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称为年度最佳科幻片的《降临》近日在北美院线登陆,获得一致赞誉,烂西红柿新鲜度一度100%,IMDB评分也高达8.5。该片编剧兼执行制片人埃里克·海瑟尔凭借十年努力,将一个很难看好商业卖点的短篇科幻故事改编成了一部大银幕杰作,有评论称它融合了库布里克和斯皮尔伯格的电影风格,拍出了《超时空接触》和塔可夫斯基《索拉里斯》的味道;也有人说它做到了《星际穿越》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
海瑟尔这个名字我们并不熟悉,但他名下已经拥有60部电影的编剧头衔,在好莱坞以恐怖片编剧著称,2016年的热门影片《关灯以后》 (Lights Out)、 2010年的經典翻拍《新猛鬼街》( 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 和 2011年的经典翻拍《怪形》(The Thing ),都出自他的笔下。 但《降临》对他个人的意义完全不同。
海瑟尔最初读到的姜峯楠小说是另一个故事《领悟》,当即受到极大震撼,就决定去找作者的其他故事阅读。他从网上订购之后,第二天就一头埋进了姜峯楠的科幻世界。他告诫自己再读一个就罢手,没想到一读就无法停下来。读到《你一生的故事》后,他觉得无法再继续下去了,必须停下来去现实世界喘口气。那是个安安静静却让人感动的故事,海瑟尔被深深打动了,未受任何公司或制片人的委托,即燃起了改编的激情。
虽然海瑟尔承认原著本身并不太具有电影感,但小说从改编到电影的最后上映前后竟花费了十年,也是海瑟尔始料未及的。没有制作公司愿意冒险,因为它不是所谓传统大IP,而主题又是令人头疼的抽象问题。在美国的贴吧Reddit上面,海瑟尔向网友透露:“无数次听到制片人说,只要改成外星人入侵的动作片,并且让人类猛揍外星人,我们就投资。”
海瑟尔说,是原著的某种东西真正打动了他,让他无法释怀,才决定要把那种感受传达出来。“我不知道身边还有别的什么人对姜峯楠的故事那么着迷,这种着迷完全是从情感上陷了进去。”好多年里,海瑟尔都把姜峯楠的书带在身边,希望能碰到一个制片人有兴趣读一读《你一生的故事》,并且会跟他一样喜欢。终于在他到处兜售自己的恐怖电影点子的时候,碰到了独立电影公司“21 Laps”的两位制片人,大家一拍即合,决定找姜峯楠买下故事改编权。
21 Laps 公司由《博物馆之夜》的导演肖恩·利维创立,当时尚不知名,但如今已是热门美剧《怪奇物语》(Stranger Things)的背后力量。21 Laps 并没有能卖掉海瑟尔的这个改编故事的策划案。于是海瑟尔在没有任何投资保障的情况下,自告奋勇写起了剧本,整个2011年都在写,完成之后的剧本出现在了好莱坞的优秀剧本“黑名单”上。2012年,独立融资结构FilmNation 和LavaBear看上了该剧本,共同以10万美元买了下来。虽然这个价格是美国编剧协会规定的行业最低价,但海瑟尔争取到了担任该片执行制片人的头衔,保留了对于创作的控制底线。
可以说,没有好莱坞大公司的预先介入,反倒成全了这部电影。虽然最后还是派拉蒙把它买去作了发行,但整个电影的摄制基本上就是独立电影的路子。“ 正因为这个故事不是好莱坞那种动作大片的套路,我们才想要把它讲述出来。它具有一种亲密的色彩,是个人化的故事。”
姜峯楠本人在科幻小说出版商Tor的网站访谈中,曾经谈到自己对改编的看法。他说电影对他也是另一门语言,自己听得懂,但并不会说。所以当海瑟尔找他谈改编时,他完全想象不出电影会是什么样子,他自己也绝对不会想到拿作品去卖改编权。他说,书面文字和影像语言的区别,大概正好就像是故事中的那种人类语言和外星人语言的区别。一种是线性的,一种是直觉的。“当故事的想法渐渐成型时,我满脑子想的都是句子。如果我是编剧的话,我得想象出所有的画面才行。这倒让我意识到,两种讲故事的方式具有多么深刻的差异。”
电影不可避免地加入了很多冲突的戏份,以增加电影化、戏剧化的张力。那种冲突的表现方式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各种好莱坞的套路。好在电影成功避免了陈旧的窠臼,把原著主题的微妙深邃都表达得恰到好处,但这也是很多制片人望而却步、不敢贸然支持该片的原因。
