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体现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重要内容。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精简科目、考核制度等五个方面的改革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左风华(1962-),女,回族,山东泰安人,泰山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山东 泰安 271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150-02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由创办时的初级阶段逐渐进入发展阶段,职业教育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学目标、教育观念、教育管理以及途径、方法等。同时,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必须更新观念,建立更灵活的办学机制,以培养高素质、厚基础、多方向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计算机专业是我国一门新兴学科,发展迅速,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知识面狭窄、知识陈旧等方面的差距。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各行各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一般的软件操作和应用到能利用计算机专业知识解决实践问题,从应用人才到开发人才,从单机技术应用与管理到网络技术应用与管理等,怎样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这种需求呢?这就要求必须对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一、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学科联系
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为:培养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既能从事计算机教育与计算机应用工作,又能进行科技研究与开发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1]为体现专业特色,在课程教学体系的设置上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贯彻计算机系统理论培养不断线,加强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注重数学能力培养,强化外语能力培养的原则,尤其要注意每门课程之间的联系。相似论认为,相似现象可分为一门学科的纵向相似系列和跨学科的横向相似系列。知纵向相似,可以了解过去,推知未来;知横向相似,可以触类旁通,灵活变异。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连接意识和下意识”是课程改革中一项有力的措施。[2]例如硬件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理解软件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而计算机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优化课程体系的设计时,要特别注重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结合和联系,避免脱节和重复,实现各课程之间的整合,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以及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其他专业的知识相结合。
二、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强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鉴于计算机课程的特殊性和应用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有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要具有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和见习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就尤为重要。有必要适当减少理论课学时,增加实验学时,建立一系列完备的硬件和软件实验室,增强对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重视,注重案例教学,强化训练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就应该设立认知实习,以满足新生对专业技术的渴望,为他们树立专业方向和信心,建立学习兴趣。而在第3,4,5,6学期要分别开设各种专业课课程设计,以打消学生对编程的心理障碍,掌握主流开发技术的应用。在第8学期,要做好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造能力,让学生深刻理解软件工程思想。毕业设计选题不要怕题目太复杂,一定要注意市场新需求,注重企业与社会环境下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系统,使学生能够真正具有从企业、社会层面进行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产品、系统的能力。
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鉴于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枯燥和抽象,如果一味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就会使学生长期处于不思考、不争论、不求新的状态,这就有悖于计算机学科是要求学生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要有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演示+操作+讲解”使计算机的很多复杂操作能够借助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而变得直观便捷。
对于某些专业课程还可以直接在微机房内进行授课,教师机和学生机联网进行同步演示和讲解,学生可以对老师讲授的内容当堂进行操作练习,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对于不明白的知识点和操作步骤还能当场得到解决,教学效果必定明显提高。而且这种授课方式也更具有直观性和交互性,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摆脱课堂教学的抽象与枯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点的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由传统的看和听转变为研究性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做”,注意补充更新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信息,保证新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有效地进行意义建构,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另外,建立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课程网站,以网络为平台,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网络课件、案例教学等教学资源也是改革教学方法的很重要的途径。
四、精简科目,加强选修课
由于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学科中的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学科内容繁多而不稳定,课程体系难以确定。由于总课时的限制,无法增加更多的专业必修课,因此必须在有限的课时基础上精简原有的科目,增加第二课堂教学。比如:程序设计语言课一般都开设Basic语言、Pascal语言、C语言等,目的是教给学生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但这几门课程在很多知识点上是重复的,因此可以以某种语言(如C语言)为主线作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内容,使学生能习得语言的机制、编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把它设置成软件工程、数据结构和操作系统的基础课并且配以课程设计内容。然后把不稳定的、反映计算机专业新动向的课程,如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安全技术、计算机密码学、PB开发工具等课作为选修课,也就是第二课堂的教学。另外,也可以开设一些专题讲座,吸引对专题感兴趣的学生,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五、改革考核模式
当前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模式比较传统,一种是采用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笔试考核主要针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针对基本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另一种是采取计算机等级考试,用取得的证书成绩来考核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掌握水平。传统的考核方式缺乏对学生知识结构与实践技能的综合考查,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3]为了能够科学合理地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进行全面的考核,必须要改革考核模式和内容。比如在课程设计中按照数据库应用系统生命周期完成的小型项目开发,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系统实现、项目总结5个方面的成果作为考核目标的工程素质考核。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课程级项目、课程设计验收答辩和课程中讨论的学生表现为目标的交流能力考核。以学生对课程设计项目完成情况、各个成员的分工和任务完成情况为考核目标的团队协作能力考核。以课程设计中学生在基础需求上所做的扩展和在基础功能上做的扩展及其实现情况考核目标的创新能力考核。对于这些不同方面的考核,要通过课堂讨论、实验报告、项目进度报告和项目完成情况等形式来进行,并按不同的权重计入最终成绩。
参考文献:
[1]解争龙.面向21世纪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J].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16(2):75-77.
[2]王虹.以个性化教学风格创最佳教学效果[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2012,2(3):51-54.
[3]项炜.以学科竞赛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研究,2009,(12):207.
