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挑刺,无人增损

来源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biao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字千金”,意思是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形容文字价值极高,文辞精彩奇妙。怎样的文字有如此的价值?这个典故又出自何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吕氏春秋》,了解这个故事和这本书。
  编者简介
   吕不韦(公元前292年—公元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今河南)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吕不韦本是一介布衣,但却特别善于经商,往往是“贩贱卖贵”,没有多久,就“家累千金”。说一日,吕不韦去往邯郸做生意,在大街上遇到了一个衣衫破败的年轻人,细打听得知,此人是秦国派到赵国的人质——公子子楚(秦国君庶出的儿子)。当时子楚的经济状况很糟糕,吕不韦了解情况后,认为这是个奇物件,一旦利用好了,肯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回报。于是他开始做投资,非常慷慨地送子楚钱币美姬,帮助他逃回了秦国并成功地登上了王位,成为名正言顺的庄襄王。为了感谢吕不韦的恩情,庄襄王封吕不韦为丞相,加爵文信侯。庄襄王死后,他的儿子嬴政即位,嬴政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嬴政尊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执政时秦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不久又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饮鸩自尽。
  创作背景
   做了宰相的吕不韦,要权有权,要金银有金银,但他仍然不满足,因为自己的学问太浅,虽然身为宰相,但仍然怕被文人瞧不起。加上这时候,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这些人都是有名的君子,他们的门下有食客三千,都是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能人。作为经济、军事强国的秦国,哪能在这方面认输?于是吕不韦一下子就招揽了三千多门客。
   作为商人,吕不韦招揽门客与四公子不同,他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却十分注重文才。他认为,猛将如云、军力强大的秦国没有必要再蓄养征杀之士。在当时,社会正处于“百家争鸣”的活跃期,许多善辩之士纷纷著书立说,他们不但天下闻名,而且还可传之于后世,永垂青史。这一点尤其令吕不韦眼热。商人出身的吕不韦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但他却懂得借力,就是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
   待到一切准备就绪,吕不韦就令门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闻所见和感想都写出来。等到文章交上来后,五花八门,写什么的都有。吕不韦又挑选几位文章高手对这些文章进行筛选、归类、删定,综合在一起成书,取名叫《吕氏春秋》。
  一字千金
   吕不韦对《吕氏春秋》的编纂十分看重,他自己认为这是一本包揽了“天地、万物、古今”的奇书。为了精益求精,更是为了扩大影响,商人出身的吕不韦还想出一个绝妙的宣传该书的办法,他让人把全书誊抄整齐,悬挂在咸阳的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千金。消息传开后,人们蜂拥而至,但由于碍于吕不韦的权势,没有一个人能(敢)对书上文字加以改动。这样一造势,广告效应立显,《吕氏春秋》和吕不韦的大名也就远播諸国,这就是著名的“一字千金”的故事。
  内容概述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作品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26卷,160篇,20余万字。“十二纪”分为《孟春纪》《仲春纪》《季春纪》《孟夏纪》《仲夏纪》《季夏纪》《孟秋纪》《仲秋纪》《季秋纪》《孟冬纪》《仲冬纪》《季冬纪》共12篇,按照月令编写,文章内容按照春生、夏长、秋杀、冬藏的自然变化逻辑排列,应和天时的人世安排,体现了道家天道自然与社会治理的吻合。“八览”每览八篇(《有始览》少1篇)共63三篇,“六论”每论六篇共36篇,另有《序意》一篇。作品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观地利,以道家思想为基调,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
  思想内容
   《吕氏春秋》思想内容庞杂,但概括起来,不外有以下几点:
   1.强调遵循自然之道,从自然之道中寻找治理之道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按照《序意》所载:“良人请问十二纪。文信侯曰:尝得学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盖闻古之清世,是法天地。”可见,吕不韦是以黄帝教导颛顼为榜样,上有天,下有地,天地就是规矩,只要按照天地的准则治理国家,就能国泰民安。也正是从《吕氏春秋》开始,论证统治的正当性要以“大道”为准,治国的价值取向要由“法天地自然”为标尺。
   2.体现出大一统的思想。战国后期,列强纷争而渐趋于统一,秦国日益强大,兼并六国而统一天下的局面已经基本趋定。这样,在战乱即将结束,统一大势已经确定的情况下,作为秦统治集团中的核心人物“仲父”吕不韦自然也在思考这一问题。因此,他召集众多门客智囊各著其所闻,“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在此总的要求统领下,诸家宾客各论其学派学说,以期为秦王朝的统一提供理论前导,为统一之后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做理论性的探究。书中各章,最终的落脚点,很多都是为了国家统一而提供理论的支持,其最终旨归是劝说秦王应时统一全国,受命为王。
  阅读指要
