger个体的时候,大家都会明白只有严肃的Blogger才愿意付钱,而人们往往又用总数三百万的数字来说市场,这一定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当然以上这些数据,纯属我的个人猜测,只是为了示例而已。
但是如果一两年以后,当每周有更新的Blogger数量真的达到了50万,那时的Blog一定会有完全不同的场景。
观点3:
不要混淆BSP的商业模式和Blog的商业模式
当严肃的Blogger达到50万的时候,围绕Blogger的商业模式就会像现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一样,让人眼花缭乱吗?这些人可能会去讲课;有人会来组织,并代理收费;有些人要出书吧,就会有出版社去出书;还会有电视台会来做节目;即使是需要备份内容,也会有人来做。这些人的方方面面、各种稀奇古怪的需求,就会生出商业模式出来。虽然BSP是第一种商业模式,但它远不是Blog商业模式的全部。
当Internet刚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以为Internet的唯一模式就是互联网接入。AOL、MSN都在抢这个市场,中国互联网的开创者瀛海威也从接入做起。就像那时的人想象不到现在网上拍卖也会赚钱,做网站会赚钱,连实名也会赚钱一样,我们现在也很难想出太多的模式。未来的模式都不是刚刚开始的时候就设计得好的。所以,BSP先行,还会有更多的模式出来。
结论:坚持
所以,互联网的神奇所在就是,坚持是网站成功的关键。当文化热,尝试多,实际用的少,并且没有明确的模式的时候,你就要进入。不但要进入,而且要做好等待三年的准备(包括心理的和资金的准备)。等到三年后,市场成熟了,已经坚持三年的公司就能享受这个市场了。互联网不是股票,马上就能盈利,所以聪明不是全部,坚持才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