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财政绩效管理起步时间不长,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当前财政体系制度改革方向的财政绩效管理体系,在财政绩效管理中体现重管理、重绩效、重结构原则,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益,突出公共财政职能。
关键词:财政;绩效管理;公共财政
一、我国财政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政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
财政支出的多样性、复杂性使支出绩效形态呈现多样化,除了要求衡量经济效益,还要衡量社会、政治效益等考核项目。而表明这些考核项目最直观、最有效、最有说服力的就是真实、有效的数据。没有数据或信息的失真,将会使政府绩效评价变形、走样,变得毫无说服力,甚至可能起到反作用。因此,绩效评价的基础是数据,是数据库。目前,很多地方不仅没有财政绩效评价所需的数据库,而且目前推行的绩效评价项目中还存在评价数据间接性的弊端,使绩效评价结果的严肃性、可信性受到严重影响,绩效评价工作只是停留在对报表、会计资料的审查上,只是审查报表是否一致。并且,评价的数据是二手资料,由被评单位提供。而这样做,必然存在作假、欺诈的漏洞。因为评价涉及到评价客体的利益,当评价数据仅由评价客体提供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评价客体很可能提供虚假、片面的信息,进行暗箱操作,从而造成评价结果的失真。
2.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备
财政绩效管理从根本上将对公共活动和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社会性、效率和效益做出综合性的评价。然而,在现实工作中,绩效管理的对象众多,一般情况财政部门是根据年初预算单位申报项目预算的绩效考核指标进行考核,衡量效益的指标不统一、缺乏完备的评价体系,没有科学的规范标准。
3.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财政绩效管理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操作主体——绩效管理人员素质的综合性。它要求从事财政绩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多学科的专业知识。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遍应用,财政项目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而且可能评价体系也会需要有相当的数学统计和高新技术知识,这必然对绩效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加强政府财政绩效管理的对策
1.制定科学的财政绩效管理指标体系
财政绩效评价指标是衡量和评价财政支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载体,也是财政绩效管理的核心和关键。建立健全财政绩效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将政府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纳入法制规范的体系,确保财政绩效管理有章可循。根据财政绩效管理的要求,科学梳理现行的行政管理机制,优化运行体制,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的预算单位和绩效管理财政部门的权限及职责匹配。地方财政部门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求,制定适宜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制度。
2.对财政支出项目实行绩效目标管理
预算编制是确定财政资金使用方向、分配资金使用规模的源头环节,如能在预算编制环节实施绩效管理,就能从源头上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施事前管理,不仅可以保障财政资金在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好的项目上,还可有效避免资金和资源在分配过程中产生的随意性、主观性等。在预算编制环境实施绩效管理,其核心手段是对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申请的财政支出项目实施绩效目标管理。
3.对财政支出项目实施绩效跟踪管理
由于财政部门一般只负责项目资金管理,而不直接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对此,财政部门要保证项目的实施结果达到应有的目标和效果,就必须要抓好财政预算执行环节,对项目的实施进程进行绩效跟踪管理。
4.严格中介机构参与评价管理的准入资格和操作流程
财政绩效管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有大量的具有专业理论和实践技术的人才支持。各类专家学者在其领域有着深厚的理论积淀,中介机构在长期的会计咨询、审计业务实操的过程中积累了相当的专业经验,深化财政绩效管理需要引入中介机构和专家学者等第三方的参与,而严格中介机构参与评价管理的准入资格和操作流程,则是充分发挥第三方管理效用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5.加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进行统一规划,政府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进行全面系统的绩效评价信息化建设非常必要。要把基础数据、历史资料、对未来的预测信息及绩效评价的工作信息(如政府目标、预算支出数据、实施单位、进展情况、效果及社会影响等)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并按时更新,确保信息的系统性、准确性和协调性,为绩效评价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公正,反映出政府支出的实际收效情况。
6.尽快建立财政绩效管理相关法律
目前,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全国性的财政绩效管理相关法律制度,使财政绩效评估和问责都有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从立法上确立财政绩效评估的地位,从法律上树立绩效问责的权威性,确保评估机构、专家评审等免受申报部门或领导干部的行政干扰,使财政绩效管理工作尽快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统一化的道路,同时,进一步明确组织管理模式、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和权利、绩效评价结论和报告的法律效力、后评价的跟踪问效的约束力等,并强调引入有效的激励和奖惩机制,使机构的工作目标和个人的工作业绩联系起来,真正提高政府执行力水平。
7.积极引导公众的支持和投入
绩效改革应当向政府利害相关者提供直接利益,以换取他们的支持。如果缺乏至少某种程度上的公众参与,绩效管理和绩效编制就会面临退化成为政府内部官僚活动的风险,从而变得与公众毫不相干。公民的参与也能确保树立改革的可信度并强化这一过程中所采集和评估的数据的意义。同时,如果缺乏各种不同形式的支持和协助,管理者和政府工作人员就不可能了解成果导向型方式的潜在价值以及如何有效实施和使用这种方式。
参考文献:
[1]李秀梅:财政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济论坛,2012年06期.