   首先,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品。依据《序意》篇所记,《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王嬴政八年,亦即公元前239年,为秦统一全国前夕。此时的秦王嬴政尚未亲政(次年亲政),秦国大权实际掌握在吕不韦手中。吕不韦招士是为了比肩六国四公子,著书是为了效仿荀子等诸子百家的做法立说于天下,似乎有争强好胜与沽名钓誉之嫌。然而联系时代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是寄予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带有明确的政治意图。阅读这本书,首先要明确这一点。    其次,要明确作品的思想价值。《吕氏春秋》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学术史上有重要影响的著作,当然取决于其内容所蕴含的思想价值。相对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吕氏春秋》被汉代班固称之为“杂家”。这个“杂”,不是杂乱无章,不是简单拼盘,而是有自己对各家学说思想的理解,有自己通过汲取诸家思想而形成的一以贯之的主旨思想。也正是这种思想价值,让作品能够比肩诸子,自称一家。阅读本书,要学会理解作品的思想意图。如《穿井得一人》一文,通过叙述以讹传讹这样的小事,告诉我们: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最后,要学习作品的艺术特色。在诸子横议的时代,诸子们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往往采用人们较易接受的寓言来进行阐述。《吕氏春秋》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寓言这种特殊的论证方法。阅读本书,我们要学会透过简短的故事,来理解寓意,把握写作者的用意。另外,作品短小精悍、朴实简洁、用事说理、极为生动,记载了非常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这些也都是在阅读过程中应该注意的。
  佳篇欣赏
  秦惠王见谢子
   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惠王问秦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于己也,对曰:“谢子,东方之辩士也。其为人甚险,将奋于说,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谢子至,说王,王弗听。谢子不说①,遂辞而行。凡听言,以求善也,所言苟善,虽奋于取少主,何损所言?不善,虽不奋于取少主,何益?不以善为之悫②,而徒以取少主为之悖,惠王失所以为听矣。(《吕氏春秋·去宥》)
  注释
  ①说:通“悦”,高兴。②悫(què):诚意。
  赏析
   文章中秦惠王显然犯了逻辑上的错误:一个人怀有何种最终目的,与他此时此刻言论的正确与否,完全是兩回事,应该区别对待。推及生活之中,我们评判他人的言论乃至行为,抛开先见为主的偏见,将注意力集中在言行本身,或许更能做出公正的判断。
  参考译文
   东方的墨家学者谢子,将要西行来见秦惠王。秦惠王向正在秦国的墨家学者唐姑果打听谢子的情况。唐姑果担心秦惠王亲近谢子而疏远自己,回答道:“谢子在东方是出了名的花言巧语,非常阴险,他将尽力游说,来骗取您的继承人的信任。”秦惠王因此怀着怒气等谢子来。谢子到秦国以后,向秦惠王陈述政治主张,秦惠王不听。谢子很不高兴,于是告辞离去。一个人要听别人的意见,总是希望从中受益,如果人家说得有道理,就算他是为了获取继任者的信任,又有什么损失?如果说得不正确,就算他不是为了取悦继任者,又有什么用呢?不因为别人有道理而诚心诚意相待,只是因为听说他想争取继位者的信任就不合心意,秦惠王因此错过了听取见解的好机会。
其他文献
有言在先   感动是一杯佳酿,散发着诱人的醇香;感动是一泓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感动是天边的彩虹,美丽得无与伦比。有人说,爱是一种感动。的确,父爱,母爱,友爱……都深深地打动着你我。所以说,爱是一种美好,一种纯洁的感动。  真题实录   人生没有平坦的大道,处世不能全凭自己的意愿。“径行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人们虽然同处人类大家庭,同是一个太阳照,但活的滋味不同,社会
期刊
有一次在宿舍里斗地主,突然教导主任查寝,被发现,于是被带到办公室里严加审问。   “给我个理由,我可以考虑不给你们记过。”   “主任,是我们不对,我们没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想用这种妖術来推测今年的高考运势如何……”
期刊
谁要能答出我问的下一个问题,就能直接放學回家!
期刊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晚风习习,悠悠飘远。窗外风吹叶响,好似清溪细流,化作一卷相思的愁怨,在心头跌宕起伏,哀婉缠绵。   喜欢在秋风萧瑟的境况里,读几首易安居士的词文。尤是悲凉婉转、哀愁缠绵的词句,应景之余,也仿佛身临其境。   易安,多么形象,这是李清照对自己
期刊
老師问:“11伏、30伏、220伏、1000伏和3500伏的电压,哪个可以摸,哪个不可以摸?”   学生:“都可以摸,但有的只能摸一次。”
期刊
這位同学,你知道李时珍的著作是什么吗?
期刊
在做语文卷子时,我总是觉得自己是英国人。在做英语卷子时,我又觉得自己变回了中国人。当我在面对数学卷子时,我頓时发现自己是外星人!
期刊
成长,是一个人人都不能回避的话题,也是多年来中考作文命题热点话题之一,而且热度有延续下去的明显趋势。2017年中考在即,让我们进一步明确此类作文命题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做到有的放矢,赢在“自我”。  人生路上有我们成长的足迹、拼搏的汗水、追梦的艰辛、成功的喜悦……这一路虽有风吹雨打,但更多的是阳光普照:父母师友的鼓励关怀、战胜挫折的自信勇气、读书赏景的美好感悟,一句叮咛、一个眼神、一篇好文、一次顿悟
期刊
黎巴嫩著名作家纪伯伦曾经满怀深情地吟唱:“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古往今来,人们都用最美好的文字赞美母亲,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样一篇文章吧!  古今中外,歌颂母爱的诗文举不胜举,稍不留意就会落入窠臼,可叶子的《枯萎的蒲公英》写母亲却做到了推陈出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象征,意韵悠长  象征是通过具体形象的描写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
期刊
在一個漆黑的晚上,大家都在教室里学习,忽然一阵风把教室门吹开了,紧接着停了电。   在这慌乱之中,有人说了一句:“猴哥,快保护师傅,有妖怪。”   老师机智地回答一句:“八戒莫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