当天才导演丹尼斯·维纶纽瓦和影星艾米·亚当斯表示了对项目的兴趣之后,投资意向终于滚滚而来。海瑟尔说,与维纶纽瓦的合作非常顺畅,这在影片的完成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他说维纶纽瓦非常好奇,什么都问,从潜台词到美术设计,片场的氛围也很好。自己的剧本还从来没有被问那么多的问题,“是那种令人高兴的问题。感觉大家都是在忙同一部电影。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
为了维护自己对电影的想象,他们不得不跟方方面面的干扰做斗争,包括一些非常荒谬的修改要求,比如把主角设定为男性、甚至删除那些闪回/闪进的段落等等。好在该片最初是在戛纳电影节期间签下发行协议的,而签约的条件之一,就是发行方的修改意见不是非听从不可!当然为了故事主线的突出,好些戏份不得不牺牲掉,比如韦伯上校和物理学家伊恩的几场戏,本可以让他们的形象更丰满,却不得不遗憾地删掉。
在一次采访中(geeksofdoom.com),海瑟尔讲起改编的过程:
“我一开始只是把小说中的内容全部改写成剧本格式。第一步,把姜峯楠的故事进行纯粹文字上的转换,看看能得到什么。我立即发现,在路易斯接触七肢人语言之前,故事的非线性逻辑在电影里面无法成立,所以得找到一种现实的逻辑来解释她为什么会开始有那些奇怪的闪回。如果不遵循这个逻辑,电影就会显得太生硬、甚至造作,在原小说中你是不会介意这些的。在文学虚构作品中,这会很有效果,而且显得很优雅,但在电影里则会马上让人不适。所以我们就把这个逻辑先建立起来,让她在开始接触外星语言之后,才开始产生种种‘赋格曲’般的时间叠加的精神状态,也就是脱离现实时间线,进入与女儿共度的时间线。我们选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为了尽可能表达出来,并赋予路易斯一条情感变化的曲线,我们不得不以越来越强的展开来强化这种形式,这不是简单地在不同时间线之间来回切换,而是逐渐累积到最后的高潮,变得越来越频繁,她终于遭遇到了一种时空震荡,丧失了现实的时空感。” 他也谈到了与作家姜峯楠的合作情形。二人来回写了上百封email,海瑟尔的剧本改了上百遍,每一稿写到自己觉得能拿出手了才寄给姜峯楠看,很多问题都要向他请教。有时候,海瑟尔自己也试着去研究语言学和费尔马定律,千辛万苦搞明白了某个问题,姜峯楠却说,“我早知道了……”
海瑟尔坦承《降临》的改编过程极其困难,因为里面的角色都是绝顶聪明的人遇到了以他们的智慧都难以克服的困难。好在他一直是“科学与娱乐交流小组”的一员,这是一个非盈利机构,专门帮助编剧跟科学家们交流。海瑟尔在那里面遇到了很多的专家,他不但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的东西,也了解到那些人在分享新鲜思想的时候,会使用什么语气、脸上是什么表情,那种思想自然流动的兴奋感是那些智慧的人彼此交流的日常状态。
海瑟尔年轻时的工作经历极大地帮助了他对本片中那些科学家角色的塑造。他在高中毕业后,曾经自学过Photoshop、Illustrator等等软件,当时会这些软件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他还学会了图文编排软件Pagemaker,于是在NASA的某航天工业公司得到了一份设计工作,专门给宇航员写技术说明书,那些东西动辄好几百页, 天体物理学家们提供的都是技术性和理论化的图标、数据,他必须弄得简明易懂,而且设计漂亮美观。那段工作最欢乐的时光是某个计划获得了批准或资助,大家欢闹开party,他还是未成年人,只能喝点儿姜汁汽水,而科学家们一个个都喝醉了,大谈如何梦想着跟外星人的接触,一个个都恨不得自己的名字能够被五角大楼放进那份外星人接触先遣队名单。他们对此充满了向往,而不是之前很多科幻电影里描述的那种恐惧害怕。《降临》中的男主角形象,就来自他的那段经历。
