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岚县北村铁矿为近年来晋西北地区寻找BIF型磁铁矿床的又一次重要突破。由于矿区内大面积黄土覆盖,矿体深部的地质信息只能依靠钻探工程取得。本文通过矿区施工的钻孔,总结矿体的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及其赋存特征,探讨其成因环境、物质来源、变质程度,初步认为在该区寻找条带状含铁建造铁矿的潜力巨大。
[关键词]北村铁矿; 地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TD8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5-0339-01
1、概述
岚县北村铁矿区位于岚县县城的305°方位,直线距离0.5 km,隶属于岚县东村镇。区内最高标高1303.04m,最低标高1167.02m,相对高差140m左右,大面积黄土覆盖。1960年1:20万航空磁测发现了北村异常,异常编号为C32(30)。2008年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三地质勘查院在该航磁异常的黄土覆盖区进行了普查工作,通过两条剖面对赋矿层位的系统控制,发现了巨厚层磁、赤铁贫铁矿体,矿体倾向延深较大,预示该区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2、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内地表全部被第四系黄土覆盖,据钻孔揭露,矿区内分布地层有上太古界吕梁群袁家村组、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新生界第三系和第四系。
上太古界吕梁群袁家村组(Ar23y):在区内分布较广,总体走向25°—30°,倾向115°—120°,倾角65°—85°,主要岩性有绢云母千枚岩、绿泥阳起片岩、阳起绿泥片岩、绿泥片岩、条带状磁铁石英岩等。
寒武系(∈):矿区范围内见中统薄层泥灰岩、石英砂岩及紫色页岩。与变质铁矿岩系呈不整合接触,最厚可达42m。
奥陶系(O):分布于矿区东部边缘。为奥陶系下统灰岩、灰白色白云巖、竹叶状灰岩,厚60—140m。
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N、Q):岩性主要为红土层(即红色粘土),粘性较大且坚硬;冲洪积物、黄土层,粘度不大,含有粉砂;据各钻孔资料统计该地层厚度约40—80m,与下覆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2.2 构造
矿区内基底岩系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65°—85°,局部地段可能有扭转。盖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7°—18°,未发现大规模的断裂构造。
2.3 岩浆岩
矿区内由于黄土覆盖,地表未发现岩浆岩,但在钻孔中见到斜长角闪岩,据现有资料很难确定它与矿的关系,推测有三种可能:与矿同沉积—变质的基性火山岩,对矿无破坏作用;成矿后顺层侵入的(岩床),对矿有一定的破坏作用;成矿后穿层侵入的(岩脉、岩株等),对矿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3、矿体地质特征
根据含矿层位、赋存特征、围岩岩性类比,北村铁矿与袁家村、尖山铁矿等处于同一含矿带,主要分布在以200nT封闭的约2㎞?磁异常范围内,地表为黄土层所盖,为隐伏铁矿体,头部埋深70余米。由各钻孔见矿情况并结合袁家村矿体特征可大致确定矿体形态是:矿体由密集的多层矿组成,最多达10层之多,单层多呈层状、似层状、扁豆状。上部矿体见矿厚度100多米,深部矿体见矿厚度400多米,即上窄下宽,向南东倾向深部延伸,顶部倾角为70°-85°,深部倾角为60°—65°。矿体头部最大标高在0线为1150m,控制矿体延伸1000m,达到200m标高。在剖面上往深部有变厚的趋势,矿体沿倾向方向十分稳定。通过两条剖面7个钻孔资料可见,矿体沿倾向厚度的变化,较之沿走向更为稳定,这是本区矿床的一个显著特点。
3.1 矿石质量及类型
本区矿石中主要矿石矿物为赤铁矿、磁铁矿、假象赤铁矿,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其次为角闪石、绿泥石等。粒状变晶结构,条带状构造。据此,将矿石自然类型确定为条带状角闪石英型磁(赤)铁矿。
对磁铁矿、赤铁矿九个样品做物相分析如下:
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碳酸铁的含量一般为0.48-5.45%,平均为2.72%。氧化铁的含量较高,一般为1.96-28.31%,平均为11.33%。硫化铁的含量一般为0.39-3.10%,平均为1.19%。硅酸铁的一般含量为0.33-5.94%,平均1.61%。
本区铁矿工业类型应该为含碳酸铁弱磁性贫矿矿石。
3.2 矿石矿物成分与结构、构造
3.2.1矿石的矿物成分
组成本区铁矿石的矿物成分有铁的氧化物,如磁铁矿、赤(镜)铁矿、褐铁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其次角闪石、绿泥石等。
3.2.2矿石的结构
矿石坚硬致密,呈半自形—自形粒状变晶结构,磁铁矿粒径最小为0.005mm,最大为0.4mm,平均为0.009—0.1mm,磁铁矿晶体密集分布形成不太规则的条纹、条带状,与石英细脉相间平行排列,条带平均宽度为0.055—1.27mm。
3.2.3矿石的构造
构造类型主要是条带、条纹状构造,是由铁矿物和脉石矿物分别集中所形成的薄层相间、层理分明具有明显韵律性的条带、条纹状构造。其次在富含铁矿物的条带中,分布着一系列小孔洞,形成“层孔状”构造。
我们初步认为,该区铁矿床的形成是位于滨海至浅海条件下的一个盆地中,产于一套基性—超基性火山岩、火山沉积岩夹正常沉积的含铁岩组中,铁矿的形成是与火山沉积建造有关并遭受后期区域变质变形的火山-沉积变质型铁矿。
参考文献
[1]ISBN 7-116-00281-2 袁见齐 主编,《矿床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朱淑兰(1982—— ),女,山西五台人,助理工程师,从事地质勘查工作。
