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乡村社会研究的力作

来源 :江汉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floved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对于城市经济史研究而言。近代农村经济史研究,特别是近代乡村手工业经济史研究还是一个薄弱环节。2007年,中华书局推出彭南生教授的新著《半工业化——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的发展与社会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通读全书。感触良多。
  1 资料翔实,分析透彻。长期以来,由于乡村手工业的广泛性和重要性,近代乡村手工业经济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但对乡村手工业经济成分如何界定,大多各持观点,或一概以农村副业而定论。本书通过选取大量典型资料加以比较和分析,提出首先应当把近代农村手工业与封建社会传统的农村家庭手工业区别开来,特别要注意近代农村手工业的时代特点。作为一种介于传统与现代经济之间的“中间经济”,应当肯定近代农村手工业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其次。近代乡村手工业不能笼统地被当作农村副业。农村手工业只是农村副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农村副业的全部内容,如将近代农村手工业放在农村副业的框架下加以观察,势必很难看清其发展趋势。特别是在某个时期的某些地区,其重要性已经超过农业,成为农民家庭经济中的主业时,乡村手工业的真实面目将会被混淆。第三。不能不加区分地将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各种乡村手工业混为一谈,这样就忽视了若干行业、若干地区乡村手工业已经发生的明显变化。如华北地区定县、宝坻、高阳等地的织布业,长江三角洲地区通海、平湖、吴江等地的织布、丝织和针织业等。正是在这种扎实、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半工业化”的概念,对近代中国局部地区某些行业的典型性表现来加以说明。从而使人们更容易理解近代乡村手工业生命不息、衰而不落的原因。
  2 见解独到,思路新颖。手工业是一个较难进行科学研究的行业,不同形式的手工业具有不同的意义,如农村手工业不同于城市手工业,东西部手工业存在着明显差距。本书在全面观照外国乡村手工业发展史,并借鉴国际经济史学界20世纪70年代以来持续讨论的“原始工业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乡村手工业中存在的“半工业化”现象,以此来说明近代中国若干地区、若干行业中乡村手工业兴起和发展的实际进程,从而将近代乡村手工业纳入早期工业化的进程中加以考察。这种将一部分进步的乡村手工业从近代乡村手工业经济中抽离出来的研究方法,大大开拓了视野,拓宽了经济史学界已有的研究。作者将“半工业化”具体定义为“在工业化的背景下,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进步的、分工明确的乡村手工业的发展”。这一观点的提出至少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学术意义:其一,明确肯定了“半工业化”现象是近代乡村工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进步趋势。其二,把处在“半工业化”阶段的近代乡村手工业与传统乡村手工业明确区分开来,有助于探讨中国近代工业化的途径。其三,中国早期工业化初期,乡村工业化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是一种既竞争,又互补的依存关系: “半工业化”现象不仅在时间、空间上对城市工业形成互补,同时对农村社会变迁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良好的理论功底。作为交叉学科,现今的中国经济史研究队伍大多“出身”于历史学专业,在具有熟悉历史过程、历史文献。掌握古汉语和史学研究规范等长处的同时,又普遍存在着经济学素养不足,缺乏必要的数学训练等缺憾。本书作者着意突出了中国近代手工业史研究中的理论色彩,并显示出良好的理论功底。如对西欧乡村工业化发展、原始工业化与工业化之间关系的剖析,以及明清时期中国乡村手工业发展水平的研究等。在认真分析中外手工业发展过程、水平及异同的同时,通过新的角度去认识并加以阐释。此外,本书还对影响近代乡村手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即生产和经营活动中的欺诈行为进行了详尽的剖析。认为这种广泛存在于近代乡村手工业经济中的丑恶现象,是乡村手工业内部的障碍性因素。正是依据翔实可信的资料和良好的理论功底。本书不仅在乡村手工业这个传统课题上提出了新的见解,同时较好地概括了近代乡村手工业的种种进步和不足,阐释了其发展轨迹及归宿。尽管中国乡村工业的总体趋势是走向衰退,但并非直线下滑,联系到改革开放以来乡镇工业的发展历程,应当用曲折和中断来描述近代乡村半工业化的过程和结局。
  如何处理好自上而下的国家工业化道路和自下而上的平民工业化道路的关系,如何真正做到两者并重,这种探讨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工业化建设大有裨益,同时也是历史学科服务经济建设的重要途径。正如本书作者所言:只有建立在客观与理性的基础上,乡村手工业经济史才是真实的历史,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才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应当说,本书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责任编辑 张卫东)
其他文献