对于沟通的主题,有人问到海瑟尔,电影中的表达是否是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某种折射,海瑟尔回答说,自己并不希望如此理解,但这也正好说明公开、透明的沟通对理解来说是多么重要,任何轻率的反应、断章取义的信息解读,都可能被放大到无法控制的地步。“我们需要停下来,多花些时间相互理解。”
眼下,《降临》已经降临,而海瑟尔已经开始了姜峯楠的小说《领悟》的改编。
海瑟尔回答Reddit网友提问的摘要:
“改编工作就像掉进了爱丽丝的兔子洞。我读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特别是涉及语言学,或者费尔马定律的很多东西。”
“我还仔细看了克里斯多夫·诺兰早期的一部短片《跟随》(Following),我想看看使用非线性叙事方式,究竟能传达多少东西。”
“路易斯的性格特征和思维的敏锐让我想起我妻子,我的剧本初稿有很大部分都是在她出外拍她自己的片子时写的。偶尔我会去探班,但在她离家那阵子,写这个剧本变成了我思念她的方式。她本人实际上不知道这一点。”
“丹尼斯逼我写的那段汉语普通话的台词可是费劲透了,我花了好几个星期来打磨才让他满意,结果那家伙就这么跑掉了,那场戏居然没有打字幕!我猜,他是想要表达语言的某种本质吧!我爱死丹尼斯了!不过他也的确是个狡猾的狐狸。”
“关于外星语言,我很早就作了大量的草图设计,甚至在剧本中直接插入我的那些图形。我清楚地知道,我要讲的是一种非线性的书写系统,它具有环状的结构。后来几个懂点儿语言学的概念艺术家把我的草图拿去,发展出了一种真正的语言,大约有一百多个符号。真是太酷了。”
“电影的核心主题中,涉及沟通的清晰与准确性问题,即人们不应该过于依靠本能反应、造成误读。我花了很多时间咨询一位语言学家,后来在制作前期和拍摄期间,麦吉尔大学的杰西卡·库恩女士一直陪伴着我们(她是玛雅语言学家、加拿大句法学及原住民语言研究会主席)。这么说吧,路易斯的角色设定就是:她是美國著名语言与人类进化研究专家Dan Everett 的学生。Dan刚刚出版了《人类大脑的暗物质》一书。为了保留故事中的所有语言学细节,我跟制片方费了很多口舌,但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海瑟尔这个名字我们并不熟悉,但他名下已经拥有60部电影的编剧头衔,在好莱坞以恐怖片编剧著称,2016年的热门影片《关灯以后》 (Lights Out)、 2010年的經典翻拍《新猛鬼街》( 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 和 2011年的经典翻拍《怪形》(The Thing ),都出自他的笔下。 但《降临》对他个人的意义完全不同。
海瑟尔最初读到的姜峯楠小说是另一个故事《领悟》,当即受到极大震撼,就决定去找作者的其他故事阅读。他从网上订购之后,第二天就一头埋进了姜峯楠的科幻世界。他告诫自己再读一个就罢手,没想到一读就无法停下来。读到《你一生的故事》后,他觉得无法再继续下去了,必须停下来去现实世界喘口气。那是个安安静静却让人感动的故事,海瑟尔被深深打动了,未受任何公司或制片人的委托,即燃起了改编的激情。
虽然海瑟尔承认原著本身并不太具有电影感,但小说从改编到电影的最后上映前后竟花费了十年,也是海瑟尔始料未及的。没有制作公司愿意冒险,因为它不是所谓传统大IP,而主题又是令人头疼的抽象问题。在美国的贴吧Reddit上面,海瑟尔向网友透露:“无数次听到制片人说,只要改成外星人入侵的动作片,并且让人类猛揍外星人,我们就投资。”
海瑟尔说,是原著的某种东西真正打动了他,让他无法释怀,才决定要把那种感受传达出来。“我不知道身边还有别的什么人对姜峯楠的故事那么着迷,这种着迷完全是从情感上陷了进去。”好多年里,海瑟尔都把姜峯楠的书带在身边,希望能碰到一个制片人有兴趣读一读《你一生的故事》,并且会跟他一样喜欢。终于在他到处兜售自己的恐怖电影点子的时候,碰到了独立电影公司“21 Laps”的两位制片人,大家一拍即合,决定找姜峯楠买下故事改编权。