(责任编辑:王意琴)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左风华(1962-),女,回族,山东泰安人,泰山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山东 泰安 271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150-02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由创办时的初级阶段逐渐进入发展阶段,职业教育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学目标、教育观念、教育管理以及途径、方法等。同时,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必须更新观念,建立更灵活的办学机制,以培养高素质、厚基础、多方向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计算机专业是我国一门新兴学科,发展迅速,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知识面狭窄、知识陈旧等方面的差距。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各行各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一般的软件操作和应用到能利用计算机专业知识解决实践问题,从应用人才到开发人才,从单机技术应用与管理到网络技术应用与管理等,怎样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这种需求呢?这就要求必须对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一、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学科联系
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为:培养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既能从事计算机教育与计算机应用工作,又能进行科技研究与开发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1]为体现专业特色,在课程教学体系的设置上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贯彻计算机系统理论培养不断线,加强程序设计能力培养,注重数学能力培养,强化外语能力培养的原则,尤其要注意每门课程之间的联系。相似论认为,相似现象可分为一门学科的纵向相似系列和跨学科的横向相似系列。知纵向相似,可以了解过去,推知未来;知横向相似,可以触类旁通,灵活变异。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连接意识和下意识”是课程改革中一项有力的措施。[2]例如硬件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理解软件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而计算机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优化课程体系的设计时,要特别注重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结合和联系,避免脱节和重复,实现各课程之间的整合,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以及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其他专业的知识相结合。
二、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强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鉴于计算机课程的特殊性和应用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有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要具有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和见习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就尤为重要。有必要适当减少理论课学时,增加实验学时,建立一系列完备的硬件和软件实验室,增强对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重视,注重案例教学,强化训练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就应该设立认知实习,以满足新生对专业技术的渴望,为他们树立专业方向和信心,建立学习兴趣。而在第3,4,5,6学期要分别开设各种专业课课程设计,以打消学生对编程的心理障碍,掌握主流开发技术的应用。在第8学期,要做好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造能力,让学生深刻理解软件工程思想。毕业设计选题不要怕题目太复杂,一定要注意市场新需求,注重企业与社会环境下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系统,使学生能够真正具有从企业、社会层面进行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产品、系统的能力。
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鉴于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枯燥和抽象,如果一味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就会使学生长期处于不思考、不争论、不求新的状态,这就有悖于计算机学科是要求学生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要有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演示+操作+讲解”使计算机的很多复杂操作能够借助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而变得直观便捷。
对于某些专业课程还可以直接在微机房内进行授课,教师机和学生机联网进行同步演示和讲解,学生可以对老师讲授的内容当堂进行操作练习,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对于不明白的知识点和操作步骤还能当场得到解决,教学效果必定明显提高。而且这种授课方式也更具有直观性和交互性,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摆脱课堂教学的抽象与枯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点的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由传统的看和听转变为研究性学习方式,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做”,注意补充更新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信息,保证新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有效地进行意义建构,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另外,建立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课程网站,以网络为平台,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网络课件、案例教学等教学资源也是改革教学方法的很重要的途径。
四、精简科目,加强选修课
由于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学科中的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学科内容繁多而不稳定,课程体系难以确定。由于总课时的限制,无法增加更多的专业必修课,因此必须在有限的课时基础上精简原有的科目,增加第二课堂教学。比如:程序设计语言课一般都开设Basic语言、Pascal语言、C语言等,目的是教给学生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但这几门课程在很多知识点上是重复的,因此可以以某种语言(如C语言)为主线作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内容,使学生能习得语言的机制、编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把它设置成软件工程、数据结构和操作系统的基础课并且配以课程设计内容。然后把不稳定的、反映计算机专业新动向的课程,如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安全技术、计算机密码学、PB开发工具等课作为选修课,也就是第二课堂的教学。另外,也可以开设一些专题讲座,吸引对专题感兴趣的学生,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五、改革考核模式
当前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模式比较传统,一种是采用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笔试考核主要针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针对基本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另一种是采取计算机等级考试,用取得的证书成绩来考核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掌握水平。传统的考核方式缺乏对学生知识结构与实践技能的综合考查,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3]为了能够科学合理地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进行全面的考核,必须要改革考核模式和内容。比如在课程设计中按照数据库应用系统生命周期完成的小型项目开发,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系统实现、项目总结5个方面的成果作为考核目标的工程素质考核。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课程级项目、课程设计验收答辩和课程中讨论的学生表现为目标的交流能力考核。以学生对课程设计项目完成情况、各个成员的分工和任务完成情况为考核目标的团队协作能力考核。以课程设计中学生在基础需求上所做的扩展和在基础功能上做的扩展及其实现情况考核目标的创新能力考核。对于这些不同方面的考核,要通过课堂讨论、实验报告、项目进度报告和项目完成情况等形式来进行,并按不同的权重计入最终成绩。
参考文献:
[1]解争龙.面向21世纪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J].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16(2):75-77.
[2]王虹.以个性化教学风格创最佳教学效果[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2012,2(3):51-54.
[3]项炜.以学科竞赛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研究,2009,(12):207.
(责任编辑:王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