摘要:施密特以马克思的自然范畴为核心,对马克思运用的一些重要的方法、立场和范畴都作了一以贯之的说明或暗示。施密特对自然概念的哲学思考内在地蕴涵着对生态问题的思考和态度。施密特讨论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与福斯特讨论的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有共同的概念或主题,如唯物主义、自然、物质变换、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等;然而,两位学者对这些概念或主题的理解又差异较大。揭示施密特对自然的哲学理解,比较二者的研究差异能拓展和深
期刊
摘要: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传递着这样一种文化信息:佛教的世俗化其实就是佛教的人情化,只要是合乎“人情”的,总能够七弯八拐地符合“神意”。“神性”可以在世俗生活中溶解,世俗生活亦可以有“神性”的发现。如果说信仰就是对神性的敬畏,那么生活本身也可以起恭敬之念,生畏惧之想。恭敬的态度其实未必只对着神灵,恭敬是一种泛神的态度,一种过日子的态度,或许这也是汪老的《受戒》之道、立身之道和书写之道。  关键词:
期刊
摘要:乡村农户无力抵御频发灾害的侵袭,旧政府(权)既不能有效救济灾民也不能领导他们自救。而共产党新政权在乡村政治重建基础之上形成的政权下乡与党团下乡、工作队下乡、宣传下乡、群众有组织的政治参与以及党-国家对生产的干预与扶助,使政府对灾民不但能实施直接性的救济措施,而且能积极领导、动员灾民开展生产自救运动,并取得显著成效。但运动式救灾并非完美无缺,其中折射出来的一些问题——民间自由借贷死滞、灾民副业
期刊
物权法自纳入立法规划到正式通过历经了十余载,其稿数易、七次审议堪称建国以来立法史上之最。所以如此,皆源于物权法事关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和每一个民众的切身利益,不同主体和利益集团对物权法有不同诉求,这导致了难以调和的物权立法争议。无疑,物权立法争议之大也是我国立法史上之最。在这一意义上,要正确理解、适用和完善物权法,必须把握物权立法的争议。由此,侯水平研究员主编的《物权法争点详析》(法律出版社2007年
期刊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取得极其伟大的成功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并取得极其伟大的成功的发展史。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历史证明,党的思想理论教育的深刻性、广泛性、不间断性和有效性,是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认真总结思想理论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期刊
摘要:老舍20世纪30年代创作鼎盛阶段的作品,可以划分为关注古国“老”民族精神蜕变,与关注都市社会下层“苦人们”悲惨命运两大主题。“启蒙”与“救亡”,这两项中国现代思想界暨文学界的基本任务,在老舍抗战期间的创作中被天衣无缝地协调起来。在老舍看来,旧有的中国文人文化优劣参差良莠互见,须做出辨别和扬弃。他主张文化人告别书斋生活,重塑刚劲的“猎人”文化性格,熔铸到全民的血火抗争中,建造中华新型文化人至美
期刊
2007年12月8日,由华中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农经所和政法所、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联合举办的“庆祝夏振坤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谭崇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张象枢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夏兴园教授等向夏振坤教授80华诞致电祝贺;著名经济学家林少宫教授、江西财经大学原校长史忠良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伍新木
期刊
摘要:为了避免重罪轻罚、有罪不罚,维护单位犯罪的基本理论以及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基本原则,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了《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这一司法解释体现了公平、正义的法理念,契合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然而,一人公司在我国的合法化却使该解释无所适从。我们应以此为契机,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引入刑法领域,构建单位犯罪主体人格否认制度,以正确区分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界限。  关
期刊
摘要:政治修辞情景是政治主体需要证明其获得、维持和运行政治权力时所要求的合法性的环境。它是政治修辞的源泉和基础,或者说是政治修辞的动力所在,它表明政治修辞主体为什么要进行政治修辞活动。政治修辞情景的一般特征主要包括:政治修辞情景具有修辞性;政治修辞情景要求合适的政治话语反应;政治修辞情景具有客观性;政治修辞情景产生后要么成熟,要么衰败。9·11事件是美国“反恐战争”政治修辞的情景,它也具有修辞性,
期刊
摘要:本文对行为经济学对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影响做了分析。并进行了一项局部调研和一项实验。文章认为,尽管存在着看起来是“非理性”的种种行为,但并不否认人们的行为从趋势来看是理性的,以理性为基础建立经济学模型仍然是合适的和必要的。与此同时,理性的定义以及理性模型的构建也要做出调整,以更好地模拟现实经济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具体的理性行为。在这个意义上。行为经济学并没有改变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发展方向,但是为现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