周东茂(1992—— ),男,山西平陆人,工 程 师, 从事地质勘查工作。
宋振华(2007—— ),女,山西文水人,助理工程师,从事地质勘查工作。
[关键词]北村铁矿; 地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TD8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5-0339-01
1、概述
岚县北村铁矿区位于岚县县城的305°方位,直线距离0.5 km,隶属于岚县东村镇。区内最高标高1303.04m,最低标高1167.02m,相对高差140m左右,大面积黄土覆盖。1960年1:20万航空磁测发现了北村异常,异常编号为C32(30)。2008年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三地质勘查院在该航磁异常的黄土覆盖区进行了普查工作,通过两条剖面对赋矿层位的系统控制,发现了巨厚层磁、赤铁贫铁矿体,矿体倾向延深较大,预示该区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2、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内地表全部被第四系黄土覆盖,据钻孔揭露,矿区内分布地层有上太古界吕梁群袁家村组、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新生界第三系和第四系。
上太古界吕梁群袁家村组(Ar23y):在区内分布较广,总体走向25°—30°,倾向115°—120°,倾角65°—85°,主要岩性有绢云母千枚岩、绿泥阳起片岩、阳起绿泥片岩、绿泥片岩、条带状磁铁石英岩等。
寒武系(∈):矿区范围内见中统薄层泥灰岩、石英砂岩及紫色页岩。与变质铁矿岩系呈不整合接触,最厚可达42m。
奥陶系(O):分布于矿区东部边缘。为奥陶系下统灰岩、灰白色白云巖、竹叶状灰岩,厚60—140m。
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N、Q):岩性主要为红土层(即红色粘土),粘性较大且坚硬;冲洪积物、黄土层,粘度不大,含有粉砂;据各钻孔资料统计该地层厚度约40—80m,与下覆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2.2 构造
矿区内基底岩系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65°—85°,局部地段可能有扭转。盖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7°—18°,未发现大规模的断裂构造。
2.3 岩浆岩
矿区内由于黄土覆盖,地表未发现岩浆岩,但在钻孔中见到斜长角闪岩,据现有资料很难确定它与矿的关系,推测有三种可能:与矿同沉积—变质的基性火山岩,对矿无破坏作用;成矿后顺层侵入的(岩床),对矿有一定的破坏作用;成矿后穿层侵入的(岩脉、岩株等),对矿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3、矿体地质特征
根据含矿层位、赋存特征、围岩岩性类比,北村铁矿与袁家村、尖山铁矿等处于同一含矿带,主要分布在以200nT封闭的约2㎞?磁异常范围内,地表为黄土层所盖,为隐伏铁矿体,头部埋深70余米。由各钻孔见矿情况并结合袁家村矿体特征可大致确定矿体形态是:矿体由密集的多层矿组成,最多达10层之多,单层多呈层状、似层状、扁豆状。上部矿体见矿厚度100多米,深部矿体见矿厚度400多米,即上窄下宽,向南东倾向深部延伸,顶部倾角为70°-85°,深部倾角为60°—65°。矿体头部最大标高在0线为1150m,控制矿体延伸1000m,达到200m标高。在剖面上往深部有变厚的趋势,矿体沿倾向方向十分稳定。通过两条剖面7个钻孔资料可见,矿体沿倾向厚度的变化,较之沿走向更为稳定,这是本区矿床的一个显著特点。
3.1 矿石质量及类型
本区矿石中主要矿石矿物为赤铁矿、磁铁矿、假象赤铁矿,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其次为角闪石、绿泥石等。粒状变晶结构,条带状构造。据此,将矿石自然类型确定为条带状角闪石英型磁(赤)铁矿。
对磁铁矿、赤铁矿九个样品做物相分析如下:
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碳酸铁的含量一般为0.48-5.45%,平均为2.72%。氧化铁的含量较高,一般为1.96-28.31%,平均为11.33%。硫化铁的含量一般为0.39-3.10%,平均为1.19%。硅酸铁的一般含量为0.33-5.94%,平均1.61%。
本区铁矿工业类型应该为含碳酸铁弱磁性贫矿矿石。
3.2 矿石矿物成分与结构、构造
3.2.1矿石的矿物成分
组成本区铁矿石的矿物成分有铁的氧化物,如磁铁矿、赤(镜)铁矿、褐铁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其次角闪石、绿泥石等。
3.2.2矿石的结构
矿石坚硬致密,呈半自形—自形粒状变晶结构,磁铁矿粒径最小为0.005mm,最大为0.4mm,平均为0.009—0.1mm,磁铁矿晶体密集分布形成不太规则的条纹、条带状,与石英细脉相间平行排列,条带平均宽度为0.055—1.27mm。
3.2.3矿石的构造
构造类型主要是条带、条纹状构造,是由铁矿物和脉石矿物分别集中所形成的薄层相间、层理分明具有明显韵律性的条带、条纹状构造。其次在富含铁矿物的条带中,分布着一系列小孔洞,形成“层孔状”构造。
我们初步认为,该区铁矿床的形成是位于滨海至浅海条件下的一个盆地中,产于一套基性—超基性火山岩、火山沉积岩夹正常沉积的含铁岩组中,铁矿的形成是与火山沉积建造有关并遭受后期区域变质变形的火山-沉积变质型铁矿。
参考文献
[1]ISBN 7-116-00281-2 袁见齐 主编,《矿床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朱淑兰(1982—— ),女,山西五台人,助理工程师,从事地质勘查工作。
周东茂(1992—— ),男,山西平陆人,工 程 师, 从事地质勘查工作。
宋振华(2007—— ),女,山西文水人,助理工程师,从事地质勘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