21 Laps 公司由《博物馆之夜》的导演肖恩·利维创立,当时尚不知名,但如今已是热门美剧《怪奇物语》(Stranger Things)的背后力量。21 Laps 并没有能卖掉海瑟尔的这个改编故事的策划案。于是海瑟尔在没有任何投资保障的情况下,自告奋勇写起了剧本,整个2011年都在写,完成之后的剧本出现在了好莱坞的优秀剧本“黑名单”上。2012年,独立融资结构FilmNation 和LavaBear看上了该剧本,共同以10万美元买了下来。虽然这个价格是美国编剧协会规定的行业最低价,但海瑟尔争取到了担任该片执行制片人的头衔,保留了对于创作的控制底线。
可以说,没有好莱坞大公司的预先介入,反倒成全了这部电影。虽然最后还是派拉蒙把它买去作了发行,但整个电影的摄制基本上就是独立电影的路子。“ 正因为这个故事不是好莱坞那种动作大片的套路,我们才想要把它讲述出来。它具有一种亲密的色彩,是个人化的故事。”
姜峯楠本人在科幻小说出版商Tor的网站访谈中,曾经谈到自己对改编的看法。他说电影对他也是另一门语言,自己听得懂,但并不会说。所以当海瑟尔找他谈改编时,他完全想象不出电影会是什么样子,他自己也绝对不会想到拿作品去卖改编权。他说,书面文字和影像语言的区别,大概正好就像是故事中的那种人类语言和外星人语言的区别。一种是线性的,一种是直觉的。“当故事的想法渐渐成型时,我满脑子想的都是句子。如果我是编剧的话,我得想象出所有的画面才行。这倒让我意识到,两种讲故事的方式具有多么深刻的差异。”
电影不可避免地加入了很多冲突的戏份,以增加电影化、戏剧化的张力。那种冲突的表现方式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各种好莱坞的套路。好在电影成功避免了陈旧的窠臼,把原著主题的微妙深邃都表达得恰到好处,但这也是很多制片人望而却步、不敢贸然支持该片的原因。
当天才导演丹尼斯·维纶纽瓦和影星艾米·亚当斯表示了对项目的兴趣之后,投资意向终于滚滚而来。海瑟尔说,与维纶纽瓦的合作非常顺畅,这在影片的完成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他说维纶纽瓦非常好奇,什么都问,从潜台词到美术设计,片场的氛围也很好。自己的剧本还从来没有被问那么多的问题,“是那种令人高兴的问题。感觉大家都是在忙同一部电影。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
为了维护自己对电影的想象,他们不得不跟方方面面的干扰做斗争,包括一些非常荒谬的修改要求,比如把主角设定为男性、甚至删除那些闪回/闪进的段落等等。好在该片最初是在戛纳电影节期间签下发行协议的,而签约的条件之一,就是发行方的修改意见不是非听从不可!当然为了故事主线的突出,好些戏份不得不牺牲掉,比如韦伯上校和物理学家伊恩的几场戏,本可以让他们的形象更丰满,却不得不遗憾地删掉。
在一次采访中(geeksofdoom.com),海瑟尔讲起改编的过程:
“我一开始只是把小说中的内容全部改写成剧本格式。第一步,把姜峯楠的故事进行纯粹文字上的转换,看看能得到什么。我立即发现,在路易斯接触七肢人语言之前,故事的非线性逻辑在电影里面无法成立,所以得找到一种现实的逻辑来解释她为什么会开始有那些奇怪的闪回。如果不遵循这个逻辑,电影就会显得太生硬、甚至造作,在原小说中你是不会介意这些的。在文学虚构作品中,这会很有效果,而且显得很优雅,但在电影里则会马上让人不适。所以我们就把这个逻辑先建立起来,让她在开始接触外星语言之后,才开始产生种种‘赋格曲’般的时间叠加的精神状态,也就是脱离现实时间线,进入与女儿共度的时间线。我们选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为了尽可能表达出来,并赋予路易斯一条情感变化的曲线,我们不得不以越来越强的展开来强化这种形式,这不是简单地在不同时间线之间来回切换,而是逐渐累积到最后的高潮,变得越来越频繁,她终于遭遇到了一种时空震荡,丧失了现实的时空感。” 他也谈到了与作家姜峯楠的合作情形。二人来回写了上百封email,海瑟尔的剧本改了上百遍,每一稿写到自己觉得能拿出手了才寄给姜峯楠看,很多问题都要向他请教。有时候,海瑟尔自己也试着去研究语言学和费尔马定律,千辛万苦搞明白了某个问题,姜峯楠却说,“我早知道了……”