[2]许梦博 许罕多:关于我国财政绩效管理问题的思考[J],经济纵横,2007年09期.
关键词:财政;绩效管理;公共财政
一、我国财政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政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
财政支出的多样性、复杂性使支出绩效形态呈现多样化,除了要求衡量经济效益,还要衡量社会、政治效益等考核项目。而表明这些考核项目最直观、最有效、最有说服力的就是真实、有效的数据。没有数据或信息的失真,将会使政府绩效评价变形、走样,变得毫无说服力,甚至可能起到反作用。因此,绩效评价的基础是数据,是数据库。目前,很多地方不仅没有财政绩效评价所需的数据库,而且目前推行的绩效评价项目中还存在评价数据间接性的弊端,使绩效评价结果的严肃性、可信性受到严重影响,绩效评价工作只是停留在对报表、会计资料的审查上,只是审查报表是否一致。并且,评价的数据是二手资料,由被评单位提供。而这样做,必然存在作假、欺诈的漏洞。因为评价涉及到评价客体的利益,当评价数据仅由评价客体提供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评价客体很可能提供虚假、片面的信息,进行暗箱操作,从而造成评价结果的失真。
2.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备
财政绩效管理从根本上将对公共活动和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社会性、效率和效益做出综合性的评价。然而,在现实工作中,绩效管理的对象众多,一般情况财政部门是根据年初预算单位申报项目预算的绩效考核指标进行考核,衡量效益的指标不统一、缺乏完备的评价体系,没有科学的规范标准。
3.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财政绩效管理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其操作主体——绩效管理人员素质的综合性。它要求从事财政绩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多学科的专业知识。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遍应用,财政项目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而且可能评价体系也会需要有相当的数学统计和高新技术知识,这必然对绩效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加强政府财政绩效管理的对策
1.制定科学的财政绩效管理指标体系
财政绩效评价指标是衡量和评价财政支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载体,也是财政绩效管理的核心和关键。建立健全财政绩效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将政府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纳入法制规范的体系,确保财政绩效管理有章可循。根据财政绩效管理的要求,科学梳理现行的行政管理机制,优化运行体制,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的预算单位和绩效管理财政部门的权限及职责匹配。地方财政部门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求,制定适宜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制度。
2.对财政支出项目实行绩效目标管理
预算编制是确定财政资金使用方向、分配资金使用规模的源头环节,如能在预算编制环节实施绩效管理,就能从源头上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施事前管理,不仅可以保障财政资金在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好的项目上,还可有效避免资金和资源在分配过程中产生的随意性、主观性等。在预算编制环境实施绩效管理,其核心手段是对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申请的财政支出项目实施绩效目标管理。
3.对财政支出项目实施绩效跟踪管理
由于财政部门一般只负责项目资金管理,而不直接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对此,财政部门要保证项目的实施结果达到应有的目标和效果,就必须要抓好财政预算执行环节,对项目的实施进程进行绩效跟踪管理。
4.严格中介机构参与评价管理的准入资格和操作流程
财政绩效管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有大量的具有专业理论和实践技术的人才支持。各类专家学者在其领域有着深厚的理论积淀,中介机构在长期的会计咨询、审计业务实操的过程中积累了相当的专业经验,深化财政绩效管理需要引入中介机构和专家学者等第三方的参与,而严格中介机构参与评价管理的准入资格和操作流程,则是充分发挥第三方管理效用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5.加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进行统一规划,政府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进行全面系统的绩效评价信息化建设非常必要。要把基础数据、历史资料、对未来的预测信息及绩效评价的工作信息(如政府目标、预算支出数据、实施单位、进展情况、效果及社会影响等)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并按时更新,确保信息的系统性、准确性和协调性,为绩效评价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公正,反映出政府支出的实际收效情况。
6.尽快建立财政绩效管理相关法律
目前,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全国性的财政绩效管理相关法律制度,使财政绩效评估和问责都有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从立法上确立财政绩效评估的地位,从法律上树立绩效问责的权威性,确保评估机构、专家评审等免受申报部门或领导干部的行政干扰,使财政绩效管理工作尽快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统一化的道路,同时,进一步明确组织管理模式、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和权利、绩效评价结论和报告的法律效力、后评价的跟踪问效的约束力等,并强调引入有效的激励和奖惩机制,使机构的工作目标和个人的工作业绩联系起来,真正提高政府执行力水平。
7.积极引导公众的支持和投入
绩效改革应当向政府利害相关者提供直接利益,以换取他们的支持。如果缺乏至少某种程度上的公众参与,绩效管理和绩效编制就会面临退化成为政府内部官僚活动的风险,从而变得与公众毫不相干。公民的参与也能确保树立改革的可信度并强化这一过程中所采集和评估的数据的意义。同时,如果缺乏各种不同形式的支持和协助,管理者和政府工作人员就不可能了解成果导向型方式的潜在价值以及如何有效实施和使用这种方式。
参考文献:
[1]李秀梅:财政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济论坛,2012年06期.
[2]许梦博 许罕多:关于我国财政绩效管理问题的思考[J],经济纵横,2007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