海瑟尔坦承《降临》的改编过程极其困难,因为里面的角色都是绝顶聪明的人遇到了以他们的智慧都难以克服的困难。好在他一直是“科学与娱乐交流小组”的一员,这是一个非盈利机构,专门帮助编剧跟科学家们交流。海瑟尔在那里面遇到了很多的专家,他不但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的东西,也了解到那些人在分享新鲜思想的时候,会使用什么语气、脸上是什么表情,那种思想自然流动的兴奋感是那些智慧的人彼此交流的日常状态。
海瑟尔年轻时的工作经历极大地帮助了他对本片中那些科学家角色的塑造。他在高中毕业后,曾经自学过Photoshop、Illustrator等等软件,当时会这些软件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他还学会了图文编排软件Pagemaker,于是在NASA的某航天工业公司得到了一份设计工作,专门给宇航员写技术说明书,那些东西动辄好几百页, 天体物理学家们提供的都是技术性和理论化的图标、数据,他必须弄得简明易懂,而且设计漂亮美观。那段工作最欢乐的时光是某个计划获得了批准或资助,大家欢闹开party,他还是未成年人,只能喝点儿姜汁汽水,而科学家们一个个都喝醉了,大谈如何梦想着跟外星人的接触,一个个都恨不得自己的名字能够被五角大楼放进那份外星人接触先遣队名单。他们对此充满了向往,而不是之前很多科幻电影里描述的那种恐惧害怕。《降临》中的男主角形象,就来自他的那段经历。
对于沟通的主题,有人问到海瑟尔,电影中的表达是否是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某种折射,海瑟尔回答说,自己并不希望如此理解,但这也正好说明公开、透明的沟通对理解来说是多么重要,任何轻率的反应、断章取义的信息解读,都可能被放大到无法控制的地步。“我们需要停下来,多花些时间相互理解。”
眼下,《降临》已经降临,而海瑟尔已经开始了姜峯楠的小说《领悟》的改编。
海瑟尔回答Reddit网友提问的摘要:
“改编工作就像掉进了爱丽丝的兔子洞。我读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特别是涉及语言学,或者费尔马定律的很多东西。”
“我还仔细看了克里斯多夫·诺兰早期的一部短片《跟随》(Following),我想看看使用非线性叙事方式,究竟能传达多少东西。”
“路易斯的性格特征和思维的敏锐让我想起我妻子,我的剧本初稿有很大部分都是在她出外拍她自己的片子时写的。偶尔我会去探班,但在她离家那阵子,写这个剧本变成了我思念她的方式。她本人实际上不知道这一点。”
“丹尼斯逼我写的那段汉语普通话的台词可是费劲透了,我花了好几个星期来打磨才让他满意,结果那家伙就这么跑掉了,那场戏居然没有打字幕!我猜,他是想要表达语言的某种本质吧!我爱死丹尼斯了!不过他也的确是个狡猾的狐狸。”
“关于外星语言,我很早就作了大量的草图设计,甚至在剧本中直接插入我的那些图形。我清楚地知道,我要讲的是一种非线性的书写系统,它具有环状的结构。后来几个懂点儿语言学的概念艺术家把我的草图拿去,发展出了一种真正的语言,大约有一百多个符号。真是太酷了。”
“电影的核心主题中,涉及沟通的清晰与准确性问题,即人们不应该过于依靠本能反应、造成误读。我花了很多时间咨询一位语言学家,后来在制作前期和拍摄期间,麦吉尔大学的杰西卡·库恩女士一直陪伴着我们(她是玛雅语言学家、加拿大句法学及原住民语言研究会主席)。这么说吧,路易斯的角色设定就是:她是美國著名语言与人类进化研究专家Dan Everett 的学生。Dan刚刚出版了《人类大脑的暗物质》一书。为了保留故事中的所有语言学细节,我跟制片方费了很多口舌,但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